199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上海人越活越年轻
平均寿命名列全国各省市榜首
上海已成为长寿城市。据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记载,上海男性平均寿命已达73.64岁,女性为78.19岁,不但名列全国各省市榜首,而且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平均预期寿命先进国,仅次于日本等少数几个长寿国。
50年代后,上海人的寿命开始大幅度增长:1970年上海男性平均寿命猛增至70.2岁,女性为73.9岁;1981年男性为70.71岁,女性为75.23岁,已达到世界平均寿命先进国水平。当时上海流行的长寿谚语说:六十(岁)小弟弟,七十(岁)多来稀,八十(岁)不稀奇。
人体生命学的专家认为,解放后上海人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千方百计控制住了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使传染病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50.39%减少到1993年的2.2%。其次是上海医药事业高速发展,以前的一些不治之症一个一个被攻克,死亡率大大下降。更主要的是使用各种疫苗,把婴儿的死亡率从1951年的79.92‰,下降到1993年的10‰。
专家们认为,生活环境的改善,营养的丰富以及体育锻炼的加强也对上海人的长寿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月27日《新民晚报》李修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最高峰没有山根
地球上的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竟似空中楼阁,没有一般山脉所应有的巨大山根,成为青藏高原山脉研究的未解之谜。这是最近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实地考察时发现的。
“山根”是指巨大山脉因重力作用而穿透地壳深入地球深岩,也就是地幔的构造部分。根据一般的力学原理,山脉越大,体积越重,其山根也应越大越深,才能保持力的平衡。
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青藏高原,尤其是号称世界之最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其山体的重量可想而知。加上青藏高原是年轻的大陆,地壳较薄,按一般常理,这些巨大山脉完全有重量穿透地幔埋入巨大山根。
据科学家们推测,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没有山根,可能同高原形成的造陆运动有关。青藏高原的抬升运动至今未停,无法形成山根;青藏高原板块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有影响。
这座高原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斜插入欧亚板块下,而塔里木板块又向南俯冲到昆仑山脉之下而形成的。这种板块运动形成引发的隆起作用也可能影响山根的形成。
尽管这样,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昆仑山等山系却依旧高耸入云。它们是怎样维系住平衡的呢?要揭开这个谜底,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5月27日《信息参考报》小雨文马耀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科技园区:
经济发达程度一标志
伴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化的浪潮,近几十年科技园区蓬勃发展。目前全世界科技园区约1000个,它们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前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亚太部负责人认为,科技园区有3个特征,首先,科技园区把大学、研究所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其次,科技园区的主要活动是研究与开发,其“产品”应是新技术;再次,科技园区具有管理功能,能支持园内企业的发展。
据国际科技园区协会等机构1993年底、1994年初的统计,全世界已具规模的403个科技园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一统计还表明,大学和政府兴办科技园区的热情较高,在这403个园区中,由大学兴办的科技园区占26%,由政府兴办的占22%,而以赢利为目的、由私营企业兴办的仅占14%。
科技园区是由50年代的工业园区演变而来的。60年代科技园区迅速兴起,其代表是美国的硅谷。到80年代,科技园区又产生了一个新功能,即成为新企业诞生和发展的“孵化器”。目前,除了像硅谷那样的传统科技园区之外,还有科学园、技术革新中心和研究与开发园区3种。
科学园兴起于70年代末,它具有固定的园区,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密切,并有一个协调中心,具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技术革新中心是1984年以后在德国及东欧发展起来的,它以大学和研究所为依托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没有自己固定的园区。它促使不同地区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与开发园区兴起于1988年,它具有固定的园区,园区内各企业的研究所由园区内的公共研究所或大学联系在一起以开展技术开发工作。与科学园不同,它不再以促使产生新企业为宗旨。
(6月1日《北京日报》姜岩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沙漠胡杨之奇
据考,胡杨早在1亿多年前就出现了,4000多万年前,它的家族曾是热带亚热带的优势树种。1000多万年前,其林带遍布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1935年,地质学家曾在新疆库车、甘肃敦煌以及西藏的东北部发现过它的化石。
胡杨在我国古籍中称湖桐或梧桐,维吾尔语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胡杨是唯一天然成林的树种。胡杨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惊人,被赞誉为“沙漠英雄树”。
胡杨叶形随阶段发育而发生变化,故又有异叶杨之称。它的幼苗期,叶形细如长线;5—15龄期,叶形变宽如柳;15龄以后,叶形又向银杏形发展。当人们涉足胡杨林中,便会发现一株树上往往是上部为银杏形叶,下部为柳叶,蔚为奇观。
由“胡杨泪”形成的块状结晶胡杨碱,可作苏打用,也可入药和制肥皂,或用于制革脱脂等;它的叶含丰富蛋白质,是牲畜过冬的好饲料;它的木材柔韧,有美丽的花纹,是三合板、镶木地板的上等材料。
(5月26日《今晚报》周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端午节的各种沐浴
农历五月初五,视为百种毒虫始发、邪气初升之时,我国民间就有在端午节采草药沐浴的习俗,以驱除毒虫、邪气,这是有利健康的做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菖蒲浴端午节,在一些农村,有在门上挂菖蒲剑,喝菖蒲浸泡的酒,并用菖蒲煮汤沐浴,驱除邪气的习俗。其实这菖蒲是一种健身的良药,具有抗菌、活血、健胃、驱风的功效,用菖蒲汤沐浴,擦洗全身,对治疗风湿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大蒜浴在江西萍乡和浙南农村等地,有在端午节吃煮熟的大蒜,用大蒜汤给全家人洗澡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防蚊叮虫咬。其实,大蒜有抗癌、抗菌、消炎的作用,用大蒜煮汤洗澡,有治皮肤病神经痛及风湿痛的作用。
艾浴有些地方,在端午节采艾蒿煮汤洗艾水澡的习俗。艾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用艾叶水洗澡,可以治皮肤及脚部癣症,并对坐骨神经痛、妇女外阴骚痒有一定的疗效。
香汤浴江苏淮安等地,在端午节时,将艾叶、菖蒲两种芳香性草药放在一起煮汤,擦洗大人小孩全身,称为“端午节沐香汤浴”,同样具有保健作用。(6月6日《市场报》章宏波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籍整理要注重质量
古籍整理研究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迎合部分读者不健康心理,粗制滥造等。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认为,整理研究古籍,一是整理原著,做好版本考订、文字校勘、标点断句等,一部一部地做,这可以称为求本;二是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确定专题,选取具有借鉴价值的代表作品,做好编选、译注、评析,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学习利用传统文化“架桥”、“搭梯”,这可以称为开发。后者还包括对古籍的加工改编,像《说三国,话权谋》、《孙子兵法》系列画、古代战例选编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的,最好能同时兼顾。从实际出发,目前应当着重开发,旨在借鉴利用,立足普及传播。由于现有的人力、资金、设施有限,多数读者包括研究生读《左传》、《史记》原著,都难做到,所以应请学有专长的学者、专家搞出适应各种层次读者需要的选本,并且附以或简略或详明的注释,像三四十年代叶圣陶、吕叔湘先生为中学生编古文选本那样。目前,有一种贪大求全的倾向,结果往往华而不实;还有一种追热门、争题目,造成浪费。
陈霞村指出,最近几年,由于古籍整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古籍译注质量滑坡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对待传统文化,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贻误青年,贻误后人,为害匪浅。他呼吁从事古籍整理的同事们抵制金钱的诱惑,保住这块“净土”。
陈霞村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整理研究任重道远,每个时代都要有一批人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为她献身。
(5月28日《光明日报》滏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疲乏——疾病的先兆
因疾病造成的疲乏,属于病理性疲乏。它常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或最早出现的症状。
恶性肿瘤:例如肝癌、肺癌、胃癌、肾癌等,往往在各系统或脏器的特异性症状之前,已有较明显的疲乏感。
血液病:疲乏是贫血病的最早症状。慢性贫血时,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疲乏感就特别突出。粒细胞减少症早期的唯一症状就是疲乏无力。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障碍时,由于电解质代谢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血钠降低、脱水、低血压等,患者常感到疲乏;也可因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疲乏感。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垂体功能减退及尿崩症等,也常出现疲乏现象。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感冒早期常以疲乏无力为突出症状;病毒性肝炎在临床症状明显之前,常以疲乏及厌食为先兆。
化学物质中毒:例如因苯、四氯化碳、甲醇、二甲苯、甲苯、三氯甲烷、异戍醇、汽油、铅、汞等中毒的患者,疲乏常是其唯一的早期症状。
营养障碍:由于食物供应不足或在原有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产生的营养不良,都能产生疲乏现象。
结核病:疲乏无力常为结核病,特别是肺部以外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糖代谢障碍:疲乏是重症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一个特殊表现,也是低血糖病人首先出现的一个症状。
缺氧性疾病:肌体在供氧不足或摄氧受限的情况下,如慢性心脏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阻碍了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时,都会有疲乏的感觉。
(五月二十三日《中国电视报》张虞毅文赵云生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东海水晶冠华夏
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描写了东海龙王住的水晶宫,洁雅别致,富丽堂皇。
水晶是大自然的杰作。莹洁闪亮,透明如水,晶体呈六方双锥形,像人工雕琢的六角形工艺品。在史书《山海经》中,水晶曾被称为水玉、水精、菩萨石等。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把水晶的药用保健价值记入《本草纲目》: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障”,还能治疗“肺痛吐脓,咳逆上气”,“益毛发,悦颜色”。现代科学也表明,天然水晶极易产生“压电效应”,有益于人的健康。
被誉为“水晶之乡”的江苏东海县东海水晶大都是无色的晶莹体,也有烟色、茶色、黄色、粉红色、绿色和紫色。水晶石晶体内含有细如毛发的针状包裹体的叫“发晶”,晶体内滚动着水珠包裹体的叫“水胆晶”,都是“稀世之宝”。
东海人挖河、挖沟、盖房、打井、修路、筑坝时,常常意外地发现水晶,有时一场大雨能把水晶从地下冲到地面上。
东海是天然水晶的宝库。水晶用于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大到人造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小到电视机、电报、电传、显微镜和各种精密仪器。
(5月28日《经济参考报》孙庆利文 赵云生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拉“客”王成喜(五月二十二日《光明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