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投资效益探析(上)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鲁牧
1993年以前的40年里,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万亿元,仅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施工的就有1万多个,全部建成投产的有5000多个。经济效益究竟如何?采访中,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普遍的回答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比例说清。
有关专家把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划分为3类:预期效益、建设工程效益和最终效益。预期效益主要检验投资项目从决策立项、设计到竣工投产是否成功;工程效益由于一个项目在建设期内只投入不产出,只能看节约(含质量)与否;最终效益是最重要的,因为投资效果最终反映在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上,看投资能否提前或按时收回来、资本能否增值。
三类效益:情况有所不同
按此三类效益划分,就国有大中型项目而言,应当说多数项目决策正确,预期效益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远如“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近如宝钢、葛洲坝、京广复线、杨浦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不仅预期效益好,工程效益、最终效益也较理想,就像种植一棵棵桂花树那样,经过精心栽培,不仅成活了,而且茁壮生长,年年给人以芳香实惠。
但是,确有不少项目由于决策失误、建设失败,成了无效工程。它们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严重亏损、瘫痪之时。有的港口建成了,该吞吐油的却没有油,几乎长期闲置;有的铁路原定运输当地煤的,铺成后因当地无煤只好增建新的线路改运外省煤。有个甲醇项目,花3600万美元引进后,因当地产品饱和,该装置转卖无主,长期闲置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这就像花大钱购买了一株珍贵树苗,还没栽就干枯至死。
至于工程效益,投资超概算,有的超过不是几成,而是一倍两倍;工期拖长,工程质量欠优,不在少数。
许多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益不好,贷款还不了,投资难收回。好像一枝枝幼树,栽上了,但热闹一阵之后却没去精心培土、浇水、防治病虫害,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犹如植树造林,也有个成活率的问题。
成活率究竟怎样?从若干典型调查资料可窥一斑。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近几年组织专家累计完成了20多个大中型项目的后评价任务。其中,经济效益评价资料比较完备的15个项目很有代表性。
——投资概算:超者11个,占73.3%;持平者1个,占6.7%;节约者3个,占20%。
——经济内部收益率:负值1个;5.6%1个;12.2—14.3%3个;24.7—27.8%2个;其余8个情况不明。
——财务内部收益率:负值1个,5.6—10.8%7个,14.5—17.7%4个,其余3个情况不明。
——投资回收:无限期的2个,无偿还能力的3个,二者相加占总数15个的1/3;其余能还的,还款期在7.5—10年者3个,11—20年者4个,21—34年者3个。
——由于经济效益不好,67%的项目拖欠银行贷款;35%的项目还贷期超过合同规定期限5年以上;25%的项目基本丧失还款能力。
经济效益为什么不好呢?
直接原因:投资规模偏大
“这是个复杂的‘老大难’问题。”一位投资计划工作者认为,投资项目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还是讲了多少年的争项目,争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变成了“可批性”,以及不重视项目评估咨询,不按基建程序办事等等“老掉牙”的问题。
有的投资研究专家还概括有:项目大上、大下的“上下”问题;扩大再生产轻内涵、重外延的“内外”问题;产品热衷长线、冷落短线的“长短”问题;项目忽视规模经济,重小型、轻大型的“大小”问题;立项时急得不得了、项目上马后慢慢来拖几年也不在乎的“急慢”问题;等等。
不能不承认,一个微观投资项目,往往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全国投资规模“偏大”、“过大”,是导致投资项目经济效益不好的直接原因。
先说近的。去年,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计划已被大大突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1993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8000亿元,投资率控制在30%以内。执行结果,实际完成11829亿元,超过计划3829亿元,超幅达47.9%,投资率超过计划7.7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
去年,全国新开工国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7.8万个,投资总规模达4535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到年末,累计施工项目多达15万多个,计划总投资2.33万亿元;预计全国国有单位在建总规模可达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成,成为80年代以来在建总规模最大的一年。
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今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3万亿元,而对各地区的预计数匡算,又多一二千亿元。
这么大的投资规模带来什么影响呢?
在建项目普遍遇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国家被迫超量发行货币。去年,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8.8%,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增长了50.6%,比前者高出20多个百分点。货币投放量是40多年来最大的一年。市场货币流通量在1992年增长36.5%的基础上,又增长35.3%,是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1988年增长46.7%的又一个高峰年。
即使超量发行货币,也还未能满足许多在建项目的资金需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必然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延缓工期,工程效益受损。
固定资产投资不单要有钱,还要有物。投资规模膨胀,而钢材、水泥、玻璃等投资品供应不足,价格必然上涨,甚至引发通胀。去年零售物价指数,在上年增长5.4%的基础上,上涨了13%;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在上年上涨6.4%的基础上,上涨了14.7%。这又不能不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发生重大影响。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以去年为例,正效应主要表现在: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全社会总供需差率达-7.3%(正常正负差率为5%),资金紧张成为普遍现象,投资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困扰了企业生产经营。引发投资品供应紧张,价格暴涨。投资额价格指数上升至26.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是近10多年来的最高涨幅。
再说远的。历史经验表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一些并非坏事,但却并非越大越好。我们是吃够了规模“偏大”、“过大”苦头的。
主要原因:规律意识欠强
更为主要的是,投资规模背后隐藏着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建设规模要与国力大小相适应。年投资增长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规律性。对这一规律认识不够,投资不予遵循,势必导致波动周期频率高、幅度大,影响到投资的效益。
任何国家都只能把每年的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用于在短期内只投入不产出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一部分究竟有多大?要看实际可能。总之,投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走下坡路以求得供需平衡。否则,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因此,把握好适度投资率,尽量延长波动周期,减小波动幅度,避免“大起大落”,是提高投资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指标中都有个“总投资率”,即总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在1980年以前,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两个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使用的是投资总额与国民收入(MPS指标)之比。1981年以来,改用投资率,即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SNA指标)的比重。
根据我国历史经验,投资适度规模有道是“最好控制在25—28%之间,30%也还可以接受;一旦突破了30%这个警戒线,国民经济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比例失调,经济难以持续协调发展”。
而今投资率的适度规模虽无定论,但专家、学者的看法基本趋同。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认为,年投资率在30—32%比较适度;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依然表明,年投资率突破30%、国有单位投资率突破20%(去年为26.5%),国民经济各方面就会感到紧张,乃至比例失调。
我国40年来的投资与经济总量之比,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53年到1993年,出现8个峰尖。峰尖到峰尖为一个周期,40年经历了8个周期,平均周期历时仅5年,有的只是两三个年头,波动频率显得相当之高,波幅落差10个、20个甚至30个百分点,说明昔日常说的“大上大下”不止一次两次。
这种状况的形成,恰是众多公款投资者忽视善于利用投资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投资规模多次“偏大”、“过大”,带来的是大批半截子工程、“胡子工程”。


第2版(经济)
专栏:

  邹家华在马钢召开现场办公会
总结进一步搞好大中型企业经验
本报合肥6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陈宝善、本报记者张振国报道:6月8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冒雨考察了新投产的马钢2500立方米大高炉系统工程中的码头、料场、烧结厂和车轮轮箍厂等生产建设现场,对马钢职工艰苦创业,一举将马钢由年产200万吨钢铁规模增至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给予热情赞扬。
邹家华还出席了大高炉系统工程全面投产仪式,并发表了讲话。
考察之后,邹家华在马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他详细听取了马钢和各方面负责人的汇报,仔细询问了搞好大中型企业的经验。他说,马钢这个大企业抓住了机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把企业办得生机勃勃。马钢在省、市党政领导下,班子是团结的,队伍是有战斗力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希望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
邹家华指出,经济工作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一步一步实施。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发展钢铁工业除建设少数新厂外,重点是改造现有钢铁企业,这样花钱少见效快。邹家华强调指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重要的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他还要求企业继续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陪同邹家华考察。陪同考察的主要领导干部还有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冶金部部长刘淇、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屠由瑞、建设银行副行长李早航、海关总署副署长吴乃文、税务总局副局长卢仁法等。


第2版(经济)
专栏:

  内贸部确定商品市场发展方针
总结提高发展完善
本报成都6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贺劲松、本报记者潘岗报道:首次全国商品市场总裁座谈会今天在成都召开。国内贸易部部长张皓若在会上指出,今后商品市场建设的总方针是:总结、提高、发展、完善。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市场发展迅速,到去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商品市场近10万个,集贸市场和以现货交易为主的各类专业市场遍布城乡。全国性与区域性的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有近百个,这些市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综合发展,引导企业生产及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益,在确保供应、稳定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商品市场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商品市场特别是全国性、区域性的商品市场缺乏统筹规划,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期货市场一哄而上,政出多门,交易行为极不规范;二是没有形成现货批发市场体系,已建的不少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等方面仍是初级的,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大多数商品市场成交额不大,在同类商品流通中占据份额不高,制约了商品市场作用的发挥;三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法规、制度、监测及市场的金融结算、实物运输不配套,减弱了市场的吸引力。
为此,张皓若强调,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商品市场和全社会商品流通的职能部门,内贸部将通过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为宏观调控提供保证,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和加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争取尽快建成以全国性商品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以开放的地区市场、遍及城乡的集贸市场和发达的经营网点为基础的商品市场体系。
张皓若在会上指出,首先要加强内贸部门对商品市场的归口管理,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促进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搞好商品市场的统筹规划,重点抓好全国性现货批发市场的建设。第三要积极争取、多方筹集市场建设资金。要制定、完善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商品市场监测体系,加速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届中国广告公司实力评价活动揭晓
本报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与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广告公司实力评价活动日前在京揭晓,并公布了中国广告公司营业额和综合实力前50名的排序结果。两家主办单位还同时举行了“中国广告公司发展战略研讨会”。(筱夏)


第2版(经济)
专栏:

  皖港合资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成立
本报讯安徽省第一家以外资入股的皖港合资企业——合肥荣事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合肥正式成立。港方首批投入的5312.5万元人民币已全部到位。新成立的荣事达公司将依靠科技进步和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促进生产发展。(王正忠)


第2版(经济)
专栏:

  印刷工业召开会员代表会
本报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是1985年成立的。9年来,经历了中国印刷术由铅排铅印到电子排版和胶印的变革,协会在这场印刷术的伟大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任宣)


第2版(经济)
专栏:

  调整企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江西冶金工业出现好势头
本报讯记者刘燮阳报道:江西冶金工业调整企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好势头。钢的年产量已突破140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头5个月,产钢66万多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近3年实现的利税总额,相当于“七五”实现利税总和,计13.2亿元,由全省亏损大户变为盈利大户。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江西的钢铁工业布局、结构极不合理。5个钢厂各自为战,各成体系,形不成拳头,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从1990年开始,江西省有关部门决定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首先将全省举足轻重的两大钢厂和一个铁矿——江西钢厂和新余钢厂、铁坑矿进行合并。合并后,生产要素得到重新组合,优势得到互补,整体效益很快得到发挥。合并3年实现了工业产值、销售收入,上交利税、实现利税和职工收入5个翻番,赚回了一个新的“两厂一矿”。
目前,江西省正在进一步对南钢、洪钢、萍钢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是改变洪钢与南钢的热轧带生产比例,对产出效益好的洪钢轧机,保证开足,而对南钢的轧机限制生产,逐步创造条件,提高南钢钢锭的生产能力。对有铁无钢无材的萍乡钢铁厂,逐步配套成龙,形成完整的钢铁生产基地。全省计划在4—5年内,将5个分散的钢铁厂,改组成新余、南昌、萍乡3大钢铁基地。


第2版(经济)
专栏:

  化工部透露
防治病虫害农药充足
本报讯记者江夏报道: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日前对记者说,化工部今年已安排了数量充足的农药生产任务,基本上能够满足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需要。
根据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的预测,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份,按照农业部门提出的需求,化工部今年共安排生产农药21万吨,共包括176个原药品种,安排投产及试产29个新品种;1—4月份生产农药7.59万吨,完成年计划的36.1%,进度正常。化工部还特别安排生产可用于棉铃虫防治的农药品种22个,产量为10.5万吨,为防治棉铃虫作了充分准备。
目前正值农药需求旺季,成思危说,化工部要着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宏观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生产许可证和准产证制度。化工部目前已对18个农药品种颁发了生产许可证。二是积极推进农药使用的技术服务工作。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服务队伍,与植保部门密切配合,逐步改变许多地方采用的粗放喷洒方法,充分发挥农药的使用效益。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报道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记者莫新元报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报道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国家计委副主任郭树言在会上指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关键所在。广大建设者常年奋斗在第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出力量和血汗,甚至宝贵的生命。多报道他们,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国共确定了151个国家重点项目和三峡工程等8个国家重点项目预备项目。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90年代和今后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共同商定,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较为集中地进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风采”专题报道。中国记者杂志社将在国庆节前举办“常林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报道好新闻评选。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能跟着别人后边走
本报记者徐林杨存生
未到江苏宜兴太华镇前,想不到这个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山沟沟里竟藏着全国最大的绢纺出口基地之一。
太华的变化还不到10年。198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仅2500多万元,1993年已达7.34亿元,8年增长27倍。外贸出口1985年还是空白,1993年突破3.3亿元,居宜兴全市之首。“彩雯”和“鼎球”牌绢纺绸已在国际上打响,产品100%出口,供不应求。8年巨变,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太华镇党委书记、太华经济发展总公司董事长朱顺根回忆当年情景,感慨万千。他说,“形势逼人,要赶上别人,就不能跟着别人后边走。起点要高,要干就要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镇党委选择了搞绢纺工业。“绢纺在丝绸这个行当里由于难度大,干的人少,大约只占2%,搞好了,肯定有干头。”
镇里集资100万元,向银行贷款96万元,办了宜兴第三丝织厂。那是1984年的事。产品生产出来了,但质量不行,只有20%合格,一年下来,亏损130万元,几乎把老本赔光。老百姓议论纷纷,说丝织厂带来了大灾难。
如何挽救局面?质量怎么提高?关键在技术力量。1985年,他们到上海请星期天工程师,请老工人。“他们当主角,我们当配角”,大力培训本厂技术人才,中层干部下了班每天必须上两小时技术课,3年工夫培训700人,一支技术上拿得起的队伍成长起来,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去年,太华镇的彩雯(集团)公司与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联合创办了绢纺行业中唯一的科研机构——宜兴市绢纺绸研究所,开发出绢宫绸、丝斜纹绸、绢丝星条绸等一系列新产品,还根据欧美市场上高档面料的需求开发出超厚型、超薄型绢纺绸面料,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


第2版(经济)
专栏:

  团中央农业部表彰
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
本报郑州6月9日电记者李而亮报道:今天上午,共青团中央、农业部在此地隆重召开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表彰大会。天津津海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延军等10位同志被授予“全国明星青年乡镇企业家”称号,山西晋城市锦绣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仲明等100名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称号。国务委员陈俊生特地发贺信表示祝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300多万家,其中70%厂家由青年任厂长(经理)。这次受表彰的乡镇企业“十星”“百家”是由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青团组织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层层考核推荐,经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严格评审后确定的。
这届评选与前两届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年龄降低,平均只有31.8岁,最小的仅25岁;二是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三是其所在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开始制订通信业
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通信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在90年代及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今天在此间召开的中国通讯国际会议上指出,国家计委正在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制订我国通信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这次会议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首次高级别的电信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会见了出席会议的部分中外代表,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据介绍,目前影响我国通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等。这次会议将重点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就全球电信体系的经济技术状况和各种有潜力的融资渠道等重要政策课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税务总局发言人说
正在追查所谓全国财税体制研讨会
本报讯近来,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和企业、单位接到了“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发出的“关于召开全国财税体制改革高级研讨会的通知”,称该中心将于今年6月下旬在北京召开“全国财税体制改革高级研讨会”,邀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若干领导作报告。国家税务总局发言人就此郑重指出:该中心筹办上述“研讨会”未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系,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领导也未接受他们的“邀请”,我们正在严肃追查此事。因此,各级税务机关一律不派人参加此会。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苏常州潇翔西服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其西服质量受到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的好评。图为在’9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皮尔·卡丹先生欣然接受该厂总经理李东平(左)向他赠送潇翔杯时的情景。 
文 波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苏吴江市虹桥村徐胜荣老两口儿推着小车兴高采烈地前往粮油收购点交售夏粮。今年国家大幅度提高粮油价格,大大提高了农民卖粮的积极性。
新华社记者 高梅及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