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坚持把经济建设转到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
林沙
内容提要:提高经济效益,以同样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并没有走出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困境,造成投资规模膨胀,原材料供应紧张,货币超量发行,产品质量下降,浪费严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粗放经营的最大误区是把发展等同于扩张,重速度不重效益,重外延不重内涵,重增量不重存量,盲目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以支撑较高的增长速度。
必须把着眼点和立足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转机建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对策。
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既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切实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之路,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提高经济效益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以同样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这是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纠正了那种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提出要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且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经济发展仍属粗放的产值速度型,不顾效益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几年,在宏观经济效益的某些指标得到改善的同时,传统模式下经济效益差的状况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据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五个行业的统计,1991年同1978年相比,除建筑业外,其他行业的物耗率都是上升的,利税率都是下降的。产品质量差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致命弱点。据统计,我国企业生产中不良产品损失率约占产值的10%—15%,由此推算,仅此一项,全国每年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元,浪费是相当严重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也不理想,工业的盲目投入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依然相当普遍,形成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上升,建设工期延长,造价提高,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率和大中型项目的建成投产率还远远低于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较好水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且向粗放型倾斜,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流通领域,商品流通费用大幅度增加,流动资金周转缓慢。
应该看到,粗放经营型的发展战略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这种着眼于扩大规模的发展方式曾起过积极作用,而当国民经济具备一定规模,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粗放经营的最大误区是把发展等同于扩张,重速度不重效益,重外延不重内涵,重增量不重存量,盲目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依靠的是以扩大外延的方式支撑较高的增长速度。一方面,由于增加投入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直接后果就是投资规模膨胀,原材料供应紧张,货币超量发行,经济活动效益低下,从而妨碍着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堪称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现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矛盾,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又非常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千方百计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也就是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效益型、科技型、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上述分析表明,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着眼点和立足点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既要抓增量的扩张,更要抓存量的调整;既要看外延的扩大,更要看内涵的提高;既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走提高经济效益之路,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真正“要素瓶颈”。资金效益是资金所有者利益的直接体现,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基础。资金的使用效益,将从根本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为此,必须把提高资金效益放到经济效益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一是要提高固定资产产出率。据典型调查,有的省1990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为31800元,而人均创利税只有3239元,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为10.87元。1981—1990年10年间,这个省工业净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可是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16.75%,投入速度是产出速度的1.86倍。二是要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周转过慢,是我国长期以来资金利用效益差的重要表现。1990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次需要119天,比1965年的74.8天延缓44.2天,相对多占用数百亿元。三是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使用效益。近些年来,全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相当部分并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也在降低,周期拖长,不少资金都被白白损失浪费掉。
2.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消费品的质量,则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切实利益。产品质量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到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影响到中国经济能否更好地同国际经济接轨。因此,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早在1985年,针对当时出现的片面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这一论断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转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
3.产品适销对路
当前,不顾市场变化盲目生产、产销脱节,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仍然存在。据有关部门估算,因产品不能适销对路而发生亏损的国有企业占国有企业亏损总数的40—50%。而大量积压的工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对市场变化趋势缺乏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导致产品生产总规模或总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量所造成的。
4.降低物质消耗
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总的看浪费仍相当严重。特别是近年来某些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呈上升趋势。1980年甘肃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物质消耗率为59.87%,1990年为72.75%。目前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高出30—9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比日本高3倍,比印度也高出1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今后若干年内,我们应当在降低物质消耗方面大作文章,采取有力措施把这些巨大的潜力挖掘起来。如果能耗水平降低一半,我们就可能不必增加多少外延性投资,“瓶颈”制约也会大大减少,发展速度就会伴随效益同步提高。
5.降低劳动消耗
降低劳动消耗,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同样多的劳动量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近年来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1981—1991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10.54%,不少工业产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降低生产成本,增进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例如,我国工资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尽管不算太高,但绝对量相当大,劳动生产率每增加或减少1%,都会影响上百亿元的产值,影响数十亿元的工资成本。可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企业有着巨大潜力。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对策
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走效益型发展道路,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具有全局性的,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深化改革,转机建制。从经济生活的规律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市场环境和市场规范的全面形成和发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找到了新的路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企业既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压力,又有相应的经营机制,企业效益和素质可望逐步得到提高。
近期企业改革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来进行。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的14项权利依法逐项、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要坚决转移到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处理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为此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改革企业管理体制,重新构造政企分离后的企业决策体系、领导制度、约束与监督体制等组织体系框架。四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的改革,重点是企业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加强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切实解决企业人浮于事,纪律松弛,效率低下的问题。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所谓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进程的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对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基础产业薄弱,第三产业落后。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稳步增加产量,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质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解除“瓶颈”制约,同时加快机电、石化、汽车、建筑等90年代支柱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为此应该制定有利于技术开发的经济政策,打破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格局。
第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资产存量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容量大的产业,要重点组建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规范化、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对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通过“关、停、并、转、包、租、卖、破(产)”等方式,坚决实行优胜劣汰。
第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键是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建立投资的约束和风险机制。同时,调整资金投向,在继续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快科技进步。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可以从多方面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是:新设备的使用;新工艺的使用;新材料的使用和原材料的代用与综合利用;新能源的使用;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产后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当前,特别要注重加速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鼓励和鞭策企业加速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研制一流产品、名牌产品,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要提高技术改造所占的比例。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上,都要有明确的倾斜。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关于发展经济的思考
沈荣法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入理解和把握小平同志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自觉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的总要求,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经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经济发展问题。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这些论断,揭示了社会前进和民族振兴的客观规律。
落后挨打,我们有过痛苦的经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世纪,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欺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尽管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但是发展了就有办法,发展了就有希望。现在,世界已进入以和平和发展为两大主题的新时代。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更加明显地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发展经济,奋发图强,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经济的发展,需要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例如,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水平,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发展。又如,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因为稳定不仅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而经济的有效发展,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吴江市近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地持续增长。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56亿元和260亿元,财政收入达3.13亿元;出口创汇连续第12年夺得江苏省县(市)级的冠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200元和4000元。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壮大了物质基础,为深化改革、保持稳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形成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发展经济要有新思路,要真抓实干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经济,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但怎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能继续走盲目追求产值速度和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这是完全正确的。一讲加快发展,就片面追求产值、指标和片面扩大基建规模,伸手要资金,盲目上新项目,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关于发展的思维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不可能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应主要是在深化改革、推动技术进步、增加高质量的新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企业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基本国力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小平同志指出:“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坚持能快则快,但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不能慢吞吞地搞建设。有条件快上的要快上,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要千方百计去实现,这就叫能快则快。但是,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只讲速度,不讲效益。能快不快不是实事求是,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也不是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不失时机,狠抓当前,这是能快则快的需要。为官一任,实绩辉煌,这也是每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的领导干部应有的追求。但是,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着眼于持续、健康发展,其目的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求眼前的“辉煌”,搞短期行为,这不是能快则快,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例如农业问题,在区域经济内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比重势必下降。抓农业的稳定、提高,难度不比抓工业小,而在显示政绩的数字上也许占不了多少份额。但是,农业上去了,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循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吴江多年来坚持农副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努力发展乡镇工业的同时,致力于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使粮油连年高产稳产,副业增产增收,传统农业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和创汇农业转化。坚持以农为本,夯实农业基础,为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也为人心稳定、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突出经济“中心”,但不能孤立地抓经济。经济的发展,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直接的生产要素外,还有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条件和环境。所以,既要把发展经济放到中心地位,又要统筹兼顾,围绕中心,环环联动,从而构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例如,要坚持两手抓,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下决心搞好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人的思想素质,花力气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又如,要重视和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这也是发展经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今年以来,我们根据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重点带动全面;二是抓利用外资、扩大外贸、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抓交通干线建设,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以外向突破带动全局;三是抓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作风素质。由于我们既突出中心,又统筹兼顾,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安定团结,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局面。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简介
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是1993年召开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当代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由罗国杰、张岂之主编,李岚清副总理作序,中国许多著名的伦理、道德教育、教育行政工作者和外国的一些知名专家撰稿,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
本书共编选论文48篇,约39万字。全书分三个部分:一、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二、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研究与实践;三、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思考。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实用性强。它是高校、中专及中学教师的一部很好的参考资料,对教育行政工作者,政工人员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罗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