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迎接新世纪的辉煌
——记北京大学跨世纪人才工程
本报记者卢新宁毕全忠
“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九年前,邓小平关于人才问题的精辟论述,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而今,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一个声势浩大的跨世纪人才工程正在北京大学启动……
1987年,美国华盛顿。年仅26岁的中国留学生陈章良发现并证明了调控植物胚胎发育的DNA的存在及其功能,被誉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的里程碑”。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向他提供可观的研究经费,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这年的8月,陈章良却出现在燕园,不久,北大建成中国第一个植物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93年,又筹建了“中国生物城”。
还是在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攻读博士后的中国留学生曾毅,首创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家庭状态生命表”,突破西方学者建立的“核心家庭模型”的局限,赢得了国际人口学界的高度评价,被命名为“曾毅方法”。许多国际机构邀他任职,但曾毅却回到中国,成为北大人口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日本。师从现代光电化学创始人藤岛昭的中国学生刘忠范,将光学存贮技术提高到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并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同年6月,31岁的刘宗范却中断了与该所的5年合同,带着价值25万美元的实验设备,来到北大。
…………
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从英国的爱丁堡、美国的哈佛、日本的东京、德国的哥廷根,从世界各地,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的中国青年学者相继回国,汇集在同一个地方:北京大学。
与此同时,在国内,在燕园这块沃土上,北大自己培养出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女教授来鲁华,并涌现出一批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学术新锐。
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正在补充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他们为北大的兴盛,为下世纪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以宏大的气魄广聘名师,奠定了北大近百年学术文化优势的基石。而今,新世纪的脚步已经迫近,北大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关头……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大学,乃大师之学。先有大师,然后有大学。”纵观北大近百年历史,其辉煌鼎盛之时,也正是人才荟萃之际。
1917年,苦难的中国尚在现代与传统的边缘徘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首先致力于整饬教师阵容,他广聘当时知名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马寅初、杨昌济、刘师培、辜鸿铭、章士钊、沈尹默、钱玄同、梁漱溟、鲁迅、李四光等到北大任教,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阵容之强大,令其时有志于学者景仰思慕,心向往之。30年代以后,北大又陆续延聘汤用彤、丁文江、曾昭抡、朱光潜、季羡林等任教。正因大师云集,方使北大地位日高,并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执中国学术文化之牛耳。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人民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大又借此增加了一大批全国最知名的学者:清华的陈岱孙、周培源、冯友兰、张岱年、周一良、杨周瀚、吴组缃、王瑶、李赋宁等;燕京大学的翦伯赞、侯仁之、林庚、褚圣麟、张滂;中山大学的王力;浙江大学的胡济明……尽管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当年院系调整尚有不同看法,但客观地讲,北大教师队伍由此得益匪浅,此后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使这所大学一直跻身世界著名学府之列。
历史进入了20世纪末,中国也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关键年头。面对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北大这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置新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新兴工程技术和边缘交叉学科;文科方面新增专业超过文科全部专业的1/3,而一些原有的基础学科专业和研究机构随着形势发展产生了新的方向。这一切都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然而,近年来,北大相继失去了一批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大师级学者:王力、朱光潜、冯友兰、洪谦、杨周瀚、王瑶、朱德熙、王竹溪、林超、周培源、吴组缃、江泽涵……
应该说,北大此时仍然有支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在3000名教师中,拥有30位中科院院士、340位博士生导师、730位教授,高级职称在北大教师中占60%以上,是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学术单位之一。但是,在人才优势的背后,却隐含着几个沉重的数字:北大3/4的硕士专业需要在10年内补充新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到1994年底,将有48%的人退出一线,到1998年,即北大建校100年之际,将有80%的教师到了离退休的年龄;现有的博士导师,一半以上在2000年已不能在第一线工作,至少需要补充200名以上新的博士导师。
对于北大这样一所大学来说,没有一流的学术人才,就可能丧失学术界排头兵地位,就无法担当发展国家科技文化的重任。北京大学领导和一批老学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培育薪火相传的接力者,更须扶植后来居上的新生力量。
北大开始了培育扶植跨世纪人才的行动。
未雨绸缪,北大开始为新世纪谋。三代知识分子,一个共同的心愿:对科学、祖国、时代的忠诚
北京大学以引进、培养中青年人才为己任,仅近5年来,就从中青年教师中,晋升教授、副教授多达190多人,仅1992、1993年就破格提拔103人,其中教授56人;在新增的107位博士导师中,1950年后出生的有8人。
——继承兼容并包的传统,打破门户之见,提倡“五湖四海”。近5年来,破格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半数以上来自外校。正是由于广纳英才,方使北大不仅加强了一些原有学科的实力,而且增添了新方向,形成了新优势。学术之水生生不已。
——唯才是举,“土”“洋”博士一视同仁,苦心培养选拔校内的学术新秀,重之使之进,扶之使之壮。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不拘一格,不囿于资历辈分。1989年,破例提拔28岁的陈章良为生物系教授,这是新时期最年轻的教授。此事不仅在北大而且在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引起极大的反响。某刊物称:“不仅使被年龄的封盖压在最低层的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而且也给各级人才管理部门提供了思维的新支点。”
——对青年教师给以充分的信任,将教学科研的重任或校系领导的重责加在青年一代身上,以青春之锐气绘北大之新颜。于是一批年轻的教授被推到台前:陈章良,31岁,生命科学院院长;涂平,33岁,人口所副所长;闵维方,43岁,高教所所长;刘伟,36岁,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竞,38岁,力学系副主任;严纯华,32岁,化学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尽其所能,努力使年轻一代“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1992年学校推出了造就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八大措施:提高工资待遇,给教授以下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适当的津贴;在评授政府特殊津贴中,单独分出名额给青年骨干,对青年学术带头人、重要科研项目主持人给予特殊的学术津贴;设立“北京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设立青年出版基金;继续实行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务不占本单位名额的办法;在国家基建拨款外,专门筹款(哪怕借贷)盖一栋一居室及两居室的住宅楼,专门分给来校工作的青年学术骨干……
1993年,北大设立了人才开发办公室,接着拨款100万元,设立“北大跨世纪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基金”。时隔不久,北大方正集团出资100万元为青年教师设立“21世纪人才奖励基金”。1994年3月,正式推出“跨世纪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开始做更具体深入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批老学者也实现着对科学的第二种忠诚。
生物系教授潘乃燧赴美进修时遇到了陈章良,便多次致信北大举荐陈章良,并力劝他回国后到北大工作。数学系的文兰在跟随著名数学家廖山涛从事“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时,取得了很大突破,廖先生认为超过了自己,主动退下来。闵维方从国外到北大高教研究所后,当时的所长汪永铨有意识地带他参加国内各种会议,推荐他在一些学术机构任职,增加其声望,最后又主动让贤。同样,在人口所,张诚元教授也将所长之职交付后进……
陈来至今难忘冯友兰先生辞世时的情景,先生以93高龄于弥留之际奋力对守候身边的弟子说:“中国哲学要大放光彩。”
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高尚的人格操守以及对科学与祖国的无限深情,构成老一辈学者的精神情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燕园一代代学子的灵魂中。
在今天的北大有这样三代知识分子:一代是出生于本世纪初的老一辈学者,学贯中西,成就卓著,但已年至耄耋;一代是文革前培养的知识分子,数十年来苦苦支撑着教学科研之重任,但到世纪末也将进入退休年龄;一代是现在的这批年轻学者。他们的少年时代赶上了动荡岁月的尾声,经受了与文化擦肩而过的痛苦,却也增加了生活历练,锻炼了意志品德,又遇上改革开放的好形势。时代为他们创造了前辈学者无法想象的良好环境,也使跨世纪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们的身上。
在北京大学群星灿烂的学者中,出现了一个年轻的群落,他们上承长者之精深博大,下开青年俊才之锐气清新,以少壮之身立煌煌成就,使我国许多学科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1991年10月28日,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一个隆重的授奖仪式正在进行。当有“青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贾鲁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证书颁发到中国学者陈章良手中时,在场的一位外国学者竟脱口而出:“中国人居然得到这个奖,见鬼了。”年轻的陈章良不动声色地答道:“为什么不能呢?”
从年轻的来鲁华深入生物工程的新兴研究领域“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设计”,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到32岁的城环系教授扬开忠与其同事,成功地举办首届发展中国家区域科学国际会议,使世界区域科学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沃尔德·艾萨德教授大为赞叹;从曾毅所在的北大人口所被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生育健康与人口科学合作的研究中心”(这在中国是第一家,在其它国也很少),到高教所的闵维方被聘为世界银行中国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专家组组长,并担任世界银行东欧、南亚地区高教投资顾问,成为担此职责的第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与上两代知识分子不同,这一代人从一开始就得以置身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因而有广阔的学术视野,锐意创新的精神,再加之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使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得心应手地运用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中国走向世界,也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北大数学系,在数学及其应用的很多主流方向上都作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年轻学者中,张继平,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这一重要数学理论核心问题之一的研究中,取得多项成果,引起国际群论研究界的轰动;王诗成,在低维拓扑学研究中获得国际瞩目成绩,1990年,国际数学大会的综合报告上,特别提到他所做的贡献;文兰,在动力系统研究中引起国际强烈反响;彭立中被誉为国际上“仿交换子领域的领头专家”……
化学系的刘忠范在智能材料研究上保持着该学科领域的制高点。赵新生在激光化学、严纯华在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周其凤在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领域的研究均居国际领先地位。计算机研究所肖建国主持的报纸组版系统的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中文大屏幕整页组版系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郑民主持研制出新一代多窗口集成组版系统,被誉为“倡导了我国印刷业的一次新革命”。
英语系,33岁的申丹教授在文学文体学研究上屡有突破,甚至直接向当今美国文艺理论界权威和国际翻译界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被国际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称为“具有杰出才能和非凡洞察力”“极为突出的教师、学者和批评家”。
历史系,北大文科三大支柱学科之一。34岁的荣新江教授在被称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中古史这一领域,到21世纪初北大可望出现十多位国际一流学者。世界史方面,高毅、朱孝远等九位青年学者,打破旧世界通史过于偏重于政治斗争史的局限,正进行改写《世界通史》的尝试,人称“历史系的青年近卫军”。哲学系教授陈来关于朱子学说的独到研究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他应邀前往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用英语讲授宋明理学,反响热烈……
此时,北大跨世纪人才的成长已不再只是世纪之交人才断层的弥补,而已成为中国科学文化越过20世纪旷野,重新汇入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主潮的标志,东西方文化因为他们的努力在两个世纪的交接中撞击出耀眼的光芒。
住房、经费、种种微观结构上的欠缺,形成环环解不开的链条,使跨世纪人才工程举步维艰
然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当人们为北大青年学者的成长感到欢欣鼓舞之时,这项跨世纪人才工程却正举步维艰。
1994年春,记者采访北大校长吴树青问及“影响北大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吴校长回答:住房、经费。
在此后的数天采访中,记者向20多个北大有关领导、中青年学者问同一个问题,得到的是同一个回答:住房、经费。
北大现有近7000名教职工,办公用房拥挤,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住房不仅是生存条件,也是工作条件。但高校住房紧张已是众所周知,北大住房困难更甚。近半年来,北大人才办又收到一批学有所长的年轻学者希望到北大工作的申请,然而仅仅因为住房,学校无法接受他们。近3年北大已盖了几百套住宅,但仍难缓解教师的住房困难。住房问题已被北大校方称为“解不开的链条”,对此,每年只有6000万经费的北大确实无能为力,而更多刚露头角的年轻教师亟需起动经费。捉襟见肘的现状使北大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实施遇到很大障碍,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在于种种体制的变革,在于人们的观念的转变。
据统计,到下世纪初,北大至少还需要再培养150名学术带头人,中国高等院校90%的博士导师亦亟需后继新人,全国各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断层。方兴未艾的北大跨世纪人才工程已经给予我们启示和希望,如何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开创坦途,挖掘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已成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当务之急。“在教育和人才问题上,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睿智话语又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金水道贯东西沿江城市相呼应
长江经济带充满活力
本报南京5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徐机玲、本报记者孙健报道:今天在南京召开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以上海浦东为龙头,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沿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长江经济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地区之一。
“黄金水道”长江是沟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理想的经济通道,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1985年12月,由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市发起,成立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共同开发长江流域。以后,协调会成员扩大到23个沿江中心城市。1992年党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并且把“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等作为“跨世纪特大工程”,使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和沿江中心城市的联合协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沿江中心城市在共建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采取抓区域、促流域的办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部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协作区,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协作区,以及长江上游与金沙江交汇处的攀西—六盘水开发区。长江沿岸23个中心城市还组成了科技、资金、航运、旅游、邮电、物资、商贸、信息、环保、社会科学等10个专项协作组,开展贯串上、中、下游的对口联合协作活动,促进横向经济联合落到实处。
开发浦东和服务三峡工程建设是沿江中心城市开发长江的重点。江、浙、皖、赣、鄂、湘、川等省的大量商品、资金、人才、信息源源进入这个流域的“龙头”,促进了浦东新区经济高速发展,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达30%。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西峡县先走了一步
马鹤青
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西峡人学说普通话》一文,使我感到很亲切。我在4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发表一篇短文,建议各地开展讲普通话比赛,没想到西峡这个山区小县城早已赛过普通话了。
西峡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在这里读过5年书,深知这地方虽然风光秀丽,却深藏伏牛山中,交通不便,生活贫苦。没想到这个豫西南的小县城,如今竟也建起座座高楼,还有满街广告、卡拉OK歌厅。变了,西峡这座小山城也在紧追现代化。
当然,令我更高兴的是这里比较早地举行了讲普通话比赛。他们在大街上贴出海报说:“塑造你的气质,增添你的魅力,由城市信用社赞助,由广播电视局承办普通话大奖赛,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短短40多个字,把比赛普通话的意义和办法都讲到了。
西峡县先走了一步。全国有2000多座县城,还有许多比西峡条件好得多的乡镇。如果大家都来比赛普通话,都来推广普通话,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一定大有益处。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情系高原子弟兵
贺广华
5月5日上午,驻守西藏高原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模范雷达站”官兵,迎来了一批神交已久的成都青年朋友。
去年8月,人民日报等报刊登载有关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长年奋斗在“生命禁区”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成都通力(集团)公司千余名团员青年的心。去年初冬,他们捐款买了110件价值5.5万元的皮大衣,赠给雷达站。彼此间“鸿雁”往来,心心相通,却从未谋面。前不久,雷达站官兵盛邀该公司的青年来高原做客,公司团委书记王君宪等6人千里迢迢来到了“世界屋脊”,给雷达站又带来了一台摄像机及几大捆书籍。
王君宪一行不顾高原反应,祭扫了安息于拉萨烈士陵园的甘巴拉英烈,并在雷达站修整营地播下了从成都特意摘来的蔬菜花木种籽,愿友谊像粒粒种籽植根于雪域高原。
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蒲汉林握着雷达站团委副书记王健的手说:“我进厂时做临时工,嫌工资低岗位差,常闹情绪。从报刊上了解了你们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后,好些天睡不着。现在,每当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便想到你们……”
理想、事业、人生价值等当代青年关注的一些问题,成了他们交流探讨的“热点”;爱好志趣是他们互诉心曲的“闸门”。相聚的美好时光总嫌短暂,他们相约在明年再相逢。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银行个人外币存款余额逾百亿美元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丁坚铭)近两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拥有的外汇大幅度增加。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银行的个人外币存款余额已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年初增加了10亿美元,比1992年底增加了40亿美元,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我国开办居民个人外币存款业务始于1984年,当年个人外币存款余额仅为1.07亿美元,开办这项业务的银行只有中国银行一家。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也陆续开办了个人外币存款业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优秀发明企业家评选揭晓
台震林伍尚魁陈肇兆周文志赵国欣张振英梁克诚葛亮明詹庆富李冬绮榜上有名
本报北京5月8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首届全国优秀发明企业家评选今日在北京揭晓,10名发明企业家榜上有名,他们是:台震林、伍尚魁、陈肇兆、周文志、赵国欣、张振英、梁克诚、葛亮明、詹庆富、李冬绮。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仅29岁。女发明家1名。
这次获奖者的发明项目水平高,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张振英发明的“FBT系列复合保温材料”,创造性地使用了专用的稀土添加剂和独创的新工艺,使各项技术指标跃居同类产品首位,不仅获得中国专利,还获得法国专利,并且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他领导的企业已成为拥有120多家分厂和分公司的跨国集团,此外,这次获奖发明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均为科技先导型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像陈肇兆创办的企业一次技术出口就创汇达444万美元。尤为可贵的是,这次获奖的发明企业家思想境界高,不计个人得失,热心资助公益事业。如台震林不但技术水平高,而且本人思想品质高尚。他将自己获得的100多万元捐赠安徽扶贫,被安徽省政府授予“重大科学贡献奖”,同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专利局共同举办的,颁奖大会将于5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辽宁引导青年争当创业先锋
辽宁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辽宁第二次创业中争当先锋,全省涌现出青年创业先锋一百二十五名、青年创业突击队二十个。还针对青年的特点,开展电影周、奉献日、青年文明工程、设立跨世纪青年人才库等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段心强)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国际轻工精品展将在京举行
国际轻工、电器精品展览暨经贸洽谈会将于今年七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四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展览会经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轻工总会批准,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咨询公司等单位主办,将集中展示国内外轻工电器类名、特、优、新产品,并举行经贸洽谈、招商引资、评奖等活动。(志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安徽省农村有两万多扫盲班
今年一开春,安徽一些农民在白天忙完春耕农活之后,晚上又走进了扫盲夜校。多年来扫盲只在冬闲季节开展的老习惯已被改变。目前,全省已办起扫盲班二点三万个,组织文盲、半文盲一百零六点五万人参加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成立
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五月八日在京成立。该协会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组织。我国目前拥有爆破器材生产企业数百家,从业人员二十五万,主产品有工业炸药、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石油射孔弹等三十多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杜若)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向市场提供新产品优质品
安阳飞鹰公司产销两旺
本报安阳电河南安阳飞鹰工业总公司围绕市场开发新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赢得了用户欢迎。产量、产值、利税连续三年以50%的速度递增,今年1至4月,已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产量、产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1.3%和54.6%,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近年全国自行车产大于销、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飞鹰公司领导认为,保证产品质量,方便用户,才能取得主动权。他们在全国自行车行业率先实行自行车单辆整车组装出厂,并在同行业率先使单辆整车组装出厂率达到100%。为提高产品档次,他们投入800多万元,推出了全部采用一次充气三个月不用充气的丁基胶内胎的飞鹰自行车,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
这家公司注意开发新品,在“黑红王”、“红云飞”等系列自行车仍俏销时,又适时推出了多彩系列等新潮自行车,再次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温建设宋小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加强管理挖掘潜力
昆钢生产销售持续增长
本报昆明电昆明钢铁总公司加强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潜力,生产销售稳步增长。去年产钢突破100万吨,跻身于全国冶金行业20强之列。今年一季度,产钢30.32万吨、钢材25.2万吨,实现产值3.2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4.25%、16.01%和12.6%,创历史最高水平。
昆钢是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去年底以来,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资金紧缺,矿石、生铁等原材料运力不足等暂时困难,公司领导引导职工胸怀全局,树立市场观念,练好内功,在职工中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减耗增效。全公司以标准化为核心,加强企业规范管理,严格班组升级考核。他们把好自采和外购矿石的质量关,加强富矿收购,矿石提高了1.67个品位。
昆钢还注重市场分析,加强与92个单位和地区的信息联系,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盘元、螺纹钢筋等产品的生产。搞好售前售后服务,巩固了老用户,开辟了新用户,产品保持了较好的营销势头,一季度共销售钢材24.2万吨,既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顾俊恒李顾中)


第1版(要闻)
专栏:

  依托资源优势注重科技开发
白山市形成资源转换型支柱产业
本报长春五月八日电记者张玉来报道:吉林省白山市注重提高资源转换层次和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支撑全市经济实力的六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六和百分之二十七点一,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多年来这里仅仅是木材、煤炭、中药材、山珍等原料的输出基地。为彻底改变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的局面,白山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一年初作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集中力量抓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科技成果奖励基金。三年来,共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二百五十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百分之九十七,累计开发新产品五百五十个。这些新产品年创产值五亿元、利税一亿元。
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使白山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丰富的水力、煤炭资源转化为水电、火电并举的能源工业,共建立三个大中型火力发电厂、五十五个大中小水电站,年发电量达二十九点六亿千瓦时;丰富的木材资源转化为以“三板”、造纸为两大支撑点的林产品加工业,年加工能力达十四万立方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转化为医药工业,年产中成药二千三百吨,创产值一点五八亿元。同时,还形成了以硅藻土加工为主的非金属矿产业、以页岩土深加工与系列开发为重点的建材业和以山药、山菜、山果、山禽为主料的保健食品加工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宜昌在崛起
随着三峡工程上马,湖北宜昌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湖北省建设银行大力协助和积极支持宜昌地方经济发展,几年来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近十亿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宜昌市正在万里长江中部地区崛起。巴山 陈智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投资三点六亿元的包钢三号高炉扩容改造工程,是包钢“八五”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后包钢年产钢可达六百万吨。目前,工程已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是职工们在吊装重达五十二吨的下降管。李东彬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