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冲出困境再造辉煌
——写在中国电影改革行业机制一周年
向兵
电影,诞生快100周年了,它在中国也已有了近90年的历史。
90年来,中国电影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也谱写过自己的辉煌篇章。在一代又一代电影工作者不懈探求、开拓的合力之下,如今中国电影已在国际影坛上占有了不可小觑的一席。
然而,理应令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有着9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近些年来却似乎已在越来越多的人中日益失去她曾有过的那份魅力。影院门前车马稀,观众流失票房收入连年滑坡,中国电影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
徘徊于低谷的中国电影业,终于在1993年爆发了一场革命,以归还制片业国产片发行权为切入点的电影行业机制改革,将市场经济的时代门槛横在了52万电影人面前。为了翻过这道门槛再造民族电影的辉煌,中国电影界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阵痛。
(1)一次不事声张的会议,翻开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的一页
电影行业机制改革何以要从国产片发行权“开刀”?
回答这个问题本该是一年前的事。1992年12月,电影界千呼万唤的体制改革终于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宣布出台,从1993年4月起正式运行。国产影片40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的格局从此结束,中国电影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无疑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然而也许是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慎重,它却是一次不事声张不做报道的会议。因此当我们今天谈起这个问题时,还得从头说起。
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将国产影片的发行销售权交给制片厂,意在落实《著作权法》,而其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使生产者的利益和由观众构成的电影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建立起中国电影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犹如华山一条道,中国电影要从低谷中崛起,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不可否认,这些年影院观众锐减、票房收入滑坡产生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呈多样化趋向的时代背景之下;同时,走私电影、录像和激光视盘放映也对原有电影市场构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其症结主要还在于电影业本身的机制弊端。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电影出了一些好片子,但脱离现实胡编乱造的平庸之作也频频出现于银幕,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正在于旧的行业机制。在旧机制下,制片厂生产的影片无论好坏,统一以一种价格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收购,中影公司与各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省公司再与下级公司层层订合同发行。影片发行、放映的好坏与电影厂没有直接联系。这种发行体制不能激励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起制片厂的投资热情,从而制约了电影厂在优质优价基础上不断扩大再生产发展自我的能力。直接耗资6000多万元拍成的《大决战》和平常一部投资仅100万元的影片,从中影公司得到的单拷贝购片款竟完全一样。于是,作为生产者的全国的电影制片厂每年只能从电影业的利润中得到10%的收入。由于长期资金短缺,目前我国的电影制作水平已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我国一些老电影厂至今仍在使用50年前留下来的摄影棚和部分器材。须知电影正是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做基础的。
这种体制也束缚了发行、放映系统的积极性。优秀影片不能优质优价走上市场;而一些质次低劣的影片又不得不排映推出,它们既败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又损伤了中国电影的声誉。旧体制为了支撑起垄断全国市场的统购统销体系,从中央到地、县,一级政府设置一级公司。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而且出于部门利益,各级发行机构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画地为牢,使得新影片难以顺畅地进入市场与观众见面,这种自我封闭的发行机制从根本上扼制了发行、放映市场的竞争,从而也束缚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活力,导致制片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文化大市场的变化,以及走私片的冲击,很难发挥出竞争优势。
凡此种种,从落实《著作权法》入手将影片发行权交还给制片厂,自然成了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突破口,用广电部主管电影的负责人的话说,这样做就牵住了中国电影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转变机制的“牛鼻子”。
(2)无序的市场,中国电影在动荡中经历着历史性的阵痛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一年前的电影改革在不声不响中谨慎地拉开了序幕,但它在电影界引起的反响却是空前的。改革方案一开始实施便在电影市场上掀起了波澜。
1993年4月,随着电影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电影交易会在不再发行国产影片的中影公司举行。在这次会上,北影厂因为带来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枚果实——刚与上海永乐公司签订的新片《狮王争霸》分成发行合同,这份合同使北影厂在上海一地便可得到近百万的发行收入,从而也使北影厂成了众矢之的,省市公司认为北影厂开价太高,同时指责上海公司“丧权辱国”,决意一致抵制。北影厂找到连续8年夺得全国发行之冠的江苏公司欲卖断《狮》片的地区版权,谈判未成,加之江苏省公司和地市公司间出现不悦,于是北影厂带头与全国16家制片厂一道越过江苏省公司,秘密地与南京、无锡、苏州、南通4市签订了以分成方式提供各厂新片的“总合同”。接着这4地的发行公司联合形成了向外发行影片的“苏州电影服务中心”,从而一时在江苏出现了与省公司分庭抗礼的发行竞争局面。
制片业“江苏突破”的第一步,在全国发行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省级发行公司吸取江苏公司的教训,纷纷以让利为条件迅速和地市公司组成了经营联合体。省级公司在来自制片厂和下级公司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这无疑是一历史性的进步;但制片业在改革之初便担心的中影公司退出国产片发行渠道后形成新的地区垄断局面也开始出现了。“诸侯并起”,而各地却是别无分店的“小一统”,在由此构成的“买方市场”上,制片厂难以以质论价公平交易,影片的流通也就难免不畅。从而,本已处在走私片和录像放映夹攻之下的电影院,又因正常渠道流通不畅而日子愈发不好过。另一方面,担负着各地管理、协调发行职能的省级公司由于购买影片须先预付版权费,而不少地方片租又不能收上来,日子也不好过。
电影市场历来是以“4项指标”来评价其盛衰的。1992年全国全年电影观众在10年来减少100亿人次之后还有105亿,全年放映电影2265万场,发行、放映总收入为9亿和20亿;而1993年全国的观众人次、放映场次和发行、放映总收入比之1992年又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下滑局面,当然与眼下市场的这种无序状态不无关系。然而它毕竟只是体制转轨时难免会出现的一些暂时现象,是改革不可避免要经受的阵痛。
为了推动电影业转换观念,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去年电影主管部门在中影公司开设了常年交易市场,同时还集中举办了数次面对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全国新片交易会。参加交易会的除了制片、发行部门,还特意邀请来了一些大中城市的影院经理。产、供、销三方直接见面使制片和发行部门离由观众构成的市场更近了,同时使得电影业的各个环节在无形的压力中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从而在1993年电影票房再次滑坡的背后,却是电影各行业中各种力量的空前活跃——
多方投资拍片、建立股份制企业、制片发行部门联合经营、影院联合购买新片首映权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经营形式已经开始在电影业出现;已拥有68家成员的城市影院协会为有所作为正走向更大的联合;已建立多年的全国制片人协会行动起来,提出了向全国200家影院首轮直供40—50部优秀影片的动议;而省市公司则联合提出打破发行垄断的同时积极参与电影的拍摄制作,发行公司组成的制片公司已挂牌成立。
而更直观的让人欣喜的成果是,上海、北京、浙江、福建、辽宁等地的发行公司,在遵循电影市场规律让利于制片业的基础上,积极转换内部机制,加强管理,狠练内功,在抓好电影主业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这些地方1993年的发行、放映收入比1992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上海去年有28家影院票房收入超200万元,一家影院创下收入1050万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浙江省公司面对新形势,眼睛向内积极改革,全公司120人建立了8个经济实体,只留下20多名精干人员发行电影,先行一步走上了发行部门在这场改革中的必由之路。而浙江公司在去年全国农村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却取得了农村放映收入占全省收入25%的难得的佳绩。同时全国绝大部分制片厂去年的发行收入都比改革前的1992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因此,尽管制片业有人抱怨1993年的电影机制改革不是跨出了第一步而是“才挪动半步”,但也不能不承认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实,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各电影厂在去年也已开始了自身的变革,把力气下在了改革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制片模式上。已负债经营数年的北影厂,在这几年变行政管理为经营管理扭亏为盈减少巨额负债的基础上,克服重重阻力攻坚狠抓创作机制改革,解放艺术生产力设立导演工作室,把创作骨干“赶”下生活,“赶”上创作第一线,努力在以质量重树北影形象中求发展;峨影厂将创作人员推向半职业化;潇湘厂从厂长、导演到工人全部实行年底验收的目标管理……16家电影厂都在转换经营机制练内功,就连边陲小厂云南厂也开始在全厂推行浮动工资制。
虽然1993年在中国电影业还远没有出现真正的市场机制,但曾有电影界权威人士如此评价这一年的成就:52万电影大军终于从问题成堆、矛盾成堆、困难成堆的1993年中走了过来,中国电影界在经历了活动方式、工作方式的陌生甚至是痛苦的转变后,在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上开始了全新的变化。应该说这是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根本性的胜利。
(3)筹资拍片,中国电影在接受“输血”的同时不应损伤自己的文化品位
不可否认,从整体水平考察,1993年的电影创作谈不上是个丰收年,但却平稳地渡过了改革之初的“阵痛期”。
这一年,全国共拍成故事片156部,这个仅次于1992年历史最高纪录167部的数字,颇耐人寻味。
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电影主管部门坚定不移的创作指导思想。为了防止制片厂因体制转轨、资金难措等困难,可能出现创作上不求质量的短期行为,电影局先后采取下发审片通报等形式加以引导。同时以发放故事片投拍调控指标等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努力扶持重点题材作品的生产。从而,在全年生产的156部影片中,表现现实生活、努力体现时代主旋律精神的主流影片占了一半以上,并出现了《凤凰琴》、《炮兵少校》、《重庆谈判》、《第一诱惑》、《东归英雄传》、《股疯》等40多部优秀的和比较好的影片。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描写山村教师生活的《凤凰琴》,和以“献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好干部”苏宁为题的《炮兵少校》,在如何使高扬时代主旋律的主流电影增强艺术感染力和可看性上有了新的突破;而在爱国主义题旨下拍成的《东归英雄传》,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了国产“动作片”的艺术品位。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电影界还推出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井冈山》、《秋收起义》和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穷且益坚,在亏损阴影仍笼罩制片业的体制转轨时期,这批影片的产生体现出的正是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体制改革这一年的银幕上,仍有不少落于俗套、格调不高的粗劣之作。它们主要产生于社会筹资拍片和与境外合作的“合拍片”中。
当制片业呼吁多年的体制改革终于开始时,各电影厂是以喜忧参半的心情去迎接它的,因为它们在得到盼望已久的影片发行权时,也同时失去了中影公司付给每部新投产影片的100万版权预付款。失去“大锅饭”庇护的制片业一时张皇失措。这时,社会资金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起电影业来,正愁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制片厂对此当然只能是在喜出望外中张开欢迎的双臂。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完成的156部影片中有53%是社会筹资拍成的。有人计算过,以一部影片投资120万计,去年流入电影厂的社会资金达1亿元。这无疑于是对制片业的一次大输血,应该说它无论对于发展电影事业还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投资者中不少以“捞一把走人”的短期行为对待这种投资,而制片厂又无力参与全部管理,因此拍出的作品不少是一味迎合、误导市场的媚俗、低劣之作。
比社会筹资拍片早几年出现的所谓中外合作“合拍片”,也在发行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大幅度增长。利用外来资金拍片,并从中学到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本来也是件好事。然而电影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尽管“合拍片”也出现过《秋菊打官司》这样的佳作,但不少格调低俗的影片随着外来资金的涌入而风行于市,不仅损坏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更在以大成本对小投入的不公平竞争中,造成了对代表中国文化的国产影片,和广大电影工作者心理的严重冲击。
电影投资方式的变化,必然对创作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机制转轨和资金困难而出现的“输血”中的管理不力,已多多少少损坏了中国电影的品位。所幸,电影界的有识之士和电影主管部门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正着手规范筹资拍片行为,完善“合拍片”的规章制度;不少电影厂也开始克服诸般难处在“社会筹资拍片”中注入自己的资金,以便引导,加强管理。
(4)再造市场,中国电影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提高质量
走过了90年岁月的中国电影,如今正面临着要么在困境中衰亡,要么在阵痛后崛起的关键时刻。去年开始的电影体制改革已经激发起电影全行业走向振兴的极大热忱。但是中国电影要冲出困境再写辉煌,光有电影界的奋斗是不够的,它必须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多年来全国电影系统“一仆二主”政出多头的格局,不仅加大了当前行业机制改革的难度,也妨碍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如眼下的影片发行不畅,和走私片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以至泛滥,就与当前的这种互相掣肘的管理格局不无关系。对走私影片的发行、放映必须绳之以法严厉打击。目前全国的录像、镭射放映单位已多达数万家,本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建的这些遍布于中心城市直至边陲乡村的放映点,由于管理难度太大,如今不少地方放映的节目大多内容粗俗且不乏色情成份。不论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为阻止盗版以维护国家声誉、保护民族电影计,国家都应禁止这种据称世界上仅我国独有的录像、镭射的经营性放映行为。
当然,中国电影的前途根本还在于内部机制的改革上。电影界普遍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在发行领域突破自我封闭的行政区域壁垒,减少中间环节,引进竞争机制,克服市场无序引起的影片流通不畅,建立起以优质优价繁荣创作从而繁荣银幕的市场机制。
艺术质量以及制作技术问题虽已是老生常谈,但在目前它仍然是国产片缺乏吸引力、观众减少的症结之所在,也是中国电影走向辉煌的关键之所在。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电影厂的厂长们一致倡议,“绝不让次品、废品推向社会”的口号,这是振兴中国电影的希望。“文艺应该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一味追求票房,盲目模仿西方,步港台之后尘,今天是赌王,明天是黑帮,不是光怪陆离就是血肉横飞,终究要受到市场惩罚的,去年一批失败的“社会筹资片”便是醒世的覆辙。
在今天,我们不能再单纯地以影院收入去衡量电影经济。随着电视这一新的传播手段的日益普及,诞生在100年前的电影已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其媒体不再只是拷贝,它的观众也不再只在影院。无线、有线直至卫星传送的电视,还有录像、视盘都是电影实现其价值的地方。作为电影大国的美国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影片进影院上映,同时又卖给电视网,并做成像带、视盘以及相应的电影专利产品出售。因此它才能投资数千万拍成一部影片,常常赚回数亿美元;因此它也才有财力以不断的大投资、大制作在电视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电影要在经济上走上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该如此“五路并举”影视合流。电影主管部门已决定今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加密技术收费的电影频道,此举将在我国现有的2.3亿台家用电视构成的家庭影院中为中国电影再造一个广阔的市场。
诞生在100年前的电影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电影更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渡过眼前的阵痛,经过3—5年的调整,有着9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必将再次谱写出民族电影辉煌的新篇章。
(附图片)


第5版(副刊)
专栏:

  ’94中国艺术博览会今秋在穗举办
有“艺术广交会”之称的’94中国艺术博览会,今年11月26日至30日将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行。中国的主要美术院校、美术团体、画廊将派人参加,博览会还将面向海外招展。这次博览会注重艺术家之间的直间交流而形成国际艺术商业联系,使中国的艺术市场与国际艺术市场接轨。中国艺术博览会是由文化部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广州市文化局承办的。(艺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