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山的儿子
——记优秀农民企业家高胜春
陈勇鞠新生
在地处绵绵长白山脉的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高胜春的名字被山民们广为传颂。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高胜春带领乡亲们苦战10余载,建立起辽东山区第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抚顺新大工业集团,使大四平逐步走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的康庄大道。
“回报家乡父老”
出生在大四平镇东升村的高胜春,两岁丧父,母亲领着他们姐弟4人艰难度日。是当地党组织的关怀和乡亲们的照料,他才得以上小学,读中学,念中专。1976年,21岁的高胜春从抚顺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家乡是“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八山无木,一水无鱼,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高胜春下定决心改变家乡面貌。不久,他被推举为东升村党支部书记。他一手抓科学种田,一手抓副业生产,建起了村办果园、参场、小煤矿。
满怀志向的高胜春没有陶醉。1983年,受镇党委委托,高胜春毅然挑起了筹建镇办水泥厂的重担。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基建现场,连相依为命的老母亲有病,都没能回家看上一眼,硬是在摸爬滚打中提前半年建起了大四平镇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工厂,还节省资金50余万元。看着一批批山民放下锄把兴高采烈地走进工厂当上工人,高胜春心里比吃蜜还甜。他一鼓作气又提出再建一条年产4.5万吨水泥的生产线,带领有关人员南下河北、山东,北上吉林、黑龙江,考察论证设计方案。这些日子,他们的旅行袋里只装两样东西:一是设计图纸,二是方便面。到1993年,水泥厂共生产水泥42万吨,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税1700多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成为抚顺市乡镇企业利税第一大户,产品被授予“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冒多大风险,我都心甘情愿”
大四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资源,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达4700多万吨,而且煤质好、热值高,是冶金焦炭的理想原料。可是,于1986年建成投产的国有企业抚顺市孟家沟煤矿连年亏损,到1992年底,已累计亏损720万元,欠外债1100万元,540名工人连续17个月开不出工资,被迫停产放假。另一家计划投资4500万元在建的国有煤矿抚顺市徐家大沟煤矿,自1988年开工建设以来,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和材料价差无法解决,一直停停打打,到1992年7月被迫停建。
高胜春看着国有煤矿的困难状况心焦,他向上级提出:接收孟家沟、徐家大沟两个国有煤矿,促其起死回生,进而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大搞综合利用,形成原煤开采、精煤洗选、坑口发电、水泥生产的一条龙良性循环,带动第三产业和林业、副业等的发展,促进整个大四平地区的经济繁荣,为大四平人民谋幸福。
构想一提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高胜春是热昏了头,非把好端端的水泥厂赔进去不可。”有人道:“谁要是接那两个烂摊子,谁就是千古罪人!”高胜春的老母亲拉着儿子的手劝说道:“儿呀,妈整天替你提心吊胆,你别再接那些破烂摊子啦,让妈过几天太平日子好吗?”
决心已定的高胜春向有关领导敞开心扉:“我知道接手后的困难程度有多大,可我这辈子就想为家乡人民做几件实在事。我受多大苦,挨多大累,冒多大风险,都心甘情愿!”
1992年11月25日,经抚顺市体改委批准,以大四平水泥厂为主体,联合孟家沟、徐家大沟、马架子水泥厂3家国有企业和另外5家镇办、村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100万元,职工2100人的“抚顺新大工业集团”成立了。
这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集团一成立,高胜春便着手实施第一个奋斗目标:先后向3家国有企业投资904万元,补发工资,恢复巷道,启动生产,技术改造,并按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和三项制度改革。
“我的事业在大四平”
也许有人会想,作为名扬一方的新大集团总经理,高胜春该是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了吧?其实不然,高胜春生活之清苦,作风之俭朴,令人难以置信。
高胜春每月的工资仅是一线工人平均工资的70%,至今一家三代仍住在多年失修的3间旧平房里,天棚已裂开一道道口子,主要家具还是土改时分得的和他结婚时添置的炕柜。县、镇政府几次要为他翻修房子,都被他拒绝了。几年来,他应得的各种奖金不下10万元,都被他交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了,只有一年拿了与职工平均奖一样多的那部分。今年春节,一位在南方沿海做大生意的多年好友想以优厚的条件聘请高胜春与他共图大业,高胜春又一次谢绝了他。高胜春说:“如果想发财,凭我的经历和能力,我早就发了。我的志向是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造福一方百姓。我的事业在‘新大’,在大四平。”
1993年,因日夜奔波,操劳过度,高胜春胃出血的毛病又犯了,看着儿子呕出的鲜血,8旬老母急得一头栽倒在炕上。家境本不宽裕,妻子被迫卖掉两口肥猪,为高胜春买药治病,而高胜春却不让到集团报销医药费。
高胜春出门办事从不摆阔,常常是搭乘拉水泥、送煤炭的卡车,为此他要起早贪黑,他却说:“我一个人出门就占一辆小车,太浪费了,不能这么做!”他衣袋里揣着两种香烟,一种是高档的“红塔山”,一种是廉价的“力士”,出门办事,招待来客,他请人家吸高档的,自己吸“力士”,多少年来从不破例。
高胜春对自己如此严格,对乡亲们却慷慨大方。工人于桂喜妻子患精神病,家庭生活困难,高胜春主动捐款并号召大家都来资助于家生活。工人倪玉梅、车间主任初秀德的住房失火,高胜春又带头捐助,使两家盖上了新房。邢树金患病需要住院治疗,高胜春不顾自己也在病中,跑前跑后为其筹款,安排车辆。
新大集团一天天在发展,大四平地区一天天在变化,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这些发展、变化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胜春同志。今年3月,抚顺市委、市政府做出《向优秀共产党员、乡镇企业家高胜春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学习高胜春,加快改革开放,振兴区域经济的热潮正在抚顺城乡迅速掀起。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收入篇

  “个、十、百、千、万”
——华冲镇农民致富工程调查
葛书和殷振丽孙云琳
江苏省淮阴市明星乡镇之一的沭阳县华冲镇,多年来,产业结构虽作了些调整,但长期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中剩余劳力很多。此外,这个镇产粮多,能为大力发展畜禽饲养提供有利条件;水面达千亩以上,可搞水产养殖业;农用机械多,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和运输、加工业。
镇党委发动全镇干群对如何发展本镇经济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根据镇情确定出一个发展农村经济的好路子——“个、十、百、千、万”致富工程:一户落实一个致富项目,一户饲养十头畜,一户养殖百只禽,亩均产值超千元,一户年收入超万元。由于措施扎实,在较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服务面广、工作效率高的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全镇上下掀起了“干部一心一意抓经济,群众争先恐后忙致富”的竞赛热潮,“个、十、百、千、万”致富工程很快初具规模。
——在发展“个”上,该镇通过外找门路,多方寻求项目,先后办起了玻璃家具、太空被、水晶制品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消化本镇劳动力1万多人。去年,镇服装厂从上海引进以手工缝制为主的出口畅销产品——太空被加工项目。由镇里牵头,该厂在全镇发展了10多家村级分厂。到目前为止,太空被月加工量由原来的5000条增加到两万多条,就业人员达4000多人,仅此一项,农民月收入70多万元。
——在发展“十”上,据统计,去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2.7万头,比前年增加近一万头。今年,该镇扩大山芋种植面积,用山芋做粉丝,山芋渣、藤叶作猪饲料,预计生猪饲养量到年底可达5万头。牛、羊的饲养量由去年的2000头增加到今年的3500头。杨柳、官沟、丁庄等村,今年户养畜量达12头,户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目前,全镇有60%的村户均养畜达10头。
——在发展“百”上,该镇饲养鸡、鸭、鹅、鸽等家禽总量由去年的40多万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万只,大部分农户已达到饲养百只禽的指标,1000只以上的大户由去年的20户增加到328户。
——在发展“千”上,该镇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栽培新技术,提高了种田的经济效益。全镇已建立起蔬菜、果树、山芋、油菜四个万亩基地。蔬菜日光温室已由去年的20个增加到今年的153个,拱型大棚达2500多个,比去年增加一倍多。有了这种好形势,今年华冲镇的千元田将大幅度增加。
——在发展“万”上,目前,该镇已形成八大经济区域,如张口、仲林、丁庄、官沟的粉丝加工;经东、经堂的榨油;杨柳、司大庄的畜禽饲养等。到今年年底,全镇可望户户收入超万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并非无计可施
凌志军
看到今天本版刊登的两条消息,心里多少有些轻松。近几年来不少人都在谈论,农民的收入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相应地增加,以致生产的热情已经受挫。应当说,这种议论的确有根据,本版4月份刊登《来自乡村的报道·收入篇》的系列通讯,就是说的这种情况。现在,这两条消息用事实证明,对于这一问题并非无计可施,只要办法对头,农民就可以增产也增收,而农民一旦真正地感觉到勤劳可以致富,农业和农村的局面就会真正地活跃起来。
从这些消息当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比如使农民增产增收这件事,对于无论什么地方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是,作好这件事的办法却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汉寿是依靠科技,华冲是依靠农业多种经营。这也表明,各地由于条件的不同,农民走向富裕的途径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当允许差别,允许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步调。只要大方向对头,就不必强求一律。
不过,在这两个地方也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办法,都必须扎实可行。凡事贵在务实。老老实实地从一件小事、一个农户做起来,做一件就见效一件,最受农民欢迎。相反,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图虚名而得实祸的所谓工程项目,农民是最反感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收入篇

  把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汉寿科技兴农增产增收
本报讯湖南省汉寿县面向市场,推广科研成果,把科技引向田野,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汉寿地处洞庭湖西滨,县内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有“千湖之乡”之称。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辟门路组织科技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集中全县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走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路子。去年,县政府牵头,成立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县办科技示范乡,乡办科技示范村,村办科技示范户。全县对1万名农村共产党员和村组干部进行培训,人均掌握2—4项实用技术,带动2—5个农户学会用科技;县里还把科技推广和运用列入了县乡各级领导成员工作业绩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县里创办了15家农业科研机构,确定了20个土壤肥力监测站,一年两次进行土壤肥力的化验,还拿出10万元资金用于向农民传授实用科学技术,培训农民18万人次,全县每4名农民中就有1人进过科技培训学校。
一年之中,全县农业生产转化和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及实用技术34项,是前3年的总和。特种水产是汉寿的“拳头产品”,也是风靡市场的“抢手货”,往年由于科研及科技推广跟不上,水产资源开发缓慢,收益不大。去年,县里成立了名贵水产开发总公司,组织100多名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全面推广新技术成果。全县特种水产从甲鱼、牛蛙起步,现已发展到20多个品种,五大产品系列,畅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养殖户由1991年的200户增加到28000多户。去年,全县特种水产收入达1.5亿元,是上年的2.5倍,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全县有11000户农民因科学养殖一年户均创收1万多元。去年,县里通过引进“湘早籼13”、“金优桂99”等新粮种,运用“有孔地膜保温育秧”、“绿肥种子丸衣化”、“规范化高产栽培”新技术,对40万亩优质稻基地进行改造。结果,生产出畅销国内国际市场的优质米,使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李进肖冬保)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宿州种子抽查合格率低
最近,安徽宿州技术监督局在本市种子市场,抽查了9家种子经销单位,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38%。
目前种子市场存在着无证生产,无证经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兜售伪劣种子现象。这次宿州市技术监督局共抽查13组种子,包括粮棉类和蔬菜类。
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减产,影响农民经济收入。从抽查情况看,种子质量的伪劣问题是严重的。建议政府部门对种子市场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杜绝伪劣种子流入市场,坑害国家,坑害农民。
安徽宿州市 吴洪钧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南庄数蛋歌
方群
不知是谁兴的,今年江苏建湖县上冈镇南庄村几乎家家门上贴的对联都是:“四方招财,八路进宝”。红纸大字,迎着春风,迎着阳光,生发一股兴旺之气。
南庄村位于串场河东岸,炕孵专业村。去年孵各种苗禽1000万羽,仅这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
“一一有二呀,二二有三;三三有四呀,四四有五……”一阵歌声从一家院子里飘出,音调悠扬动听。初以为孩子们做游戏,循声走进去,只见6个男子汉席地而坐,两人一对数鸡蛋。院子里摆着几十张大匾,鸡蛋像水流星似的在他们手里滚动,一个不破,一个不损,神奇极了。
“这是我们南庄人的拿手活,这样数鸡蛋,一是快,二是准,三是提精神。”村党支部书记郑步权介绍说。
“今天开炕,2.4万只蛋,已数了1个小时,快完了。”炕坊主张永健接着说。
这爿炕坊,雇有1个大师傅,两个对作(副师傅),3个帮手。购、销业务由炕坊主负责,技术由大师傅承包。大师傅夏咸清,今年31岁,也是本村人。他吃、住都要在炕坊里边,睡觉时手压在头下,一发麻就起来,或检查温度,或转匾照蛋。
“干砸了锅,下年当帮手也没人要!”夏大师傅说道。
在南庄村里走一走,不时见有数鸡蛋的人。
河边码头上停着一只船,几个人抬着一箱箱蛋上岸。这是从南通贩来的种蛋,在那边每只3角1分,运到这里变成3角5分。
公路边停着一辆汽车,一位老板模样的人数着一箱箱刚卸下的蛋。这蛋是从山东省日照市运来的。他这么来回一趟,赚1000元。
“我在村里担任联组会计,只能抽空跑跑,一年跑十趟八趟吧。”他数着钞票说。
鸡蛋在南庄人手里每过一次,就增值一次。比如,1只种蛋收购价3角1分,转手数给别人变成3角3分,到炕坊主手里变成3角5分,5天后照光变成4角4分,12天后上蛋床变成5角2分,21天苗鸡出壳变成6角5分。难怪有人说:“数鸡蛋就是数钞票。”全村48座炕坊,已有10多个炕坊主致富了。
南庄村数蛋高手云集,够上大师傅级的就有上百人。外地的炕坊纷纷到这里招聘人才。一个大师傅如应聘,年薪高达万元,对作、帮手也有几千元。全村已有400多人在全国13个省、市唱数蛋歌。
一箱蛋数完,数蛋人还要接着唱几句:
七七有八呀,你我都想;今年买彩电呀,明年盖楼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牟平引导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本报讯近几年来,山东省牟平县积极采取要素流动,龙头辐射,优势互补,双向互利”的做法,把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作稳定农村的重头戏来唱,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共同振兴的良好发展势头。
前几年由于底子薄,条件差等原因,牟平仍有6个山区乡镇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一些乡镇,贫富差距拉大。为了解决好社会发展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牟平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发达村和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办法,到南部山区开发资源,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王格庄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但这里山多、水清、草肥,具有发展养牛业的资源优势。而乡办畜牧场因管理不善连年亏损,西关明珠行以租赁的方式承包该畜牧场后,引进优良菜牛种,建起繁育场,畜牧场出资购买小牛让农户饲养,催肥阶段再予以收购。这样一来,当地农民不需投资就可获取可观的饲养收入。
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作用。牟平县以发达单位为龙头,向经济薄弱村进行先进科技和管理办法的传播、帮带和辐射。现在牟平县已组建这样的龙头单位30多个。一个龙头形成一个基地,辐射一个区域。
(曲日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再传捷报
本报讯我国又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1990年立项的18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18个省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过3年的开发治理,已取得了显著的效益。3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332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37万亩;植树造林444万亩;改良草场73万亩。经过开发治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原来的望天田、烂泥田、山石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抗灾能力和生产后劲明显增强。
1993年滇西南项目区遇到了超过10年一遇的暴雨,由于已建工程及时排水而未成灾,保证了正常生产。山西省1991年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旱,在非项目区一般减产达40%左右,而项目区减产不到10%。
开发加快了项目区农民增收速度,一般开发后可比开发前增加收入200多元。广西的糖料项目区通过开发人均纯收入达到833元,比开发前3年平均值增加360.23元,比非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多146.14元。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奔小康步伐。
开发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陕西省渭北旱塬、西安市开发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6.6%、5.01%提高到10.6%和16.4%,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王信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经营有远见积肥又增财
农民刘来福等进城建厕所
据新华社沈阳5月29日电(记者吴巍)辽宁省昌图县刘来福等农民自己花钱在城市里建起10多座公厕,此举城乡两便,积肥又增财,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新鲜事。
39岁的刘来福是昌图镇城关村农民,他从事蔬菜保护地生产已3年。在生产实践中他体会到,光上化肥不仅板地,同时影响蔬菜的色泽和口味。在对比实验中,他发现,施用足量发酵好的优质农家肥,在蔬菜生长关键时期再追少量化肥效果好。由于农肥不够用,他花500元在城内建一座公共厕所,去年春天建厕所以来,他已积优质农肥90立方米。刘来福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省下的化肥钱,加上增产收入,就有1500元。投资7000多元建的2亩蔬菜大棚,两年已收回成本,今年纯挣。”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陕西农民投资办水利
据新华社西安5月28日电(记者王春生)陕西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投资水利事业,为水利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去年全省民办水利投资达1.3亿元,占全省水利建设总投资的26%。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建设为“两高一优”农业服务的水利设施。陕西农民投资办水利,大多从解决高效农业用水开始。白水县办水利的农户约有700户,投资700多万元,为5万亩果园解决了灌溉问题,年增产苹果2000多万公斤。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湾里区发展特色农业兴区富民
本报讯南昌市郊湾里区发挥郊区优势,围绕城市需要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利用屋前屋后和荒坡荒地,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茶果油菜和家畜禽等8个特种生产基地,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拳头产品。
针对一些乡村地处山区,屋前屋后空闲地多,这个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使农民农闲能创收,闲地能增收。如今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五小园”,即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药园和小桑园。梅岭镇风景村600多户农民过去总是找不到致富门路,在区、镇帮助下,发展“五小园”经济,如今人均收入已超过700元。(郭燕群余清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太康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本报讯粮棉主产区如何摆脱“高产穷县”困境?河南太康县突破农业单一种植的传统经济模式,实行种养加综合经营,拉长农村产业链条,走出一条高产高效新路。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5%。
在稳定粮棉总产的前提下,太康县近年来新扩大经济作物面积23.8万亩,发展林果、药材、桑蚕、温棚蔬菜,同时,注重在上规模、创特色上做文章,种植市场行情好,赚钱多的时、鲜、新作物品种。
全县利用种养业产品优势,积极兴办加工业,初步形成了面粉、食品饮料、酿造、抽纱刺绣等加工系列骨架,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面粉、食品、饲料加工厂发展到500多个,年加工原粮0.9亿公斤;食用菌、香菇生产专业村、专业户遍布全县。(李国发吴培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秸秆养牛致富
河南省淮阳县齐老乡支持农民利用秸秆氨化新技术饲养育肥改良牛。目前,全乡育肥牛存栏达27840头,户均2.06头。这位老汉名叫蒋洪书,去年饲养改良牛10头,纯收入达7000多元。田维国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霞二村陈光山从外地引进香菇菌种,自己试种成功后,积极发动村民种香菇。今年全村种香菇六十万筒,菇农劳均年收入一万多元。图为陈光山在为菇农指导菇园管理技术。
应国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