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醉汉不认醉”
一夫
傍晚在街头散步,看到一饭馆门前两人拖着个醉汉走。那醉汉撇着身子,大声喊叫:“别架我,我没喝多!我没喝多。”有位老者在一旁说:“你看,越喝醉了越表白没喝多,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老实点走不就算了。”
我虽然没有停步,可回到家里这情景还像个影子在脑子里徘徊。为什么越是喝醉了越不承认醉?是神经错乱还是大脑清醒而不好意思承认?本人不善饮,所以也没这方面的体会。仔细想来,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倒有一些,不知是否同理。
目前部分地方统计数字不实,并有刮起“浮夸风”之势。这些地方的群众是有意见的。问题是这些单位的领导们却与“醉汉不认醉”相似。他们不分场合批评那些反映情况的同志是别有用心(有的话还更甚些),并利用多种方式,宣扬自己在统计数字上是如何采取措施,实事求是。可措施又是怎样的呢?以养牛为例,为了证实上报数字是“实”的,组织大批干部到各村“数牛”。因年初层层下达了养牛指标(这指标本身就是脱离实际的),达不到多少头各级干部都要受罚,超过了要记功受奖。因此,逐级就要研究对策了。先把通知发下去,排好顺序,逐村逐村地数。村干部就发动群众,无牛户可到外村去借,只要上头来人时能顶上就不受罚。这可苦了一些牛,这村串了那村串,不知要顶多少次。为了应付检查,有的要通过各方关系到外乡外县去借,甚至要付出一定的费用。数牛如此,核实其他方面数字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难道领导者就认不出数字的可靠程度吗?不对。关键看头脑清醒不清醒。回顾一下,当年浮夸风盛行,有的吹一亩地产粮几十万斤,却大有人信。如果仔细想一想,每亩要有多少株数?每株要有多少穗数?千粒重又要多少?就是把几十万斤粮食平摊在地里要有多厚?头脑稍一清醒就不会信了。以前面说的养牛为例,如果细算一下,你这个地区养了多少母牛?每年能生多少小牛?如果到外地去买,完成指标需把多少县的牛全买来?又需要多少资金?就别说饲草饲料能不能满足了。这么一算,增长那么多的数字就不可信了。
怎样才能得到真实的数字呢?首要的是端正各级领导的思想,特别是对那些吹牛的人,即便不给予处分,也不能让其得到好处。另外,只要全身全心都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就能摸到真情。眼下的问题是,那些“醉”了的领导同志要敢于认“醉”,抓紧喝点“醒酒汤”。至于并不真醉而以醉掩人耳目者,那就需要另一副清醒剂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文房四宝村——苍坡
顾孟潮
1990年10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一行10余位,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胡理琛高级建筑师导引下,来到浙江楠溪江畔,对散布在苍山、北雁荡山一带的33座古老村落的乡土建筑,开始进行整体的生活圈、文化圈、动态比较方法的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时间,不畏艰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南部,长145公里,流域总面积2472平方公里。苍坡村是最具特色的4个古老村落之一。苍坡村由李姓人聚居,建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是楠溪江最古老的村落,苍坡村的主要建设大都完成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最难能可贵的是,村落现状与文献记载仍然大体吻合,包括古寨门、街道与风水的配置、信仰中心与公共园林等。从今日的苍坡村我们可以认识南宋以降村落规划的风格。该村面积9.7公顷,据记载始建于五代,共整建过三次,才完成今日保存的规模。村中除了有那么多纯朴、开敞、亲切而高雅的民宅之外,还有不少让人过目难忘的重要建筑物和人文景观,包括望兄亭、仁济庙、水月堂、溪门、砚池、墨锭、宋式古亭、明代民宅、祖坟、横贯东西的笔街,以及笔街端所指的笔架山。当笔架山倒映于砚池中,成为“文笔蘸墨”的好风水,又是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绝妙景观。从该村规划骨架与构思的不同凡响,足见当地虽然以务农为本,实际上极为重视读书,鼓励子孙读书明理,具有“耕读人家”的传统文化特色。
让人难解的是,始建于晚唐、两宋的古老农村,竟有如此严谨综合规划,使水渠、街道、民舍、礼仪中心和公共园林组合成完整自足的“耕读”农村社会,并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又惊又喜。经过了解楠溪江的文化史后才明白:“原来从东晋以还,历代都有代表当时最高文化水平的学者文人们到这里来任地方长官,来隐居,来游览山水,探访当地的名贤高士。诗文累篇,遗迹历历。其中最著名的是先后任永嘉太守的王羲之和谢灵运。谢灵运的后裔落籍楠溪江,至今谢氏村落已经将近20座……”
据当地人胡理琛先生介绍,由于楠溪江“水美、岩奇、瀑多、村古”的景观价值,1988年楠溪江中、上游的625平方公里范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然而,由于缺乏维护,许多宋风建筑纷纷朽坏崩圮。珍贵的木架构,有的毁于火焚。如年代久远的芙蓉书院,在清华教师考察后第六日,一把火后由地面从此消失……实在令人痛心。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月山小记
高克让
月山,因山形如明月,又叫明月山。它坐落在号称“小江南”的博爱县城西北五公里的太行山东端南侧。月山风光秀丽,重峦叠嶂,松柏遍野,清香四溢,气候宜人,历代为佛门圣地,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月山以寺驰名。月山寺系金代古刹,曾经金元明清四代修葺、发展,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因寺僧助明抗元有功,明永乐三年(一四○五年),曾敕赐田亩,大修寺院。明清两代寺院房屋不断扩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山上楼、台、殿、阁、亭有十多座,各种屋宇数百间。寺两侧,明清两代还修建了各种类型的塔一百余座,现仅存砖塔十一座,素有塔林之称。塔林南北排列五百余米,形体结构奇特,浮雕图案精致。其中有一组尊塔,排列犹如北斗星座,具有天文研究价值。整个月山寺院分正中院、东禅院和西禅院,三院依山建筑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浑然一体。明清鼎盛时期,曾有僧人五百余名,直到一九二一年时,寺僧尚有一百余人。正中院是人们朝山拜佛的中心。院内及其四周分布有八大景、七小景,它们辉映点缀,争奇斗艳,颇有兴味。
古老的月山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九年,野蛮的日本侵略军,曾用炮火轰击月山寺院,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古老的月山寺院胜迹被毁灭殆尽。
一九四七年七月,博爱县第二次解放后,月山也获得了新生。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葺保护工作,并指定专人看管。
博爱县委、县政府对月山寺的修葺维护工作十分重视。倒卧深埋的近百通碑碣被挖掘出来,全部竖起。闪烁着古文明之光的月山,如今更加迷人,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第12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

  人瘦虎气足
庞遵升韦伟
张龙军好瘦,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是一点风就能晃两晃。然而,稍一接触,就让人感觉到他那干事创业火腾腾的热劲,三句话准点着你。那劲头,就是12级台风又能把他咋的?
去年8月,张龙军从山东潍坊海关调到日照海关当关长。那天,风尘仆仆下了车,与办公室的同志一照面,张龙军就布置开了工作,让大家分头借资料、作调查,——他要了解日照市三资企业的基本情况,他要了解日照市对海关政策的把握、利用情况,他要了解日照市建市4年来整个经济状况……
20多天后,一份定性、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调查报告——《日照市易货贸易的现状及我们的建议》,送到了市长的办公桌上。
两个多月后,一份长达8000多字、分析更透彻、更翔实的报告——《我市利用海关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通过市政府印发到全市各有关部门。
《关于进一步发展与原苏联、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和易货贸易的建议》、《关于直接组织应征商品出口的建议》……,一份份报告,一份份建议,纵横分析,沉重而急迫。到去年底,上任才4个多月的张龙军,已给市政府递交了近30份各种建议和意见,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好几次,市长看罢报告,当即批示实施。而张龙军总觉得他这个海关关长还没有尽到责任。
“我们海关标志上的这把金钥匙,不单单是要我们把好关,还要我们为经济建设服好务,帮大家开启思路,用好用足政策。政策就是生产力啊。”这番话成了张龙军的名言。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县区及有关部门和企业,宣讲政策,现场办公。甚至把讲台搬到了市长办公会上。那次,在市政府会议室里,面对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张龙军一口气讲了三个多钟头。
“好一个张龙军,真有股子龙马精神。”熟悉张龙军的人无不称道。
“去年8月临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张关长刚上任,立即布置有关人员到灾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调查。那几天正赶上他的胆囊炎病又犯了,夜里疼得他忍不住叫出了声,可第二天,他仍和大家一起到企业察看灾情。为那些因灾受损的企业减免了130多万元关税。”提起张龙军这些故事,和他共事仅半年多的同事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半年多工夫,张龙军的病没少犯,可他从没因为这个休息过半天。“干部能甩开膀子,群众就能扔掉衣裳。”提起这些,张龙军平平淡淡说了这样一句。
张龙军到任后,对改造宿舍楼、改善职工伙食、解决职工家属农转非等十分上心,而组织上、同事们眼瞅着这条硬汉来日照后又瘦了一圈,一再劝他赶快把家属接来,“这着什么急?”张龙军有自己的小九九,“工作刚接上手,当单身汉时间不是更多些么?”水产、物资、经贸、供销……与海关有关的系统和部门,到处闪动着张龙军清癯的身影。
“日出曙光先照”,拥有百公里黄金海岸的日照原先鲜活产品出口没怎么搞起来。去年10月,张龙军经过认真调研后,向市政府提了三条建议。同时简化海关工作手续,派工作人员随船作业,使水产品成活率提高40%以上,也使水产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极大高涨。去年,全市出口鲜活海产品1100多吨,创汇400多万美元。
还是那么步履匆匆,还是那么风风火火。要开展保税业务,要把主要工作由日照的两县一区扩展到临沂的11个县市……张龙军总有出不完的招、干不完的活,总恨不得把清瘦的身子再分成两半。“瘦是瘦,精神够。”张龙军常常这样自嘲。他那干事创业不搞出点名堂决不罢休的劲头,还是那么锐气逼人……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委宣传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青岛海滨速写孙增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