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不断延伸的动人故事
——广州新疆为流浪儿阿不都尼亚孜寻找亲人纪实
本报记者孟晓云李济国汤李梁
编者按:“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刊登这篇通讯,向读者报道一个不断延伸的动人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阿不都尼亚孜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这是一首干部和群众共同谱写的助幼之歌。
这是一首全国各族大家庭中响亮的民族团结之歌。
这是一首回响在祖国大地上灿烂的精神文明之歌。
从六十年代“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到九十年代“为了一个维吾尔族儿童”,尽管时代不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德,社会主义“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风尚,仍是我们时代最响亮的乐章,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4月5日,本报一版刊登通讯《阿不都尼亚孜找到了父母》,简述了广东、新疆两地新闻工作者帮助一个维吾尔族流浪儿寻找父母的曲折经历。
5月上旬,记者来到广州,听到了更多动人的细节,并且故事的情节有了许多扩展,故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升华。围绕着小小的阿不都尼亚孜,我们社会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风尚,我们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亲情,在故事中表现得如此感人至深;那些为阿不都付出努力、做出奉献的普通人,心灵是如此高尚美好。
这是一个不断延伸的动人故事。
⒈“救救孩子!”一位妇女向广州日报求援。这封读者来信唤起了记者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良知
去年5月初的一天凌晨,广州市芳村区东漖镇东塱村志发菜馆的吴大妈关门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坐在台阶上,棕色的头发,长长的睫毛,浑身上下脏兮兮的。他,就是本篇报道中的小主人公、6岁的维吾尔族儿童阿不都尼亚孜。
整整两个月过去了,这个孤身流浪的孩子始终没有开口,大家都以为他是哑巴。
善良的东塱乡村民给了“维族仔”温情。他饿了,随便走到哪家饭馆,都把他当客人接待;脏了,麦记饭店的帮工廖翠颜婆婆每天给他洗澡洗衣;头上长了疮,有好心的叔叔给他敷药;没衣裳穿,吴大妈给他换上自己孙子的衣裤。有次发高烧,成记小卖店的林阿姨急忙买来板兰根冲剂让他喝下。大家也记不清从哪一天开始,这个沉默的孩子开始用广州话亲热地叫大妈们“阿婆”了。
每晚,小阿不都拿着乡亲们给的被褥,在村农贸市场的水泥台上过夜。黑暗中他备受蚊虫叮咬,常因想妈妈而哭醒。村里不是没人想过把孩子接回家去睡,却担心有人来寻找孩子引起误会。
五个多月过去,天气渐凉。魏笑婆婆想着水泥地板很冷,就牵他去电话亭里的桌子上睡。深夜起来去看他,见被子已被蹬开,小阿不都冷缩成一团。一整夜,魏笑婆婆要看他好几次。把一切看在眼里的芳村影剧院售票员陆凤珠又心疼,又忧虑。11月10日,她用“救救孩子”几个大字开头,写信给《广州日报》求援。
这不过是《广州日报》每天大量群众来信中的一封。按照正常情况,只要将信转交对口部门处理就行了,但社会部的两位女记者黄萍儿、江小川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真挚的爱心,找到了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和自卫能力的小阿不都。从此,她们以生命去贴近、去温暖这个幼小的维族孩子;从此,阿不都的命运与她们息息相关。
原来,小阿不都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境贫寒,已经供养了三个子女上学,再也无力供小阿不都读书了。听说到广州卖烤羊肉串能挣些钱,就把小阿不都交给一个亲戚带到羊城,不料落入坏人手中,先是逼他偷钱偷东西,他虽然6岁,但牢记母亲的教导:“偷东西不是好孩子”,死活不肯,接着便遭毒打,被开水烫,烟头烧,被关在小黑屋里饿着,受尽折磨,但小阿不都始终不屈。当他逃出魔掌流浪时已是遍体鳞伤,无家可归,不懂汉话,又身无分文,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只身一人流浪到东塱村的。
人们这才明白,为何在东塱流浪的日子里,每当好心人给他钱,他都要先拿去给婆婆看,并抹着眼泪说:“我不偷钱。”
⒉广州新疆两地新闻媒介帮助阿不都寻找亲人,两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阿不都的遭遇几乎家喻户晓,一时成为两地群众关注焦点
把孩子找到送到民政部门,广州日报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孩子太小,语言不通,又说不清家乡的地名,他们不放心,怕孩子在遣送过程中再出什么差错。广州日报的领导做出决定,将阿不都送到新疆办事处后,发挥新闻媒介的优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孩子寻找亲人。
1993年11月28日,《广州日报》一版发出寻亲呼唤:《阿不都尼亚孜,你的父母在哪里?——一个未完结的故事》。12月2日,《广州日报》总编辑黎元江拨通了《新疆日报》总编辑黄严才的电话,对方当即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在《新疆日报》的汉文版和维文版转载《广州日报》的报道,把为孩子寻找亲人的呼唤传遍新疆南北。
新疆各级党政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买卖提明扎克看到《新疆日报》转载的文章后,当即责成行署办公室和《阿克苏报》联合行动,紧急动员,在全区范围内寻找阿不都尼亚孜的父母,并指示人民政府和公安部门要把这件事作为体现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大团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大事来抓。
可是,新疆地域广阔,寻亲如同大海捞针。穗新两地新闻传媒一点一点地向热心读者透露着寻找孩子父母的线索,日子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12月6日早上,黄萍儿与《岭南少年报》联系,拟组织一批小记者与阿不都联欢,万万想不到,下午丈夫横遭车祸身亡。中年丧夫的巨大悲痛,几乎使她丧失生的勇气。然而第二天,当社领导前去探望她时,她睁开哭肿了的双眼,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记住落实联欢事宜!前几天,丈夫看了她写的报道,曾一再叮嘱她尽全力帮助孩子,如今竟成遗愿。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一忙完丧事,黄萍儿就匆匆赶回单位上班。那时,她的头脑木了,有些很简单的字都写不出来。她对领导说,我恐怕好一段时间不能写稿了,但还能出点主意,做些联络工作。12月28日,她日夜期盼的消息终于从距广州5000多公里的天山脚下——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一个乡村传来:孩子的双亲找到了!
黄萍儿立即着手电话采访,然后伏案疾书。她的文思奇迹般地恢复,1500来字的报道当日写成。次日,全广州的读者获悉喜讯,奔走相告。然而此刻,我们的黄萍儿,那瘦小柔弱的身躯却同时承受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冲击,一时高兴,一时难过。她喃喃地说:“很可惜,他没能看到这个完满的结果,若是他九泉下有知,我想象得出,他一定很高兴,很高兴……”
⒊母子团聚。阿不都由流浪儿变为幸运儿。救困扶危,广州人一片厚谊深情
得知阿不都的母亲想来穗接儿子但苦于筹资不易的消息,羊城人争相捐资。广州新闻出版社纸张供应公司的郭文强送来500元,请《广州日报》转交给孩子父母作来穗费用;一位读者将1000元送到报社,无论如何不肯留下姓名,只在信封上写道:“祝阿不都尼亚孜一路平安”;署名为“中山大学一位汉族老教师”的汇来100元,附言上写着:“望他能早日与家人团聚,愿维汉人民心连心”;中外合资企业新中房地产有限公司打来电话,表示愿意为解决孩子父母来穗提供全部费用,该公司副总经理展阑说:“我本人是回族的,我们都是中国人,为同胞做点事很应该。”
小阿不都被送到新疆驻穗办事处,从此告别了流浪儿的生活。在等待亲人的期间,受到羊城人的厚爱,一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小明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关照。许多小学生很关心他,送他小礼物,陪他去公园玩。有一回,陪他去广州最现代化的东方游乐园玩,按正常收费所有项目玩一遍需数百元,总经理听说是阿不都来了,费用全免不说,还送了一套新衣服给他。《广州日报》记者带阿不都去添置冬装,广州市妇女儿童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一眼认出,执意自己掏钱给他买衣服和食品。广州著名的食府广州酒家见是阿不都来了,马上把他视为上宾,腾出单间,还特意做了一桌清真餐热情招待……有人说广东是金钱至上的社会,然而这一桩桩厚谊深情,不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关系的本质体现么!
今年1月8日,从乌鲁木齐飞广州的航班准点到达,人们终于目睹了母子久别相逢那感人的一幕。在广州日报社举办的民族联谊茶话会上,原以为孩子在广州享福的母亲古尼沙罕·达吾提动情地说:“是广州人民、广州日报的记者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你们对我的恩情比天山还高,比珠江水更长。孩子回新疆以后,我一定送他到汉语学校好好读书,让他永远铭记广州人民的深情厚谊。”
古尼沙罕带着小阿不都到东塱村走街串户,向关照过儿子的村民们依依惜别。
这位身材高大的维吾尔族母亲拉着一个个汉族亲人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两行热泪,滴在南粤的热土上。小阿不都不住地拿手抹泪,泣不成声。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梦魇与温情交织、永生不能忘怀的地方。有几次,黄萍儿、江小川带他来这儿回忆往事,试图从中找出孩子父母的线索。来的路上他很兴奋、很向往,就像回自己的家。东塱的每条石板巷、每户人家的门坎,小阿不都都太熟悉了。他拉着记者找大妈、找婆婆、找小伙伴,找曾经温暖过自己的日子。可是没多久,他就绷起脸喊:“回去!”问他任何问题,他都不开口,问急了他就哭。有一回黄萍儿叫司机将车开到前面路口等着,小阿不都立时紧张起来,将黄萍儿的手拽得死死的。他怕,怕自己再度流浪。
⒋故事本该划上圆满的句号,却欲罢不能。张广文父子的出现,使两个家庭的情意扩展到两个小学“手拉手”的联谊活动
小阿不都找到了亲人,故事本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使故事的情节有了新的发展。广州市远洋公司的普通干部张广文在报上读到小阿不都遭受磨难的故事伤心地哭了。这位收入颇丰的张先生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张帆。平日里娇生惯养,身上有着大城市富裕人家独生子女的通病。张先生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儿子全然听不进去。给他讲父辈小时候一根冰棍4人吃,儿子批评说:“那么不讲卫生”。跟他讲爸爸小时候一块腐乳一顿饭,儿子叫爹买来一尝:“这么好吃的东西呀,你们那时真幸福!”关于阿不都的报道使张先生萌生一个念头:张帆若跟阿不都交个朋友,定可学到不少东西。他把报纸揣回家讲给儿子听,儿子却嘲笑道:“报纸上的东西,爸也信?”张先生夫妇就带着张帆来到新疆办事处看望阿不都母子。亲眼目睹了阿不都脸上密布的被烟头灼伤的痕迹、胸口被开水烫伤的大块伤疤,这个平日什么也不以为然的孩子终于沉默了。
张帆与阿不都交朋友的故事在张帆就读的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流传开来后,引发出该小学与阿不都后来就读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二小学结为联谊小学,开展“各族孩子手拉手,共同成为21世纪建设者”活动。
今年4月中旬,阿不都和他在两地的新旧伙伴,凭借横跨5000多公里的现代空中“走廊”——广州市至阿克苏的长途电话线,举行了两校首次空中联谊约会。两地的政府负责人赶来了,两地的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赶来了,两地的教委负责人也赶来了,农林下路小学和乌什二小两校的约会竟成了两地政府、两地各族人民共商育人大计的盛会。
两校的联谊活动引起社会各方强烈反响。这种“手拉手”活动超越了单向的扶贫助学,已引伸为双向的互助活动,不仅使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得到切实的帮助,又能使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通过学习边远地区孩子的优良品行,实实在在地克服富裕地区孩子身上的弱点,真是一举两得!
⒌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广州市组团远行阿克苏,满载广州各界群众深情去,满载新疆各族人民厚谊归
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邀请,广州市赴新疆民族团结报告团一行今年5月上旬奔赴新疆,就为阿不都寻找亲人的事迹作巡回报告,所到之处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最高礼遇。“寻亲”的故事又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报告团抵达乌什县县城前半小时,当地突降大暴雨,有人叫结队迎候的孩子们散开避雨,他们竟然不肯。这个仅有3万人口的边陲小城自发出来夹道欢迎的就有2万多人。得悉报告团要去阿不都的外公家,村民们自发地将人行便道拓宽为汽车道。广州农林下路小学校长事后说:“这条路要是再长一点,我肯定哭出声了。”
这位校长背着400封他的学生们写给新疆小朋友的信而来,又背了联谊学校学生的400封信而归。一路上,数他的行李最重。同行的人劝他托运,他不肯,怕有闪失。
黄萍儿成了阿克苏的明星,当地人同情她的遭遇,感佩她的精神,她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深情的呼唤:“黄萍儿!黄萍儿!”有素不相识的送她新疆小花帽(维吾尔族礼仪,赠最尊敬的人);阿不都的母亲为黄萍儿的儿子绣了一对枕头;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木沙·买和苏提约黄萍儿到他家中作客。正是这位木沙主任,几个月前,17岁的女儿死在了手术台上。刚为心爱的女儿举行了穆斯林葬礼,他忍下悲痛送阿不都的母亲飞往广州。这次,他安慰黄萍儿说:“我理解你,我们都有共同的命运。”黄萍儿也深有所感:干了十几年的记者,唯有这半年多的采访让我欲罢不能。
报告会举行了四场,台上讲的人落泪,台下听的人也落泪。新疆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广州人真好!广州人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高大起来;而报告团的成员难忘各族同胞亲如一家的款款深情,两个地区两个民族的人民有了新的沟通,空间距离缩短了,感情贴近了。随团的共青团广州市委、东山区教育局以及农林下路小学的代表分别代表各自单位,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对口部门,签定了进一步扩大联谊交流活动的协议。
为小阿不都千里寻亲的故事,是穗新两地各族人民用爱心创造出的一个奇迹。就像一粒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友谊的基础上,再架经济之桥。”两地人民发出了又一共同的心愿。这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还在延伸着,扩展着……
(附图片)
阿不都尼亚孜如今在乌什县第二小学读学前班。班主任由精通汉语和维语的优秀教师担任。
(广州日报供稿)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神圣而清贫的奖励
常绪民
河南新乡市第十三中学的初中物理女青年教师常秀伟,作为河南省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今年春天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青年物理教师大赛。常老师用简易的教具,科学而明晰的语言,成功地讲授了“大气的压强”这个课题,荣获一等奖。对她的奖励只发了一个证书、一支钢笔和一块手表。这手表也就值几十元钱。
现在重奖、大奖比比皆是。有的奖励之大、之重,让人心跳。有奖高级轿车的,有奖成套住房的,有奖多少万元现金的。我如果不是看了5月8日的《新乡日报》,根本不会相信常老师所获奖品的真实性。常老师又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她获奖之后,在新乡市一个饭馆里宴请她的老师,表示谢忱。这样一算,常老师获得这样一个一等奖,其个人经济效益恐怕是负数,但奖励的轻重是不能以金钱的多少去衡量的。常老师获得的是神圣而清贫的奖励。


第1版(要闻)
专栏:

  向传统的大量生产管理模式挑战
一汽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
进入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率、低成本良性循环
本报讯到一汽的人,会发现那里车间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工厂里堆积很多的零部件不见了,一人操作着几台机器,检修人员就在现场巡回,及时解决问题,车间内生产标牌书写得十分工整……这是他们实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以后出现的新气象。
近年来,第一汽车集团在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为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胆地变革了传统的大量流水生产管理模式,逐步全面推行了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50年代起,花了30年时间创造出来的独具一格的生产方式,被认为是继美国20世纪初创造的“大量生产方式”之后的又一场管理上的革命。它追求的目标是:不断降低成本,无废品,零库存,产品多样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现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汽车工业,都在学习和推广这种生产方式。
一汽是在1992年开始在本公司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首先,他们选择了不同技术状态、加工方式和生产节拍的5个专业厂、9个车间、3条生产线进行了试点。变速箱厂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一年,产量比原设计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近一倍。长春齿轮厂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第一年,与上一年相比,产值增长44%,劳动生产率增长37%,人均创利增长25%。
取得经验之后,公司就以生产管理为突破口,对传统的大量生产管理方式进行了变革:
变原来的前道工序推动后道工序为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实行拉动式的“一个流”生产。这就大大减少了工序间的制品储备,降低了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了加工质量,大幅度地降低了废品率;
变原来的一人操作一机为一人操作多机,精简生产工人,实行满负荷工作。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变原来的大批量少批次生产为小批量多批次生产。这就便于组织多品种的生产,节省库房面积,减少周转工作量;
变原来的囤积式送件为按生产节拍看板送件。这就可以实现生产平准化,保持现场文明生产。
一汽集团推行精益式生产已经收到了初步效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3年,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长45%,利税比上一年增长53%,许多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精益生产方式还和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3项制度改革相结合,机构在压缩,人员实现了负增长,企业正“瘦”了下来。现在,一汽集团已经形成了领导抓精益、职工讲精益,工作求精益的“创精益式工厂”的热潮。(李士政尹永生)


第1版(要闻)
专栏:

  企业脚下有金山
本报评论员
一汽这条消息,对经济管理不很内行的人,不易看得很懂。但是,它提出的问题,向管理要效益,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国有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但机制的转换并不能代替加强和改善管理。“自负盈亏”,要实现“盈”而避免“亏”,重要的工作在管理。
企业必须注意技术改造。但技术改造也不能代替加强和改善管理。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许多企业总是喊资金不足,解决的办法又总是把手伸向银行。但是,加强和改善管理,不仅不需要资金的投入,甚至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了效益,赢得了资金。为什么不花大力气用这一招呢?
发达国家中成功的企业,无一不十分重视管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交,世界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长期自称大佬的美国汽车,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地,乃至在北美大陆本土,接连受到了日本汽车的冲击和威胁。国际评论者普遍认为,就总体科技水平而言,日本依然落后于美国,但日本的管理,棋高一着。美国并不服输,他们组织力量研究对手。一个叫做“国家汽车计划”的机构,花了五年时间调查研究,把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作了科学的论证和总结,并把它命名为“精益生产方式”。他们认为,如果各工业国家普遍采用这种生产方式,世界将要变样。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著作公之于世,书名就叫做《改变世界的机器》。
这些事实说明,当今世界,各国企业不仅在市场上竞争,在科技上竞争,更在管理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汽集团的可贵之处,就在他们看清了这个现代化的潮流,并勇敢地投身到这个潮流中去,一显身手。
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矛盾相当突出。现在,一汽集团的实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向管理要效益的有说服力的例证。他们的领导和职工已经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一个职工惊喜地说:“原来我们的脚下有一座金山,挖这个金山的工具就是精益生产方式!”其实,许多企业的脚下,都有一座金山。虽然不见得都可以马上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但总应该从实际出发,向高标准看齐,用更好的管理办法管理,把它们挖出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州举办《邓小平》大型图片展
五百二十多幅照片展现了邓小平的历史活动和生活风采
本报广州5月28日电记者梁兆明报道:《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首展式今天上午在广州隆重举行。
这次展览由七部分组成,共有520多幅珍贵照片,着重反映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政务活动,同时展现邓小平同志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活动以及生活风采。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的珍贵历史镜头,以及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南方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面貌也作为重要内容展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省长朱森林,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为首展开幕式剪彩。
据悉,这个展览还将在深圳、珠海、佛山、顺德、南海展出后,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日本、西欧、北美等地区和国家展出。
这项活动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夏粮油作物长势喜人
内贸部要求各级粮食部门做好收购工作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新华社记者贺劲松、本报记者潘岗报道:今天在京召开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我国今年夏季粮油作物长势喜人,小麦产量预计接近去年水平,油菜籽生产形势较好,内贸部和国家粮食储备局要求各级粮食部门落实计划,解决好粮油收购资金,加强市场管理,把夏季粮油收购工作做细做好。
据各地统计,虽然今年夏季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加大了农业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同时近期天气较好,下了几场透雨,如近期没有大的灾害,估计今年夏粮产量仍可达1000亿公斤以上,接近或略低于去年水平。今年油菜生产形势较好,除贵州略减外,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几个油菜主产区均有增长,比预料的好。目前粮油库存增加,价格平稳,一些地方的价格稳中有降。
国内贸易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在会上说,尽管今年收购工作有难度,但有利条件也很多,国家有关粮油收购政策明确,夏季作物长势良好,收购工作具有物质基础,各级粮食部门要抓住时机,统一思想,大力组织收购,掌握粮源,确保供应,增加库存。
白美清指出,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做好收购的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夏季粮食收购任务的落实,与金融部门密切配合,保证收购资金足额到位,保护农民利益,不打“白条”。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革开放15年硕果累累贡献大 
内蒙古诸业兴旺一派好气象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8日电(记者金淑生、殷耀)改革开放十五年来,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借助国家支持和帮助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优先发展作为自治区优势产业的农牧业,先后共投入资金20.3亿元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粮食生产以年均6.6%的速度递增,从1992年开始已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跃居全国第三位,提前实现了自给有余。畜牧业已连续九年获得丰收,牲畜总头数稳定在5000万头只以上。
农牧业的稳步发展,使内蒙古具备了年生产大约占全国总量1/3的山羊绒、1/4羊毛和2/7羊肉的综合生产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供销渠道调往区外的各种牲畜就有800多万头只,绒毛近3万吨,牛羊皮近200万张。
内蒙古的能源、原材料、冶金和化工等基础产业,开始由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几年,自治区石油开发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自治区还紧紧抓住煤炭和电力这两大先导产业,加快了伊敏煤电工程、准格尔煤电工程、东胜煤田等重点工程建设。近5年来,内蒙古新增原煤开发量259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原油开采能力126.6万吨。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

  开镰之际
李而亮
初夏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一片金黄。
从五月底开始,一年一度最忙的麦收已自南向北逐步展开。机关冷清了,学校放假了。公路上,收割机、拖拉机“突突”开向田野。集贸市场里,农民在精心挑选购买收麦打场用的镰刀、禾叉。村边屋前,妇女老人忙着补修装麦用的袋子……这是记者五月二十六日在河南临颍县巨陵乡农村看到的景象。
“开镰了!”张庄农民张才在地头割下一把麦子后,一声吆喝。两台收割机随即冲下麦田,甩下片片熟透的麦子。张才是个粮食种植大户,承包了村五十亩耕地。谈到收成,他说:今年干旱严重,收成可能不会超过去年。但由于保证了浇水,每亩打二百五十公斤麦子问题不大。
有的地块已经开镰了,观街村农民王广正还在不慌不忙修剪他的苹果树。他对记者说,他家人口不多,只种了三亩多麦子,过两天请台中型联合收割机,半天就收完了。修剪着今年就要挂果的苹果树,王广正后悔当时种少了。他说:现在只有八十八棵,收入也就万把块钱。要是多种一倍,今年的收入就更可观。
拐子李村的青年李自强也在盘算着请收割机来收麦。他向记者掰开了指头:五亩麦子,请机器收割一亩地六元钱,请机器打麦一个钟头付十五公斤麦子,省了很多工夫。记者问,你省工夫干啥呢?陪同我们采访的乡党委书记周其芳接过话头说:“你没看他饲养场里那几十头大猪。他这个村目前已经发展为养猪专业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户都养猪,多的户上百头。”
临颍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说到今年收成,县委书记王俊才认为:今年由于受旱严重,小麦收成是个平年。但是,农民的收入将是个丰年。县委、县政府面向市场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狠抓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工程”。今年,“富民工程”已初见成效。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有了支柱产业,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户有了致富项目。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上披了绿 水中有了鱼 农民增了收 
贵州长治工程五年成效显著
本报讯国家重点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贵州段,实施5年成效显著,总计在64条小流域完成防治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走出了一条国土治理、生态建设与山区脱贫同举并进的路子。日前,顺利通过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被誉为“长治工程的样板”。
贵州省毕节地区山高坡陡,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52.5%。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制订了毕节片区威宁、毕节、大方、黔西、赫章、金沙六县市水土流失防治2995平方公里的计划。地方各级政府与水保部门抓住这一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子登科”治理方案,在山顶植树固土戴帽子、山腰大搞坡改梯农田建设栓带子、山坡广种绿肥改良土壤铺毯子、山脚遍栽经济林木结果子、平川兴办乡镇企业捞票子,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5年来,全地区共计投资3500万元、投工5000多万个,在64条小流域优质完成防治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从上游到下游,初步形成山、水、农、林、土、电、路综合治理,工程、生态、耕作、管理等措施优化配置的格局。目前,山上披了绿、水中有了鱼、林中有了野生动物,取得明显社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据统计,经过治理,防治区内人均耕地增加了1亩,粮食、烤烟平均每亩产值提高达50元以上。各类经济果木林、茶园、桑园、药园千亩连片,规模宏大,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可靠财源。
全国贫困县之一的威宁县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以每年近两万亩的速度增加,迄今已形成10万亩优质基地,预计总产值达2.4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5年来,毕节地区8个贫困县已有6个甩掉了穷帽子。(张化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