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

  文化发展与体制改革
郭兴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要强调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和经济发展不同的特点。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所发生的变化,又要考虑到文化自身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和特点。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事业统包统管的管理体制,打破了“国家出钱,群众娱乐”的格局,它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代表国家整体艺术水平与从事传统艺术表演的文化团体得不到有力的扶持,二是文化市场比较混乱。文化领域的这种变化,决定了当前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重点,是扶持公益性文化和有较好社会效益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扶持的方式很多。举其要者有:(一)政府直接投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应采取一般支持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在我国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二)引导社会各方赞助。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单位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服务,打破国家独办文化的旧格局,支持和促进社会兴办文化事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三)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基金也是投入的重要方式,并且可能成为社会投入的重要途径。(四)政策优惠。国家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对文化进行投入,也可以实行差别利息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区别政策。银行可以对公益性文化项目及活动实行低息或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国家对文化系统的税收和上缴利润可以适当返还文化系统,用于发展文化事业。优惠政策实质上是政府间接投入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市场,重要一点是要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机制的发展和良好运行。
改革旧有文化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环节。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文化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要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造促进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机制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文化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打破了政府独家办文化的模式,文化市场已从过去的影视剧、书报摊的简单市场,初步发展为包括文化娱乐、音像、书刊、美术、演出、电影、文物、文化交流、文化艺术培训等市场在内的综合性市场;二是政府由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文化事业,逐步转到重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三是改革了文化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使文化单位在人、财、物和其他经营管理方面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我认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应着重做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工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而且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人事、分配、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文化系统的深化改革扫除障碍。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立足点是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旧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单一,管理体制运行不畅,内部机制缺乏活力,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需要积极进行岗位责任制、聘任合同制、企业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经费由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积极进行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奖励制度的改革,逐步减轻文化事业单位的“包袱”,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是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难度较大的重要环节,必须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制定政策,建立有效机制,采取多渠道分流的方式促使剧团“消肿”,帮助剧团“卸包袱”;其次,各级各类艺术院团都应从观念到内部体制进行变革,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第三,引进人才合理流动的竞争机制;第四,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官办剧团的老爷作风,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演出机制。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坛新观察

  成人的童话
——关于武侠小说的思考
宁宗一
侠和儒,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社会阶层,它们同时出现于先秦时代,又一直蔓延至近代。侠和儒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弥久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前贤与时俊大多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中多潜隐着儒的影子,而民间社会中的平民百姓又多闪动着侠的影子。其实,在众多知识分子中间,对侠也同样独有深爱,所谓“欣赏其斑斓的色彩与光圈”也。事实上,侠的精神以及对侠的崇拜,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一种寄希望于痛苦之中的遗传基因”了。而武侠小说的生成,可能就是这种“遗传基因”的“物化”。
是的,中国自古即为武侠小说之渊薮。从唐之传奇,经宋之话本,到明清之章回小说,皆有数目可观之侠义小说存焉。值得注意的是,自《水浒传》横空出世,从此中国小说文化领域开始出现了一种彪炳于世的时代风尚,这就是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和坚定信念的英雄风尚,是以塑造英雄人物和抒发壮志豪情为主体的激情充沛的风尚。这种英雄文字最有价值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想象力的丰富和情节的传奇性,更在于那文字背后含茹的精神气质,如重然诺、讲气节、轻生死,蔑视封建王法、救人厄难、惩办奸宦,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在传世的武侠小说的杰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书中主人公可能完全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是他们却往往是性格上的巨人。这些刚毅果敢的人,富于个性、敏于行动,无论为善还是作恶,都是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至死方休。他们几乎都是气势磅礴、恢宏雄健,给人以力的感召。这表现了杰出的武侠小说作家的一种气度,即对力的崇拜,对勇的追求,对激情的礼赞。它使你看到的是刚毅的雄风,是男性的严峻美、巾帼的豪情,这美就是意志、个性、热情和不断的追求。
优秀的武侠小说不仅从别一角度反映了时代风貌和各色人等的心路历程,也铸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多是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促,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逼人的热气。这就是它们中的佼佼者共同具有的豪放美。这种美的形态是从宏伟的力量,崇高的精神呈现出来的,它往往引发人们十分强烈的感情;或促人奋发昂扬,或迫人扼腕悲愤,或令人仰天长啸,或使人悲歌慷慨。这种气势美,恰恰就在于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面貌里的一种气势、一种豪放美、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种价值准则的判断。
时至“五四”时代,内经新潮涤荡,外受西风吹拂,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革命文学先声夺人,成绩最为绚烂。而在其中,武侠小说创作略嫌寂寞。以后70余年,则名家辈出,百体纷呈,孳乳繁衍,已形成一种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文体、新类型。而在三四十年代,世事惊涛,席卷天地,影响所及,武侠小说蔓延起伏,曲折不少。武侠小说作者感觉敏锐,亦愤世忧时,致使腕底风雷郁结,文格偏于峻急,是时代精神之使然。而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大河中的支流分派,因缘时会,或逐浪而奋飞,或因势而变风,或谢时而芜秽,互为消长,也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文学乃人类精神升华之表征,政治之辐射,时局的动荡,难免吹皱一池春水。武侠小说亦承担了世纪的怆痛,天地悠悠,数载以下,依然浸染于眉宇。
近世新派武侠小说一出,在反思历史、礼赞自然、剖析世态,赞颂民魂与侠魂中,又能托物寄兴,且洞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见深广,题材亦有更大拓展开掘。至于美学风格,细腻、豪放、灵秀、粗犷、婉约,各擅胜场,正与大陆同港台文坛近年出现的风光互相映照。
80年代以来,不少大陆作家竞相创作武侠小说,不仅填补了大陆几十年来武侠小说创作的空白,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能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特有的灵性激活历史的新型武侠小说作家群,开始显现出新武侠小说创作的活力及其新变的特征:题材的拓新和史识的更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本身也在开阔着武侠小说作者的历史胸襟和视野,使他们主动思考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正是由于艺术心灵的活跃,所以使他们的历史观出现了新变,随之而来的是武侠小说中历史题材处理上视点的全方位的新变。于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以历史为纲的武侠小说创作的一派曙光。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量又极大,志士仁人仰天长叹:中国现在太缺乏“尚武任侠”的精神。所以好的武侠小说必然应运而生。
已故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曾根据自己读武侠小说的感受,称其为“成人的童话”。窃试想,此说大抵是指武侠小说多建构一个想象之世界,它以虚构的梦幻的形式,揭示历史、人生及人性的现实。因此,人们读武侠小说并不抱有生活验证的指望,而其中写到的历史、人生又在想象世界中极巧妙地与现实的人和事产生多种勾连。无疑这会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少年更有着不可估量的诱惑力,这是因为青少年有着更多的想象力的冲动,而武侠小说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般的武侠小说在积极面以外,也不可避免具有了它的负面效应。比如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的对侠和侠义精神的崇拜,这本是好事,但是他们往往把大义和小义、尽义于私、尽义于个人和尽义于正义事业混淆不清,比如报“知遇之恩”,所表现的义,显然属于小义,不过是尽义于个人而已。至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死生相托,患难相扶”,“济困扶危”的“江湖义气”,固然反映了侠的义气,但是这种个人之间的互助终究是有局限的,它还不是一种真正的觉悟。所以群众最后总是要打破个人之间的施恩与报恩的局限,团结起来向黑暗的罪恶的势力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事实上,有不少武侠小说中所渲染的侠义精神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它极易模糊人们的视线,使人陷入小集团利益和无原则是非的认识中。
另外,不少武侠小说大多不像那些经典性和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描绘出完整的历史风俗画卷。它往往是多种梦幻碎片的艺术组合,即使一些有成就的武侠小说作者也未能免俗,往往把神仙、方士之类的谬说混入历史生活和想象世界中去,于是剑侠被写成半人半仙的人物。等而下之,有些作品还极力强化那种并不甚健康的神秘主义,这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近年又有个别不法书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把一些内容格调低下,凶杀色情、诲淫诲盗的所谓武侠小说推向市场。他们唯利是图,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迎合某些读者的不健康的思想需求,搞了一些鱼目混珠的“武侠小说”。而有些创作武侠小说的人放松了自身的思想修养,陷入拜金主义,把个人发财当成唯一目的,丢掉文化良心,炮制危害社会的作品。他们创作的所谓“武侠小说”,不惜把“武”渲染成血淋淋的暴力,把“侠”写成恶棍和色狼,而把“情”也写成了肉欲横流。其情节更是荒诞不经。正是在这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武侠小说创作情势下,对于每一个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都要分清良莠,明辨精华与糟粕。因此,对武侠小说的认真清理,进行有分析的导读,理应是武侠文学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然,我们自然也充满信心,因为无尽的艺术新发现,将在新一代武侠小说作家们写过的和未曾写过的题材新创作中涌现。黑格尔老人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有句名言:“在历史中,会产生新的东西。”我们有理由企盼当代武侠小说能做出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新贡献。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电影:为时代精神而歌
滕进贤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我们认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对于我国电影事业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调动电影艺术家们的积极性,努力拍出一批与我们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影片,使电影更好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解决问题的钥匙。为了更好地在电影创作中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电影界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用以克服来自不同方面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与影响,保证电影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产生一个良好的电影生产格局。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口号非常符合我国电影创作的实际,并在近年的电影创作生产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如,1989年抓出了《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一批献礼片;1990年抓出了《焦裕禄》等一批现实题材优秀影片;1991年抓出《开天辟地》、《周恩来》等一批献礼片……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对弘扬主旋律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电影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决定,正在进行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的播映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们有责任将前人开创的好的基业和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创作生产出无愧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量的优秀作品,去满足社会需求,持续地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涌现出那么多“追星族”,对此,我们搞文化工作的不能辞其咎。当然,这里也有个大文化市场的问题,一些混乱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克服。比如,商业性录相、镭射放映网点,播放的绝大多数是走私节目,诲淫诲盗,愈演愈烈,屡禁不止。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不利。当前,国产影片市场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界有不少同志就认为这种外部环境不改善,我们的电影没法搞,还有个别同志,要同那些录相、镭射片比着干,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们必须以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把自己的事情搞好,保证中国电影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我们的电影创作中,特别是在有的年轻创作者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艺创作当然要尊重个人风格、尊重创作个性,但这种艺术个性从何而来,目的何在,效果如何,却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或狭隘的“自我”所能包容和解释得了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是由个人作出的社会活动,始终对应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何人摆脱不了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强正确引导。我们要在创作中始终想到有益于人民的社会效果,不断发展电影艺术的积极的社会效果。
1993年是中国电影界迈出全行业机制改革步伐的第一年。改革为中国电影带来了生机,但在改革之初,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之前,中国电影事业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大。但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赢得发展。50万从业人员一边抓改革,一边克服改革之初的“阵痛”抓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拍出了《重庆谈判》、《秋收起义》、《井冈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拍出了《凤凰琴》、《乡亲们》等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各类题材重点影片,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4年,我们的创作重点是现实生活题材的“拳头”产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在今年的影片中,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将占全部产量的60%以上;要努力创作出30部以上思想性、艺术性及观赏性均为上乘的好影片;要有两部到三部具有强烈社会效果的优秀影片问世;坚决杜绝政治、思想倾向不好的影片出现。
199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也是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我们将抓住这个契机,从现在起就安排一批“适销对路”的重头产品。目前,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重点剧目已有十几个。如以杨靖宇将军业绩为原形的《步入辉煌》,反映昆仑关战役的《铁血昆仑关》,正面表现卢沟桥事件的《七·七事变》等等,都进入拍摄或筹备拍摄阶段。我们提倡和鼓励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英勇斗争,而且要求数量服从质量。我们还将组织若干部艺术性突出的优秀影片,奉献给中国观众和世界电影的百年诞辰。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摘卡

  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新走向
谢天振在《文艺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和一九九四年第一、二期以《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新走向》为题撰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近年来的研究状况、热点理论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介绍。
一、一九九○年以来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概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平稳、扎实、逐步深化的态势。一九九○年发表的比较文学论著数为二百六十六篇(本),一九九一年为三百二十八篇(本),一九九二年为二百七十一篇(本)。从内容上看,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热点首先集中在中外文学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上;其次,是对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思考与探索;再次是对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与运用;另外还有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二、一九九○年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首先是对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中的“移中就西”倾向的批判;其次是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X与Y模式,即牵强附会的比附模式的批判;再次是关于“比较文学消亡论”的争论。
三、中国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主要从十个方面来表现:①比较诗学;②中外文学关系;③海外华人文学与留学生文学;④跨学科研究;⑤翻译研究;⑥神话、民间文学研究;⑦东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⑧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⑨文学的其他样式的比较研究;⑩文学史研究。(王闻)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摘卡

  “明清艳情小说热”应该降温
《文艺报》4月2日发文指出,目前图书市场上出现“明清艳情小说热”,市面上流行的有多种。这些书有的在清代就被列为禁书;在二三十年代,有的书虽曾出版过,但印数甚少,且控制发行。而现在上市的这些书,有的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有的已三次再版共印了五万多册。我国从事古典小说研究的人不足三千,专攻明清小说研究的更是屈指可数。这种情况显然与有的书在前言中所说的“给学术界提供难以见到的珍本”的出版意图有很大出入。不少书中的淫秽文字出版者竟坦然“不做任何删节”。这些书绝大多数缺乏思想性且没有艺术美感,不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而,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考虑经济效益,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强化社会责任感。(木子)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成立
为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向正规化、高层次方向发展,经民政部批准,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近日在京成立。该会由文化部主管,其宗旨是组织、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国内外企业文化交流,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钟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