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在世界减灾大会上呼吁
减灾是国际社会紧迫任务
本报东京5月23日电记者张国成报道:由联合国世界减灾10年委员会主办的世界减灾大会今天在日本横滨市新落成的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少灾的21世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前5年世界减灾工作的经验;加强世界各国在减灾工作方面的情况交流;制定后5年的工作计划。
日本皇太子德仁殿下和皇太子妃、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日本首相羽田孜出席大会并致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加利在致词中说,召开以减灾为议题的世界会议尚属首次,因此,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还十分脆弱,希望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减灾能力。
中国代表团团长、民政部副部长、中国减灾10年委员会副主任范宝俊今天下午在发言时指出,自从1990年开展“国际减灾10年”活动以来,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仍有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使我们有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范宝俊在讲话中对世界减灾问题提出了如下主张: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伙伴关系是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保证。二、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减灾的能力建设,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和转让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三、建议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发达国家共同筹资,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减灾资金,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灾活动。四、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国情把减灾工作纳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五、减灾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六、减灾工作必须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范宝俊说,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减灾工作,贯彻执行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在防灾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就。他说,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把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提高减灾工作的水平,为国际减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范宝俊最后表示希望本届大会取得积极成果,真正使减灾活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国际减灾10年”活动是根据联合国大会1989年通过的有关决议进行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债券发行量剧增
美元债券仍居首位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据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固定利率债券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但其中美元债券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这家周刊援引英格兰银行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1990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固定利率债券的发行量为1725亿美元,到1992年增加到2815亿美元,1994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已达3072亿美元。
在各种货币的债券中,美元债券的发行量仍居首位。1994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美元债券占发行总量的24%,但这一比重与1990年的34%和1992年的32%相比明显下降。
今年第一季度,在其他债券中,德国马克债券和法国法郎债券的发行量各占固定利率债券发行总量的13%,日元、欧洲货币单位和瑞士法郎债券的发行量合占发行总量的14%。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东欧经济出现复苏和转机
梁晓华
目前,东欧各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严峻,但一些国家已呈现复苏迹象。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已取得初步成果,一些生产指数从去年开始回升;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经济下滑的速度已经减缓,经济形势出现转机。
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九九二年增长百分之一点五,去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四,今年可望达到百分之四点五。捷克位居其后,今年将达百分之二。匈牙利的经济去年下降百分之二后,今年也可望增长百分之二。罗马尼亚在连续三年滑坡后,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一,农业、工业、建筑业复苏明显。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今年的下降速度将从去年的百分之五左右减少到百分之二。斯洛文尼亚前两年分别下降百分之六和百分之一,今年经济可望增长百分之一。阿尔巴尼亚的农业生产近两年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据报道,去年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高达百分之八,居东欧各国之首。西方经济专家预测,今年阿的经济增长将至少不亚于去年。
东欧经济的复苏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些国家近年没有发生剧烈动荡,政局相对稳定,党派争斗一般限制在议会范围内,人心思定,稳定与发展成为人民的最大愿望。另外,这些国家经济转轨起步较早,波兰、匈牙利在多年前即进行过改革尝试。因此,比起一九九二年才走上经济转轨之路的前苏联各国,东欧这些国家经历的“阵痛”时间相对短一些,复苏也会早一些到来。第二,各国政府对经济改革态度坚决,注重本国国情,在建立市场经济机制方面,形式多样,且大都以宏观经济的稳定为重。最后,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好转是重要的外因条件。西欧经济缓慢复苏推动了对东欧各国的外贸和投资,为其经济的复苏和转机注入活力。
经过四年的经济转轨,东欧各国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经济结构均已发生变化,重工业的比例减少,基础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首先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实施私有化并取得较快增长,是东欧经济结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一般都大幅增加。特别是在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一九九二年服务业所创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私营成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波兰一九九二年为百分之四十五,去年已近百分之六十;捷克去年达百分之五十七,政府计划今年底使私营经济占百分之九十四;匈牙利的私营经济也超过一半以上。
东欧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复苏与转机,但经济仍十分脆弱,危机依然存在。扩大私有化将继续造成不利影响。西方经济复苏乏力,也使东欧各国与西方的关系难有新的突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外债可能会增加。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研究动态

  东亚崛起与中国改革
本报记者丹林
中国亚太学会和江苏省社科联、世经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江苏跨世纪开放战略研讨会”4月下旬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约60人中他们就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经济的发展、经验和前景,并联系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与会学者指出,近30年来东亚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几乎每10年就出现一次经济奇迹: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四小龙”,80年代东盟的“三小虎”都经历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变化、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的时期。9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学者们预测,下世纪东亚经济的规模将超过美国和欧共体,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学者们分析东亚经济崛起经验时指出,其共同点在于,能及时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及自然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政治与社会稳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教育与智力投资。学者们还指出,传统的东方文化鼓励勤俭经营、勤俭持家,促进了这一地区的高储蓄和高积累;与会者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外贸的扩大,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7版(国际)
专栏:

全世界已具规模的科技园区逾400其中美国最多,为133个,其次为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和大学对兴办科技园区的热情较高,这403个高科技园区中大学拥有的占26%,政府占22%,而私营企业以赢得为目的兴办的科技园区仅占14%。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白银连年供不应求 据本周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援引美国白银协会公布的数字,1993年,世界白银需求量增加了14%,达到6.79亿盎司(21119吨),而白银产量则减少了3200万盎司(995吨),求大于供2.07亿盎司(6438吨)。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行将向罗马尼亚提供10亿美元贷款 世界银行将向罗马尼亚提供10亿美元贷款,以推动这个国家的经济改革进程。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尔巴尼亚抗议希腊冻结欧共体对阿的援助 阿尔巴尼亚外交部21日发表声明,抗议希腊以欧共体主席国身份冻结欧共体向阿提供35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援助。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禁止6岁以下儿童玩电子游戏机 保加利亚卫生部最近作出规定,禁止6岁以下儿童玩电子游戏机或用于游戏目的的计算机。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七月:彗星残片撞木星
美国航空航天局最近宣布,科学家已准备利用地面仪器和航天飞行器,对“休梅克—利维1993e”彗星残片撞击木星景象进行观测。
马里兰大学女天文学家麦克法登说,从7月中旬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天文望远镜都将对准木星方向。
“休梅克—利维1993e”彗星,是去年3月由美国地质勘测署的天文学家尤金·休梅克和卡罗林·休梅克夫妇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利维发现的。
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向地面发回的最新信息,科学家最近证实了这一彗星目前所处的状况,确认至少存在21块较大的彗星残片,其中最大的一块宽度约有4公里。
天文学家通过计算,回溯了“休梅克—利维1993e”的轨迹。他们认为,两年以前,该彗星也曾飞经木星附近。或许就是因为当初木星巨大引力的作用,才使这颗结构松散的星体发生分裂。目前,彗星残片正以超过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飞向庞大的木星。第一块残片撞击木星表面的时间估计是7月16日,其余残片也将在随后的几天中相继撞击木星,释放出总共大约相当于1亿吨茶褐色炸药当量的能量。鉴于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超出地球11倍的最大行星,撞击形成的冲击力对它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5月17日,在英国伯明翰国家展览中心举办的1994年国际材料无损检测展上,中国留学生陈澍我(左)设计的爬墙机器人“卡特”受到学术界和客商的关注。“卡特”有12条腿,在墙壁上行走速度比一般机器人快一倍。
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