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学副刊

  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方纪
今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2周年,值此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又想起了延安,想起了毛主席。
50多年前我在延安时所见到的毛主席,既是一位非凡的领袖,令人肃然起敬;同时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待人和蔼可亲。那时我们常常在延河边、在清凉山下、在杨家岭大礼堂里见到毛主席的身影。他有时独自漫步沉思,有时驻足与群众亲切交谈,他还经常出席各种集会,使我们感到,毛主席就在我们身边。
1939年,我曾在萧三同志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刚从苏联回来不久。萧三是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他曾给我谈起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事情。当时萧三同志常去杨家岭毛主席的住处,我也曾替他到杨家岭送过信件。虽说未能直接与毛主席谈话,但常能见到他。
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当时我已调到“文抗”工作(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那时“文抗”的性质与今日的作家协会差不多,许多名作家都聚集在那里,如丁玲、萧军、吴伯箫等等。由于有不少作家是从沦陷区或大后方来的,在创作思想和手法上与当时延安的那种气氛不大相吻合。文艺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如何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成为当时延安文艺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记得当时接到的会议通知下面,是由毛主席和凯丰同志共同签名的。会议是在杨家岭召开的,到会的文艺工作者大约近百名。会议由凯丰同志主持,毛主席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到会讲了话,也在会议期间听取了大家的发言。毛主席在讲话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革命文艺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主席的生动语言和他敏锐的洞察力,不时地引起与会者的笑声和掌声。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困惑、迷惘,经他那高屋建瓴的点拨,顿觉豁然开朗。
1945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时,延安各机关团体的干部群众都到机场去送行,大家都为主席的安全在担心,然而毛主席却泰然自若。当时那种心情,那种场面,我在《挥手之间》这篇作品中已做了详细的叙述,虽然已过去了快50年,延安送别的情景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历历在目。
全国解放后,虽也曾见过几次毛主席,但比起在延安来,机会就少多了。这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1956年3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召见那次。那年我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在会上亲自聆听了毛主席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半个月后,又参加了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又聆听了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这两个报告的内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言。在这两次会议中间,3月8日我突然接到通知,要去中南海。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干什么,但心里在猜测会不会是毛主席召见?夜里,汽车把我们送到了中南海丰泽园门前,果然是毛主席的住所,我心里非常激动。依稀记得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刘白羽、于黑丁、欧阳山等同志,一共四五个人。我们在会客室里静静地等待,忽然,毛主席从左侧一个门健步走进来,记得陪同他的有陆定一和彭真同志。陆定一同志将我们一一介绍给毛主席,当毛主席握住我的手时,以浓重的湖南口音微笑着说:“你是少壮派哟!”(我当时还不到40岁)接着,毛主席坐下来与我们亲切交谈,倾听我们对文艺界一些问题的看法,并不时地在纸上写些什么。然后毛主席着重讲了“双百”方针和党对文艺工作的政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以他那伟人的气魄提出:“百家争鸣要争;百花齐放要放!”这话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使我们感到如喝了甘泉。虽然后来的形势发展未尽如人意,“左”的东西越来越多,文艺界更是众矢之的,乃至以后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仍不失为一代伟人,他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革命情怀,是无与伦比的。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永州命名“竹城”刍议
欧阳友徽
永州故郡,也叫零陵。城中有一小山曰芝山,可能是哪朝哪代的猴年马月,山上生长过灵芝或芝草,故有此芳名,于是永州又曰芝城。而今山上既无灵芝显瑞,亦无芝草飘香,芝城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
永州人大胆,为城市另命新名,曰竹城,同时,全城民众大种其竹,于是筱竹、箭竹、楠竹、毛竹、斑竹、方竹、凤尾竹婀娜于庭前,滴翠于池畔,吟笑于清风晓月之中。不仅优雅了环境,增产了竹料,还给人以“未曾出土笋有节,待到凌云心更虚”的情趣陶冶。竹城的命名,无疑将有利于国计民生,成为佳话。
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植物命地名,是中国命名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桂林、榆林、榕城、桃花源等等,均属此列。后来有些地方的命名植物没有了,空留其名,人们便努力补救。桃花源现在就种了很多桃树,每当春深,便千树万树桃花开,蔚为壮观;桂林就种了很多品种不同的桂树,香飘四季,沁人心脾。这就名副其实了,不仅风光旖旎,且获经济实惠。
此法可学,此颦应效。各地的樟树村可以大种其樟,枫林铺可以大种其枫。枇杷冲、栗树垴、楸木寨、白果塬、紫杉坡、李子沟、茉莉坪、芙蓉庄、桐子屯……都可以因其名而种其树,栽其花,像桃花源、桂林那样,璀璨其名。没有这类雅号芳名的村寨城镇,也可以像永州那样另命一个,如梅城、松城、柏城;菊镇、兰镇、桑镇;柿村、枣村、楠木村、碧梧村、柠檬村、海棠村……先雅其别名(原名不废),再种其花木。如是,则可促城乡之翠绿、人才之俊秀、财源之茂盛。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海船
——青海格尔木资源开发试验区写意
王浩
随着九十年代纪元的春潮,西海波涛汹涌,日山和月山阻挡不住的潮头,涌进西海。柴达木敞开了广阔的胸怀。
格尔木资源开发试验区是艘巨大的船。
船帆就是巍巍昆仑山——
封闭被打开,阳光被聚来,漠风被压倒。
十五万人民的智慧之水,托起“昆仑”号,格尔木掌起航行的舵。
清晰的构思,从深圳、浦东……而来,如蓝色海洋上永远宏阔的航线——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时代赋予的机遇,抓住现在,就是未来。
年轻的思维,从“东方风来满眼春”而来,如锃光闪亮的激光视盘——
共同富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握时机,加快经济发展。
海潮骤然漫过裸露的沙滩,戈壁荒原燃放起喜庆的礼炮。
一代戈壁新城格尔木,欲与昆仑山比肩高。
你刚起锚,便是辉煌壮丽的起点——
香港的亨利公司,越长江跨黄河而来;上海宝钢溯长江源而来;西藏翻唐古拉走昆仑而来;以色列腾空越大西洋而来……
西海是容百川之泽,西海是纳万流之渊。
你的第一声长鸣,昆仑让了路,柴达木也震颤,祁连都汗颜。
宽阔的航道,出现在地球之巅。
古老的羌笛再不能催促西行的商贾。
悠然的驼铃更不能唤醒沉睡的大漠。
创造的闪光走向今天——你的心愿和全市人民的心愿,已经凝结成一种坚韧的性格——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驶出西海,走向世界,强劲的动力,翻开了崭新历史的一页。
巨浪难以阻挡,深涧难以吞没。你以炽热的动律,和着羌笛和着驼铃,驶向二○○○年。
我们欢呼——
西海船的航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昆仑”号的西海船——希望常在。
希望之路辉煌,辉煌与你同在。


第8版(副刊)
专栏:

  草帽歌
谢先云
麦子的旋律
田野的韵文
草帽,如此辉煌和朴实
我的歌的光轮
从泥土中长起来
草帽,螺旋而升
孕育着一种精神
我的歌青穗嫩叶
肯定有草帽孕育的养分
怀念草帽心里充实
至今仍消受着乡土的遗韵
夏日,汗水亲和麦秸
麦秸里藏着劳动者的本色
爽快而热情
编织一团草帽的火
编织万缕草帽的金
草帽浓缩了生活的热力
又喷吐出全部丰稔的清芬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山松
朱寿龄
裂岩而出
黄山松
不争山头巴掌大的地块
置身边缘
寻求空间的宏阔
根须一寸寸渗透岁月
亲近薄土瘦水
蓬勃久滞的山脉
遒劲的意志浮雕于绝壁
奇云摩崖
风采欲飞
张力向阳的一侧
名山拒绝平庸
雄风苍苍
潇潇大气
托举青翠传统的未来
黄山松
是黄山风光脱俗的选择


第8版(副刊)
专栏:

以高沿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金刚治印


第8版(副刊)
专栏:

陕北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速写)
罗雪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