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棉花篇

  沉稳地走向市场 
——来自河南的调查之三
本报记者江夏李而亮
在棉花的购销环节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对保证国家轻纺工业的原料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曾经行之有效,至今也没有失去作用。但是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原来的那套体制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运转和操作起来已经愈来愈困难。
改革:势所必然
多年来,河南的棉花生产波动不断,其间不乏大起大落,棉花多则农民为卖棉难所苦,少则纺织企业为“等米下锅”作难。而棉花生产一年伤了元气,三五年缓不过劲儿来。这其中既有市场供求矛盾造成的正常波动,也有政策指导上的某些偏差,更有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起作用。由于纺棉的利润远远大于种棉,纺织企业原先又大都布局在不产棉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于是工业和农业、产区和销区、原料生产和加工环节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倾斜,许多矛盾由此而生。
尉氏县原来希望能敞开西大门,关闭东大门,把棉花尽可能地留在本县,可结果是哪个门也没关上,眼睁睁地看着棉花流进来,又流出去。
大纺织企业当然还希望国家保证供应低价的棉花,但是实际上在他们所需要的棉花中,计划分配的比例在下降,而且执行率极不稳定,相当一部分棉花还是辗转从主渠道之外获得。
供销社何尝不愿意继续过“旱涝保收”的太平日子,可是因为情况年年变,所执行的计划价格又经常不能及时对市场供求状况作出灵敏反应,所以形成“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的局面。
棉花这些年的起起落落,使有关各方越来越清醒地面对现实。
长时期以来,棉花的购销是国家统管的,可是上一头,种棉需要的生产资料已基本上进入市场;下一头,纺织工业的棉纱、棉布价格也已随行就市。水产品、畜产品、瓜果、蔬菜早已陆续走向市场,连最大宗的农产品——粮食,经过多年的酝酿、探索,也终于放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棉花市场始终关闭着。棉花经营名义上的单轨与事实上的双轨产生剧烈的撞击和磨擦。
扶沟县主管棉花购销的副县长王勇智,说出一个他思来想去悟出的道理:如果大队人马都往东去,我们夹在人流里想向西走,那怎么走得动呢?
改革旧的体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但是,改革意味着什么?简单地放开,能解决棉花的所有问题吗?
改革:确有难度
河南不愧是集产棉大省和用棉大省于一身,我们采访的棉花生产、流通、加工和管理部门,说到棉花的种种不同寻常之处,都头头是道。
棉花,是粮食以外最大宗的农产品,因此它是农民,特别是棉产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棉花大丰收的1991年,扶沟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6元,1992年棉花减产后降至728元。同时,棉花又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与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密切相关。此外,它仅在河南省,就牵扯到40万纺织大军的生计。其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不亚于粮食。
对地域和环境的要求,棉花比粮食更苛刻,所以区域性生产、全国“消费”,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的特点也更加明显,再加上对保管和加工的特殊要求,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和大批量需要的纺织企业之间,少不了必要的中间环节。
棉花的商品率极高,除了用作轻纺原料以外,农民自留的部分很少,就地转化、综合利用的门路也很有限。一旦棉花的产量大大超过棉纺工业的需要,如果国家没有强有力的调控手段,无论是农民、供销社还是工业企业,都很难单方面“自我消化”。
谈到棉花购销体制的改革,有关各方虽然有各自的主张,但也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即改革确有难度,最难是难在协调工农、城乡,生产、流通和加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绝不是“一放就活”那么简单。由于棉花的种种特殊性,骡马大会式的马路交易是断然行不通的。棉花要逐步走向市场,但不可以放任自流,必须与规范的管理配套。有几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建立棉花储备体系。棉花生产的技术性较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年际间产量常有波动。纺织企业受国内外市场的制约,对棉花的需求量也不稳定。国家建立棉花储备体系,就有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像1984年、1991年棉花多时可以吃进,而近两年棉花缺时便可抛出,平抑价格,调剂余缺,既保护农民的利益,也保证纺织企业的正常运转。供销部门还建议,国家应把过去多渠道下达的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建立棉花风险基金。
第二,建立棉花质量保证体系。国家对棉花收购一向有严格的标准。棉花的光泽、强力、长度、水杂含量差异很大,价格、用途各有不同,收购、存放、运输都应分开,须有专人把关;同样的棉花,经不同档次的轧花机加工,能相差1至2个等级,直接影响棉纺产品的质量。过去棉花丰收时,往往是需方对农民压级压价,棉花短缺时又是奇货可居,需方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从去年到今年,甚至出现了棉花不分等级论堆卖的情况,在棉包里掺杂使假也升级到新的水平。
第三,完善市场体系。把初级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全国性批发市场配起套来。
改革:从何入手
显然,棉花走向市场的条件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创造。改革从哪里入手呢?
棉花现在虽俏,但国内市场价格正与国际市场价格靠近,棉纱价格几乎到顶,后面的染色、针织企业已经不堪承受。棉纱市场一旦有变,难说没有棉花喊多的一天;厂长们现在到处磕头作揖,也开始反省过去的趾高气扬,产棉的和用棉的想到了一起。省农牧厅和一些纺织企业都提出:企业通过产地的棉麻公司与基地县建立契约关系,产需衔接,企业投资扶持生产,产区按合同供应棉花,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承担风险。
棉麻公司自有一套想法:我们有设备、有场地、有技术、有专业人员也有信誉,我们在竞争中有很大的主动权。一旦放开手脚,我们的经营方式、经营策略都会改变。眼睛不仅盯着全国,还要盯着国际市场。
副省长李成玉也在琢磨:轧花,是棉农和纺织企业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全省的棉麻公司建有500多个中型轧花厂,在主产棉区几乎每个乡都有一两个,他们有现成的经营和保管场地,加工设备比较先进,可以保证皮棉的质量,若依托这些轧花厂搞批发市场,既方便农民卖棉,又方便棉纺企业集中采购,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更容易达成三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国家对轧花厂的布点可以实行宏观控制,通过这些点发布指导价格、实施税收等管理是有可能的。这些想法听起来很有建设性,也便于操作。
在我们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又从省政府秘书长鲁茂升处获悉:河南正在酝酿搞规范化的棉花现货交易的试点,拟允许产区棉麻公司和纺织企业进场交易,不接受其他中间商,此方案正在加紧设计之中。
原有的棉花购销体制已经运行了许多年,其中又纠结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新体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纺织业从沿海到内地、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的战略转移,更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但是无论怎样特殊,棉花终归还是商品,必须要遵循市场通行的法则。也许走向市场的路还很长,但跨出一步就接近一步。暂时没条件全面地改,可以部分地改,分步骤地改。
时间不等人,几个月以后,新的棉花年度又要开始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 
蓬莱乳品厂和农民共发展
本报讯山东省蓬莱市乳品厂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企业与农户相互依靠,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兴企富农的新路。今年头4个月实现利税50万元,帮助农民创收2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蓬莱市乳品厂是一家地处山区的镇办企业。这里的部分农民求富无门,想发展种植、养殖业,但又少资金、缺技术、愁销路。近年来,他们利用经济杠杆和优惠政策,先后在本市及周围一些县市建起了大豆、奶牛和水果生产基地。他们每年都聘请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专家、教授为农户进行2至3次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素质。他们还利用国际农发基金150万元贷款,向农户定向定位无息发放。他们在收购农副产品时,按质论价,歉收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积压时稳定价格。近几年,他们给农民价格补贴达30多万元,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农户按企业要求种养,每年向企业提供大豆1000多吨,牛、羊奶3000多吨。他们将1000吨豆渣,4万多吨土杂肥卖给农民,使资源再利用,农民增产增收。
蓬莱市乳品厂还注意紧跟市场变化,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几年来,他们先后开发出罐头、淡奶粉、豆粉等6大类70多个品种的产品。去年,他们又投资20多万元,利用当地花生资源,开发出芝麻绿豆糊和花生蜜豆露饮料,在市场上畅销不衰。他们还投资250万元,高起点新上一条国际先进的千吨豆粉生产线,跨入国际一流食品生产行列,达到年创利税150万元。(代发利孙志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尽快恢复我国对虾养殖生产 
射阳以防为主抓管理
乐清虾塘混养效益高
编者按:今年我国的对虾生产,以病害防治为重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目前,全国已建成16万公顷虾池,上百万立方米水体的育苗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随着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基础设施、防治手段和管理水平都还比较薄弱、不配套,导致近年来对虾病害不断发生。水产系统的同志要克服畏难情绪,力争尽早恢复我国对虾养殖生产。计划、财政、金融、科技等有关部门也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水产部门渡过难关。              
  
本报讯江苏射阳县为尽快恢复对虾养殖业,避免大面积暴发性虾病再次发生,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对虾生产管理指挥部,把工作重点放在以防为主抓管理上。
为了把虾病防治工作贯穿到养虾全过程,他们从头抓起,抓生产每一个环节,统一药物组织渠道,由指定的水产专营单位经销,以确保药物的使用效果。由县水产研究所负责,下设海水水质监测站和闸口水质测报站,分别对近海水域赤潮、虾池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各养虾单位。改善饵料结构,全面推广配合饵料,以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为及时掌握情况,该县规定每隔10天,各生产单位要将对虾生长情况、生产管理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县对虾生产管理指挥部汇报一次。对于倒池、虾病等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任何人不得隐瞒、虚报。今年,为解决购买虾苗资金不足问题,县农行已发放贷款11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对虾养殖生产。(建华)
本报讯浙江乐清市今年1.7万亩养虾面积,90%以上推广了先进的混养技术,农民对夺取丰收充满信心。
混养即除养虾外还养蛏子、泥蚶、梭子蟹、青蟹等。去年该市混养1.5万亩,虽然因虾病使90%的虾塘绝产,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但是由于全面推广了虾塘混养综合利用技术,靠混养其他水产品的收入抵消了因虾病造成的部分损失,平均亩收入仍达1687元。事实证明,实行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虾塘生态条件。贝类直接滤食掉部分有机碎屑,避免残饵腐化,败坏水质,还可以净化水质,防止塘水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有效地促进对虾的生长。同时,反过来也为贝类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开展虾塘多品种混养后,万一遇到特殊情况的发生,可产生以丰补歉的好效应。农业部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英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也能两头甜
百友
办企业谋求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例外。但如何“谋”利,却有正邪之分。极少数企业耍小聪明,靠坑农民、“宰”农民来谋自己的利,那实际上无异于“杀鸡取卵”,尽管可以得利于一时,但终究不是正路,必以失败而告终。蓬莱乳品厂通过合同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公司和农户两个积极性,“谋”共同之利,甚至让利给农民,结果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种做法好比“养鸡下蛋”。你想要母鸡多下蛋、下好蛋,就必须先喂它好的饲料,让它吃饱吃好;如果你又想让母鸡多下蛋,又不想喂它饲料,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人都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从蓬莱乳品厂的情况看,“甘蔗也能两头甜”。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但愿这样的“甘蔗”越来越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不愿种干部不愿管烟叶生产咋办?
汝州试行土地租赁规模经营
本报讯在种植计划放开之后,过去素有“烟叶王国”之称的河南省,许多产区面临政府需要烟叶,而农民又不愿种、干部不愿管的矛盾。汝州市坚持从实际出发,试行土地使用权租赁,让烟田向种烟大户流动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种烟、烤烟、卖烟的小农生产格局,为化解这道难题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该市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农民的承包田以20%的比例,将最适宜种烟的土地划分为经济田,由村集体实行有偿租赁使用。出租者可免交农业税及一切公益提留。村集体将这部分土地统一规划,再向社会公开出租种烟,起数5亩以上,使用权租赁期为3至5年。经济田优先租赁给本村烟农种烟。若本村农民不愿种,再租赁给外乡农民。租赁实行公开招标、建卡登记,并出台了《承包土地使用权租赁种植烟叶实施细则》,政府、集体、烟草公司与农民层层签订合同。村委会对外来租赁大户,无偿提供建炕房场地,提供生活及生产经营各种便利条件。烟草公司为种烟大户提供免费机耕、免费供应良种、免费技术指导,农药、化肥等物资半价供应,保证收购等全程服务。
这些措施调动了种烟大户的积极性,进一步加速了烟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1993年度,汝州市租赁土地种烟大户有658户,种植上等级烟比例平均比零星烟田高21.4%,亩均经济效益提高34%。今年种烟大户已发展到908户,大户落实的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计划的近70%。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灿若星星落九天
本报记者王艾生
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记者来到山西运城市冯村乡,站在村头高处,向四周看去,只见遍地是点点白色灯光,像是串串星光,撒落在大地上。原来,这是棉农安装的诱杀棉铃虫的高压汞灯。一个晚上,一盏灯诱杀棉铃虫2000至3000只,棉农叫它“神灯”。
运城,山西棉花集中产区,种棉面积占全省一半,棉花产量占全省70%以上。种棉遇到的一大难关是防治棉铃虫。由于棉铃虫危害大,部分棉农有恐虫心理。从1993年以来,运城地区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部门,加强了对棉农的服务。今春又在全区推广“高压汞灯”两万盏。眼下,运城地区115万余亩棉苗,长势喜人。危害棉花生长的棉铃虫,被盏盏高压汞灯制服。目前,全区村有查虫员,乡有测报点,县有数个中心测报点……全区形成棉花病虫害测报网络。他们采取挖蛹、诱蛾、灭卵、治虫等整套方法,争取治早、治了,把棉铃虫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夺取棉花丰收。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冬麦区近期天气条件较有利
气象专家提醒各地抓紧后期管理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赵连庆)目前,我国北方冬小麦已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气象专家提醒各地,切实抓紧小麦后期的田间管理,力争今年小麦有个好收成。
记者从中国气象科学院了解到,目前,北方冬小麦黄河以北地区普遍处于抽穗、开花期,黄淮、江淮大部进入灌浆乳熟期,西南麦区处于成熟阶段,部分地区已开镰收割。
5月中旬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降水量仅有2至4毫米,黄淮局部和江淮大部有20至50毫米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至5成。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至3摄氏度,日照充足。总体上看近期天气条件对冬小麦开花结实及灌浆较为有利。
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下旬冬麦区将有两次降雨过程。本旬前半期西北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大部将有2至8毫米的降雨;黄淮、江淮有10至30毫米的降雨,部分地区达40至80毫米,并可能有雷雨大风或冰雹。旬末北方冬麦区有3至10毫米的降雨。27日前后可能有2天左右的干热风天气。
进入5月份以来,北方冬麦区气温持续偏高,局部地区已出现旱象,为此,气象专家提出,各地在抓紧麦田管理的同时,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促进灌浆进程,增加千粒重,同时要做好干热风的防御工作。5月下旬,黄河以南地区将进入紧张的抢收晾晒阶段,黄河以北地区进入麦收准备阶段,各地要注意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避免大风造成倒伏和连阴雨导致烂麦场,力争今年小麦丰产丰收。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农产品何必以大为尊
时下一些地方纷纷搞起农副产品的大奖赛。但许多大奖赛以大为尊的做法却值得商榷。
如近年此起彼伏的西瓜大奖赛,评选标准不论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只以个大为尊。连续几年大奖赛后,上台的西瓜越来越大。3年前,60斤的西瓜称王,如今,百斤的大瓜已不新鲜,使“大奖”赛变成了“奖大”赛。
其实,这种大赛对目前农业生产不具备指导意义。据知情者透露,无论何种西瓜大赛,都以特定的品种为选择前提,凡参赛的农民均对准备参赛的单株采取超常措施,而这种见效的超常栽培方式,对大面积种植不具备指导意义。其次,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评价,对瓜菜的价格的影响最大的是上市时间,单瓜或单株的重量并不很重要。菜农们都懂得,一根抢先上市的小黄瓜价格,往往可以抵住拖后上市的一筐大黄瓜。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大也未必好。一个直径近一米的西瓜,无论吃还是贮藏都不方便。没有几个家庭主妇拎菜篮上市场,会掏钱雇车买一个百斤大瓜回去。一些农业专家说,改良农作物品种,应兼顾产量和产品内在品质等综合指标,不应仅以大为尊。
新华社记者 周晓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定南农民聘请销售代理商
本报讯找好销售代理商,种田不操心,正成为江西省定南县农民的一种新时尚。目前,该县已有6000多户农民聘请销售代理商2000多名,去年销售农产品总额达6510万元。
近两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放开,由于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使定南县农民倍尝增产不增收的艰辛。为此,一些精明的农民便把眼光转向该县8000多名走南闯北的流通大户身上,聘请这些长期从事农副产品贩运的大户为产品销售代理商。(袁胜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武安农协帮农民进市场
本报讯河北省武安市把农业协会建设作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搞活经济的“桥梁”来抓,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市共建市、乡、村各级农协500多个,形成了以村级服务为基础,市、乡、村三级服务相配套,区域性服务与专业化、系列化服务相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市农协根据各涉农部门的职能和行业特点,先后组建了养鸡、养牛、水利、农机、林果、蔬菜6个专业协会。养鸡协会以康达肉禽开发公司为龙头,先后建成存栏1.3万只的肉用父母代种鸡场、年孵化150万只雏鸡的孵化厂、年单班生产5000吨的饲料总厂和加工1000只肉鸡及冷藏能力为200吨的肉食品厂。(武宣郝安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德州农行信贷员热心支农
本报讯山东省德州地区农业银行强化措施,引导信贷人员多方面掌握农村经营知识,增强支农力度。全地区农行、信用社近700名农业信贷人员中有95%成为通晓农村经营的“行家里手”。
德州地区农业银行把支持农业先通晓农业作为衡量信贷人员的主要标准,激励信贷人员多方面掌握农村经营知识和农村基本情况。各县(市)行每年举办信贷员培训班,聘请畜牧、园艺、水产、良种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地区农行干部培训中心还开设了农村经营知识课程。信贷人员在农村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积累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便于分类指导。(郑建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武义县扶持贫困山区农民发展香菇生产,昔日的山沟变成了四季出口鲜香菇的基地,800多家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去年,全县栽培香菇获纯利1200万元。图为科技人员正在向大田乡新菇农传授养菇技术。 汤火云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南国瓜熟满街香
——摄于广西桂林
徐松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