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天使岛上无天使
贾宏图
圣弗朗西斯科湾有一个美丽的岛屿,从空中看,它像镶嵌在碧蓝色镜面上的一块翡翠;从陆地上看,它像迷雾中的海市蜃楼。这个岛有一个漂亮的名字,美国人叫它埃伦岛,华人叫它天使岛。现在美国人已经把它建造成公园,可华人,特别是老一代华人,望着它就要伤心落泪。天使岛啊,那是中国人的血泪之地。从1910年到1940年,这个小岛是17.5万中国移民的“鬼门关”,他们被拘禁在这个荒岛上接受审查,年复一年,备受歧视和欺凌,那刻在监舍墙上的诗词作证,那埋在荒草中的白骨作证,那飘荡在烟雨中的冤魂作证。
我们去天使岛那天,风和日丽,海天格外地蓝,可我们的心上却压着阴沉沉的云。望着滚滚的波涛,往事不禁涌上心头。19世纪中叶,被穷困逼迫的许多中国人,也卷进了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狂潮,他们成为旧金山最早的开拓者,对美国西部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然而,为了转嫁经济萧条带来的困难,美国政府不断加害于中国人。在颁布了一系列歧视中国人的法案后,美国政府又于1882年通过了一项排挤华侨的特别法案,限制中国移民登陆。于是,埃伦岛变成了囚禁和审查中国移民的集中营,美其名曰的天使岛写下了血泪斑斑的历史。
高大的有加利树和茂密的绿色植被,把天使岛装扮得葱郁苍翠。我们沿着盘山小
路向大山深处走去。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看见远处山间有几栋白色的木房。陪同的吴小姐说,那是当年关押中国移民的监舍。我们走到那里,看见房下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立着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两行大字: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吴小姐说,这是当地的华人集资修建的纪念碑。落成剪彩时,美国移民局的官员来此讲了话,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移民表示了歉意。如今,这几栋房子已建成展览馆,当然也是由华人集资建设的。另外,还要感谢公园守门人亚历山大·韦斯先生。1940年,这个地方被关闭,这里的苦难历史也渐渐地被遗忘了。1970年,韦斯发现了刻在屋内墙上的文字,认定这是当时拘禁于此的中国移民留下的。他马上报告了上司,但他们并没有像他那样激动,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重要。韦斯又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乔治·阿奇和圣弗朗西斯科的摄影师迈克·泰克哈什一同来到岛上,他们动手把墙上那些破旧的文字全部拍摄了下来。这一发现很快引起当地华人的重视,他们游说呼吁,要求保存这几栋房子。1976年,司法部门同意拨款25万美元用以保护这里的建筑。
白发苍苍的程先生领着我们参观。40多年前,他被关在这里历尽磨难,现在他义务在这里当解说员。展览馆的布置相当简单,立着的几块木板上贴着图片,记录了中国移民对开发美国西部的贡献和在埃伦岛上经受的苦难,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刻在墙上的那些抒发悲愤和忧伤的诗句。程先生说,当时他们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花费了所有的积蓄或举债来到美国,结果被关在这里,几十人挤在一间屋中,没有行动自由,只能在床上辗转,没完没了地受审查,几年也上不了岸。一些有点文化的人便把自己无以诉说的情感写在墙上,后来,看守用油漆涂掉了这些文字,他们就干脆用刀在墙上刻写。一些悲愤无处发泄者、不甘忍受者自杀了,被埋在附近的林子里。1919年为了要求改善生活待遇,中国人发动了一次暴动,结果被镇压了,当时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被关押在这里的还有妇女和孩子,他们遭的罪更多。
在展览馆里,我买了一本《埃伦诗集》,刻在墙上的诗句全部收录在内。编辑这本书的3个华人,是天使岛被拘禁者的后裔。为了发掘和整理这些材料,他们采访了8位妇女和31位男士。这些曾被拘禁于此的人不愿重温那段痛苦的记忆。在编者保证不登名字的承诺下,他们才肯接受采访。我翻看着这135首用血写成的诗,心灵在颤抖。这是被压迫的中国人的痛哭和呐喊!他们的悲痛欲绝是因为自己孱弱的祖国不能给予他们些许的支持。请看这些诗句:
闷处埃伦寻梦乡,
前途渺渺总神伤。
眼看故国危变乱,
一叶飘零倍感长。
列强侵压,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有谁能解救海外游子?确实令人伤感倍长。
伤我华侨留木屋,
实因种界厄瀛台。
摧残尚说持人道,
应悔当初冒险来。
花旗梦破灭了。美国的人权宣言说:“人类生来是平等的,造物主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是,标榜人道的人是如何实行人道的呢?天使岛上的悲惨故事,并未被所有的人遗忘。
留笔除剑到美洲,
谁知到此泪双流?
倘若得志成功日,
定斩胡人草不留。
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在埃伦岛被拘禁的岁月里,中国移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194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里的管理处,11月5日,最后一批125名男人和19名女人被转移到市内。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拘禁方才结束。
我们站在埃伦岛上,只见海阔天碧;遥望东方,祈盼祖国日新月异,以雄狮之姿让世人刮目相待。当年一个被拘囚在埃伦岛的志士曾给旧金山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寄了一首长诗《木屋拘囚序》,编者为之写了几句按语,今天读来仍令每个中国人壮怀激烈,现抄录如下,权可当作面对太平洋的誓言:
“此稿由被囚埃伦木屋中人寄来。亟照原稿登录,以供众鉴。笔者以身受之苦,作悲愤之文。血耶?泪耶?墨耶?吾知海内外同胞读之,必生无限刺激矣。虽然,吾同胞有无限之刺激,空作楚囚之对泣,亦何济于事。若非发奋振作,万众一心,以共图祖国之富强……未易一雪此耻耳。”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通勤与“痛勤”
冯昭奎
在东京,由于上下班时间公共交通十分拥挤,致使“通勤”(上下班)被看作是一件痛苦之事,有人甚至把“通勤”称为“痛勤”(这两个词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
东京交通拥挤的高峰时间是早上7点半至8点半,主要公交线路达到250%的“超满员”,为此,一部分电车和地铁车站专门配备了临时雇员,在站台上从后面把最后上车的乘客推进车厢以便关上车门。
上下班路远是“痛勤”的另一含义。对于在东京工作的人来说,从家到工作单位费时不到一小时的算是“幸运者”,一般都要花一个半小时以上。如果说,人生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话,那么,所谓“上班族”近1/8的时间是在电车、地铁等公交车辆中度过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了人生旅途的重要载体,于是乎又产生了所谓“满员电车文化”。
这种“满员电车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不管车厢如何挤,大家都能以“忍”为上,力免发生“挤车摩擦”。笔者在东京生活期间也曾尝过“痛勤”的滋味,却从未遇到过乘客因为拥挤而吵架斗殴的事。
记得十几年前为去日本留学参加集训时,一位老师告诫我们这些初次出国人员一些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就是乘车时“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影响他人”,而且坐在车内要“眼皮低垂”,尽量不要凝视坐在对面的乘客,特别是异性乘客。后来在东京乘车的实际体验,证实了老师的前一句话很符合实际,的确,在公共车辆中极少有人大声说话,至于说“眼皮低垂”,似乎问题没那么严重,因为车内到处贴挂着杂志的或商品的广告,足够你东张西望地看一阵。
“满员电车文化”一个更重要的特征是,多数人把车厢当作流动的“自习教室”,安安静静地坐在或站在那里阅读书报。然而,在超过200%满员率的情况下,人们胳膊碰胳膊的,要看书看报很难。最近,日本运输省一位官员表示,争取在2000年将上午8点前后的“首都圈”主要区间的满员率降到180%以下,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至于影响人们阅读。
“满员电车文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乘车智慧”。例如,有人想出,站立姿势应与车辆行进方向保持45度,这样比较容易站稳;有人则想出在“满员”的车厢里作不妨碍别人的体操,抓紧时间锻炼身体;还有人想出,如果在车内感到憋尿,可使劲按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液门”穴,以便减轻下腹的压力。
“满员电车文化”也创造出一定的市场。比如,几乎所有的车站都开设小卖部,而适于在车上阅读的书报销路最好。最近,还看到某家出版社出版了适于在车上学英文记单词的新书。
在“上班族”中,也有一部分人采取尽量避开“满员电车”的办法。有的人宁肯提前上班也不受挤车之苦,而且天天用自己最爱听的音乐,而不是刺耳的闹钟铃声来唤醒自己;有的人干脆不乘车,跑马拉松或骑自行车上下班,既不挤车又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却很少有人考虑驾驶私人小轿车上班,因为以地铁和电车为主的公共交通再挤也是准时的,而在交通阻塞成为家常便饭的情况下,利用私人轿车上下班却没有时间保证。在东京,许多人拥有汽车但很少使用,这个教训很值得那些不顾城市交通客观条件而盲目提倡发展私人小轿车的人深思。
为了使千千万万的人少受“痛勤”之苦,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力,一方面提倡“时差通勤”,鼓励企业单位尽量错开上下班时间,其当前的目标是:减少早上8点钟前后上班的乘客,使其中的5%提前一小时,10%推迟到早上9点。
从东京的“满员电车文化”,不由得想到整个日本。在这个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30人的狭窄而拥挤的岛国,人们在组织管理方面不是也创造出了许多“挤出来”的智慧与文化吗?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小城悠然
黄晴刘华新
初到不来梅,便觉城市之清幽。看地图,不来梅市的绿地面积应占30%以上,笔者下榻的公园旅店坐落在该市最大的公园边缘,抬眼北眺,林木草坪相接,浅绿浓翠交倚,无际无涯。
不来梅面积404平方公里,居民66万,是德国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州。不来梅的构成也颇奇特,一州二城,由不来梅和不来梅港组成,两地相距65公里,皆在下萨克森州地盘内。
不来梅城不大,历史却不短,公元787年为主教府驻地,由于著名的威悉河在此汇入北海,在外贸上以地利得风气之先,11世纪被称为“北方的罗马”。1358年,不来梅成为汉莎城市同盟的成员,现在该城的正式名称是“自由汉莎城不来梅”。
集市广场是最能体现不来梅历史传统和文化气质的地方。广场四周多为历史性古建筑。哥特式的圣彼得大教堂内悬有通往天堂地狱之门的圣彼得钥匙,当地人认为这是自由汉莎城的象征。市政厅和商会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正面浮雕上,多有憨态可掬的裸体孩童。格林童话中的《城市音乐家》即以不来梅为背景,这里有“音乐家们”的铜塑像——驴、狗、猫、鸡依次叠立。广场上的罗兰德柱是不来梅城市自由的象征,罗兰德虽持剑荷盾,却嘴角略含笑意,并无金刚怒目式的凛然。历史上,不来梅以“敢于才能获取”的风险精神著称,同时又极富开放容纳的豁达气度,笔者是受不来梅国际渔业博览会组织者之邀来访的,事前收到有关材料,封面竟是中国的长城图景,当时颇感诧异,对不来梅的历史文化略知一二后,现在多少有所领悟了。
市政厅地下的古老酒店是当地的名胜。酒店正厅呈拱形,两侧有13世纪壁画,略显斑驳。店内贮量达10多万升的葡萄酒桶,庞然矗立于熙攘饮客间。酒店内酒窖极多,专门贮藏陈年葡萄酒,其中以专贮17世纪葡萄酒的酒窖最为著名,须特许才可参观。进入窖内,在烛影朣朦中,隐约见一裸女油画像,据说是与该酒窖诸多逸事有关的主人公。窖内的大酒桶上标有贮藏年代。传闻二战后曾有美国士兵来此,取酒一尝,觉色味异常,不敢造次,便舍之而去,这批酒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这批酒现已是不来梅市的文化遗产,几十年来仅取出过一小瓶赠送英国女王,其余全部密封珍藏,传之后人。
由集市广场可见一勇士屠龙的金色浮雕,从浮雕下穿过,即来到著名的桶匠街。街不宽,仅三五米,两边为手工店铺,古色古香。透过大玻璃窗,工人操作历历在目,或烧制料器,或塑泥制陶,再现了18、19世纪的市井风情。小巷中有座小博物馆,入口处有一砖墙浮雕,上塑7个人物,均略带憨气,略显慵懒,或卧或倚或伸懒腰。导游笑说,这是不来梅著名的七懒人,他们在洪水来时懒得逃跑,便筑坝拦之;他们在烈日下懒得躲避,便栽树求荫。也许,七懒人正象征着不来梅人心目中的人格模式:不矜不躁,不怯不懈,从容而机敏地应对危难,应对生活提出的问题。
不来梅的清晨宁静祥和。远方,旧城建筑群上突兀着巨大的荷兰式风车,展示着都市中的乡村风采,近处,草坪中有婴儿咿呀趔趄学步,砂路上有情侣扶肩潇洒骑行。是日,细雨如丝,欲湿似染,草木润泽,万物欣欣,唯有喷泉池畔的铜塑石雕,悄然无语。小城悠然,小城幽幽然。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火山喷黄金
南极洲的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在一次喷发时喷出了黄金微粒。美国科学家在这座火山冒出的火山气体里发现了直径零点一至二十微米的金粒,而在周围的雪地里撒满了大得多的、直径有六十微米的金粒。在一天之内,从火山口一共喷出了大约八十克黄金,另外还有一些铜和锌的微粒。在其他火山尚未发现这种现象。埃里伯斯火山为什么会喷出黄金,目前还是个谜。(李有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马桶盖引起的思索
张允文
在马桶盖上做文章,似乎有点不雅。但是,小小马桶盖确实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90年代的国际竞争环境。
话得从4月9日发生在美国波音公司的一件事情说起。这一天,波音公司在它的总部所在地西雅图向几万来宾展示了它的新型喷气客机波音777型双引擎喷气客机。自从1958年波音推出707型喷气客机后,这已是第六代产品了。
波音777既然是新型客机,总有一些不同于已有型号的新颖之处。
同过去的机型相比,波音777的座位靠手或靠背上有个6英寸小彩电,并有电话机和使用信用卡对各种服务付费的高科技装置;客机的舷窗扩大了,机舱加宽了,舱顶升高了。总之,空中旅行的环境将更加舒适。此外,还有一些一般乘客发现不了的改进,航空公司却对之倍加重视。
笔者对高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改进虽感好奇,但并不吃惊,令人感慨系之的,是为这种新型客机设计的马桶盖。这是一种所谓“无砰声马桶盖”,关闭时,能在3秒钟内缓缓落下,不发出打扰邻近座位上乘客的声音。新设计利用了液压装置,不让马桶盖发出“不雅”的声响。波音公司的设计者为这个小小的马桶盖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公司投入两万美元。
波音公司的设计者注意到了如此小的细节,并为其花了这么大的功夫,无非是为了取悦于“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国内外的航空公司。当然,后者亦曾为波音777的设计向波音公司提出过1000多条建议,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取悦于它们的“上帝”——千千万万的乘客。
马桶盖的设计反映了当今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冷战结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公司、行业、国家之间的竞争。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30多亿人口在为改善生活而拚搏,其产品已涌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加入了西方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发达国家在大批裁员的同时,还在高科技方面大量投入。美国在80年代高达1万亿美元的科技投资,在90年代开始得到补偿,这就是生产率的明显提高。
90年代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更加挑剔。在无情的竞争中,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及时对“上帝”的呼声作出反应,已成为竞争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77时,从安装新型超大功率引擎到改进马桶盖,大概也是为这种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所迫。在国际航空业严重亏损的大气候中,波音公司的订货率下降了80%,公司计划到今年6月份将再裁员2.4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得罪“上帝”?
生活的逻辑本来就是如此朴素而简单。马桶盖并非小事。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图片世界

“透明三明治”
郑园园文并供图
巴黎市内,紧靠蒙巴那斯塔楼的一条大街上,最近出现了一座新颖的玻璃建筑(见上图),它是“卡尔捷现代艺术基金会”的会址。这座直角形建筑物的一侧,由三面平行的玻璃墙组成,被形容为“透明三明治”。这座建筑由玻璃和钢构成,轻盈舒展,巨大的玻璃墙反射着光,创造了一种朦胧柔和的韵致。站在大街的远处看,会觉得它像是蓝天上的一团光晕,只能见到光,而忽略了楼房本身的存在。站在楼房里面,看天、看地、看街道,一目了然,无遮无挡。建筑艺术评论家称之为“无形化建筑”,是“潜在建筑的代表作”,预示了21世纪的建筑风格。49岁的设计师让·努维尔被认为是“先锋派”设计师的代表人物,1987年,他因设计巴黎“阿拉伯世界学院”而声誉鹊起。他曾多次获得法国设计大奖,多次被评为“最佳设计师”。谈到这件新作品时,他说,这个设计的要诀在于使楼房本身的存在变得模糊,在柔美的光线的包围中,楼房本身似乎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创造的意境,是存在于建筑物之中的艺术美。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