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勤政廉明心系百姓
——山西省运城地委书记吴昂二三事
张雪寒谢岷虎
吴昂是个脚踏实地、不图虚名的务实干部,颇有战争年代“老八路”的作风,只要工作离得开,就往基层跑,用他的话说:“整天坐在机关,听到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汇报,很难知道真实情况,更谈不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他自1990年到山西运城任职以来,全区212个乡(镇)已全部跑遍,直接到过的村庄有1000多个。他下乡从不提前打招呼。
吴昂刚来运城时,发现大街上不少人上班自行车后面带着塑料壶,一了解,原来是带饮用水的。由于运城地下水源缺乏,加之盐湖渗漏,水质不良,前些年引黄河水饮用,污染大,且水源不足,每到夏季,用水更缺,市民们只得车拉肩挑,盆端壶提,四处找水,饱受水荒之苦。对此,吴昂忧心如焚,彻夜难眠。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他上任的第11天,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百里之外的夏县泗交山上去勘察水源,经过反复商讨论证,决定“引泗济运”。
泗交河离市区50多公里,工程跨流域、跨行政区划,规模很大。这在当时一无资金,二无图纸,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谈何容易。对吴昂的决策,同志们真有点担心,有人劝他说:“老吴,你刚上任,还是稳妥点好,工程要涉及到夏县等地,群众工作难做,一旦硬着头皮开了工,老百姓整天和你闹事,怎么办?再说,运城财力不足,办这事要付出很大代价,弄不好运城人还要把你‘轰’走。”吴昂笑着说:“困难咱不怕,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好事,群众会理解的。”紧接着,吴昂和行署分管的领导带领计委、水利等部门的同志昼夜兼程,到省城跑资金、批项目、搞方案;他还多次同夏县领导一起从政策、利益、大局等方面向群众做思想工作,终于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引泗济运”的工程开工了。吴昂和地直干部职工一起参加义务劳动,现场办公。长期的紧张和劳累,使吴昂的体重减了几斤,但他精神不倒,干劲倍增。在他的带动下,工程于1991年9月30日胜利竣工。工程历时269天,总投资1500万元,铺设地下管道23公里,隧道清淤3660米,动土石14万方,投工228万个,不但彻底解决了运城市15万人民千百年来吃咸水、苦水、泥水的历史,而且每年还可给夏县城供水730万立方米,改善和发展水田1万亩。望着清澈透明的泗交水,人们无不称赞吴昂为人民办了一件荫及子孙的大好事。
吴昂就是这样体恤下情,心系群众,每天工作不下12个小时,每年他接待群众来访达600多人次,批办群众来信400余件……
吴昂有句口头禅:“身不正有令不从,身子正不令而行。”他处处按党规党法办事,言正行端,一尘不染。
一次,吴昂去夏县下乡,招待所里住满了开会的人。吃饭时,他一声不响地坐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服务员端上几碟小菜,一盘馒头。吃到半截,县委一位副书记发现了,惊道:“老吴你怎么能吃这饭呢?”随即要服务员端下去,重新准备。吴昂起身挡住了:“不能端,大家都吃这饭,我怎么就不能吃?”临走还结算了饭费。
去年,他为儿子操办婚事,为了不让机关人知道,在儿子结婚的前一天,他才给地委领导请假说家有个事,悄悄回去了。婚礼那天,他的门前连鞭炮都没放,除了一两桌亲戚外,几乎没有外人参加。对老吴的这些做法,有些人不理解地说,吴书记不懂人情事理。但他却认为:共产党人要做反腐倡廉的模范,受礼是种不正之风。收的是人家的礼,失去的是自己的品德,丢掉的是党的威望。吴昂就是这样清正廉明。几年来,他从没给任何单位因私写过一个条子,批过一笔人情款,说过一次情,就连他应得的奖励也不要。去年,运城小麦获得特大丰收,省委、省政府以“特别奖”奖给吴昂1万元,并奖给在小麦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委行署有关同志3万元,共计4万元。经吴昂同志提议,地委委员、行署专员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将4万元奖金作为运城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奖励基金存入银行,每年提取利息,奖励在农业科技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让太阳更明亮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回顾
新华社记者陈雁新华社实习生滕礼
1983年底,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邓朴方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开始筹备建立一个名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组织。
他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全国残疾人组织机构极不完善,除盲人聋哑人协会外没有统一的残疾人组织;经费没有保证。作为一个还比较落后的大国,中国的残疾人有5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像福利国家那样全由国家养起来是十分不现实的。
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翻开残疾人事业全新的一页。探索和思考中,创业者明确而坚定了这一共同信念。
1984年3月15日,经过创业者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光阴荏苒。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从成立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艰辛与坎坷
这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由初创到壮大的十年,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由坎坷走向辉煌的十年。
基金会成立伊始,就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及广大群众的支持,捐款者接踵而至,有个人、有团体、有企业,有国内、也有海外……从几元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人们慷慨解囊,为一个最困难的群体奉献一片爱心。
尽管国家经费紧张,政府和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还是倾注了全部关心,支持完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残疾人康复工程: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五年时间里,我国的103万名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36万多例小儿麻痹矫治手术顺利完成;4.7万多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训练,其中12%左右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往往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几年中,由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及解放军联合组织的数以千百计的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矿山。他们冒着冬天的严寒、夏日的酷暑,坐着卡车,赶着马车,甚至步行,走村串户,为那些没钱进城治疗的患者做矫治手术。
与此同时,我国残疾人入学人数增长了6倍。黑龙江省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盲孩子都可以随班就读。1993年年初,国际特殊教育会议在黑龙江召开,数十名各国专家与会,学习和推广中国随班就读的经验。他们认为,让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都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这种做法符合现代教育观点:既培养了孩子们互相帮助的思想,又有利于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国家、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解决残疾人就业而兴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已遍及中华大地,同时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已在几个省和十几个大城市展开。广州专门为残疾人介绍工作的劳动服务所现在已为一批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采取先登记后培训的方式,向企业推荐经培训后的残疾人。
现在我国残疾人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1%,残疾人就业率已达60%以上。
中国残疾人事业靠自身的努力和整个社会的支持,终于走出了一条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世界再次瞩目中国
西方的残疾人事业有近百年历史,其福利待遇、康复水平和先进的设施都要比中国高得多。但是,近些年,西方国家却频频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
1988年,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由盲人聋哑人协会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倡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
具有三种功能的中国残联,既是残疾人自己的代表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又是服务机构,动员社会给残疾人办实事;同时受政府委托,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
这一“半官半民”的、统一的、综合性的组织形式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创举。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宗旨,到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每一个领域,囊括了残疾人问题的所有大政方针。
联合国曾派出官员来到中国,专门研究这部法律。他们认为这部法律所制定的原则是先进的,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992年4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独立’92残疾人大会”,对这部法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有关残疾人的观念、政策、方针、做法逐渐为国际社会吸收、认同,并在联合国产生的有关残疾人的文件中得以体现。如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就多处引用了中国对残疾人问题的观点和做法。
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残疾人会议,均邀请中国专家出席,介绍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经验。在评估“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成就的会议上,联合国官员看到中国提交的报告书后,当即表示,这次会议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占世界残疾人总数的80%,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1992年,在第四十七届联大召开的残疾人特别全会上,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登上讲台。他20分钟的发言,数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当他从台上下来时,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鲜花是对春天的赞美,果实是对耕耘的回报。
1988年,联合国秘书长授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平使者奖”;授予邓朴方“残疾人十年特别奖”; 1992年10月,康复国际授予邓朴方“亨利·凯斯勒奖”;
1992年11月,残疾人国际授予邓朴方“亚太区奖”;
1993年11月,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授予邓朴方“亚太残疾人十年荣誉奖”。
    献上我们的一份爱
尽管成就喜人,但中国残疾人事业存在的困难仍不容忽视:残疾人群体的文盲率仍有60%左右,近80%的盲、聋、弱智儿童没有入学,40%的残疾人未能就业,农村残疾人的人均收入只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近半数成年残疾人没有配偶,大多数残疾人缺乏康复医疗条件,2/3的残疾人没有收入而靠亲属供养。
一个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男青年,多年刻苦自学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大学考试,但却没有学校录取;一个肢体残疾的女青年,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一个在国际残疾人比赛中获得奖牌、为国赢得荣誉的运动员,却不能就业……
在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认为关心残疾人是一种“怜悯和施舍”;在某些人眼里,残疾人就是“残废人”。尤其是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带给残疾人的不光是机遇和挑战,更有意想不到的难题。但是,中国残疾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确信这一事业的生命力。他们确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给予这一事业以理解和支持。仍然在埋头苦干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更多地致力于残疾人和健全人、乃至和整个社会的交融,让残疾人参与社会,与健全人平等交流,与社会共享文明进步。
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重视今年将在北京召开的“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他们希望通过这次运动会,不仅让残疾人施展才华,而且让健全人增加对残疾人的了解,彼此更加关心和融合。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富于人道和充满爱心的社会。
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阳光,尤其对残疾人。但是,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太阳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明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新风征文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有着这样一位普通职工:他含辛茹苦抚养照料三名失去双亲的孤儿十二年之久,多次放弃了自己成家的机会,年届四十还是个单身汉,当了一个特殊家庭的“家长”——
他用爱心组建“特殊家庭”
胡智慧
1994年3月,安徽省马鞍山市评寻精神文明建设双十佳人物”,7轮严格筛选,他每次都是全票通过,并被推荐为“安徽省首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候选人”。他就是马钢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动力车间电器仓库保管员孙耀叶。
1982年,马钢民建公司的新工人汪涛,父亲病逝,母亲因生活所迫,丢下三个年幼的孩子改嫁。孩子无依无靠,形同孤儿。
孙耀叶得知汪家三兄弟的困难处境后,十分同情他们,决定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他把老二汪祥、老三汪军从农村接到了单身宿舍,在自己床边加了两张小床。后来汪军在市区上了学,汪祥找到了临时工作……四个男性就这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当时孙耀叶的月工资很少,还要供老三上学,生活十分紧巴。为了节省开支,孙耀叶千方百计地从自己身上抠,就连做套新衣服也舍不得。买来新衣服总是先给老大、老二穿。待他们穿破了,自己再补补接着穿。中午在厂里吃饭,他从未买过1元钱以上的好菜,都是拣最便宜的炒青菜、粉丝买,有时干脆买1碗汤,泡干饭凑合一顿。
孙耀叶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有感情的平凡人。
那年,孙耀叶29岁,正在热恋中,对象是本市一家工厂的女工。两人已经着手筹备婚事了。汪家三兄弟的到来,给他的爱情蒙上了阴影。为这事,孙耀叶同女友不知争辩多少回。谈崩了,孙耀叶把痛苦埋在心里,仍强作笑脸带着“弟弟”。事隔不久,又一位姑娘闯入了孙耀叶的心扉。见面后,双方都较满意,孙耀叶还带她从南京买回了一套家具。没想到,唯独在这三兄弟身上又产生分歧。最后女友离他而去。
接连几次的打击,使孙耀叶陷入了痛苦之中。为了不再伤害自己和汪家三兄弟的心,孙耀叶谢绝了一个又一个热心人的好意,一门心思地照顾着汪家三兄弟,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岁月如梭,春去春又来。转眼12年过去了,孙耀叶已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但他的爱没有白白付出:如今汪家三兄弟都已长大成人,相继走上了社会,老二汪祥去年还喜结良缘。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共治理保稳定
保定市再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本报讯首批被国家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的河北省保定市党政军民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双拥共建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共同强化稳定意识,围绕稳定展开工作,开拓了双拥工作的新局面。
几年来,他们坚持开展了城市综合治理、军警民联防共治、军校共建、军企共建等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共有4000多个单位近5000人参加了社会全程帮教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群防群治的局面,先后涌现出“文明守法户”15万个、“文明守法楼院”5326个、“文明守法班组”5218个,为军地的改革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1991年,全国50个大中城市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保定市居民安全系数为0.596,名列前茅。1992年保定市社会治安秩序在全国1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二。
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力所能及为部队排忧解难。1993年全国粮食价格放开以后,市粮食局为保证部队供应,到市场高价购进大米,然后平价卖给部队,一年来,仅此一项就支垫120多万。房管局在上级下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内部紧缩开支,自己拿出260多万元,用于军队离退休干部建房,维修和改善烈军属的住房条件。近三年来,仅在享受平价用电、用煤、用水、粮食差价方面,就为驻军补贴1100多万元。驻保部队在教育训练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共投入40多万个劳动日,出动20多万台(次)机械车辆,支援了京深高速公路引线、陵山旅游区绿化、一亩泉河游园区、高科技开发区基础设施、护城河清淤等15项重点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将价值50万元的5项科研成果无偿转让地方,干部战士捐款15万元为满城县贫困山区新建一所小学,为驻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马光钦邹运明李绪成)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当桥梁作纽带
包头军分区支援边疆经济建设
本报讯内蒙古包头军分区充分发挥警备职能,协调驻军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创造经济价值数千万元。 在包头,驻守着陆、空、武警的13个军事单位。包头军分区经常与驻军部队召开联席会,共商支援边疆经济建设的大计。近年来,他们协调组织驻包部队参加地方建设性项目320次;义务植树75万株;帮助农民收割农作物、兴修水利等,共投入15.5万个劳动日,动用各种机械设备105万台次,创造经济价值1000多万元。在去年秋天修筑包头市主要城交干线“建设路”时,这个军分区主动协调驻军400多名官兵冒风沙、顶烈日,苦战半个多月,平整路基7.5公里,植树3000多株,使这条公路提前3个月投入运行。
(托娅王包)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研讨会在山西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共同发起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研讨会”,最近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召开。中央有关部门和山西、吉林、海南、浙江等九个省、市、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组织人事工作者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近年来各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及其经验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同志认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仅仅是对干部选任方法的改革,而且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原则,为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是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汤有伦)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151医院医风好
本报讯济南军区151医院开展“学习徐洪刚英雄群体,树立良好医风”活动,他们向社会发出告示:“对危、急、重病员一律采取免交押金,随到随诊,优先手术;对见义勇为者实施特别救护治疗,由科主任、主治以上医师就诊,安排舒适病房,专人护理,提供最优良服务。”
4月19日,一位名叫邵庆颜的青年,因抢救旅客右手腕被车窗玻璃刺伤,筋骨外露,血流如注,被送进151医院。当时,151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准备下班,外一科主任苏天福也刚从手术台上下来,当他听说患者是因抢救旅客才受伤时,又与值班医生一道上了手术台,亲自为小邵做手术。经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小邵的手终于保住了。
(史广胜王玉峰郑宏范)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老年人权益保障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主办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学术研讨会最近在北京召开,来自法学所等单位的离退休专家学者二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收到十九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专家分别就老年权益的内容、法律依据以及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时期如何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权益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熊必俊)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扬柴”团委组织青工开展竞赛
本报讯江苏省扬州柴油机厂团委开展的学先进、赶标兵,爱本职、创一新为主旋律的“青年文明岗”、“青年突击队”活动取得可喜的成绩,仅今年第一季度,该厂青年团员就有一千多人次参加义务突击劳动,创效益近十万元。(赵明生杨柏明)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复兴商业城开展助残日活动
本报讯北京复兴商业城一贯重视社会福利事业。五月十三日邀请并接来西城、海淀区的近千名残疾人,一起参加他们举办的“夏之爽助残日”活动。同时,商业城还发出了两千份绘有“爱心”图案的纪念品。
(冯雯)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秦皇岛边防支队帮渔民普法
本报讯武警河北省秦皇岛边防支队官兵采取在渔船上出板报、播放录音录像等形式,对渔民进行普法教育。近年来,他们先后为渔民“送法”上船千余次,受教育渔民上万人次,为当地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王秋文陈华中)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抚顺建行让军转干部“挑大梁”
本报讯辽宁省抚顺市建设银行让军队转业干部在经济建设中“挑大梁”。近十年来,先后安排二十一名军转干部到领导岗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先进单位。(于殿鹏冯侠)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某指挥学院为青少年教育做贡献
本报讯总参工程兵指挥学院先后为五万六千多名青少年组织军训、讲国防课千余次(期),成为驻地青少年接受国防教育训练的基地。日前,中央军委领导同志视察该院时,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徐保卫)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徐国祥被誉为“农民律师”
本报讯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徐国祥,多年来不畏艰辛,为农民主持公道,被称为“农民律师”,在盐城市一千二百多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中,唯一获得了江苏省司法厅年度“优胜奖”。
(崇英俊)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军区某通信团女战士田华(左二),苦练话务技术,最近在全军话务工作考核中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军第二名。最近,部队党委给她记了三等功。王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