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开拓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高德占
今年是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一年。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基本方针,并强调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认清这个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认清大局,服从大局,必须不断深化思想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相对全国的大局而言,每一个地方都是局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胸怀大局,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应放在全国工作的总格局中统筹考虑,从实际出发,切实把地方和部门的事情办好。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要打好今年改革的攻坚战,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下一心,保证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全国经济是一个整体,各个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既要体现自身特点,更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协调运行和健康发展。作为地方必须以大局为重,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越是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重大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其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今年我国改革和发展确实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有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才能更好地保证全党工作大局的顺利实现。这些年,天津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大城市,其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天津既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大局,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关键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党工作大局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局工作指导的一贯思想,又体现了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更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领导工作水平。要从实际出发,搞建设、办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看到有利条件,又重视不利因素;要研究实招,注重实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妥善处理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使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地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发展经济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新办法,就是要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上来,不能再走盲目追求产值和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不能靠这个办法来上速度。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质量要速度。真正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办法来抓,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是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关键。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辩证的统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工作中的体现。我们讲的快速发展,是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统一,是健康而又持续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工作中,要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为主线,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扎扎实实地在调整结构、加强管理、科技进步、开拓市场、扭亏增盈和提高职工素质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经济发展是有效益、有市场、有后劲的快速,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协调合理,经济运行机制高效有序运转的快速,同时,还要认真搞好宏观调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年我们在经济工作的布局中,要突出抓好四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增强企业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扭亏增盈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的商贸金融中心;四是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大城市的服务和辐射作用。
三、正确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我们是在国民经济高速运行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在加快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就更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突出问题和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没有改革的深化,就不可能促进发展,没有改革上的突破,就很难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我们要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深化改革上来,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组织好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特别要下大力量抓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保持稳定这项关系全局的大事。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要因为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造成一些方面的失控和失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稳定因素。在经济工作的安排上,要注意为深化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在实施各项改革措施时,要充分估计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注意理顺群众情绪,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包括加强物价管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要立足全局,动员方方面面力量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开拓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最重要的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真抓实干。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执行群众路线,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党和政府的全部活动,都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根本标准。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是社会之本;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经济之本。为群众办实事与为企业办实事是一致的。我们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主要是体现在把企业经济效益搞上去,把城乡居民的收入搞上去。我们要把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大事来抓。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年年都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论邓小平同志的建设辩证法
于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也是建设的代数学。革命要讲辩证法,建设也要讲辩证法。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成功地开辟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小平同志的建设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本身,就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社会主义,个性——有中国特色。
小平同志的巨大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他重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于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实现二者结合的道路。
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用“首要任务”、“中心任务”、“第一个任务”、“最根本的任务”等提法,反反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一开始就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点,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新的科学概括。此外小平同志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样就把其他不属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而曾经长期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的东西同根本原则和本质区分开了。
与此同时,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具体实际也作了科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正是基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什么是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
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除此之外,都是废话。而“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恩格斯)。小平同志的建设辩证法就是如此。
对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他满腔热情地肯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尖锐地指出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例如权力过分集中,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不能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等。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小平同志认为那里是两极分化,弱肉强食,是少数富人的天堂,多数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中国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多党制、三权鼎立,资本主义文化中腐朽、丑恶、颓废的东西,小平同志都是坚决反对的。同时,他又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他非常注意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注意把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好东西“剥离”出来。他认为有些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最突出的、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是,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外壳中“剥离”出来,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三)着眼于普遍联系的“前提论”(或“保证论”)。
小平同志一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可以只抓经济不抓其它,相反,他十分强调要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他说过:“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他说过:“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20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他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常常表现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小平同志在不同的时候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做过不同的论断,他说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还说过,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又说过:“我们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这三个“压倒一切”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后一个“压倒一切”(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是前两个“压倒一切”(稳定的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前两个“压倒一切”是后一个“压倒一切”的保证和动力,三者是相互依存的。
(四)坚持全面性,反对片面性。
小平同志认为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在着力批判了只许“抓革命”而不许抓生产的极左的“一手抓”之后,又及时提出要防止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种“一手抓”,主张“两手抓”。
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关于实行对外开放,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关于对改革和建设的干扰,小平同志也告诫我们要全面认识。他指出,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小平同志提醒我们,必须认识“左”与右的相互联系与转化。“左”的指导思想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极大危害,会引起右的思潮;而右的思潮的泛滥,导致动乱,又会帮“左”的思潮的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左”的思想和右的思想的人可能纠合起来,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五)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建设进程中的诸矛盾。
关于大局与小局、大道理与小道理。小平同志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关键是这个问题。”“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行。”
关于先富与后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小平同志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当这个大政策见到一定成效后,小平同志又及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关于胆子与步子。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总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辩证法具有朴实、凝炼、深刻、全面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和歪曲的考察。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我们应当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科学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研讨会述要
钟人
由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和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发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的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应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现实和实践,而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从哲学高度上讲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主体建设和人的积极性调动的问题。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并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
有些专家学者指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确立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地位。这种观点认为,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首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实质主要是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把企业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基础。这一思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对搞好企业和经济有一定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个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对职工个人行为的激励问题,必然会突出出来。因此,对当前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路,应适当扩充新的内涵:在确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围绕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解决国家、企业对劳动者个人行为的激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有些同志指出,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问题,即弄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看作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也可看作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和方式,还可看作是生产的社会化。如果从人和社会关系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以物的关系来表现和实现的人和人的关系,它揭示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其中,物的关系是表现形式,人和人的关系是其内在的本质内容。由此出发来看市场经济中人的发展,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它表明:人的独立自主性及人的发展达到什么范围和程度,取决于人对物的具体关系以及人对物的支配、占有程度。
与会同志还就人和物的关系在人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积极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人和集体的新型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实质和核心以及国家主体、企业主体、劳动者个人主体的塑造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
与会专家学者对韩庆祥新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一书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一部选题好、研究方法科学,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著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