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耕者呼声追寻录
——辽南农村农资市场及春耕见闻
本报记者张书政
辽南农村热气腾腾,万亩田畴春耕大忙。
田间、地头,耕者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化肥、农药、农膜等涨价过猛,有些受欢迎的品种又很紧缺。最近,记者连续接到3封反映这方面问题的农村来信。
追寻耕者的呼声,记者开始了大连市所辖数县(市)农村的采访。
“限价”限不住价格节节升
4月20日,瓦房店市李店镇。镇供销社、乡农技推广中心、乡贸易货栈、乡多种经营办公室等几处出售磷酸二铵的货架和库房,都是空空的,已无货多日。
“二铵”是华北、东北广大农村施用的主要肥种,粮农用作大田底肥、追肥,菜农常年施于菜地及温室,果农也可用其施肥果树。李店镇有地5400亩,每年二铵用量600多吨,今春却只有400吨。
按规定,从大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到基层供销社等销售点,都是统一销价,有个最高限价。属市计划内组织的1870元一吨,计划外组织的2010元一吨。可是,李店镇及瓦房店市其他乡、镇,每吨二铵先后卖到2500元、2800元、3000元,平均价比去年翻了一倍。
4月23日,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镇。该镇有5000亩菜地、2.4万亩大田、3万亩果园,常年需用二铵1500吨、尿素2500吨。目前,全镇农民买到的二铵约700吨、尿素约300吨。前些天,二铵涨到2800多元一吨,尿素由去年的每吨1050元涨到1500多元。如今干脆无货。
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旅顺口区,农药、农膜的涨价幅度也大。杀虫剂“阿波罗”每吨由去年的28.2万元涨到32.4万元,三氯杀螨醇每吨由去年的8400元涨到9100元,对硫磷(“1605”)由去年的每吨1700多元涨到1900多元。
地膜、围膜、育秧膜去年最高限价6500元一吨,今年涨到8400元,蔬菜棚膜也由去年的每吨7400元涨到1.02万元。
  货源缺口大经销环节多
“物以稀为贵”。记者深切感受到,化肥等农资涨价过猛的直接原因,是货源缺口大。
大连市农资公司的同志说,今年全市磷酸二铵在组织货源时就有5000吨的缺口。
瓦房店市一座设备陈旧、长期亏损的小化肥厂关闭了,直接原因是“断了奶”——上级财政取消了对它的生产补贴。于是,瓦房店市化肥紧缺和涨价的问题更突出。该市前几天在打给上级的一份报告中说,“全年氮肥缺口7.1万吨,磷肥缺口2.9万吨,其中春播期间氮肥、磷肥分别缺1.1万吨和2.4万吨……”
据了解,缺口大不是大连一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某市农资公司的同志们很坦率地向记者交了“底”:“去年秋冬,恰好在计划安排今年的进口化肥、农药时,有些地区和单位听说国家外汇汇率并轨的改革措施要出台,担心用地方外汇进口化肥、农药会吃亏。于是,不少地方一斤一两进口化肥、农药也未安排。”“说到底,这是只顾局部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表现,置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农民的利益于不顾。”
事实上,汇率并轨后,进口化肥、农药的地区或单位,并未因“并轨”受到经济损失。一些单位自己虚惊一场事小,误农时事大。
据了解,大连市在去年秋冬还安排进口一些化肥、农药,仅磷酸二铵一项,就安排1.8万吨。因此,今年春天,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不少单位来大连争购进口肥、药,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
记者到大连市农资公司采访那天,还看到有不少外地人,坐在屋里“磨化肥”。据说,开春以来,来自四面八方、手持现金的“大户”们也确实磨走不少货。
引起价格上涨的另一条主要原因是经销环节太多。
有位基层供销社主任说,“我们这附近10多个村子买的二铵,已经是‘七手’货了。货轮在大连靠岸后,市里某部门或单位从外商手里先接货;然后,他们批给市属的县、市、区一些。但有的时候,他们把货转给关系单位,还有的转给亲属,这时变成‘三手’货或‘四手’货了。‘四手’货又转给外地单位或个体户,变成了‘五手’。我们有一批二铵就是从营口、盘锦地区买进来的,再卖给农民,这不就成了‘七手’货了!每过一道手,都加一次价,除了必要的运费等,还要加‘利’。价钱能不高吗?!”当然在大连市农村,并不都是“七手”货。“四手”、“五手”货居多。
有位搞农村工作的干部对记者说:“今年,不少地方的农民是‘转着圈’买肥。”
值得关注的“投入产出”新变化
瓦房店市杨沟村6位农民围坐一起,有的扳手指头,有的按计算器,计算着如今一亩地玉米的投入产出帐。
投入成本:10公斤二铵28元,4公斤种子12元,追90公斤碳酸氢铵45元,打3元钱的农药;交6元5角土地税,为敬老院、军烈属等提留14.5元社会福利费,无牲畜人家交50元代耕费,4车农家肥40元,14个人工钱60元,总计253元。
产出:按风调雨顺、最高产量和国家收购的一等玉米价算,收入粮钱是184元,再加上37元的秸秆和玉米胡子收入,总共221元。
村党支部书记黄先成说:“化肥、农药、农膜涨价后,种田、种菜、种果的投入产出帐发生了新变化,算上人工费,农民是赔钱种地啊!”
金州区大魏家镇有83个果树专业组,种苹果、桃、梨等80万棵成树。因为农药、化肥一再涨价,果价未涨,“特产税”未减,去年就已有24个专业组的几百名劳动力一分钱未分着。果农们说,“果树已经从‘摇钱树’变成‘要钱树’了。”最近,记者去采访时,全镇只剩下11个果树专业组,桃树砍掉两万棵,还有2.8万棵大苹果树干枯死了。
记者收到的一封来信说,“有的农户至今化肥没买一包,农药未购一瓶,干脆全家到外地打工去了。”
耕者的“怕”与“盼”
农民对目前农资市场有“四怕”:怕买贵了,怕买假了,怕求购费时间,怕无货误农时。
耕者是多么盼望政府能把农用物资的货源、价格、质量、经销环节等,管好、管活、管住啊!
地方政府、农资公司、基层供销社等,处境是很矛盾的,既愿意管,认为应该管,可又各有各的难处。
瓦房店市农委主任张文宽说,“现在,地方政府对农资经销全管、全包办不到,地方财政拿不起钱。此外,采购资金难贷难还,地方银行对农资贷款已有增加,再增额度实有困难。我市基层供销社效益普遍不佳,欠大连市农资公司款额630万元,无还款能力,已经停贷。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只好对化肥市场实行‘管放结合’。”
该市副市长荆孝岩补充说,“我们还不能把化肥、农药、农膜‘民间经营’这一块管死、卡掉,管死、卡掉就更没货了。当然,目前这样也确实不行。关键是各个环节上的价格,得赶快拿出切实的办法,加以控制。”
各地都在积极想法克服困难,但大家又都有共同的建议,即希望国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宏观调控,各级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把向农业倾斜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农民的厚爱再增加一分;千方百计,把农资市场发育好、建设好,保证农业的“基本口粮”供应!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短评

  地亦“以食为天”
吴酩
这篇见闻反映的是辽南农村的情况,但类似问题却值得各级、各地领导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可能是一条流传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古训。其实,“以食为天”的不单是人,地亦如此。地的“食”就是肥料,如果再推得开些,就种植业而言,它的“食”就是水、肥、种、农药、地膜等各种物资。
人缺食而乏力,地少食则减产。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想叫土地多产出,就要实实在在地多投入,帮助农民解决他们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种粮比较效益连连下降的情况下,农民兄弟仍以大局为重,尽可能地种足、种好粮食,实在值得我们敬佩。如果我们不尽力满足他们对生产资料方面的起码需求,就太说不过去了。当然,各方面肯定也有不少难处,但再难也不会像农民缺种、缺肥、缺水那么难。大家多想些实在的办法,抓紧改善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理想的状况,帮助农民解除春季生产的燃眉之急。
人饿不得,地也饿不得!季节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哪!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他用今生换绿洲
八十岁老人徐治民种树五十年,至少种了一万五千亩。他说:“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种树治沙,尽顾乱砍。咋能这样?”
本报记者刘亮明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库布其沙漠东段,有个园子塔拉村,村北一面高坡上立着一块碑,正面刻着:“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达拉特旗人民政府。1986年8月。”
徐治民仍健在,今年80岁。他30岁出头和沙漠较上劲,开始种树,一种就是近50年,至今仍未放下手中那把铁锹。究竟种了多少树,他早已记不清楚。“反正就是沙漠里那么绿压压一大片。”他说。据林业部门测算,至少也有1.5万亩。
阳春3月,我采访了徐老。当时,老人正患重感冒在儿子家躺着,但一谈起种树治沙就坐起来,眼里闪出亮光,说:“人能整治好沙漠。这信念在我心里永远不倒。园子塔拉就在眼前明摆着。”
园子塔拉曾是一片沙漠,仅稀疏住着18户人家。用村民的话说,是“没毛沙滩,连个猴也拴不住”。1958年春,一场沙暴过后,园子塔拉真就给吞没了。所有人家痛失家园,被迫四处逃离。
当时,徐治民家住邻村张铁营子,就因那场沙暴,才使他赶赴7公里外的园子塔拉,成了新园子塔拉的创始人。原因很简单:那时,他种树治沙已有了名声。6年里,他就为家乡种起18条林带,每条都在5公里左右。让他老伴讲原因就更简单:“他压根儿就是哪有沙漠往哪钻。”
迎着库布其春天黄蒙蒙的大风,徐治民把整个家扔给妻子,自告奋勇领了18个年轻人钻进那片沙漠,肩上只背着一绳一锹一铁锅。
“那些年可辛苦了。来回15公里,他整天带点炒面背起脚板子跑。春秋栽种,冬夏养护,没白没黑。回家啥也没有,就一身黄沙。人家都叫他‘炒面场长’。”老徐的老伴这么说。
几年以后,园子塔拉绿了,村民又陆续返回家园。人们对徐治民这种治沙的痴迷执著却深感敬佩。
1959年,他被乡亲们推举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期间,会议安排代表们参观故宫。走到后花园,他看到满地的松树籽,脚就迈不动了,直拣到别人参观结束。不料这些来自御花园的“骄子”,居然在库布其沙漠发芽生根,长得很欢,至今仍幽幽绿着。邻居们说,徐治民心里头只有他那些树。“文革”时,他莫名其妙被批斗。白天不让他种树,他就晚上偷偷去村外僻静处种。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面一面的沙坡在春天突然就绿了。前几年,他已年近80高龄,腰都累弯了,每年仍要种三四十亩的树,似保护神般地整天在树地里转,不是剪枝浇水,就是护干培土……
徐老反复给我念叨:“要治沙,要在沙漠里过好日子,就得种树,不种不行。”他意识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和自然应怎样相处依存的道理。
回顾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徐老说,他从沙漠“嘴里”夺回一个村庄,这就够了。他唯一的憾事是:老父走时没有送终。当时正是春上种树时节,有天大早,徐治民正要去种树,发现老父患病。“咋样?”他问。“不咋。”老父答。他急着赶季节,就这么匆忙种树去了。晚上回来,父亲躺着没动静,喊不应声,一摸已经冰凉……
当地人常感叹:为了园子塔拉,老徐付出一生。那儿从学校的桌凳到村民盖房的椽檩,用的大都是他种出的木材,但他自己几乎从没砍用过一棵好树。他舍不得。前几年,老徐突患脑血栓,当地政府让他砍些树卖了治病。他一口拒绝:“树是咱抵挡风沙的兵,是咱儿孙后代的荫凉,决不能砍。钱宁可先借。”至今,属于老徐的,只有两间简朴的砖房和一大捧奖章。
如今,园子塔拉林茂粮丰,在库布其沙漠里显得格外醒目。采访时我看到,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掩映在杨柳丛中。40多户200多口人,日子过得红火滋润。据估算,徐老种树为园子塔拉创造的价值至少在百万元以上,而他创造的无形价值就更多。
但是,老徐还是担心人们无视树木对自身生存的重要。他说:“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种树治沙,尽顾乱砍。咋能这样?这使我泄气……”说到这里,他伤心落泪,竟至泣不成声。良久,他擦干眼泪,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村里还要继续种树。天暖了,我还要回去种树,动员人们都种。这事永不能松劲。”
“你80岁的人了,还病着。你回去是送死!”老伴生气地对他喊。
“我这病我知道。一回园子塔拉种树,它就好了。”老徐倔强地反驳。
分别时,老徐的儿子指着一小片林间空地,悄悄对我说:那是他父亲自己选定的坟地。老人家说,就是到了地下,也要看着园子塔拉在沙漠中绿得更大、更好。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上建毛竹水面养板鸭
沙县利用天时地利致富
本报讯福建省沙县瞄准天时地利优势,兴办“毛竹工程”和“板鸭工程”。仅这两项去年全县农民增收1600万元。农民尝到甜头之后,纷纷上山垦复竹林和开辟竹山,下地围溪养鸭。
沙县有上百万亩山地遍布全县乡村,是发展毛竹的好地方。但过去由于管理体制没理顺,政策不够稳定和农民缺乏科学种竹知识,种竹、养竹、护竹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实际,该县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改原来多头管理为一头(林委)管理,变原来八家收费为一家收费,并把原来每根毛竹收取的费用从1.96元降为1元。同时,简化、减少毛竹砍伐审批手续。县里还制定了谁种新竹归谁所有、长期不变、可以继承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毛竹生产。县有关部门则重点抓了毛竹深度加工,使毛竹身价倍增。全县已兴办100家毛竹加工厂,竹窗帘、竹凉席等10多种毛竹制品畅销海内外。
沙县板鸭是农家特产,素以色、香、味、形独特闻名遐迩。县里同样制定一系列措施发动农民养鸭。规定凡是本县境内未开发利用的山塘、库湾、滩涂、河道等水面,允许跨行政区域开发,谁开发谁饲养,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收费与干涉。去年全县鸭出栏数已达320万只,农民增收320万元。县里又投资兴建了10多条板鸭生产线,成功开发了风味独特的沙阳板鸭,产品分别获上海农展会和福建省农展会“最佳新产品奖”和“畅销产品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西欧。
(黄敬吴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今年粮种怎么了
据湖北洪湖市农业部门调查,该市20多个乡镇今年都不同程度存在缺种现象。仅中稻当家品种“汕优—63”,全市缺口就达10万公斤。据说,晚稻种缺口决不会小于中稻。
近几年一直供大于求的粮种怎么会这么俏销,以至于脱销呢?农业部门的同志分析认为,一是量的因素变化。粮种生产基地因多年种子相对过剩,去年减少了亲本数量,制种面积缩小近3成。二是政策因素影响。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得到鼓舞。同时随着粮价的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长,自然也增大了对粮种的需求。三是人为因素制约。刚步入市场经济之路的农民,有一部分人市场应变能力弱,认为前几年粮种一直未“断档”,越卖价越便宜,导致买种时间相对集中。再者,部分农民对镇村干部反复强调种子不足应引起重视的宣传有逆反心理,事实明了后,心理承受力差的农民求种心切,使紧张的粮种市场“雪上又加霜”。此外,一部分粮种贩子囤积居奇,哄抬粮种价格,值得重视。
湖北省洪湖市蔡建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须防“农转非”
目前,正是农业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可是不少地方的农民反映:农贷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农用物资不能满足需求,农用柴油也不知“身归何处”。
据说,农金、农资不能“物归其主”,是一些地方擅自“农转非”的缘故。个别涉农部门在农民群众翘首以待的关键时刻,不是急农民之所急,想生产之所需,而是跳出农门“择新主”,撇开农业“觅高枝”,把本来就有限的农用资金和农用物资挪作他用,投向那些所谓“高效益”的行业,使得支农计划一再落空。
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就眼前来说,“投入”又是强农固本、确保粮丰的燃眉之急和当务之需。应有的投入“农”转了“非”,农业生产势必变成无米之炊,即便媳妇再巧也无济于事。
江西省寻乌县廖志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新宁探索多种林业经营模式
本报讯湖南省新宁县林业局采取股份制、租赁制、联合经营三种经营模式,探索多元化发展高效林业的路子。截至今年3月底,该局已与18个乡、47个村及近千户农民签订合同,建立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经济林、药材林基地和名优特苗木基地10万亩。
1992年6月,该局引进世行贷款,联合两乡11个村128个村民小组,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林场——谢家岭林场,入股山林面积69700亩。至今春,已营造高标准速生丰产林1.8万亩;兴办经济林示范场1个,育苗近20万株;增加收入35万元,并按合同进行了首次分红。1993年10月,该局又与莲山乡企业办签订合同,该乡以扶不起、垮不得的乡园艺场入股,局里负责投资,双方共同管理,建立一个高效林业示范场。在实行股份经营的同时,该局采取租赁经营的形式,发展高效林业,进行科技推广。1992年冬,该局在水头乡渡潭村租赁山地247亩,兴办了一个林木良种示范场,培育名特优树种苗木30多万株。像这样的租赁式林场,该局已先后创办了3个,都做到了当年办场当年见效益。为了扶植农户发家致富,该局采取联合经营形式,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合同,林业部门提供良种和技术,建立集约经营的商品苗基地。(张卫民陈德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帮林农创高效
有山有林自然就有收入,收入多少则因经营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新宁县谢家岭林场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搞的股份制林场,两年时间即增加收入35万元。这样的林场对农民很有吸引力,因为它算得上是高效的,农民辛苦一番,袋里硬是进了票子。
耕山和种地一样,要想创高效益就得有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在内的高投入。对山区农民来讲,高投入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帮助、扶持。新宁县的经验是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把林业部门的优势嫁接到千家万户。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邵阳郊区成立农业服务公司
本报讯湖南省邵阳市郊区成立农业集团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灌、代运、代收一条龙系列配套服务,解决了缺劳缺牛户种田的后顾之忧。今年这个区有2.7万多个缺劳、缺牛农户分别与区、乡、村农业集团服务总公司签订了“四代”合同,面积达7.8万亩,占总面积80%多。到4月上旬,区、乡、村农业集团服务公司已为农户代耕秧田和板田1.2万余亩。农民高兴地说:“缺劳缺牛不用愁,签个合同有依托。”(曾令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津南区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
本报讯以生产“小站稻”闻名的天津津南区在名特新优上做文章,目前,“小站稻”、“津南实芹”、“青麻叶小核桃纹大白菜”、“河蟹”等30多个农副产品不仅满足本市市场,销往国内10多个省市,还远销香港、日本、俄罗斯等地市场,去年获经济效益2.7亿元。
近年来,区里投资110多万元建成区农科服务中心和331个各种农科服务组织,建成汇科技、农资服务为一体的村农业大院83个。农科人员先后培育“无公害小站稻”、“津南实芹”、“津南青韭”、“白峰菜花”等10多个市场畅销的新品种。(高林友)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东明棉农植棉热情高
本报讯山东省东明县与棉农订立双向合同,搞好全程服务,让棉农早吃“定心丸”,消除了棉农对棉花产销等环节的后顾之忧。
这个县为搞好今年的棉花生产,各级种子公司(站)逐乡镇、村了解棉农需求,根据棉农需要购进棉种,并进行试验,凡发芽率少于70%的不购进不供应。播种后发芽率低于70%,供种单位赔偿经济损失,县里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县农行及早发放了256万元贷款,备足了治虫设备和物资。县里还制定了农资最高限价,防止有人借机涨价,损害棉农利益。县化肥厂以每吨化肥低于当地市场价11%让利销售给棉农。(张华云张新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主要香蕉生产省份海南省的香蕉产量比去年又有较大增长。今年海南省政府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组织农民大面积种植香蕉,目前全省香蕉种植面积已达十九万多亩。
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在加快造林灭荒步伐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林木资源为主的多种经营,先后引资建立了九家企业,走上了培育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轨道。最近该局又投产了中外合资的猕猴桃果茶饮料公司。刘广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