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中原逐鹿
张秋实
机遇悄悄向他走来
一片白云飘下来。
当坐在观众席上的王振武看到仪仗队穿着自己公司生产的中原奇安特,绕场一周来到自己眼前时,他感到眼花缭乱,似乎什么都看不见了,眼前像有一片白云飘下来。当千人仪仗队过去之后,他的手都拍红了。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王振武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才叫人生,什么才叫辉煌。
在中国,中原奇安特鞋几乎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与王振武有何关系。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王振武就没有今日的中原奇安特。世界上第一双GEANT就是在他手下诞生的。
1987年10月1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台湾鞋业巨商陈国英、李丽云夫妇与大陆东方联营公司合资建起了海峡两岸的一个合资企业——中原鞋业有限公司。
王振武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学统计的专科生,却与鞋子打起交道来。1985年10月,为东方联营公司的新产品开发问题,他来到上海,办完事,到安徽驻沪办事处找林先生告辞。行踪不定、风风火火的王振武临出门对林先生说:“替我打听打听信息,有没有外商想到安徽投资办厂的。”
“你想搞合资企业?”
“对,搞合资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回到界首,王振武忙于其他新产品的开发,将托林先生寻找外商的事早就忘了。这时,机遇悄悄地向他走来。1985年12月21日,安徽驻沪办事处的林先生来了一个电报:
“希望来了,火速来沪……台湾鞋商陈国英、李丽云夫妇欲在大陆投资兴办高级运动鞋生产线。”
王振武脑际一亮,放下电话,急赶上海。在林先生的引荐下,王振武与陈国英和李丽云立即晤面。当王振武用那鹰隼般的目光将陈先生带来的高档运动鞋样品审视一番之后,将兴奋压在心底,点点头说:“这种鞋日后将风靡大陆。”
陈国英见到王振武这位黑瘦、精干、敏捷的中年汉子,似乎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意中人,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
“你能按国际上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么?”陈国英问。
“能!”王振武斩钉截铁地答。
陈国英用流利的普通话说:“我是造鞋的,在台湾经营过20多年的制鞋业。现在10大鞋业集团都把寻求合作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大陆,大陆资源丰富,劳工聪慧且工资要求不高,现在正是中国制鞋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好的机会。制鞋业曾振兴了台湾的出口,也将振兴大陆的外贸创汇。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愿将自己的资金、经验和技术移到大陆,报效祖国。”
次晨,陈国英突然提出,暂不出资金,只提供技术和设备。精明的王振武从陈先生的眼神中读出了问号和疑虑:台湾人在大陆投资尚无先例,大陆企业家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如何?陈国英似乎有点不放心……
我要用行动让你陈国英看看,我王某人的份量,我决不是那种慢悠悠的老牛车,我决不是那摔不响的破毡帽,我是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王振武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
王振武点头,说:“陈先生,具体意向咱明天再谈。”
“不,我明天飞北京。”其实,在王来沪与他晤面之前,他已订好了去北京的机票,区区闭塞的界首小城他开始并没在意,他的目光盯着北京,他开始是想在北京找个合作伙伴的。
“好,我明天到北京机场接你,利用你办事的边角时间再谈。”王振武思索了一下说。
陈先生只是一笑了之,他知道,在大陆订机票车票很难,他几天前预订到的还只是张加班机票。但当陈先生次日从北京机场走出时,万没料到,王振武已精神百倍地在门口等候。原来他是当日买了一张站台票火速赶到北京的,王的这一快速举动,让这位未来的合作伙伴惊讶不已。北京的谈判很成功,他们将意向书变成正式协议。
“王先生这个人,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百折不挠的汉子,他重信义,敢于承担责任,是我的好伙伴。”曾携手与之度过许多个不眠之夜的陈国英先生,对王振武的为人和创业精神这样赞赏道。
    戏言变成了现实
一个黑瘦而又精明的中年汉子,扛着鞋箱在北京王府井两边的商场周游。不断向一些店主请求:“要几双,摆在货架上试试吧,试销不掉,货还是我的。”
中原“奇安特”在创牌子之初,王振武便带着一帮推销员坐着颠簸的大卡车从安徽偏远的小城界首走进了北京城。奇安特刚问世时,销路无门,他们扛着鞋箱,走遍了北京城,累了,就在街头歇歇脚;饿了,就掏出兜里带的大饼啃一口。他们将北京城里大街小巷商店的门都叩遍了,但收获甚少。王振武将鞋箱放下,招呼大家坐下,与大家逗乐子说:“甭怕难,万事开头难么,遇到困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咱们一定要将产品打入北京,让京城里的人试试咱的奇安特。占领了北京,也就等于占领了中国,这叫战略。嘿,就是今后咱占领了中国,也不能歇脚,咱还要换口长气,冲向世界哩。”真没想到,王振武的这句戏言,数年后真的变成了中原鞋业公司的现实。当年那些和他一起进京的推销员怎么也不会忘记,奇安特的市场,就是这样用脚底板将一家家商场的大门打开的。
近年来国际国内制鞋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在告别了布鞋、硬底皮鞋之后,兴起了一股旅游鞋热。1987年中原鞋业有限公司投产时,国内同类生产线只有120条,而今发展到5000条,同时国外名牌“耐克”、“阿迪达斯”长驱直入,面对这种局势,王振武并不发愁,“越竞争越好,优胜劣汰,竞争越激烈我们越有奔头,竞争越激烈对中原公司越有利,因为我们有过硬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从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原”的历史告诉中原人,必须在竞争中以科技为先导,开发更多的新产品,5年他们向市场投放100多个新款式鞋,为国际某名牌鞋在大陆厂内做了几批货。世界名牌鞋的厂家都认定“中原”的质量,说明“中原”在技术和工艺质量上有竞争优势。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一个企业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时想着自己的“上帝”,消费者认可你,热恋你,你才有魅力。
王振武对“奇安特”的爱,远远超过他对孩子的爱。他曾为她焦虑过,也曾为她激动过,他回忆说,他一生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日子是1987年11月7日。那天他正在北京推销奇安特时,收到家中来的加紧电报,电文是7日第一批鞋子装箱出口到新加坡。他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一口气跑到电报局,向界首发了一份电报:“等我”。随即他踏上南行的快车,当他坐汽车进入界首的地界之后,这位40多岁的硬汉子再也憋不住内心的感情,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投产三个半月,奇安特就走进了新加坡的市场,这是第一批出口产品,一定要亲眼看着装箱。他让工人将已装好的鞋箱打开,让他再看一眼。他戴上白手套,恨不得将每双鞋都摸遍,他深情地将每个装好的鞋箱用手拍拍,他深情地目送着一车车奇安特走出厂门。他要让这些“奇安特”带着他的体温走出安徽,走出国门,走向远方。
戏言变成现实之后,喜人的消息频频传来:
中国名牌在巴黎博览会上大展风采,中原奇安特被抢购一空;
加拿大鞋商愿做中原奇安特在加的总代理商,中原奇安特在多伦多展销期间供不应求;
英国普原公司与中国中原鞋业公司共商开拓欧洲市场事宜;
巴黎博览会上中国馆内两秀呈祥:“李艳萍服装”和“中原奇安特”再次吸引法国消费者;
王振武捧着载有这些消息的《欧洲时报》、《大公报》、《文汇报》、《东方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眼睛慢慢地湿了,他任两行激动的泪水顺着脸颊下滑,他推开窗子,深情地向祖国瞭望,此时一缕霞光照射在他的脸上,旭日正在冉冉升起,他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啊,阳光多么美好!”
    “中原”挺进法兰西
 法国波尔多的清晨,空气十分清新。王振武望着旭日冉冉升起的壮景,浮想联翩…… 中原鞋业有限公司利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建厂20个月收回全部投资,固定资产6年增加126倍,产品三进巴黎博览会,销售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桩令王振武十分鼓舞的事。而对国外,特别是西欧、北美一些国家鞋商一批又一批的订单,他喜不自禁,但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过去是到国际市场上找客户,现在是每日急着如何履行订单。199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王振武突然想到,在欧洲市场上奇安特已经站住了脚,何不将厂办到欧洲去呢?
正在他寻求发展机会,继续扩大市场的时候,机遇和命运第二次悄悄来与他幽会。夜间他正在界首中原鞋业公司处理公务,突然电话急促地响起来。北京某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向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欧共体成员国法国同意中国到他们那里办工厂,并优先给予中国以优惠条件,你有没有兴趣?”
“有!”王振武的回答近乎一声狂啸,这一信息的到来,使他欣喜若狂。
中国人到外国去办工厂?用外国的劳工给中国人干活?王振武认为,这是一个难逢的好机会,这是发展中原“奇安特”的一个契机,必须抓住。今后的市场无情,企业没有国界,优胜劣汰。再说,将来中国“入关”之后,国内国外市场接轨,必将要将所有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事不宜迟,1992年2月的一天,他满怀着必胜的信心飞向法国。通过考察和洽谈,迅速达成了协议,中法合资合办中原“奇安特”法国工厂。将厂办到国外去,当外国人的老板,这在当时还是一件稀罕事。4月30日,他从国内中原公司带去第一批技术骨干,边安装边试车,他与工人同吃同住,夜深了,就地打个盹;饿了,就泡盒方便面。总经理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一些外籍工人和法国当地的官员敬佩不已,也为当地华人传颂一时。一向以简朴著称的法国人,看重的就是这个,他们预见这个公司未来的前途将不可估量。
    老燕子又飞起来了
“他呀,像只报春的燕子,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啄来春泥,筑起奇安特的大巢。”中原鞋业公司的人总这样称颂他。
1993年6月9日,是个燥热的夏夜。我和王振武促膝谈心。我与他接触10多年,发现此时的他特动感情。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闷了好长时间他说:在我这50年的生涯中,我性格最大的特征是无论干什么都十分投入,什么事情都要干得出人头地,有时却碰得头破血流,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我向来就是一副硬性子,不会迎合,不会巴结,更瞧不起那种趋炎附势的小人。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就要有铮铮的骨气,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困难,再大的困难,只要咬咬牙,忍耐一下就挺过去了。男人,只有在屈辱和困境中才会变得更坚强……
就在那个晚上,他叙说了许多他亲身经历的事,至今回味起来,他讲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包含着他的人生态度。他用每一个小细节,将他的人生之路点缀得熠熠生辉。“人活在世上,就要活得问心无愧,无论经营什么,都要将她视作经营人生那样兢兢业业。”
1990年12月7日凌晨2时,他接到加拿大一个大客商的长途电话,要订一大批奇安特鞋子。客商要求必须将这批货在1991年元月14日在香港装船并离港。“在不到30天的时间内要做样鞋、做模具、组织进口材料,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一咬牙,总算在预定的日期内完成了。没想到我们的交货港却完不成这项任务,无法在约定的时间内运到香港。为了我们的信誉,为了准时将鞋子运到香港,毫不犹豫地由海运改为空运,保证了交货和离港的时间。有人说,我们出口这批鞋子不够本钱,是的,钱算什么,信誉值千金。”他的原则是,只要是能为祖国和中原鞋业公司赢来荣誉和信誉的事,就是亏本也要干。后来,那个加拿大客商见了他,拍拍他的肩膀说:“王先生,我那次是在考验贵公司的诚信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让你破费啦!”
王振武自豪地说:“诚信和高节奏的办事效率,使我们赢得了英、美、法、加等国家的大鞋商。我觉得,人要将每个日子、每个细节都排好,就像做鞋子一样,哪怕是人们看不到的每个针脚都要安排准确,事实上,我总时时处处将经营鞋业视为经营我的人生。” 为了中原鞋业公司的发展,1993年春天,他腰痛得都直不起来,他咬着牙将医用金属背心穿上,一星期飞了两次巴黎。他在巴黎博览会上要亲自会见一些客商。国内在苏州召开一年一度的订货会,他又要在苏州接待国内大江南北上千个销售点上的客户。“有时,我真想睡上三天三夜,但我一听到有客户来了,我就睡意全消。”
有人说,王振武对企业充满了爱心,唯独没在自己身上洒过一滴。中原公司的职工总记得:1992年5月,法国分厂的一个夜晚。王振武从车间出来,由于连日操劳,缺少睡眠,身体极度虚弱,一踏楼梯口,他一下子摔倒,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当场休克,当总经理助理刘丽组织公司的职工抬他要将他送往医院时,他清醒过来了,连忙摆摆手说:“没事,快将我抬到我的床上。”事后他才说,在法国住院,费用很高,且必须痊愈后才准许出院。我哪有这个时间。他的腰摔伤了,至今,一年四季他腰、胸部总要围上一个金属围袋。从法国飞回北京,本来已联系好了医院,他没时间去,合肥突然来了美国鞋商,他又飞合肥去了。谈完生意,医生让他趴下,为他检查,让他做下“燕子飞翔”的动作,他做了几次都飞不起来,额角出满了汗珠。当他看到中原公司的员工在用担忧的眼神看着他的时候,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咬紧牙,完成了一个“燕子飞翔”的动作,他勉强嘿嘿地笑了笑,幽默地和在场的人开着玩笑:“瞧,我这只老燕子不又飞起来了么?”
无论昨日如何辉煌,昨日只能说明过去。
今日,“中原”逐鹿,明日,鹿死谁手?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富邦杯改革者风采征文

  志越青山
南翔
与曾庆刚初识并深谈是在一个宁静的星期日。他的富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刚成立不久,他的“发迹”地布吉,才是他实业的大本营。所以他这套才使用两个来月的办公室显得过于干净和简单。
我们很快就达成共识——不谈产值、利润以及其它干巴巴的数字,谈童年,谈经历,谈家庭及孩子,当我们吃完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午餐盒饭以后,双腿架在厚实的茶几上假寐,也谈谈深圳的男人和女人。
他的太太是原配,现在是一家下属公司的大管家。
他的一对儿女,女的名珊,男的名瑚,珊瑚是“山湖”之谐音,且女儿属虎,虎伏于山;儿子属龙,龙潜于渊,堪称佳号。
他从粤北山区走来。
“我的家开门见山。”
那是至今未摘掉全国扶贫县帽子的穷乡僻壤。与左邻右舍相比较,有兄妹六口的曾家尤显得家计维艰。光棍多和精神病患者多,成了这方圆几十里的一大特色。
小学六年,留给他印象最美好的画幅之一,便是某次全镇三好学生在公社会餐。回想起来,那也不过是饭菜尽够吃饱而已,与时下的消费水平相比,委实连便餐也算不上。
当兵,高考,分配工作——这农村青年跳“农”门的三道口,一一向他亮起了红灯。于是他背起锡托拿起竹筒,挨家挨户给人做粉条,熬腐竹;他拿起柴刀肩荷扁担,上山去挖树根割芒秆。
真正的烟熏火燎,日复一日的日晒雨淋,依然无法揖别如影随形般的贫穷二字时,他的少年老成的目光和强健发达的双腿,再也不肯委屈地接受方圆几十里故土给他圈定的命运了。
他南下广州,盘桓约一年,然后再南下,直抵深圳,略略挟带海潮湿气味的深圳风,吸引了这个从山乡来的青年。
时在1981年的盛夏。
当时已夺改革开放之先声的深圳,并没有给他准备一个温馨而现实的梦。那连着几年的困厄跋涉,其心理重荷,丝毫不亚于刚出校门时的艰难寻找与拚搏。
可以把那看成是真正的交学费——来深圳的头两年,他跟以前是他老师后来做了香港老板而又始终书卷气未脱的人当“学徒”,跑生意。一跑就是两轮的春夏秋冬,不但毫厘未进,还把以前辛辛苦苦卖柴薪售扫把的钱,贴了个一干二净。
犹记得,1985年在深圳结婚,他依然是个两袖清风的外来人——户口还在原籍。“新床”是两条凳子搭的旧门板,“新房”是没有天花板的老屋。白天夜晚,冷不防常有蜈蚣虫自“天”而降,吓得新郎新娘好一阵透不过气来。
那种前景茫茫的迷惘,困扰了他很久,很久。
他先后搞过家具厂,清洁公司,也帮人搞过房地产。但总有举步缓慢、起色不大之感。他乐于交友,广得人缘,又时常感慨于见利忘义者的“背叛”。
所谓饮水思源,所谓滴水之恩,也做涌泉相报。这在他,都觉得是应该信守的美德。比如有个叫郑兴华的,“在我事业发端的时候,他给我开了个很好的头。”郑与他素昧平生,却给他以无私的帮助。有肚量,有知识,心善而重感情,守信誉,这是他所尊崇的人生标准。
正是本着这种人生标准,他在事业刚有所建树之时,就毅然捐赠了65万元给深圳社会治安基金会。
“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很难有我们企业的健康发展。”
他的“发迹”之地在布吉。
1989年11月,他出定金购买刚竣工的布吉综合大厦之时,不少朋友都认为他做了一件出格的傻事。从天时地利来看,都觉得他所担当的风险太大。
英国有个哲人叫托斯托姆吉的说过:“不要怕冒风险,一定要造成这样一种气氛,时刻激励人们去改进,去创造,去冒险。”
曾庆刚未必知道这个远隔重洋的托斯托姆吉,但在深圳闯荡已八九年的他,已痛感过于求稳已一次次坐失良机。既图开拓与创造却又害怕冒险,岂非痴人说梦。
应该为“冒险”正名,它在我们的辞书和日常习惯用语中,涵纳了太多的贬义,而如果查阅无论革命还是建设的史实,几乎没有一项成功来自一点儿险都不冒的坦途。
后被命名“永兴大厦”的布吉综合大厦,经营一举成功,从此叩开了他向投资、运输、电子、制衣、酒店、房地产诸业多元化、全方位进发的大门。武汉、杭州、长春……迭次印下他饱浸汗水的步履和车辙。
“我是一心想做几件大事的人。”站在“高高在上”的临街的窗前,我们交谈得随意而舒畅。的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的每一招每一式都透着精明、干练而又有大家气象。作为一个年轻的实业家,他面前的路委实还很长。
“我知道我从哪里走来,根又在哪里。”他坦诚而又警醒。
和他握别的那一刻,我感觉,夺取胜利的艰难比欢庆胜利的成功,更能给他以激励。
而这,或许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大学中文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