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瑞环与丹麦外交大臣会谈
丹麦副议长工业大臣分别会见李瑞环主席
本报哥本哈根5月16日电记者丁刚报道: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5日下午与丹麦外交大臣彼得森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交流,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李瑞环说,丹麦是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近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这种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高层互访不断增加,经济贸易日益增多。丹麦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在华投资建厂,另一些也在扩大在华业务,两国科技合作进展顺利,文化交往日趋活跃。中方对此表示满意。
李瑞环说,当前中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丹麦在一些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丹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很大,前景良好。
丹麦外交大臣彼得森说,丹中友好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近年来,丹中关系有较大发展,双边贸易增长较快,有越来越多的丹麦企业家到中国投资。他说,丹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丹麦愿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开展双边贸易。彼得森表示,希望李主席的访问能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本报哥本哈根5月16日电记者丁刚报道:今天上午,丹麦第一副议长伊瓦尔·汉森和第四副议长谢斯顿·雅可布森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李主席说,中丹两国在经贸和文化科技领域合作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们希望两国共同努力,把中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汉森说,近年来,丹中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各界接触增多,经贸关系也得到了扩大和加强。他希望李主席的来访能推动两国友好合作进一步发展。
本报哥本哈根5月16日电记者丁刚报道:丹麦工业兼经济政策协调大臣米米·雅各布森女士今天上午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双方积极评价了中丹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
李瑞环说,丹麦在电子、食品加工、化工产品、制药和环保技术等方面有特长,中丹两国在经贸和科技领域存在互补性,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希望丹麦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对华经贸合作。
雅各布森女士说,丹麦经贸界希望到中国投资和做生意。丹中两国各有优势,合作的潜力很大。她希望,李主席的来访能对两国经贸合作产生积极影响。(附图片)
五月十六日,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丹麦首相府拜会波尔·尼鲁普·拉斯穆森首相。 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穆巴拉克总统会见尉健行
本报开罗5月16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埃及总统兼执政的民族民主党主席穆巴拉克今天上午在这里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尉健行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穆巴拉克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埃及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埃中两国的深厚友谊已在埃及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穆巴拉克对今年4月访问中国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他对埃中两党关系的发展表示高兴,认为两党间的合作及人员互访将有助于两国及人民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尉健行转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穆巴拉克总统的问候。穆巴拉克表示感谢并请尉健行转达他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
尉健行表示,中埃建交38年来,特别是穆巴拉克总统执政10多年来,两国关系得到了顺利发展。总统最近对中国的访问使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埃及在经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赞赏埃及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中共代表团是应埃及民族民主党的邀请于15日晚抵达开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美军“跨过伏尔加河”
舒广
俄美根据先前达成的协议,拟于7月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区域定在俄罗斯“腹地”、伏尔加河东面的奥伦堡州。据报道,演习的技术性准备工作已近乎完成,甚至连演习徽标也已做毕,届时,两国国旗将并排飘扬,上面赫然写着演习的宗旨:’94维和。
然而,就在演习还差两个月的当儿,俄国家杜马中的很多议员对演习是否“适宜”提出质疑,舆论界更是争论不休。莫斯科某大报在二战胜利日前夕这样写道:“当年德国法西斯只逼近伏尔加河,而今我们却邀请美国军队跨过它。”《消息报》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如果取消俄美联合军事演习,总统将铸成大错。”两种观点互不相让,像演习中假定的“红军”和“蓝军”一样对垒着。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总统表示“理解”议员们的质疑,并责成国防部“重新同美协商演习问题”。
据说这次演习的规模很小,美方总共有250名官兵参加,且只配有自动步枪等轻武器,费用仅有250万美元,目的也不是演练协同维和行动。乍看起来,这牵涉不到太大的利害关系,可为什么会在俄罗斯政坛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伏尔加河自古被俄罗斯民族奉为“母亲之河”和精神源泉。让昔日的对手美国的军队跨过伏尔加河,一些人心理上显然难以承受。在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人们不禁还会由此联想到当前俄美关系中的其他龃龉。双方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和平伙伴关系”,至今还未争出个究竟;俄罗斯还要求修改《欧洲裁减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理由是《条约》系几年前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达成的,如今若仍然按原条约办事,对俄罗斯不利。另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俄一直谋求在前苏联地区拥有“特殊利益”,而西方将此视为俄试图恢复“昔日帝国”的信号。俄罗斯政坛围绕演习而发生的争论,看来只是当前俄美不甚和谐关系中的一个小插曲。
近几天,演习的“气候”似乎又“转晴”。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表示,演习将如期举行。但是,无论美国军队是否能“跨过伏尔加河”,俄美之间要变敌手为“伙伴”,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对各自的利益进行一番艰苦的调整。


第6版(国际)
专栏:

  米洛舍维奇说
对塞制裁不会有效
本报贝尔格莱德五月十三日电记者胡锡进报道: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说,国际社会对塞尔维亚的制裁不仅是“非建设性”的,而且“不会有任何效果”。
米洛舍维奇是日前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塞尔维亚“有力量”在制裁下“生活一千年”,决不会在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民族利益”。米洛舍维奇说,尽管遭到严厉的国际制裁,塞尔维亚仍有能力继续发展,并正在建设自由市场经济。
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国际制裁始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制裁使南通货膨胀严重加剧。
自今年一月开始执行阿弗拉莫维奇教授制定的经济计划以来,南通货膨胀基本消失,南币新第纳尔稳定,南经济正在出现一些好转迹象。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巴解又任命3名自治领导机构成员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14日晚又任命3名巴勒斯坦人为巴勒斯坦自治领导机构成员,负责管理实行自治后的加沙—杰里科的行政事务。这3名新成员是巴解组织执委会新闻部主任阿布德·拉布、巴以谈判代表团成员萨里·努赛贝赫以及巴勒斯坦银行家米尼·阿马斯里。
独联体维和部队将进驻格阿冲突地带独联体维和部队(主要是俄罗斯部队)将于本月底前进驻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冲突的地区。
根据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14日达成的协议,格鲁吉亚政府军和阿布哈兹地方军队将以因古尔河为界,各自后撤12公里,形成一个24公里宽的缓冲地带,俄罗斯维和部队将部署在这里。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德俄关系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刘华新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1日至13日访问了德国,德俄双方都对此次访问表示满意。德国政府发言人福格尔指出,德国成功地争取到俄罗斯继续沿着与西方合作的道路前进,稳固了德国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叶利钦在访问期间全面阐述了俄的西方政策并在加入欧洲组织的问题上得到德国的支持,也可称得上“不虚此行”。
叶利钦和德国总理科尔重点讨论了俄罗斯加入欧洲组织的问题。俄罗斯一再强调,俄作为大国,在欧洲事务上应该拥有与其地位相称的发言权,西方应把俄视为平等的伙伴,吸收俄加入所有的欧洲组织。而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之所以对俄的这一要求迟迟不作积极反应,主要是害怕将来俄的“大国作用”会危及北约等欧洲组织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离德国不远的东部大国与西方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又与德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当叶利钦明确提出俄罗斯基本同意签署“和平伙伴关系条约”、但前提是该条约必须附加处理北约与俄罗斯大国地位关系的“特别文件”时,科尔总理表示支持俄的立场,因为“欧洲的安全只有在与俄罗斯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保障”。
正是出于寻求与俄罗斯的“良好合作”这一基本原因,德国对俄罗斯的另外许多要求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其中包括支持俄全面加入西方7国集团。叶利钦认为,加入西方7国集团与俄在“和平伙伴关系条约”问题上的立场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俄全面加入欧洲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科尔则表示,7国集团发展为8国集团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这也是本次首脑会晤的各项议题中,德国对俄罗斯诸项要求中最引人注目的表态。
今年,美、英、法、俄4国军队将全部撤离德国,并将举行最后撤军仪式。德国原打算将俄国与美英法3国的撤军仪式分开举行:在东部小城魏玛举行纪念活动,向8月31日全部撤出德国境内的俄军告别,9月8日在柏林举行美英法3国驻军的撤军仪式。这一安排立即招致俄罗斯的不悦,俄认为这是对俄的“歧视”。因此如何安排俄国的撤军仪式也成了叶利钦同科尔会谈的主要议题之一。双方在访问第一天便达成妥协:俄国撤军仪式改在首都柏林举行,但仍将与美英法3国的仪式分开。双方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形式”。此间舆论认为,德俄在撤军仪式上的分歧说明两国虽然告别了昨天,但冷战时期的历史沉淀依然存在,两国要彻底清除这些沉淀,真正变为合作伙伴,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争取德国向俄提供更多的经援和投资,是叶寄予访问的一项厚望,但成果并不很大。迄今为止,德国给予俄的经援达到700亿马克,高出其它西方各国援助的总和。但由于自身面临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德国政府已宣布对俄援助达到“极限”。因此,叶一再呼吁对俄援助和投资要有长远考虑。
此间舆论指出,今后无论两国国内局势如何变动,德俄关系都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但这种关系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尚难下定论。
                      (本报波恩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也门
  南方再提停火建议
阿盟调解尚无结果
本报阿布扎比5月16日电记者安国章报道:据来自亚丁的消息,也门社会党昨天在同另外5个反对党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说,为了解决也门危机,建议由民族拯救政府代替也门目前的所有机构。也门北方对此没有公开正式表态。
据透露,目前正在萨那的阿拉伯联盟代表团在与也门北方进行会谈时,也曾提出这一建议,北方持否定态度。也门南北两方的特使仍在阿拉伯国家进行走马灯式的访问,向阿拉伯国家通报也门局势的发展和对解决问题的立场,南方特使侯斯努昨晚在利雅得向沙特国王法赫德递交了比德的信;北方特使巴森杜昨晚在这里与扎耶德总统进行了会谈。
目前也门战场瞬息多变。13日双方经过激战,被北方部队占领的也门南方重镇达利市昨天晚间又被南方部队收复。但萨那方面说,当前整个战局被北方控制。
此间舆论界评论说,北方部队后方供应线长达数百公里,而且道路崎岖不平,战争持续下去,供应问题难以解决。


第6版(国际)
专栏:

  张万年抵匈牙利访问
新华社布达佩斯电(记者周东耀)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张万年上将5月13日下午抵达布达佩斯,开始对匈牙利进行5天正式访问。
张万年是应匈牙利国防军司令兼总参谋长戴阿克·亚诺什上将的邀请到达匈牙利的。
访问期间,张万年将会见匈牙利国防部长菲尔·拉约什等领导人,同戴阿克上将等就两国军队现状、两军关系等问题交换意见,并参观匈牙利国防军的一些单位。张万年一行是在访问罗马尼亚和波兰后抵达布达佩斯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拿大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本报记者邹德浩
加拿大自由党执政以来,克雷蒂安总理在外交政策上作了调整,一是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强调维护本国利益;二是大力发展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以促进加拿大经济的发展。
为此,自由党政府执政后在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内增设了负责亚太事务的国务部长一职。在去年11月的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克雷蒂安总理与江泽民主席进行了会晤,为中加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半年来,加拿大的亚太事务部长、国际贸易部长、农业部长和总督又先后访问了中国,使两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克雷蒂安总理在改善中加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受到加拿大朝野特别是工商界的热烈欢迎,认为这是加拿大务实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正如克雷蒂安总理前不久所说,加拿大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从未把人权问题与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样,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也不能利用人权问题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克雷蒂安总理说,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之一,这对加拿大的贸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中加企业界之间的往来与合作方兴未艾,而加拿大从官方到民间出现的新的“中国热”,更使这种交往与合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加拿大舆论认为,去年朱镕基副总理访问加拿大,使中加关系全面恢复正常,而邹家华副总理今年4月份对加拿大的访问,则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使中加关系进入全面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克雷蒂安总理对不久前来访的邹家华副总理说,1970年,特鲁多政府同中国建交,这是一个明智的、有远见的决定。他说,加中两国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求恩大夫被中国人民视为英雄,这是加中友好的象征。他强调,加中两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互有所长,发展互利合作的潜力很大。加方希望,加中双方的贸易额在去年46亿加元的基础上,在未来5年内翻一番,或达到100亿加元。
此间舆论认为,自由党政府上台后奉行与中国加强关系的政策,是有远见的明智之举。中加两国发展双边关系的条件日益成熟,时机十分有利,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把中加关系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本报渥太华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本报快讯

  本报快讯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15日晚及16日在大马士革与叙总统、外长连续会谈。叙方已接受他提出的以军从戈兰高地撤出时间表。克氏将参加即将举行的新一轮叙以和谈。
16日清晨,在加沙城飘扬了27年的以色列国旗被巴勒斯坦国旗取代。加沙市民欢庆巴警察控制加沙。从上周开始撤离的以色列士兵将在17日午夜完全撤离加沙,9000名巴警察将同时在加沙和杰里科到位接防。
16日又有近万名卢旺达难民越过边界涌向邻国布隆迪,难民移动中造成上百人死亡。到目前为止,涌入布隆迪的卢难民已达20万。联合国安理会已同意增派5500名非洲籍士兵补充驻卢维和部队,以加强控制卢旺达动荡的局势。


第6版(国际)
专栏:

两名带枪的以色列人在杰里科与巴勒斯坦警察擦肩而过,进入一家犹太教堂。尽管巴警方从接管被占领土之日起,就反对犹太定居者上街携带武器。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