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生命的呼唤
——记舍己救人的青年农民史起图
郭业青杨军会吴东林
这是一个水面为5亩的水塘,位于河北省广宗县冶村村西(见压题照片)。
今年1月27日,在这里,发生了青年农民史起图勇救落入冰窟儿童,村民协力抢救史起图的感人故事。8岁儿童冯向开得救了,21岁的史起图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
那一天晚上,冶村好多家庭都没有睡觉。他们说:“俺睡不着,眼一闭,就想起史起图给俺办的那些好事。”
一连几天,好多人吃不下饭。村民李志矿噙着泪说:“起图,你不该死,你给俺们做了多少事呵!”他忘不了那年,一天下大雨,自己在村外的4万块砖坯遭雨淋,是起图抱来一捆塑料布为他苫住。
史起图曾教过的武术班的小学员史双兴始终记着那一幕:1989年夏,他在水塘边捉青蛙,不慎掉入水中。正在送粪的起图哥哥听到呼救声,急步赶来,跳入水中将他救出。
史起图过去的班主任李洪洲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图上初中的第二年就入了团。班里凳子坏了,总是他修;教室漏了也是他补。上初三那年,班里有个同学交不起学费要退学,史起图劝他:“差半年就毕业了,咋也得上完初中。”可那个同学家里坚持着要他退学。史起图同那位将要失学的同学起早贪黑,一起捡破烂,硬是用卖掉废品换来的20元钱,为那个同学交上了学费。
史起图牺牲后,人们在他留下的遗物中,意外地发现他生前留存的大量日记。翻开这一页页长达两万余字的日记,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青年农民的内心世界。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你不要光打算让别人为你做些什么,你要问问自己给了别人点什么。你首先得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冶村的乡亲们,对史起图的死,异乎寻常地悲痛和思念。
今年78岁、已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刘雪绵老奶奶是跪着说这番话的:“起图不在了,俺日里想,夜里想。俺这辈子最忘不了的不是死去的老伴,而是起图这孩子呵!俺跟起图无亲无故。起图他从8岁起就照顾俺。天明一睁眼,头一个到俺床前问话的是起图:‘老奶奶,你缺点啥?俺给你拿。你想吃啥?俺给你做。’”刘雪绵老人泣不成声。
广宗是个贫困县。为了帮助刘奶奶,史起图用自己平时割草卖的钱买来小兔,在老奶奶屋前盘上窝,将小兔养大。他第一次卖兔换来的6元钱,加上平时节省下来的7元钱,为老人买来布料,做了一身衣服。刘雪绵老人舍不得穿,将这身衣服一直珍藏着。
后来,史起图到山西当建筑工,能挣钱了,每次回来总要给老奶奶塞上十几元钱。
史起图每次出门做工,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刘雪绵老人。临走,他望着父亲说:“爹,你可不能缺老奶奶的水喝,整咱的房,也要记着整老奶奶的房呀!”
刘雪绵得知史起图牺牲赶往救人现场,这位孤寡老人下跪乞求苍天,把生命重新还给史起图。这时,在场的群众无不落泪。他们知道,就在史起图牺牲的头天下午,他还从树上砍下树枝,第二天上午还为老奶奶挑满水缸,给老人留下了最后一捆柴,最后一缸水,给老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二
冶村人不愿回忆史起图跳入冰窟的那个瞬间:
1994年1月27日下午5时许,3个七八岁的儿童在村边水塘冰面上玩玻璃球,彩色的玻璃球顺着光滑的冰面正向水塘中心滚动,一个叫冯向开的8岁儿童向滚动的玻璃球追去。突然,咔嚓一声!冰碎裂了,紧接着传来冯向开凄厉的哭喊声,哭喊惊动了住在水塘边的赵俊卿,她边跑边喊:“快来人哪!小孩掉进冰窟窿了,救人啊!”
史起图听到呼救声,一个箭步冲出来,奔向水塘。
小向开的脑袋伴着哭声还在一落一浮。
“起图,你下,我给你拿绳去。”
“婶子,来不及了!”他滚动着向冰窟靠近。
咔嚓!冰面碎裂了,史起图掉进冰窟。他奋力抓住冯向开,冯向开被托起来了,僵硬的小手刚抓住冰面,冰面又塌了,冯向开与史起图一齐沉入水中。冯向开又被奋力托起,冰面再次塌陷。
史起图连续6次的奋力托举,已耗尽了他全部力气。
呼救声唤来史起图的弟弟史起宇和冯向开的父亲冯新增,他们跳入冰水中,用双拳、双肘奋力砸冰,破出一条冰道来。
这时,青年农民史西武赶到了,他飞身跳下水塘,顺着冰道向塘中游去,他要救孩子,也要救起图!史起图用尽全力又一次把冯向开托出水面。史西武一手抓住孩子,一手抓住扔过来的绳子,赶来的村民们拉上来了史起宇和冯新增,拉上来了抱着冯向开的史西武。
史起图却再也没有上来。
小向开被救、史起图还在水塘里的消息传开,水塘周围已围聚了百余名赶来的村民。村支书史振东、村民兵副连长史孟新在现场组织紧急营救。同时,村高音喇叭又传来老支书史庆云急促动员令。人们从四面八方跑向水塘。没一会儿,冶村1000多名村民汇聚到水塘四周。已有20多人先后破冰下水,时间在人们焦灼的期待中一分一秒过去……
46岁的杨德忠是破冰入水中年龄最大的,他不顾乡亲们劝阻,钻进冰水中连续3次沉到3米多深的塘底,救捞史起图。当被人扶上岸时,他已冻得不省人事。
人们结成3人一组,你上来,他下去,轮流入水。前后有41人奋勇跃入水中……
水塘边,堆满了村民们自发拿来的救人物品,一捆捆绳子、一堆堆盖房木料、一床床被褥……他们不知道有没有用,能不能派上用场,可他们知道救人要紧。
时间已过了一个多小时,人们还在争先下水。从邻村串亲回来的史起图的母亲张云斋被人搀扶着赶到现场。面对上千名村民,面对堆集如山的救人物品,面对还在争先入水的乡亲们,张云斋——这位普通善良的农家妇女哭了,她是为乡亲们的义举哭的。
夜幕降临,天越来越冷,救捞史起图仍无收效,人们还在继续下水……
张云斋不忍再让乡亲们这样冒死抢救了。她突然扑通跪下:“起图已经不行了,求乡亲们别为他受罪了。”
天完全黑了,水塘边临时架线拉起了电灯,为增加整个塘面照明,乡亲们拉来花柴、麦秸,沿水塘边架起火堆,点燃了熊熊燃烧的篝火。
晚上8时,站在水塘木筏上的村民逯双锁喊道:“我找着了!快拉木筏。”众人将木筏缓缓拉向岸边,史孟新、王同显同时跳下水,将史起图平稳地抱上岸。
没有人声,没有水声,只听到麦秸、花柴燃烧的辟剥声,仿佛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人们轻轻抬着史起图,乡亲们默默注视着,不知是谁先哭出了声,接着,1000多在场村民都哭了,哭泣声连成一片,人们不相信史起图会离冶村的乡亲们而去。两位医生为史起图做了人工呼吸,然而史起图再没睁开眼睛。
    三
1994年1月28日,也就是史起图牺牲后的第二天,冶村家家出动,户户闭门,没有谁去要求,也没有谁去动员,2000多男女老幼全部出动。在停放英雄史起图的灵前,人们的情感再也难以自控。
冯向开的奶奶、父亲、母亲、大爷来了,在史起图灵前长跪不起。
望着儿子的遗体,听着乡亲们悲痛的哭声,史起图的父亲史振英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放声大哭了。这哭声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和歉疚:起图,爹对不住你!你在爹跟前大哭过一回,那时你正上高中,家里困难叫你退学,你哭了,哭得好伤心。爹知道你愿学习,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在班里年年都是前三名,那年你给爹捧回一张学区竞赛奖状。爹知道你有好多话要说,可爹就没顾上听。爹不该叫你退学,爹就是砸锅卖铁也该供你上完学呵!
伴着哥哥遗体,弟弟史起宇的心碎了。没有读完高中的哥哥好像还在给他说:“起宇,好好念书,缺笔、缺本哥帮你买,你能考上大学哥挣钱供你。”可哥哥走了,没等起宇读完初中就走了。
76岁双目失明的刘雪绵老奶奶来了。昨天上午,史起图给她挑满最后那缸水,她要留起图吃饭,起图笑着走了。起图不会再笑了,永远不会笑了。
吊唁史起图的人川流不息,从早晨一直到中午。
下午3时,葬礼开始。王元河校长代表冶村2000名父老乡亲致悼词。只有700多字的悼词,王元河校长哭着断断续续念了半个小时。这是冶村2000多名乡亲们的心声。
起灵了。2000多人的送葬队伍,像一条河流,缓缓流动在冶村的东西长街中;又似一幅长长飘带,一头系着英雄的灵魂,一头系着村民们的心。
史起图的事迹在英雄所在家乡引起巨大反响。今年2月16日,中共广宗县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英雄史起图学习。随后,中共邢台市委、邢台市人民政府、邢台军分区做出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向史起图同志和冶村民兵连学习的决定。
共青团河北省委、邢台市委追授史起图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河北省军区追记史起图同志一等功;河北省民政厅追认史起图为革命烈士。(附图片)
史起图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赞大马哈鱼精神
刘剑
前不久,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描述大马哈鱼不远万里回游故乡产卵,在大自然中进行艰苦抗争的过程。看后感叹良久。
大马哈鱼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海水和淡水两种水系生存的鱼类。它们每年要从环太平洋的各江河入海口逆流而上,闯过无数险关,回游故乡。据有关专家统计,只有20%的大马哈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其余的则为了返乡而失去了生命。在电视屏幕前,我看到面对数十米高的瀑布,大马哈鱼们竭尽全力跳跃着,一次、两次、三次……它们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气着实令我敬佩。
由此,想到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现在的生活条件已越来越优越,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精神,在这些青年朋友眼中已变得比较陌生了。他们中有的人只知追求安逸和享受,害怕吃苦,也不愿吃任何苦。所以,受到挫折往往一蹶不振。不论是事业上的不如意,还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打击,都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颓丧。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够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又怎能在漫长的人生航线上搏击风浪呢?
我们不难想象,没有艰苦的训练就不会有多次破世界纪录的马家军;没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勇气,也就没有十大杰出青年群体的产生。
因此,我以为有必要在青年中提倡一下大马哈鱼精神。青年朋友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能只是坐在前人开创的业绩上享受生活,要勇于超越前辈,超越自我;要像大马哈鱼那样有一种敢于逆流而上、顽强拚搏,不达目地绝不罢休的劲头。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乃至我们自己才有希望。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潢川县青年农民农业科研双丰收
本报讯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潢川县,一批落榜青年回乡后,扶犁挥锄学科技,劳作之余搞科研,已有一千多名取得大中专学历的知识型农民,获得了农业和科研成果的双丰收,成为当地科教兴农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三年来,他们在庭院和责任田里承担省、地、县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一百一十七项。其中,有二十六个项目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增加社会效益三千多万元。
这些知识型农民边务农,边承担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取得了农业、科研双丰收。传流店乡农民胡崇安高中毕业后瞄准当地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自费到河南水产研究所拜杨春红教授为师,又报考了中央农广校,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一九八六年,他开始搞甲鱼人工养殖试验,并较好地克服了幼鳖越冬难的问题,使甲鱼越冬成活率从百分之三十四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体重平均增加六十七点九克,为该县发展人工养殖甲鱼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该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王永福)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仙桃市3万余青年“闹”商潮
本报讯在湖北仙桃市的个体经营者中,青年从业人员占一半以上,达31524名,其中有大中专文凭的占21.5%。他们的注册资本达1.2亿元,今年1—4月实现产值(营业额)6.8亿元,为仙桃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仙桃青年积极转变择业观念,把投身个体经营作为独立创业的基础。仙桃市复兴乡张家池村青年苏焘,4年前,怀揣100元,只身闯海口,以惊人的毅力和灵活的经营策略成为百万富翁。1993年初,他毅然回仙桃投资580万元,建起了第一流的东方娱乐城,既丰富了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平钢陈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爱心一片
翟启运陈金良
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中午,郑州市天瑞中医研究所28岁的青年医师黄斌,像往常一样,正在给前来就医的病人把脉看病。忽然,一位深眼窝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从外边闯进来,拉住黄斌大夫的手,激动地连声说:“黄医生,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位年轻人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后裔,名叫刘德保。刘先生3岁时因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痴呆长达14年之久,生活无法自理。其间,父母带着他跑遍了印尼大大小小的医院,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医院也曾留下过他们求医的足迹,然而病情依然如故,丝毫不见好转。就在他们绝望之际,偶然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听到介绍青年医师黄斌治疗痴呆病的消息。在家人的陪同下,刘德保漂洋过海来到郑州市中医研究所。结果,黄斌大夫只用了4个疗程,就使他的病得到痊愈。
黄斌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凭着家学渊源和医大毕业后初步掌握的医学知识,他决心对痴呆病进行钻研和探索,以解除痴呆病给患者和家人带来的痛苦。花开花落,几经寒暑,他硬是啃完了数十种中西医专著,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记下了50多万字的心得笔记,走访了近千名患者,结合祖国传统中药理论,根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以填精补肾,健脾益气,强筋壮骨,补髓健脑为主攻方向,用名贵中草药制成“益知丹”系列药物,经1740例临床证明,该药有效率达92%以上。
黄斌不仅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同时也是一个医德高尚的人。1993年仲夏,湖北应城一位农村姑娘前来看病。姑娘自幼大脑发育不全,8年来家里为其治病,花掉了全部积蓄。黄斌了解到她家庭经济困难,为她进行了免费治疗。姑娘在黄斌大夫的精心诊治下,只进行了两个疗程,言行举止就已如常人。
对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患者的一片爱心,使黄斌在医学界赢得了尊敬和称赞。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在全国医学论文大会上获奖,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授予他“青年先进工作者”、“青年标兵”等光荣称号。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青年歌手解晓东为让更多的人参与、支持希望工程,放弃商业演出机会,自费为希望工程做宣传。4月15日,他奔赴安徽、山东,开始了“解晓东’94希望行”。
在他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地区,他捐资20万元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图为解晓东(左三)与当地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东升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