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

  本色与美德
田园
缓缓蠕动的牧马河,在偌大的晋西北细小得像一条血管,没有波涛汹涌,没有滚滚湍流;但却润泽了两岸万物,造就了一番耐看的景致。
汽车不疾不徐地穿过蒸腾热气的原野,来到定襄变压器厂,迎出来的是厂长贺善政。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憨厚朴实有余,精明强干似乎不足;黄土高原的本色太浓,新潮特色似乎欠缺。但我断定:他是个善人。
   一
人不可貌相,事情也往往出人意料。在采访中我听到了从不爱发火的贺善政也曾大动肝火的事儿:
去年已是临近春节,工程师赵秀山家里没了煤烧。贺善政心里毛了:“就要过节,老赵没煤烧,我咋不知道?该死!”他当即通知:以最低价给老赵送一车煤。承办人被他少有的急躁变得急话急传:“快给老赵送一车煤!”事后贺善政发现煤价卖得贵了。他在会上大声疾呼:“我们整天说要照顾科技人员,卖一车煤还多要钱,这算什么照顾?”
不爱着急的贺善政也曾火烧火燎:工程师罗补登的科技论文在全国获了一等奖,贺善政抓住这个机遇为他家属跑户口。在极短的时间里以惊人的速度整理好资料,他逐个部门跑,终于将问题全部解决。
真诚的投入换来了丰厚的馈赠。工程技术人员中,像邢仁禄膝盖骨折、让家人将图纸铺在炕上加班加点这类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工程师罗补登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改革使产品成本一次下降165万元。近年,该厂产品创部优2个,省优6个,先后获省科技奖6项。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65%,累计实现利润600万元。
    二
激烈的竞争与市场需求的优化曾使该厂一度陷入困境。贺善政思索:不上高山不觉塬低,我们国产的变压器是世界先进国家60年代的产品,他下决心要跨越30个年头,赶上世界90年代的潮流。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厂,在合资热烧得烫手的时期,它那整洁美丽的厂容和扎实的管理让一家台商一眼瞅准,并当即拍板决定合资。
贺善政将外商妥善安排在宾馆西餐厅就餐,他满脸堆笑,以我们另餐为由,拉上司机在外面喝上一碗面条,或是在马路边打个“土摊子”就算一餐。台商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位在当地企业界很有名声的厂长的秘密,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贺厂长就餐费我们可以支付。”贺善政憨厚地笑着说:“实在对不起,我吃不惯西餐”。
按理说,他应该住进省城宾馆,第二天开始新一天的接待与谈判。可他说一是房费太贵,不必浪费;二是联外和管内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总是在晚上12点之后,返回距省城100公里的定襄县。清晨像往日一样在厂部快速处理完事务,再奔省城。
从第一次接触外商到合资企业挂牌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跨过了80家审批单位的门槛,以惊人的速度引进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干式变压器。合资企业可增年产值5000万元,增加利润1200万元。优化了企业的产权结构,为定襄变压器厂腾飞迈了坚实的一步。
   三
贺善政常想:企业要闯市场,最终要靠人去闯,人心的凝聚才是企业可靠的基础。他努力构筑“以人为本”的大厦,用“以心温暖心,以火点燃火”的真诚去造就一批人才。
青年职工吴书成曾是人们恨得“咯噔噔”的“戆头货”,他还有一个嗜好:专瞅领导的毛病,捕风捉影起哄。谁也不敢挨他,冷落了的感情包围了他。
贺善政却常在劳碌一天之后找来小吴促膝谈心。感情的火焰终于点燃了小吴的心,使他把打抱不平变成了见义勇为,本职工作不仅干得出色,而且只要发现损害集体利益的事,他敢于面对面地“检点”。小吴的进步感动了大家,他被选为车间的记工员。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有用,还有人尊重他。
“只要好好干,就给他施展本事的机会。”后来贺善政和其他领导商定,毅然将小吴提拔为一车间副主任。小吴在车间改革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小旗旗”达标赛,使这个后进车间一跃成为厂的先进单位。
无独有偶。职工温静林,20多岁的小伙,中专毕业,一身灵气,本来是个好苗苗,可是慢慢变得玩世不恭,专和科长对着干,人们觉得这后生“不挂味”,最后一下将他罚到生产一线抬钢板,并且有言:再不用他。
这个年轻人的言行一直在贺善政的脑子里打晃晃。他将小温找到办公室悄声细语进行开导,小温哭着说:“厂长,我说落后话都是气话,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场,还有什么意思,反正落不下好,就对着来吧!”
贺善政听了,非但不怪愿他,反而自责起来:“想干又能干的人,为什么没有放在应有位置上?”不久,小温在争议中走上了厂全质办副主任的岗位。
贺善政将厂里的人全部过了一遍,全厂共有这样的落后人物10人,他因人施教,全部转变。
“改革需要底功,有了这垫底的东西,才能演出好戏,翻出花样。”送别时,贺善政认真地对我说。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他的脚印里没有沽名钓誉,对一切人和事他选择了真诚,他将传统的美德与时代精神嫁接,开出簇簇诱人的花朵。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张爱萍诗两首
[编者按]:1994年4月23日,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暨华东海军文工团建团45周年纪念日。华东海军文工团230多位老同志由祖国的四面八方聚会北京欢庆自己的节日。曾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张爱萍将军专为此活动题诗:《舰艇文艺开新篇》;又应邀出席该会,即兴赋诗:《友谊胜纯金》。
                  
    舰艇文艺开新篇
海军初创文工团,
舰艇文艺开新篇。 
四十五年重相聚,
 白首同欢友情牵。
    友谊胜纯金
 四十五年情,
 友谊胜纯金。
 鹤发今欢聚,
 罕古感世人。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从一副对联谈起
耿志刚
有这样一副对联:“厂庆、校庆、乡庆、局庆,处处可庆;卅年、廿年、十年、一年,年年能吃”,横批是“优良传统”。这副对联用调侃的笔调嘲讽了屡禁不止的吃喝风。如今,也确实有些人把吃点喝点划归为“中国人传统习惯”的范畴,认为相互往来,热情招待,是人之常情,算不了什么。基于这个认识,大吃大喝风久禁不止,各种活动、各种名目,都可以成为大吃大喝的理由。
要说“传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大吃大喝、挥霍浪费,那是一种阔老阔少们的作风,是与共产党人的应有作风不相容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的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在经济方面犯了严重错误。而他们犯错误,多数都是从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等所谓“小问题”开始的。他们在国家、集体、自己都不很富裕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某些好处,为了面子,大讲排场,胡吃海塞,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吃喝风再不狠刹,就会把党的“传统”吃没了,把党的威信吃没了,把领导干部的良心吃没了,把群众的信心吃没了。
为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重视起来,真正刹住吃喝风。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风筝王”
潍河国委
本世纪同龄人杨同科因创造了两项世界之最而被誉为“风筝王”,其声名远播海内外。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清明时节,我们踏上“家家能制鸢,人人绘丹青”的风筝之乡——山东潍坊市杨家埠村,拜访了这位94岁的民间老艺人。
在飞檐高梁的家庭作坊里,杨同科老人正静静地坐在马扎上,精心绘制着一架微型风筝。他的三子杨其民热情地告诉我们,老人现在每天扎制风筝12个小时,且手不颤眼不花。除了耳朵有些聋之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即开始制作木版年画和风筝。清代中叶,杨家埠木版年画就因绘刻工丽缜密、古拙质朴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全国三大年画产地;而扎制风筝却成为杨家埠的中国一绝。杨同科出生于百年老店“吉兴号”画店,自幼学习扎制风筝。杨同科志高心远,12岁时赊了邻居2斤竹子自己扎风筝到市上去卖。17岁时开始学习年画制作。5年后,已独立经营的杨同科首创了“布挂件”,把杨家埠年画以风筝的形式做成立体形象,设计制作了“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风筝样式,成为当时的热门货。1978年,他扎制的龙头蜈蚣在全国风筝评比中荣获优秀创作设计奖,在天安门广场上放飞,荣获唯一的放飞一等奖。1986年,已是86岁高龄的杨同科不顾年老体衰带领他的子孙,祖孙三代用两个月的时间扎制了长350米、重100余斤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创造了风筝史上的世界之最。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令国内外20余万观众叹为观止。美国洛杉矶报以整版的彩照刊载了这只风筝用汽车放飞时在空中叱咤风云、气贯长空的雄姿。国内外许多家报刊也对此作了报道。他制作的微型风筝“龙头蜈蚣”,一个火柴盒就可容下2件,且绘制精美,栩栩如生,创造了又一个风筝史上的世界之最。现在杨同科一家四世同堂,都会扎制风筝。他的三子杨其民曾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巴西,在圣保罗市现场作风筝扎制表演,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
近一个世纪的潜心揣摩,杨同科的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他制作的风筝画面工笔写意并用、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高空视觉极佳。他制作的风筝品种多达上千种,架架造型独特、形象逼真、裱糊平整、制作精巧。最堪称奇的是他扎制风筝的放飞效果,微风甚至无风即可起飞且不用别人发送,在5级风的情况下既高又稳,骨架不松,从不摆头。我们请教杨同科老人扎制风筝的经验,老人信口道:“竹子均匀重量轻,对称良好架周正,受风面积大而匀,放飞快高稳又平”。
杨同科的超人技艺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仅英、美、德、日等97个国家的博物馆和国家元首就收藏了杨同科的作品千余件。
杨同科至今还保存着自己年轻时代的风筝精品,被很多国际友人视为珍品,他们纷纷出高价购买,而杨同科的回答却只是淡淡的两个字:“不卖。”那些国际友人自然不知道杨同科对来访者只赠不卖,更不知道那是杨家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一日第十二版“大地”刊登的符加雷同志的《他永远不做“看客”》是篇好文章,文中塑造的将军贺亮的形象十分感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只知索取、见利忘义的人。他们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由于旁观者的麻木,导致了人间许多悲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提倡见义勇为,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是多么地重要和刻不容缓!这篇稿子,能在读者的心灵上激起微波,让人们同心唱起正气歌。希望“大地”副刊多刊登这类稿件,以期唤起“看客”的良知。
陕西省榆林西安办事处  李忠勤编辑同志:
读了一九九四年四月四日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刊登的文章《寻绎生命》后,令我百感交集,我找到了心灵中的神圣。我已把这篇文章寄到在广东、深圳打工的女朋友那里。
深深地向作者、本版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北浠水农民程明哲


第8版(副刊)
专栏:

晨光熹微(中国画)龚光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