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棉花篇

  今年会不会好种难收?
——来自河南的调查之二
本报记者江夏李而亮
1993年棉花年度虽未结束,但隐形市场上爆发的“棉花大战”硝烟正在散去,资源紧张、供不应求已成定局。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1994年。
今年的棉花究竟种得怎么样?面积实不实?农民愿不愿种?想不想卖给国家?会不会再现1993年度收购的窘况?采访中,从河南省上上下下各条渠道得到的信息居然惊人的一致:今年棉花种植情况看好,但新棉上市后收购前景不容乐观。
    面积:北减南增稳中有升
河南动手真够早的了。为了保证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他们去年种麦时节,就动员农民留足了地(当地是麦棉套种)。3500万亩预留地为河南争取了主动。今年河南全省棉花计划种植面积为1400万亩,总产7.5亿公斤。目前,这个指标已经按首长负责、层层分解的原则,逐级落实到地(市)、县、乡。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省里拿出200万元扶持棉花生产,各地、县也出台了五花八门的优惠政策和奖惩措施。在尉氏县,我们看到一份县政府与乡里签定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上面明确规定,有关的乡镇政府及主要领导要交一笔数目可观的抵押金,完成任务的退回押金,超额另奖;完不成的则没收押金,按减少的亩数罚款。
为了尽可能掌握真实情况,省农牧厅派出工作组下去摸底,农调队搞抽样调查,各地的棉花办公室层层统计,几方面的结论大体相同:老棉区面积下降,新棉区面积增加;豫北部分市县饱受棉铃虫之害,人们至今谈虫色变,面积自然下降;豫南、豫东部分市县面积增加,增减相抵,全省总植棉面积有所回升。许多地方上报种植面积留了余地,既是为了确保计划面积的完成,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一系列宣传、动员、组织、示范工作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干部们心里明镜似的,现在已经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了,棉花的种与不种、种多种少,不取决于上面成立了多少专门机构,开了多少次会,签了多少份责任书,最终的决定权在农民手里。
    农民:眼盯市场下力种棉
车行豫东平原,窗外掠过大片绿绿的麦田,田间为棉花留下的空行清晰可见。天气晴好,隔不多远,就能看到有农民蹲在田头,掀开地膜,精心地侍弄着营养钵里的棉苗,几天之后,这些棉苗就要移栽到大田里去了。在扶沟县曹里乡西五村的村口,我们巧遇几个正要下地的农民,便迎上前去和他们攀谈:
“你们几位家里都种棉花吗?”
“种,种,今年棉花价格这么好,还想多种点。去年我种麦急等着用钱,按3元多一斤卖给国家,得了2000多元。现在市场价涨到8元多了,没想到这会儿棉花这么值钱。”一位姓荣的中年农民说。
“你们想多种棉花,是因为国家要提价,还是看现在的市场价?”
“当然都瞪着8元的市场价。”
“种棉投工、投钱都很多吧?”
“可不是,”姓荣的汉子和一位姓马的小伙子细细地算了笔帐,“种棉从翻地、打钵、移栽、施肥、打药、浇水直到收花,从正月到11月,地里都离不开人。要算投入呢,东西贵得很,光是打几遍药、施几次肥就要200元出头,再铺地膜、浇几回水,加起来就将近300元了。”
“既然这样,你们干吗不种点省工、省钱价格又高的作物,比如花生呢?”
“比起来,还是种棉花中,稳当,就是按现在的国家牌价卖,每亩也能落个100多块,再说卖50公斤籽棉,交点加工费,还能落5公斤棉籽油,几十斤棉饼,可以喂牲口、肥地,还有几百斤棉柴,够烧一年的,这些也都是钱呀。”
在种棉大县扶沟,我们听说,去年县里花了160万元,给农民供应种、药,拌种率也不过60%,今年县里没费多少事,农民自己都操办了,拌种率达到93%,而且地里边边角角都种上了棉,打了上亿个营养钵,棉苗质量高于往年。
显而易见,对农民的种植行为来说,计划指导和行政干预仍有作用,但是市场的号召力和诱惑力似乎更大。然而,农民对棉花价格的过高期望值,看来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收购:有价无市上下担忧
尽管在种棉上,上上下下把劲儿使到一处了,若按正常年景,完成计划总产是有可能的,但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却没有轻松的感觉。即使今年棉花丰收,能否把收获的棉花纳入国家计划的主渠道,也还要划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刚刚过去的一幕给种棉的、收棉的、用棉的、管棉的都留下了太生动、太深刻的印象。
去年9月,新棉上市伊始,各地棉麻公司按每担标准级皮棉330元的国家牌价收购,进度、秩序一切正常。年底市场出现波动,棉纺产品市场回升,有的厂产销率已超过100%,原料告急。于是本地、外地的棉贩子、中间商、大小棉纺织厂涌入棉产区,以400元、500元一担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扶沟县执行国家计划算是够坚决的了,他们组织了工商、供销等部门的队伍,制止农民自置的小轧花机开机,规定必须把棉花交到国家设的固定收购点。可是眼瞅着棉价一个劲儿地往上窜,最后抬到了800元的高价,农民们十几辆、几十辆手扶拖拉机一起行动,大路不通走小路、白天不走夜里走,一部分棉花就这样流入毗邻县、省。
一些农民后悔棉花卖早了,几个月的时间少收入一半。在前面提到的西五村村头,大伙羡慕地指点着一位倚着棉柴堆的彭姓青年农民,说他会木匠活儿,不缺钱用,家里还堆着两年的万把斤棉花没有卖。
棉纺厂后悔动手晚了。郑州国棉三厂的赵副厂长告诉记者,他们原来一心指望国家计划调拨的棉花足额到位,等到醒过梦来,已经慢了半拍,再想到产区挂牌收棉,不仅是质次价高,而且已无多少棉可收。
供销社的一些棉麻公司私下里后悔动作太快了。好多地方初期收购、加工、调运的速度都快于往年。有个县棉麻公司,预感市场有变,曾违反规定,放宽棉花等级,变相提高了收购价格,因此受到当地政府严厉的批评。到如今他们检讨的却是,如果当初胆子大一点,再灵活一点,可能对国家的贡献更大。
扶沟县曹里乡顾家村的种棉大户郁长安,去年80亩地产出的6450公斤皮棉全部卖给了国家,他表示今年还要这么做。面对憨厚的农民,副县长王勇智百感交集。他并不掩饰内心的困惑:一些农民对俺有意见,也难怪,人家自家种的棉花,有出高价的不让卖,非让人家吃一半亏,这道理怎么对农民讲?
眼下,棉花生产、收购的目标责任书已经从省里层层签到乡,可是要把合同落实到农户,这后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尤其是如何保证国家及时、足额地收购到新棉,不能不及早加以关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湖南农村分流上千万剩余劳力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杨善清报道:湖南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劳力转移步伐,截至目前,已从农业第一线分流出剩余劳力上千万人。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农民人均增加现金收入64.64元,增长29.1%。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共有2800多万农村劳力,全省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只有8分耕地,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比较多。省委、省政府根据这种情况,把加快农村劳力转移步伐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每年力争转移出100万左右的劳动力。在具体作法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发展高效农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力。目前,全省在抓紧进行湘南和怀化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重点商品粮棉基地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片的同时,还抓了45个瘦肉型猪和20个商品鱼基地县。祁阳县通过努力已形成800多个“家庭养殖场”、“小园艺场”和“小加工厂”,安置剩余劳力3000多人,每人由此平均获收入千元以上。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更多地安排剩余劳动力。长沙县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已转移劳动力15万多人,占劳力总数的37.5%。全省迄今为止,各种乡镇企业共安排593.46万农村劳力。去年按1990年不变价统计,共创产值826.09亿元,比前年净增341.78亿元,利润和税收也分别增长83%和61%。
——加快小城镇建设,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陈邦柱省长近日提出,省里近期重点抓好100个左右产值过亿元的集镇建设,争取到本世纪末,有20%左右的农村人口和劳力转移到小城镇。目前,全省共有小城镇2896个,比1984年翻了一番,这些小城镇已建成大小市场和商贸小区5000多个,提供了约占全省1/3的工业产值,容纳了近300万农村剩余劳力。
——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劳力合理有序流动,特别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更多的劳力转移机会。山区平江县长年性和季节性外出劳力达10多万人,占劳力总数的22%,年打工经商收入1亿多元。据有关部门估计,全省约有400万至500万农村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为了引导民工有序流动,加强了培训、输送、管理、立法等多方面服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开展首次沙漠化普查
林业部将在全国建立沙漠化监测体系
本报讯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沙漠化普查在全国30个省(区、市)拉开序幕,林业部制定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最近也正式出台,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作出的治理沙漠化的承诺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据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介绍,沙漠化是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据预测,今后十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沙漠化土地将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局部地区沙漠化问题更为严重。
开展沙漠化普查和监测是防沙治沙的基础性工作。这次普查要求能够全面、快速、方便、准确地提供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沙漠化信息,能够反映沙漠化的缩小和蔓延。从而及时掌握土地沙漠化的宏观演变趋势和微观变化动态,增强防沙治沙的预见性、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依法防沙治沙提供依据。
据林业部部署,这次沙漠化普查从1994年开始至1996年结束。普查和监测的范围是全国除台湾省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封加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股份合作制——
明晰产权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国家的宪法和各种有关法规都明确规定农村耕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土地处置权;乡、村集体企业是农村人人有份,但又是人人无权过问;有投入并在长期劳动中提供了积累的社员,结果因户口外迁,或是去世后就一无所有,相反外来的劳动力,一旦户口迁进,就不用投入,不提供积累,便可坐享其成;有的地区乡级集体财产和乡财政合二为一;与产权有关的收益分配,现在基本上实行按劳分配等。所有这些,都影响市场主体的培育,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影响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影响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明晰产权关系,是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对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目标设想,很多地区提到要达到明晰产权关系,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风险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然而,从上海农村的实践来看,全部达到目标的单位是很少的,多数单位是只起了集资作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期望在多数单位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认识问题,也有经验问题。为了实现最初的目标设想,我认为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实行股份合作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集资是把分散的生产要素之一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发展生产,只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一个目标,不是目标的全部。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传统的合作经济管理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实行股份合作制要达到的目标,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改变过去集体资产人人有份,人人份额不清的模糊状况,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二、改变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做法,恢复按劳和按股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三、改变过去社员无权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的状况,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制度;四、改变过去政社合一、政企不分的状况,坚持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等。
    实行股份合作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⒈处理好集体资产量化到人与集体控股的关系。笔者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存量资产中可以拿出一部分股份给社员(不仅仅是企业职工,还应该包括乡村两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所有成员),作为共享部分利润的依据。其余的作为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留作集体股。这部分股份分得的利润,一则可以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二则可作为社区内社会设施建设和社员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量化到人的原集体资产,可以有继承权,有条件也可以转让。量化到人的部分占多少为宜,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各地集体资产多少不一,不宜简单地划个固定的标准。
⒉处理好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关系。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产总量,包括了原有集体资产的存量和社员新投入的增量两个部分。这两部分资产表面上看是分开的,互不联系的。其实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存量资产的处理,群众很满意的话,可以促进增量资产的增加;增量资产的增加,又可以加大存量资产的总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认为原有集体资产完全不可以量化到人,哪怕是量化一部分到人也不应该;只有增加新的投入,才有股份的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要农民增加新的投入是困难的,因为要农民增加新的投入,他们自然联想到原有的投入都归集体公有了,再投入有股份所有权的说法靠得住吗?
⒊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在确认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就有个按劳和按股分配的比例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作为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的指导原则是正确的。但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不能要求体现到每一个乡、村的区域、一个个的企业。因为股份合作制单位的按股分配,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这些单位的劳动报酬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股金分红是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因此不宜把不同范畴的两者并列起来比较;各地区、各单位的发展很不平衡,那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单位的分配,比经济发达的地区、单位的分配更好地贯彻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呢?显然是不能这样认为的。(陈锡根)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我们不该被“遗忘”
据一位经济落后乡的乡领导干部讲,现在,一说下乡蹲点,为基层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些上级部门的机关干部都争着到搞得好的地方去,而对我们这些条件差的乡镇却没有兴趣。他们认为,给好单位解决问题,不费大劲,成绩又明显;而给我们这些穷地方解决问题,出力大见效慢。所以,有些机关干部就冷落了我们经济落后的地方。
我们这些单位存在的问题多,工作难度也大,这是事实。然而,越是这样的地方,越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帮助,越需要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这位乡领导干部讲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上级领导机关的同志下基层时,不要老盯着条件好的先进单位,要多到后进单位去。
山东省夏津县许庄村 振东 素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用水负担减轻机站放水质量提高
海宁农田灌溉推行“水票制”
本报讯浙江省海宁市农田灌溉用水将不再吃“大锅水”了。从今年夏收夏种开始,海宁市实行用水制度改革,各乡镇将普遍推广本市朝阳乡群英村、袁花镇光辉村、钱塘江镇荆山村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的方法。
近年来,群英村、光辉村和荆山村实行农田灌溉用水“水票制”,他们将原来传统的按亩划价改为按时划价,多用水多付钱,少用水少付钱,合理负担水费,促进了农民对科学用水的认识,加强了对田间用水的管理。同时,机站见票抽水,解决了收不到水费这一老大难问题,保证了机站各项维修费用和人员工资报酬的落实,调动了机站人员、放水员的积极性。据三个村统计,农田平均耗水比不实行“水票制”前减少40%以上,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大减少。(沈达张建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
本报北京5月15日讯记者周泓洋报道:由民建中央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今天在京召开。
与会专家与学者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并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流动最佳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与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张运海荣获农业部金牌
本报讯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乡东风柳村农民张运海最近荣获农业部“全国农民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金牌。
38岁的张运海1987年借钱上了中央农广校林果专业班,他还自费订阅了《林果技术大全》、《河北科技报》等十余种图书资料。1990年12月,他因学有专长,被县林业局破格评为林业技师。他负责技术管理的260亩果园,去年总产17.5万公斤,收入28万元。近几年来,他还为全县及附近地区培养林果技术人员2000余人。
(王玉廷张景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适应市场需要探索发展新路
晋州林业局服务果农壮大自己
本报讯河北省晋州市林业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探索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先后成立了17个服务型的经济实体,全市年产果品达到1.5亿公斤,收入1.5亿元。
1990年前两年,全市水果减产,损失2000万元,农民减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林业局长贾国春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林果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为害,技术服务没搞好。于是,他动员全局干部职工从推广技术入手,解决林果减产问题。他发现鸭梨套袋能减少果品的病虫害和药害,提高果品质量,他就动员果农购进旧报纸搞鸭梨套袋,示范园、树遍布乡村,好果率达到100%。推向深圳、汕头市场,一等价格,客户抢购。1991年,他们与果农签订鸭梨套袋及收购合同,每0.5公斤给果农让利0.15元,给技术人员、技术组织者每0.5公斤让利1分,作为推广费。结果全市扩大套袋2000亩,产出300吨,全是优质无药害梨。
在林果业发展中,农民缺乏必需的物资。有关部门觉得数量小、利润低、不愿搞,致使果肥、果药不能满足供应。他们改变过去林业部门只管技术不管物资供应的作法,千方百计购回物资,解决果农迫切需要的问题。他们投资60万元,建立7个林业站,每站管2—3个乡镇,具体抓服务工作。为给果品提供优质包装箱,他们还办起了纸箱厂,去年生产50万个,供不应求,年收入30万元。(张文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睢县农行要求各所社一年扶持1—2个专业村,每个信贷员一年扶持2—5个专业户。目前,全县已有各类专业村207个,专业户1630多户,并有1个村、45个农户达到了小康水平。王庄村的这位大嫂说:“今年俺被定为扶持对象,年初买的牛犊已长这么大,上个集卖了两头净赚2300元,邻居都说俺今年要脱贫。”
世伟田野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涞水县利用野三坡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使昔日的野三坡变成了如今风景秀丽的游览区。从北京来这里观光的游客每到周末高达万人以上,使野三坡变成了聚宝盆。图为傣家村青年男女为旅客导游,观光野三坡。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以服务求发展
林产品市场放开后,林业怎么办?怎样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围绕林业办企业,搞好服务求发展,看来是林业部门干部职工的拿手好戏。就拿种果来说,果农缺信息、缺技术,病果、烂果、压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好果也卖不了好价钱。林业部门完全可依靠自身的优势,像晋州林业局那样通过与果农签订合同的形式搞点有偿服务。另外,林产品的后加工项目也很多,既服务于林农,又搞活了林业部门本身。这几年不少大城市兴起礼品果篮,同样的果,为其加工梳妆打扮一番,便价格倍增,可见林果业的市场有多大。
服务是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之别。只要在经济上确实能为林农带来好处,林业部门开展的有偿服务同样受到大家欢迎。当然,我们不能钻到钱眼里,对本应无偿提供的服务,也乱收费,那就不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