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里海的惩罚
马为民
对于山崩地坼、洪水飓风这类大自然的无常之变,人类迄今还只能回避,断不能违拗,否则将殃及自身。此类教训可谓多矣。里海沿岸正在经历的生态灾难又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里海是欧亚两洲的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海。一般人或许以为,这片泱泱大水该是平静的。其实不,它一点也不平静。据报道,从1976年至今,它的水位竟上升了两米!正在酿成一场泼天大祸:
在西岸,数千公顷农田和几百公里海岸被淹;“石油城”巴库的滨海大道和油田浸入水中(见图);巴库以东60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岛被吞没;莫斯科至伊朗的铁道距离不断上涨的海水已仅1米远,春季常遭水淹,运营经常中断;南部一些村镇正被迫搬迁,伏尔加三角洲百万居民2000年前全部迁出此地的计划也在酝酿之中。在东岸,海水已涌进舍甫琴科的部分民宅;全市唯一一座海水淡化厂的水泵离海面只有15厘米;一旦水厂被弃,周围18万居民将不得不离乡他去,舍甫琴科会从地图上消失;该市北部的600口油井已于1990年被淹;人们眼睁睁地望着海水逐渐逼近市南的一座增殖核电站,目前还来得及做的只是拆迁它……
人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里海在无情肆虐还是人的恣意妄为所致呢?
去年10月,里海沿岸各国专家在西岸城市马哈奇卡拉聚会,从地质构造和大气变化等方面探讨里海水位变化的原因,但无明确定论。不过,大家都承认这个统计学上的事实:千百万年来,里海水位一直是变动的,单是纪元以来的两千年间,水位之差就高达12米。
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这场灾难直接导源于本世纪50年代。那时,在人迹罕至的哈萨克沙漠发现了铀矿和石油,随即在东北岸建起一座新城,即眼下正面临灭顶之灾的舍甫琴科。成千上万的人迁到这里战天斗地:开铀矿,采石油,筑水坝,建电站……当时里海适逢水位下降期。所以,一些科学家后来还曾设计过著名的“北水南调”工程,拟将北部好几条大河的水引来,一则稳定里海水位,二则为在中亚种植谷物和棉花提供水源。谢天谢地,这项工程最终被取消了。否则,今天里海水位就不仅仅是升高两米了。
那是一个“向大自然索取”的繁忙年代,人们“忘记了”里海水位会大幅度变化,于是有了今天的麻烦。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几年,里海水位还将以每年10—15厘米的速度继续上升,到2010年,海平面还要累计升高两米。果真如此,里海周围除伊朗一侧和西岸数公里宽的山地之外,其他方向大片的沙漠、草原、平原都将成为泽国。
另外,由于海水溢出,过去随便丢弃在海里的有毒废物又翻滚上来,严重污染着环境。据报道,阿斯特拉罕地区的癌症和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比其他地区高一两倍。
长时间内,里海这场灾难不为外人所知,近几年才引起全世界关注。当地人说:“不是里海坏,是它在发怒。”看来,里海真的是在发怒,它在惩罚唯意志论。人们应当在受惩罚中变得聪明些,否则,就会应了古人那句名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五十年后的审判
江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恶名远扬的罪犯保罗·图维埃最近终于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件引起全欧洲关注的案件就此画上句号。然而,这个铁案如山的法西斯刽子手,却迟至50年之后才落入法网,这本身就说明内里有些个耐人寻味的文章。
现年78岁的图维埃在二战期间是法国傀儡政权维希政府保安团里昂分部秘密情报部门的头子,与当年被称为“里昂屠夫”的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里昂地区头目克劳斯·巴比狼狈为奸,干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1944年6月28日,图维埃亲自下令枪毙了7名犹太人质,作为对维希政府宣传部国务秘书菲利普·昂里欧被爱国抵抗运动暗杀的报复。同年,法国解放后图维埃潜入地下,于1946年和1947年分别在里昂和尚贝里以叛国罪和通敌罪被缺席判处死刑。1947年他在巴黎被捕。
按说,图维埃应该接受正义的判决,谁知他在受审期间居然奇迹般地从警卫森严的国家安全部门的囚室中逃跑了。个中内幕至今没有揭开,但是人们怀疑他是得到某些人的暗中帮助,很可能有幕后交易。因为在此后的40余年里,这个被通缉的要犯先后在50余处天主教修道院和教堂里藏身、任职,教会的一个基金会给他钱花,他甚至不用隐姓埋名,而且公然挑衅地自我介绍:“我就是图维埃,犹太人要剥我的皮。”
自然邪不压正,图维埃终于在1989年5月24日在尼斯附近一家修道院被抓获,当时他身居这家修道院的院长职位。但是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当时的里昂教区红衣主教皮埃尔—玛丽·热里埃一直强调,“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他”?为什么以主教秘书迪盖尔为首的一批神职人员千方百计要求官方正式赦免他?而据法国舆论透露,早在1971年,当时的蓬皮杜总统就已经签署了赦免令。更蹊跷的是有人竟于1984年在一份地方报纸上刊登假讣告,散布图维埃已死的消息,企图转移正义的人们对他穷追不舍的注意。
宗教界有人庇护于前,司法界有人开脱于后。尽管图维埃对下令枪杀犹太人质的事实供认不讳,法国上诉法院还是在1992年春天作出终止审判的决定。其理由是他虽然使7名人质送了性命,但那不过是“一个相对来说临时作出的不幸决定”,因为图维埃不能违抗盖世太保的命令。一句话,图维埃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至多犯了战争罪行,而二战的战争罪追诉期已过,因而不予追究。后来,只是由于受害者遗属及其他主持正义的人们的不懈斗争,法国最高法院才指示凡尔赛重罪法庭重新审理此案,图维埃也才最终以“反人类罪”的罪名受到应有的惩罚。
“反人类罪”是自从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纳粹战犯以来最重的罪名,它是指完全以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原因对人实施残酷迫害的罪行,如希特勒之迫害犹太人。在图维埃之前,“反人类罪”罪犯主要是德国人,图维埃是戴上这顶帽子的第一个法国人。而一个法国人被扣上这顶帽子,那就等于说,在法国人中也存在与当年的艾希曼·门格勒和巴比等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一样的法西斯分子,当然使法国脸上无光。这恐怕就是一些法国人千方百计庇护图维埃的原因之一。然而庇护者的理由又何等地荒谬绝伦。据说当年图维埃奉命要枪毙的是30个人质,因此有人据此辩护说,他“仅仅”枪毙了7人,等于是拯救了23条性命。还有的法国人甚至为维希卖国政府辩护说,虽然它有“强烈的排犹倾向”,但从未“像德国那样”正式宣布“犹太人是国民公敌”。但是,图维埃下令枪毙的7人全是犹太人的事实,以及维希政权大肆追捕地下抵抗运动成员和犹太人,表明他们在残害犹太人方面并不比盖世太保逊色。
因图维埃案件而陷于尴尬境地的法国天主教界,1989年不得不委托历史学家雷内·雷蒙主持调查,研讨为什么教会中有这么多人掩护这个刽子手。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天主教会中的一些人至今把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看成是上帝的敌人,因此他们把追究图维埃罪行看成是有人搞“阴谋”。换言之,这些道貌岸然的神父在图维埃那里找到了一个反犹、反共、反民主的精神同路人。
对图维埃的审判看来已经了结,但是通过此案人们似乎可以看到,虽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是在欧洲,不是仍然有人在为希特勒扬幡招魂吗?在亚洲,不是也有人想否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历史事实吗?这些清楚地表明,防止法西斯主义复活,避免给全人类重新带来灾难,仍然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重要任务。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德国的“老年人知识交流站”
徐步青
您想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人吗?您需要有关知识的咨询吗?如果需要,请到“老年人知识交流站”,这儿能满足各位的愿望,全部免费。这是德国柏林市一家“老年人知识交流站”宣传小册子的开场白。
柏林市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0%,其中许多老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退休后他们愿意继续为社会和他人做点有益的事。柏林市社会福利局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资助,在全市建立了14个“老年人知识交流站”。既丰富、充实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又使青年一代向老人们学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位于柏林市最繁华的选帝侯大街西北侧的“老年人知识交流站”成立于1986年。14位退休老人不计报酬,轮流在这儿值班。他们每天接待前来寻求知识的年轻人,也欢迎愿意奉献知识的老年人,所有来访者的姓名和地址,以及他们求学的或准备传授的专业知识内容,都填写在卡片上。一旦有合适的对子,“老年人知识交流站”的工作人员就为他们牵线搭桥。一位6岁的儿童对甲壳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想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老年人知识交流站”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某大学找到了这位昆虫学家。学者不仅为这位儿童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帮助孩子了解甲壳虫的生活方式,这一老一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昆虫学家欣赏他的好学和聪明,最后决定让这位儿童继承他的昆虫遗产。
柏林“老年人知识交流站”成立8年多来,做了大量工作,获得很好效果。他们根据寻求知识人不同的愿望和要求,分别建立了“祖母咖啡座”、“工商界咨询服务”、“妇女问题咨询服务”、“外语学习班”等小组。如“祖母咖啡座”的活动方式是,凡对历史感兴趣的儿童和青年定期与老年人一起喝咖啡,听老人讲他们的童年时代、二次大战的爆发和发展、战后的重建等。已87岁高龄的霍克尔女士,经历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如今她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不少历史系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或某些历史学家著书时,经常向这位女士了解有关史实。
寻求知识的人往往多于奉献知识的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年人知识交流站”定期举行有关知识讲座,其内容非常广泛。报告人大多是退休后的老人,有的是大学教授或科研机关的专家和学者。为了使传授知识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去年“老年人知识交流站”专为女画家举办了一次画展,在展览期间,青年和老年女画家们共同切磋技艺,相互取长补短。
“老年人知识交流站”使年轻人从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中受益匪浅,老年人也从年轻人身上吸取了青春的活力,因此该组织形式深受人们的欢迎。目前德国许多大城市都设有“老年人知识交流站”。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蒙古雕刻艺术
敖其尔
蒙古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木、铜、银、铁器的雕刻和装饰艺术都有较深的造诣。
蒙古雕塑家权宝勒于40年代创作的苏赫巴特尔塑像,可称作是蒙古现代雕刻艺术的开端。蒙古雕刻艺术发展的特点是:50年代主要创作著名人物的全身和半身塑像,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技法上大量采用象征手法进行衬托。60年代以后,蒙古雕塑的发展注意了塑造人的个性特点,表现人物的情感。同时,动物雕塑和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也渐渐多起来。在乌兰巴托的大街小巷、居民住宅楼周围,人们往往都能看到具有民族特点的雕塑。这些雕塑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如马的雕塑中有“奔马”,四蹄登直,昂首向前,鬃毛飘然若飞;“母子走马”雕塑,小马扬蹄紧跟,母马若走若停,非常巧妙地表现出母子之爱的感情;“三匹小马”雕塑,小马活泼可爱;“驯马”雕塑,野马性情暴躁,驯马人沉稳有力,各显其性格特点(见图)。(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收获枫糖的季节
邹德浩
4月初,笔者到位于渥太华市西面90余公里的兰纳克小镇,参观了坐落在莽莽林海中的枫糖厂——“枫叶之国”。
糖厂主人麦克先生介绍说,整个糖厂实际上只有两个人经营,目前糖厂拥有45公顷土地、2300多棵产糖枫树,一个产糖季节平均产糖1800多公斤。类似这种规模的枫糖厂,星罗棋布在加拿大东部地区的林海之中。
加拿大的枫树有14种之多,而产糖量最高的当首推“枫糖树”。这种树的特点是寿命长,树干挺拔、笔直,树干的下半部平滑、不长分枝,树液根据季节和温度的不同,在树体内上下流动。到了春季,只要在树上钻个孔,树液就能流淌出来。品尝刚刚采集到的枫树液,口感像椰汁那样清爽可口,并带有淡淡的甜意。
麦克先生说,早在2000多年前,北美印第安人就掌握了从枫液中提炼糖的方法,但当时生产方式落后,工具不过是石斧、木桶,提炼方法也只是依靠烧热的石头来蒸发枫液中的水分。产枫糖的季节集中在3月中下旬和4月初,他们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到枫林中采集枫液。麦克先生拿出一个早年印第安人使用的木制导管模型,又指着长约两尺半、宽约一尺的竹编踏雪鞋对我说,在厚厚的积雪中采集枫液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每40桶枫液仅能熬出一桶枫糖汁来。
400多年前,欧洲移民来到这里,他们向印第安人学习用枫液熬糖,并用带来的铁器工具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如今,人们已不用再提着桶在林中奔波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无毒塑料胶管,把枫树连接起来,枫液沿导管汇聚到山中低洼处的泵房,再由泵房定时把枫液送入蒸发炉。
笔者在山上看到,枫树直径大小有别,树上采集枫液的钻孔也多少不一。直径30厘米的树上只有一个钻孔,直径50厘米的树上有2个钻孔,而一棵直径一米多的百年老树上,钻孔竟有4个。麦克先生介绍说,在20多天的旺季中,每个钻孔每天能流出20多公斤的枫树液来。
所谓的“枫叶之国”总部,实际上是林海深处的一座小木屋,屋内的全部设备就是一个容量为1000公斤的不锈钢燃油加热炉。枫液在这里经过90摄氏度的预热和蒸发,70分钟后就变成了棕色的糖汁,糖汁再经过半小时的冷却和过滤,就可以装入容器出厂了。
笔者品尝刚刚加工出来的糖汁,香甜中有一种自然的醇厚感。麦克说,如果把枫汁加热到120摄氏度,就变成了枫糖。
由于枫糖汁和枫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饮料业,再加上营养价值较高,因而市场需求量很大。加拿大的枫糖除了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国家。
麦克先生的祖先在100多年前移居加拿大,经过4代人的辛勤开拓,枫树已成林海,枫糖的生产过程也已现代化。但笔者从麦克先生的言谈话语中感到,他的身上仍保持着先人创业时代的奋斗精神。他多次说:“在收获枫糖的季节里,我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