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从土地上站起来的人们[报告文学]
——清溪巨变纪实
刘虔
倘若为我们当前的历史运动,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变革寻觅一条关于传统农村走进现代工业文明的最生动最鲜明的真实注脚,并且在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人生与社会的结合点上,展读其历史性的深刻蕴含和绚丽风景,那么,这里就是。
这里是地处广东东莞市东南山地的清溪镇。
这是一方从田园的受难到解放的土地。
为了你的寻觅,请到清溪来。
带着你的歌声,请到清溪来。
告别过去,贫穷的苦难已成童话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铲除内乱废墟的轰隆声中勇敢地开始的。洪波奔涌,回荡起新世纪的强音。这个席卷于东方时空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潮,空前激活了辽阔的神州大地,更新着五千年中华历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上谱写着当今人类文明史上最雄伟的交响诗……
清溪的腾飞,则是这部交响诗的众多华彩乐章中的一节,那非凡的色彩和气度,是凝重而新奇的。这片被天神盘古安放在珠江三角洲上山峦环绕绿水浸染血汗斑斑的清溪的土地,同东莞、惠州、深圳三市交界,且南临港澳。虽只143平方公里,但同共和国所有其它的土地一样,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她的过去。年轻,是她的现在。这是因为,从久远历史的氤氲里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躯壳中脱颖而出卓然屹立着的那座新城的城龄,严格说来,不过三五年的光景。然而,她那壮观有序、生机蓬勃和魔术般的发展速度,却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过去只有一条泥泞小路通往山外的土地上,如今台资蜂拥,港商云集,热气腾腾。300多家投资企业林立其间,像滚雪球一样带动着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兴起。而人口也从2.7万余人猛增到13万。因有这座新城的崛起,岁月仿佛也获取了一种神力,匆匆穿梭才几冬,便一改自己苍老的面容。每当新一天的太阳起来,披着绚丽耀眼的霞光,越过大山的脊背,把漫天热情漫天风流倾注在清溪的土地上,那整整亮了一夜醒了一夜装饰在大街两旁商店宾馆酒楼银行大厦和广告牌上的霓虹灯,便欣然伴着在鳞次栉比的厂房里运作着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布局齐整的民居里的主人,伴着直奔四面八方坦荡如砥的道路、又远又近的工地上高扬着的塔吊脚手架推土机,还有人声的喧哗、各色车辆的涌动……一齐融入小城白昼的风景里。生活,又一次沸腾了起来。所有关于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的真实神话,便以最清晰的形体最响亮的话语,活跃在阳光下——
过去的“泥腿子”、“乡巴佬”走进了经理室、厂长室。
生产队的队长掌管着镇上的银行。
曾是牧牛的男儿坐着皇冠出入董事会的高楼。
境外投资者们像候鸟一样翩然而至。
来自外省外地的打工妹们则用她们的选择,一扫“有女不嫁清溪郎”的古训。
“东莞的西伯利亚”成了商品经济的聚宝盆。
“鸟不下蛋的地方”终于孵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金凤凰。
一切都变了,一切。因此,要在今天的清溪,寻找过去的旧容,那是不大可能了。有的,只是蜷伏在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各式各样现代建筑群旁的斑驳的碎片,以及封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告别过去,贫穷的苦难已成童话……
他的回答,就是一部清溪的历史
然而,对于贫穷和苦难的征服,不可能有童话里的洒脱与从容。那只能是一连串的实实在在的战斗,一连串的心血煎熬、热汗蒸腾,思想、意志和勇气的进击……
谁持彩练当空舞?
在清溪,带领乡亲们进行这场有声有色艰难持久的战斗并且取得今天这样显赫战绩的,是一个叫殷顺喜的中年汉子,还有他的战友们。现任镇党委书记的殷顺喜,个子不高,却很敦实,有着客家人的倔强和质朴。同人交谈,总爱眯笑着那双眼睛,回漾其间的谦和与自信透着一位成功者特有的神采。48年前,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贫苦的农家。父亲为了全家人很难填满的饭碗,苦熬了一生。饥饿与流汗,是生活教给他的第一课。因此,一起步(因为家里穷,到18岁他才第一次穿上姑父为他买的一双布鞋),他那受之于命运的人生就被融进家乡多难的岁月,沉浮在各种激流、喧嚣、追求的刺激、生存的欲望和崇高创造所鼓荡起来的人海里。土生土长的他,高中毕业后,从兽医、会计到工交办主任,从副区长、镇长到镇党委书记,每一次的升迁,都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的亲近,更沉更高的承诺。面对命运的严峻选择,他坦然相允。几十年来,这片多难多情且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土地,给予他很多很多,无论欢乐,也无论迷惘和悲伤,都已像阳光一样进入他的灵魂。他太熟悉清溪太挚爱清溪了,一如熟悉自己的掌纹挚爱自己的生命。那一天,我问:
“你对自己家乡清溪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穷够了!”他的回答,石破天惊。
这句话,就是一部清溪的历史,几乎浓缩了整个清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他的赤子之心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倾诉。他告诉我,清溪的过去太穷了,在东莞县是出了名的,全县之冠。那时,一说你是清溪人,脸都发烫,腰都直不起来。不是山不好,水不好,也不是人不勤,地不灵,就是富不了。搞了几十年,依然是那个破破烂烂的每逢三六九日才有乡民赶集交易平时冷冷清清的小墟镇,依然是那条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扑面的唯一通向山外的小道。除了三两家设备简陋的农机厂、陶瓷厂,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厂。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只求温饱都难得。有的人家劳动一年,还倒欠一屁股债。有个叫麓湖坝的生产队,日工值才8分钱,被称做“邮票队”,上面派工作队来治穷,发现支部书记王进安带头养了一头母猪,说:“原来闹穷的根子在这儿。书记带头搞资本主义还能不穷?”于是撤了他的职,批了三天,气得王进安把猪杀了,说:“杀了,就没有资本主义了,就富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错误的思想路线,几乎窒息了这片土地的生机。那时,希望在许多人的心中变成了半是麻木半是怨恨的忍受,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怎么那样磨人,恨自己不该生为清溪人。而有的则怀着绝望的无奈,逃离了这片土地,到南边异乡寻求谋生之所,甚至冒着生命被剪除的危险,把自己抛在了流浪的路上。“过去的日子,现在想起来,心里都不是滋味呢!”他说。这一次,那微微眯缝着的眼睛里没有笑意,却有一束亮光在闪动……
正是这贫穷的土地,使他痛苦。
也正是这土地的贫穷,唤起他的思索,唤起一种灵魂的觉醒和责任:
为什么拥有土地的主人总被土地所奴役?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这脚下的土地?
这种对传统生活的精神挑战,像荒原野火不时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趋激烈。原来,这生长着贫穷的土地,也在悄然地却又是顽强地生长着求变求富求新的渴望呵!这个渴望,一旦切入历史运动的进程,汇入时代的风潮,就会变成巨大的力量,化作勇敢的行动!
生命犹是弓箭。弓已张满,箭已上弦。
鸣枪手在哪?
殷顺喜和他的乡亲们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打开山门,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时机终于到了,因为历史成熟了。
20世纪80年代前夕,经历了十年内乱陷进泥沼的中国,被历史推到了新的转折点上:改革开放已成必然。当这股世纪的春风始于青萍之末,殷顺喜便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清溪发展清溪的契机。“必须抓住。慢了,就会更落后。”作为公社工交办主任兼对外办主任的他,肩负天降大任,岂敢松懈?唯有更快地行动。当他把寻找山门的目光投向山外时,他的思路也打开了:“清溪人的家庭七成以上都有亲戚朋友在香港,这可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我们这里不缺地,不缺人,就缺资金。香港人有钱有技术,却没地方。何不腾出我们的地方租给他们办厂,互通有无?这叫借人家的母鸡下蛋,给人家安一个窝,花点饲料,等有了蛋,我们自己再孵。”在领导班子会上,他提出了这个“租赁招商打开山门”的设想。
“把房子租给人家合适吗?”有人担心。
“别又说成搞资本主义啦!”有人心里还压着一块大石头。
尽管如此,穷怕了的体验却更使人们敢于面向未来,面向另一种选择:
“这事值得!”
“可以试一试!”
肩负众望,肩负这片土地觉醒后的探询,殷顺喜多次出入香港,或留步通衢,或涉足陋巷,联络,咨询,释疑,谈判,邀请客户实地考察。不长的时间里,终于引进了四家毛织厂和两家手套厂玩具厂。这些来料加工厂虽然规模不大,可这是来自市场经济之手的资本在中国山门打开之后,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发出它的轰鸣。1979年5月4日,第一家毛织厂在公社会堂开工了。会堂上张红挂绿。人们又惊又喜。在刚刚放下锄头脚上还有泥土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青年人的操作下,二三十台机器一齐响起。这无疑是一个象征。那轰鸣着的毛织机,标志着一个开放的时代终于走进这个幽闭千年的小镇。一年以后,公社决定从六家外资工厂的利润提成中拿出一部分,给每个人10元钱的犒赏,说是“让大家尝尝改革开放的甜头……”
请不要小看这张“大团结”。
最顽强的关于土地传统价值观念打破了。
新的财源在涌动,开始以涓滴之势滋润着这片干渴日久的土地。
许多人受到鼓舞。
也有人还是不大想得通,手里捏着那张“大团结”,指着公社会堂里那些运转着的资本家的机器,振振有词地说:“这回怕是真让资本主义占领社会主义阵地了。”人们一看,原来会堂白墙上前些年用红漆写上的大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还依旧醒目。不过,对于这些人的调侃式的疑惑,殷顺喜并没有认真去交锋,他只是把自己的思考表述得既简洁又幽默。他又眯缝着笑眼,说:“我看,这会堂租出去总比闲着好。我问你,有钱是资本主义,难道没有钱才是社会主义?手里没钱,你舒服了?”
说得听的人也都笑起来。
这笑里似乎有对过去苦涩的记忆。
但一定还有愉快的告别。
清溪的山门,毕竟打开了。
亡羊补牢,登上一个更高的起点
1983年深秋,这是一个应该收获的季节。
位于小镇一隅的政府院内。
南国阳光的激流,在古旧的灰墙上漾起斑驳的涟漪,如时间的泡沫。
会议室里,人们又一次把小镇的前途和命运掂过来掂过去,想寻找一种最为安稳的选择,以保有这片土地的祥和。屈指一算,小镇的开放已经进入第5年。50多家外商投资的工厂在这里落户。那些旧的厂房、库房甚至原生产队办公室,差不多都租赁出去了……
下一步怎么办?
会议就这个议题扯开了。
殷顺喜又是头一个开腔。他是个有话就说的人。作为党委副书记,在党委会上,他更要畅所欲言了:“现在,清溪到了大步前进的时候。过去都是用旧的房子旧的场地招商办厂,虽有收效,但不会有大发展,也无法全面规划。只有连片开发土地,筑巢引凤,才能招进上档次的客户,出上档次的产品,形成大工业的规模。没有这一步,小打小闹,不会有前途。”
这是殷顺喜再次在党委会上提出他的设想。
但与会的人们响应者寥寥。
穿梭于会议桌上的是许多认真的质询:
“从没听说搞连片开发,还是等一等。”
“资金哪里来?”
“没有那么多客户怎么办?”
“我们是农村,不能多占土地。”
当一架机器的许多部件无法开动时,这架机器就只好停转。
这一次的计划又搁浅了。
一艘抛锚的船。
殷顺喜此刻只得站在甲板上,眯起那双眼睛,看着别人的船队迎风鼓浪,从眼前匆匆驶过,去赶明天的路……
不过,时间会医治疑惑者的疑惑,使坚定的更坚定。两年之后的1985年。当清溪人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环顾比邻乡镇红红火火发展着的势头,眼看外商不断在别人那里投资而自己却难以吸引一项像样的资金时,他们才又想起两年前的阳光在古旧斑驳的灰墙上留下的印痕……
比较是最清晰的放大镜和望远镜。
小胜则安的小农心态受到一次真实的冲击。
亡羊补牢,失去的时间就会变成获得的时间。
此刻,南国的阳光又一次在小镇一隅的政府院内,涌流着时代的激情。会议室里,殷顺喜在向同事们用更准确的语言介绍经过补充完善的振兴清溪的计划:抓住“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等工业向山区转移的机会,大办来料加工工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清溪的工业化城市化。他把这个计划形象地称为“以藤带瓜、藤瓜发展模式”。他说:“以藤带瓜,就是先把公路修好,再把公路两旁的土地开发出来,使之升值,以吸引外资,兴办工业开发区。这好比公路是常青藤,工业开发区是藤上的瓜。公路延伸到哪里,就在哪里结瓜。瓜结多了,赚了钱,再用来搞建设。如此循环,瓜越结越多。这个设想,比较适合清溪邻近港澳、镇区两级的集体经济又比较薄弱这样的特点。”
这的确是一个把命运紧紧抓在清溪人民自己手里、彻底改变清溪面貌的宏伟蓝图。
凝聚着几代清溪人的追求。
充满了当代农民的智慧。
洋溢着中国改革者的胆魄。
停驶的船,启动了!
清溪,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上,开始腾飞的准备……
铺展蓝图,做一次最辉煌的拚搏
蓝图已经在手,力量已经汇聚。
为了幸福而受累,为了责任而拚搏,那命运就是美好的。
殷顺喜在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的支持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不屈不挠的毅力、机智灵活的胆识、不达目的不回头的决心,组织实施了改变清溪命运的“三大战役”。
第一仗,统筹土地。
面对当时土地使用各自为政、随心所欲、贱价出租使土地流失的情况,对土地实行统筹管理,高度垄断:全镇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开发,重新划定镇、区、村三级土地开发界线,明确工业、商业、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用地范围,分期分批分级实施。凡违章建筑,一律拆除,贱价炒卖的,一律收回重新评估,不搞下不为例。有人不理解,骂他是“独裁”、“土皇帝”,告状信纷纷寄到上级机关。但他坦然以对:“由他骂去告去。现在不明白,以后会明白。我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失职,就是对清溪人民的犯罪。”这一重大举措,营造了清溪腾飞的摇篮,奠定了今日清溪发展的大格局。
第二仗,平地修路。
这是翻天覆地的行动。连续三年时间,开动数以百计的推土机、挖泥机、运土车,昼夜苦战,向“荒山野岭进军”,硬是一口一口地吃掉了100多个山头,抹平了3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如果把推去的土石垒成一米见方的“万里长城”,可达3.8万多公里,几乎能绕地球赤道一周。平地之后就修路。总长110公里贯穿全镇各个管理区和工商业开发区的40多条高等级公路,将在1996年全部竣工通车。道路输送着大地的血液。路通财通,一通则灵。长11公里宽36米的清凤路直达深圳。通车一年,就有200多家外商沿着大道前来投资建厂,这个规模比通车前近10年引进的总和还多。地平路通,清溪就有了腾飞的基地。
第三仗,建立工业开发区。
1986、1987年连续开发和建成了第一、第二工业区,为清溪的腾飞积蓄了最初的推动力。1989年,由于种种原因外商投资走进低谷。“清溪怎么办?”这个问题又在考验着清溪人的胆魄和智慧。殷顺喜在领导班子会上说:“清溪不能停,更不能退。清溪要以更大的动作更快的步子继续往前走。”人们有点惊讶,这岂不是让盲人骑瞎马吗?问:“你的根据何在?”思谋许久胸有成竹的殷顺喜,照例眯缝着双眼,一板一眼地数落起来:“一、国家实行治理整顿,是为了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二、西方国家搞制裁不会长久,中国这个市场是块大肥肉,谁也舍不得丢。三、我们清溪基础差,起步慢,如果人家打瞌睡我们也打瞌睡,不就更慢了?只有别人停步的时候抢先一步,才能走在前头,取得发展的优势……”说者入理,听者入心,大伙儿折服了,心气一下子又起来了。生命的力量,来自对创造的渴望。当时镇政府只有1000多万元的本钱,殷顺喜硬是绞尽脑汁,从他那些深深的脑沟回里和清溪人的集体智慧中找出了令人叹服的办法,在那个低温的季节热气腾腾地又筹措了2600万元资金,经过两个寒来暑往,新建的银湖、银山两个工业开发区如巢引凤,一下子就招来50多家外商投资办厂,资金达1亿元。奇迹又一次降临在清溪,使这方醒来的土地再添活力。
清溪,就这样怀着自己的梦,张开了巨翼。
而当1992年那个春光烂漫的时刻到来的时候,当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以更雄伟的气势呼唤中国改革大潮再掀热浪的时候,清溪的腾飞就有了最坚实的跑道和最晴朗的天空……
面对这辉煌的一刻,殷顺喜流下了热泪!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这个时刻,殷顺喜代表清溪镇党委和政府宣布:用10至15年的时间,把清溪建成一个新加坡模式的现代化城市,完全实现清溪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那时,这座城市将以拥有30万以上居民的智慧再造这片土地的新的辉煌!
难忘清溪,祝福创造历史的人们
我带着一颗既欢快又平静的心来到清溪,来到殷顺喜和他的战友们战斗着的地方,来到他的乡亲们中间。我仿佛是在这片土地的祝福声中度过那些难忘的时光的。
时光总是喧嚣着流过,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而在这里,时光的流逝好像格外神圣。
是的,由于土地的觉醒和奋起,时光的河流已不再是一片空虚的喧响。它的每一朵浪花都孕育着一片文明的果实。在这里,每一天都是一个阶石,每一天都是一种创造,每一天都有一分收成……于是,我想起了历史。
人们常说:历史是辉煌的。
但是,历史是靠人创造的。
历史,不会自行前进。
而一旦你投入了历史,投入了那万古不息的历史的运动,选择了对历史的创造,历史也就会选择你,给你以创造的舞台,创造的欢乐和果实。
别祭祀恩赐。
别等待天上的馅饼。
紧紧抓住历史的每一个机遇,成为生活的主人。
这就是命运。
这就是隐藏在命运幕后的全部台词。
这就是人生。
这就是创造着历史也创造着自己的人生真谛。
祝福你,殷顺喜同志,还有你的战友们!
祝福清溪的人民!
祝福我们今天在不朽的历史的运动中追随着时代的理想前进的每一个人!
1994年5月8日,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