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页)
专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上的演讲
(1994年5月11日)
李铁映女士们、先生们:
’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今天开幕了。由中国国家体改委和国际先驱论坛报联合主办的这一高层次的国际经济论坛会议,得到了许多世界著名大企业的支持。我代表中国政府向来自世界各国政界、经济界、学术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对支持会议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政府对这次研讨会非常重视,国务院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将到会介绍情况,中国的经济界、学术界和企业界也对这次会议有浓厚兴趣。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中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也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北京召开这样高层次的国际经济论坛会议还是第一次。我希望这样的国际经济论坛会议在今后能定期举行。
现在我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成果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情况作如下介绍。
1.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就
1.1中国改革的进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方针。15年来,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第一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9月),改革重点在农村,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主要是进行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1.2第二阶段(1984年10月——1991年12月),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配套推进市场建设和价格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农村以及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开放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
1.1.3第三阶段(1992年1月——2000年),中国的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由重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对外开放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可以说,中国的未来几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1.2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48.3%,集体工业占38.2%,个体、私营、外资工业占13.5%;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41.3%,集体商业占27.9%,合营、个体和私营商业占30.8%。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途径,国有企业正向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转变。国有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了一大批企业集团,推进企业的兼并、租赁和拍卖,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为了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股份制试点。目前,中国各类股份制试点企业已达1.15万户,正在组织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培育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很大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各类零售和批发商品市场,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通过15年渐进式价格改革,目前,8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85%以上的农产品价格和95%以上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已经放开,生产要素价格正处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国家的宏观调控,正由行政指令性的直接控制,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在工业总产值中,1978年以前指令性计划占95%以上,现在减少到5%。国家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和计划收购的商品也大大减少。随着计划、投资、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已经逐渐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格局,并开始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职工报酬与个人劳动贡献挂钩的办法。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调整农产品价格和购销体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中国的粮食产量已从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1993年的4.56亿吨。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到1993年底,农村兴办了2321万家乡镇企业,吸纳了1.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1.3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15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国力增强。1978——1993年平均每年增长9%。特别是1992年和1993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3.4%。中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明显提高,综合国力上升到第10位。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改革以来,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同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由28.4%下降到21.2%;第二产业由48.6%上升为51.8%;第三产业由23%上升为27%,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有较大发展。
——市场繁荣,国内贸易活跃,满足了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增长的需求。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8%上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14.5%,其中1993年比上年增长26.1%。
1.4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外经外贸取得突出成果。
——基本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对外开放的市县已超过900个。开放的领域已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投资的软硬环境都有新的改进。对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和涉外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对外贸易取得可喜成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958亿美元,增长8.5倍,平均每年递增16.2%。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到世界第11位。中国的进出口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成为世界上开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增势强劲。1979到1993年,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4万个,外商实际投资639亿美元。仅1993年就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3万个,实际利用外资257.6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已由过去的单向引进转向双向交流。中国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去投资办企业,到1993年,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已有4497家,中方投资51.6亿美元,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1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3年的921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已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1993年的3236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分别增长7%和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3年的8平方米,农村由8.1平方米增加到19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4764亿元,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由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1993年的440万人。这些巨大变化表明,1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扩大市场调节、强化市场机制作用的路子是正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2.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发展。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是前无古人的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改革理论上的突破与实践上的进展贯穿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标志的计划经济。从1979年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到1984年确定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目标,进而发展到1992年,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最重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进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了目标和方向。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起了关键作用。
2.2邓小平经济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设计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中,有关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论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指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途径是改革开放。他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主张在改革实践中“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实践检验真理。他还多次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既要吸收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更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把计划与市场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15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放开价格,培育和建立市场体系,健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法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前进。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使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坚持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中国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3.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1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在1980年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世纪中叶,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过上中等富裕的生活。第一步战略目标已于1988年实现。根据中国目前的形势发展来看,第二步战略目标也要提前实现。为了实现第二、三步战略目标,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们正在着手建立的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内在统一的,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实现效率与公平高水平结合的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基本框架是:
3.2.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3.2.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3.2.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财税、金融和计划投资体制的改革。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3.2.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3.2.5稳定农村基本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在保持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2.6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开放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依照中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2.7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科技企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机构及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要面向市场,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强化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3.2.8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中国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加速经济法规立法进程,改革和健全司法、执法和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服务机构。
以上八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打个比方,就是中国新体制大厦的四梁八柱。我们现在的设想,是要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现在,我们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有步骤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对中国改革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
4.199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4.11994年是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性一年。
今年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途径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配套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今年要在国民经济快速运行中整体推进改革,又要在新旧体制全面转换中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控制通货膨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4.2企业改革。
今年,国务院将选择100家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对国有小企业,将通过租赁、承包、出售等形式进行改造。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大多数国有企业,要继续转换经营机制,逐步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等,可改造为股份合作制,有条件的也可改组为股份公司。对私营企业也要鼓励其改造成为规范化的公司。
4.3搞好财税、金融、计划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在建立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同时实行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返还。抓紧研究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制度,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做好准备。
——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在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基础上,理顺国家和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实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建立健全土地税(费)和财产税制度。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和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保持币值稳定,组建政策性银行,逐步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国有商业银行。
——进一步深化计划、投资体制改革。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加强计划内容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简化年度计划,以中长期计划为重点,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强化投资主体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健全对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规范投资决策行为。
4.4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价格改革。
要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抓紧建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尽快形成。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尽快实现生产资料双轨价格的并轨。
4.5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
重点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镇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方向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4.6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落实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改革进口管理体制,加强商会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建立配额、许可证公开招标和拍卖制度。逐步使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科技企业和流通企业都能享有外贸经营权。
4.7加快经济法制建设。
将陆续出台证券法、预算法、劳动法、对外贸易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期货交易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有些目前还没有条件立法的,也将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目前,上述各项改革方案已经出台,进展比较顺利,这标志着中国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重要步伐。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7%,工业生产增长18.6%,财政收入增长21.4%,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趋势,总体经济正趋近宏观调控的目标。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物价涨幅过高,一些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农业生产后劲不足。这些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按照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中国政府今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增长13%的基础上,安排这样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中国将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15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曲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这项事业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
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富裕,还要在到本世纪末的七年里,解决农村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中国要赶上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还需要几十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建设不仅需要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要继续认真借鉴各国经济体制中成功的有益的经验。
中国政府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中国按照国际经济的共同准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对中国的发展和与中国有经济往来的国家都是有益的。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发挥出来,对外来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过帮助的人士,并欢迎各国专家、学者来华合作,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宝贵的意见;也真诚希望各国各地区有更多的企业家来华投资,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毫无疑问,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最好的体制环境。
现在人类正在迈向一个新的世纪。为了中国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将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并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我们的邻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发展中强大起来的中国,将始终是一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可靠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人类带进和平、发展、繁荣的21世纪。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