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棉花篇

  棉花到底哪里去了?
——来自河南的调查之一
本报记者李而亮江夏
编者按:棉花问题是当前各方关注的一大热点。它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棉纺工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多年来,棉花非多即少,屡上屡下,在它身上交织着长年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河南既是产棉大省,又是用棉大省,各方面的矛盾比较集中。最近,记者选择这个典型地区,从省里到村里,对棉花的生产、收购、加工、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采访,意在反映一些现状,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文中观点仅供参考。这里发表的是河南调查系列篇第一篇。
疑问
进入1994年,河南上下一片棉花告急声。
河南是产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按照国家分配的纺纱计划和省间调拨计划,加上出口备货及其它用棉,全省最低要收购1100—1200万担棉花,才能大体做到供需平衡。可截至目前,全省1993年度棉花收购量仅为544万担,不到收购任务的一半,比受灾严重的上年度下降了45%,且全省供销部门已基本没有收购进度了。这个收购数量,意味着作为河南省重要经济和财政支柱的棉纺织行业的“口粮”缺口达几个月。
政府焦急,供销部门焦急,纺织企业更焦急。
棉花收购量缺口如此之大,在河南省自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是棉花种少了吗?据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度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1400万亩,尽管有些地区受了灾,但预计产量仍有1200万担,基本可以达到需求的数量。那么,还有一半数量的棉花哪里去了呢?记者在采访中,从生产、收购到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追踪
供销社棉麻公司是国家指定的棉花唯一收购经营单位,我们的追踪从这里开始。省棉麻公司经理徐汝玉介绍说:去年棉花收购开始时比较正常,各地秩序好、进度快。10月底至11月雨雪连绵,影响了收购进度。此后市场突然发生了变化,大小纱厂和个体商贩争相插手收购,价格越抬越高,每公斤皮棉的价格比国家规定的收购价高出了2元至4元,现在已经高出一倍多。高价,使收购后期大量棉花从主渠道外流走。
棉花是一种特殊商品,主要是用来加工棉纺织产品和棉被套。所以不管是从主渠道还是非主渠道走,最终大都应该在纺织企业找到下落。为此,我们追踪到了加工环节。河南省纺织工业厅生产计划处陈俭飞处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纺棉调查报告,根据对26个大中型棉纺企业调查表明:1993年度一期纺棉计划执行率为66.8%、二期计划执行率为37.6%,其中有4家企业至今没有拿到一点计划分配纺棉。
计划内执行不好,计划外又如何呢?我们直接来到企业询问。
郑州国棉三厂这个万人大型企业,没想到在建厂40年大庆即将来到之时,因为原料短缺,已停了两个拳头产品,眼下仓库的存棉难以维持一个月。相邻的郑州国棉五厂今年尽管“动手”早一些,可目前景况并不比三厂好。副厂长曹玲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别看表面机声隆隆,可我们只有半个月的存棉了。现在计划内的没保证,计划外的价格高得吓人。目前即使出高价钱,也难买到棉花。”
采访中,不少同志反映:国家的大厂挨饿,其中重要原因是产棉区地方领导保了自己的小纱厂。但当我们追踪到产棉区纺织企业的时候,看到的情况完全出乎意料。
扶沟县是河南最大的产棉县,县扶荣棉纺厂又是县供销社办的企业,棉花保证自当不成问题。可记者到厂采访时,企业因无棉花今年已是第三次部分停产了。记者在车间看到,的确有一半的棉机在“睡觉”。这个厂凭借棉产区的优势,计划内棉花已经全部落实。但计划棉只占生产需求量的1/4。厂长高厂喜对记者说:“我们是坐在棉花堆上没棉用。今年县里卡得严,年前厂里到农村收了34包花(每包80公斤),被工商局罚了一万元。”
尉氏县第一棉纺厂更是县里的“宝贝疙瘩”,最大的利税大户,去年创利税644万元。当记者来到这个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唯一的县办棉纺厂时,厂长已和主管工业的县长一起到新疆找棉花去了。副厂长王铁柱一肚子牢骚:“弄不清为啥棉花这么紧。我们的生产能力需8000吨棉花,而计划分配只有600吨。厂里自己收了2000吨,就挨了全省通报。现在还差四个半月的原料没着落。”
乡镇的小纱厂又如何呢?我们干脆一竿子插到底,驱车来到尉氏县永兴乡的永兴棉纺织厂。这个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小纱厂景况更可怜。女厂长朱帅介绍道:“厂子自1987年办起来后就没过一天好日子。去年棉花形势好点,可新花一下来,县棉花指挥部的人就成天坐在门口,不叫收花。现在只能替棉农把拿来的自留棉加工纺些棉线和棉布。”
答案
越往下采访,就越令人纳闷,棉花到底哪里去了?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层层追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探讨,难以得到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从追寻的情况看,如果说大小纱厂插手收购是棉花流失的原因并非实际情况,那另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邻省以高价套购走了。但从各地今年对棉花的管理来看,产棉县对本地的纱厂收购都管得如此严,要放手让大量的棉花走向外省,似乎不大可能。
从棉花的走向难以找到合理的答案,我们就不得不从头追问:棉花的实际产量到底有多少?
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4月中旬在听取一次有关汇报后指出:“现在看来,去年棉花种植面积是不实的。”
去年棉花虚报的水分有多大呢?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李成玉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分析:估计在200万—300万亩间。”这样,就有300万担左右的棉花产量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从采访的情况看,河南全省的棉花需求量则远大于计划量。
如此看来,搞不清棉花哪里去了,首先“家底”不清是个重要的因素。
正因为棉花、棉纱实际产量两头不实,加之棉花生长后期遭灾、多方插手抢购,使部分棉花外流等多种原因,拉大了棉花需求的缺口。而人们对棉花供求状况又缺乏准确的认识,因此才会对去年底棉花市场的突然变化猝不及防,使一部分本该及早进入主渠道的棉花,流入了“隐形市场”中。
据了解,目前存在于“棉农—个体商贩—用棉企业间”的“隐形市场”,是影响和拉动当前棉花价格继续上涨的主要因素。一些同志设想,要是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把其中的棉花收购上来,可解燃眉之急。问题在于这个市场里,到底还有多少棉花?在扶沟县曹里乡采访时,我们意外碰到牛信村一位走街串户收籽棉的农民,他向我们掏了点实话:现在能收的,主要是少部分暂时不缺钱花的棉农在收购时没卖出的和农民家中的自留棉。扶荣棉纺厂和尉氏县第一棉纺织厂领导也反映,他们这一段发动家在农村的职工下乡全力收棉,但收10天棉花还不够生产1天。
棉花原本就没那么多,这是我们调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部通知提出四点要求
加强夏季粮油中后期管理
本报讯当前,夏季粮油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为了取得更好收成,农业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失时机地搞好病虫防治和抗旱防涝,加强夏季粮油中后期管理。
4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升高,湿度较大,各种病虫相继进入发生高峰期,存在着严重的隐患;部分地区田块脱肥较为普遍。特别是黄淮及陕西等地吸浆虫虫口基数大,雨后出土率高,白粉病、麦穗蚜蔓延迅速;湖北、安徽、江苏等省赤霉病、草害、渍害较为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农业部对搞好夏季粮油中后期管理,提出四条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夏季粮油生产,前期是基础,后期是关键,增粒数,增粒重的潜力最大,增产效果显著,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管理的重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南方应紧紧围绕赤霉病防治和除涝除渍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增加粒重;黄淮和关中地区主要以防治吸浆虫,白粉病、穗蚜等病虫为重点,防干热风,保粒数,增粒重,努力提高单产。华北、西北受旱麦田要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坚持抗旱保麦不放松。
三是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各级农资、石油、农机等部门,要积极备足化肥、柴油、药械等物资;各级农业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技术指导和病虫防治等各项服务工作。
四是立足抗害夺丰收。五六月份天气变化快,干旱、洪涝和烂场雨、干热风等灾害随时可能发生,虫情也可能迅速变化。(孔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建基地兴科技架“桥梁”
淅川农村区域经济筑起“半壁江山”
本报讯河南省淅川县以荒山、荒岗、荒滩为重点,按区域发展经济,形成了规模效益。1985年以来,发展龙须草、辣椒、湖桑、柑桔等基地和牧坡改良总面积达121.6万亩。去年实现产值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淅川区域经济的发展起步于1985年,当时这个具有国家重点贫困县、最大移民安置县双重“头衔”的县,从省地理研究所、社科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处请来专家学者,把197万亩荒山荒坡、58万亩丹江水面、近20万亩滩涂规划出4个经济开发区,即西部、北部12个山区乡镇的龙须草、牧业开发区;丹江水库库区及丹、灌、淇、滔四条河流沿岸的柑桔、湖桑开发区;香花、九重等四个土地瘠薄的丘陵乡镇的辣椒开发区;丹江水库的渔业开发区。
在建造区域产业基地过程中,淅川县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安排产业格局,每年组织20多万名劳力治山整地。税务、金融等部门积极配合。县移民办、经济开发办为贫困乡村及移民村组无偿提供种苗,县、乡财政和特产、外贸部门联合补贴种养大户。与此同时,狠抓科技服务,全县组织农、林、牧、科教等单位100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推广队,常年深入基层搞示范指导,全县形成100个科技示范村、1600个科技示范户,80%的农户有1至3人掌握了区域产业实用技术。
经过9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区域产业基地265个,其中千亩以上湖桑基地18个、5000亩以上龙须草基地56个、千亩以上柑桔基地48个、万亩以上载畜草场10处。自1991年开始,淅川县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兴建了香花辣椒、龙须草等专业市场6个。县、乡、村职能部门围绕区域产业建立起“香花小辣椒集团开发公司”等各类公司68家,从种苗选购培育到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周首相梁明贵)
编后
 淅川县对“三荒”资源进行区域性开发,不到10年,所形成的200多个区域产业基地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淅川本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他们的成功不仅给人以希望和鼓舞,而且为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为各地的扶贫工作拓宽了思路。我国目前仍有8000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口的脱贫,完全依赖国家是不现实的。像淅川那样,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搞各种形式的开发,在一些地方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
——编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揭阳建立十大农业商品基地
本报讯建市仅两年的广东省揭阳,把加快发展“二高一优”农业,促进农副产品的名优化、商品化、国际化作为农业发展战略,全市建成了优质稻、青梅、竹笋等十大农副产品基地。
揭阳市属山区半山区地形,适宜发展优质农副业生产。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制订了发展品种优良、创汇能力大、加工贮运方便、能形成规模效益的优质稻、青梅、荔枝、香蕉、龙眼、竹笋、白叶单丛茶、水产养殖、蔬菜、奶牛等品种。揭阳市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以专业户为龙头,农民转包入股联营。经过两年的建设,揭阳市十大基地已形成近100万亩的规模,一些基地已开始产生效益。(林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棉农“保驾”替国家分忧
临漳县实行棉花虫害保险
本报讯河北省临漳县为打好今年棉花生产翻身仗,在全县实行棉花虫害保险,解除了棉农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棉农种棉积极性。
目前,3万亩春播棉已全部播种。15万亩夏播棉种植任务全部落实到户和地块,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搞好保险的同时,该县还制定了防治棉花虫害的除治标准及保险实施办法。县里还专门设置了病虫测报网络。全县13个重点植棉乡镇,每乡设1个县级测报点,6个乡级测报点,村级每200—300亩设一个测报点。各级测报员经过县系统培训后上岗,每天定时调查,逐级上报。(孙兴飞李风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赵县建成芦笋生产基地
本报讯一种名贵蔬菜——芦笋,在河北省赵县试种成功并获得丰收。今年全县近5万亩盛产期芦笋亩产平均500公斤,亩收入1045元,最高单产达1485公斤,收入3104元,成为该县继雪花梨之后开发的又一种农业精品。
芦笋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为使芦笋试种成功,县农业局先在2亩承包田里蹲点搞种植实验,经过三年努力,1988年芦笋亩产达到297.5公斤,亩产值469.7元,纯效益347.4元。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确保粮棉种植指标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开发,在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芦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遍及全县6个乡镇50余个村,年产量也连年提高。目前全县已发展芦笋10万亩,总产达到1亿公斤,总产值3亿元。(韩存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舞产品龙头搞综合开发
杜仲深加工项目在郧西山区兴起
本报讯5月初,我国首家杜仲酒厂在鄂西北黑山杜仲总场破土兴建。“杜仲系列保健酒”的问世,为杜仲这种名贵中药材的加工找到了一条新路。
黑山杜仲总场是湖北省郧西县河夹乡的一个乡办企业,创建于1973年。20年来,他们靠滚动发展,逐渐把一个偏僻荒凉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目前全场拥有杜仲面积1.1万亩,药材蓄积价值1.2亿元,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销售杜仲皮、籽、叶的经营方式,迈上加工增值的发展道路,该场同中国科技大学携手合作,研制杜仲系列保健酒,去年9月获得成功,命名为“亚细亚恩仙酒”,批量生产投放大中城市市场,供不应求。目前,黑山杜仲总场已投资100万元,正在兴建国内第一家杜仲酒厂。
在中国农学会的帮助下,该场还将投资400万元,筹建“杜仲综合加工厂”,使杜仲深度加工实现三级开发,即:利用杜仲落叶加工杜仲粉,制成保健饮料或冲剂、片剂等中成药;回收一级开发后的残渣,提炼杜仲胶,为航天航空、军工、电工和科技生产提供理想的绝缘材料;最后将二级开发后的余渣铸压制作成各类装饰板,向建材市场提供理想产品。通过深加工,该场每亩杜仲落叶每年就可增收1000多元。(彭玮)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林”尽其用
周泓洋
林业与酒本不搭界,但湖北黑山杜仲总场的杜仲酒却实实在在是从林子里走出来的。全身是宝的杜仲树,本来剥了皮、取了籽、摘了叶子,似乎宝已取足了。但黑山杜仲总场却又榨了汁、熬了胶、泡了酒,进而又把残渣废料压成了板,这就叫“树”尽其用。
就整个林产品加工业而言,应该做到“林”尽其用。过去,在林业工作中,“大木头”观念曾占主导地位。一提林业建设的成绩,一是种了多少树,二就是砍了多少材。林业企业的产品似乎仅仅是粗、大、笨的木头。其实不然。黑山的杜仲酒告诉我们:林子里也可以出胶、出酒、出……
林子里还有许多“精、细、深”的东西我们没有开发。茫茫森林在呼唤我们出政策、想点子、找市场。当更多高附加值的“精、细、深”产品从林子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国的林业才可能真正走上高效之路。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振“牙刷之乡”雄风
本报记者王锦鹄
两年前,记者在素称“牙刷之乡”的江苏省邗江县杭集乡(现杭集镇)采访,听说一个名叫韩国平的年轻人,1988年承包了村里办的牙刷厂,他交了1.8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当着父老乡亲的面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画押。在3年的时间内,就把这个叫作扬州大桥牙刷厂的集体企业整治得充满活力,效益明显,还清了村民们的11万元集资款和12万元欠债,把这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办成全国牙刷行业的佼佼者:牙刷产量居全国第四,产品70%出口,为集体积累了几十万元资金,安排了乡里200多名剩余劳力。本报曾以《韩国平拍胸脯》为题,作了报道。
短短二三年过去了,扬州大桥牙刷厂又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新发展。现在,这个厂已发展到500多人,年产牙刷达到8000万支,荣登全国“牙刷之冠”。江苏省决定,以该厂为龙头,建立“中国牙刷城”,最近已破土动工。
一个乡镇企业,在短短几年中竟闹出这么大名堂,靠的是什么?韩国平三句话道出真谛:“发挥企业优势适应市场,开发科技新品竞争市场,利用外资拓展市场。”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围绕“市场”做文章。
1992年初,厂子要扩大生产规模,韩国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选择了走股份合作、扩大联合的道路。让个人资金参与企业的投入,与企业共担风险,利益共享。
经过充分协商和策划,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资产状况和新投资数额设股,将资产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分离,既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也增大了个人持股者的经营风险。同时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严格规范企业行为。到去年底,企业自身积累达460万元,是前两年的10多倍。
市场竞争说到底要有过硬的产品,该厂与上海一家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三笑牌、维尔达牌系列高档磁性保健牙刷,采用高科技磁性强的稀土永磁材料和美国的“杜邦”刷毛及国际流行款式。这种牙刷经临床验证,对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多种牙病有特殊疗效和保健作用。产品一经上市,就得到口腔保健专家和中外消费者的好评,去年通过中国保健科技协会保健产品评审委员会鉴定,迅速销往国内外,销售额达600万元,使牙刷这种最普通的小商品变得身价倍增。
大桥牙刷厂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他们开辟吸引外资捷径,与香港大为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扬州维尔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使中国“牙刷之乡”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市场,去年已自营出口20多万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振“牙刷之乡”的雄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公司加农户一体化经营
宜黄大力发展养猪生产
本报讯江西省宜黄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猪生产,帮助广大农民增收。
县里组建了生猪产销集团公司,由畜牧兽医站、饲料公司等职能部门同养猪户签订生猪防疫技术承包、饲料保质保量定点定时上门供应等合同,形成自愿合约关系。农民分户饲养,负责生产,公司负责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农民提供商品肉猪,公司按市场价包销,分户计酬。公司通过市场销售产品取得利润,并确保农户利益,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实体。“公司+农户”受到农民欢迎,今年4月中旬便有桃陂等9个乡镇14个村的350户养猪大户,自愿加入了这种集约化、一体化经营。
“公司+农户”大大推动了宜黄商品猪生产的发展。据4月29日统计,全县农村已落实生猪饲养计划31万头,比去年增长15%,仅养猪一项今年人均可比去年增收100元以上;全县已养猪18.5万头,其中黄陂镇塘圩村朝阳村民小组养猪1100多头,人均有猪5头。(饶贵春)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看准国内棉花市场行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94年,这个师下属的16个农业团场,认真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工植棉。全师从事农业承包的农工,人均植棉在25亩以上,按1994年国家棉花牌价,仅植棉一项,农工年均收入可在3500元以上。
图为该师九团场棉花播种现场。 陈波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三门县重视菜篮子建设,菜田面积已超过万亩,使城乡居民菜篮子常青常满,还支援邻近四县(市)。
看,大棚里番茄已硕果累累。徐松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