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4-05-10

1994-05-10新闻联播 文字版

代价

第12版(副刊)<br/>专栏:改革者风采征文<br/><br/>  代价<br/> 王建国陈君<br/> “叮铃铃……”电话铃又响了。<br/> 孙立法的老伴拿起听筒时方知,又是老孙单位的职工打来的。她一边叫老孙接电话一边自语道:“今个是咋着了,自从除夕的爆竹响过之后,这电话一个接一个就没有个完。”老孙的老伴已记不清接的是第几个电话了。但是,她发现,老孙每接一个电话,眼眶里总有泪花在闪动。<br/> 这是1994年大年初一的凌晨。<br/> 孙立法刚从公司回来。他刚刚去给节日值班的职工拜过年。这不,脚还没站稳,接连不断的电话就来了。<br/> 这个电话是公司的一名职工打来的。她说:“孙经理,您好辛苦哟。您来咱公司当经理三年多了,俺还没有跟您说过一句话呢。三年来,您为了咱公司的发展,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如今,规划实现了,您也该歇歇了。谁知,大年三十您还是奔来奔去地忙个不停。俺咋琢磨着不是个心思,在电话里给您拜个年,也算表示俺的一点心意吧……”<br/> 孙经理眼睛湿了。这个人是谁?全公司600多名职工,孙立法不可能把每个职工的名字都叫出来。接连不断的电话,使孙立法想起了三年前的情景……<br/> 是呵,时间过得好快呀!三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三年岁月,记载了孙立法多少酸甜苦辣。<br/> 那时,孙立法刚到新乡石油公司上任。然而,当他把三年规划在职代会上宣布之后,投来的可不全是信任的目光。他从那几百双眼睛中,读出了支持的力量;也读出了不信任的疑虑和彷徨。孙立法的心“咕咚”了一下。他知道,他抛出了这个规划就等于抛出了一个赌注。他懂得,支持的目光鼓励他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他明白,他要想得到信赖就只能赢不能输。无论面前是刀山还是火海,他孙立法都必须去接受这个挑战,必须去完成和实现自己的诺言。<br/> 三年规划:利税和固定资产每年增加30万元;职工收入增长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盖一栋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一栋3000平方米的住宅楼。<br/> 职工们可不管你是哪路神仙,说得天花乱坠最终要的是结果。<br/> 这几年,社会风气不正,有些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改变了形象,蛀虫般到处侵蚀党的肌体。难怪群众不信任。<br/> 孙立法上任时正是企业的困难时期。企业实行转轨变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内部、职工思想不稳定,有个别中层坐等观望,有的甚至准备撂挑子。<br/> 孙立法懂得:人的因素是决定的因素。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最难沟通。没有沟通,也就没有信赖。他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r/> 会议室里,孙立法请来了八路神仙:公司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工人代表。大家一杯清茶一支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公司的规划、发展,到职工的柴米油盐,直聊到月升中天。<br/>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孙立法共收集采纳职工意见和建议56条,当即解决了16条。其中有7条是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老工人李敬宣,在公司干了几十年,临近退休,妻儿老小依然全在农村,想让公司解决一个孩子的就业问题。孙立法了解情况后,随即作了安排。并责成有关人员立即办理。李敬宣老泪纵横,紧紧抓住孙经理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没说出来。<br/> 市场变化,石油紧缺。为了春节间供油,孙立法带病出征了。大庆归来,他顾不上拂去满身的征尘,就一头扎进了他的规划中去了。<br/> 一想起规划,孙经理就不知道什么是白天黑夜了。他心中只记住了两个字:工作。孙立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干脆,礼拜天不歇吧。不行,把节假日也加进去了。但是,孙立法的工作还是干不完。在多少个日子里,孙立法携朝阳而来,与月亮同归。<br/> 狡黠而忠厚的职工,通过验证,才埋下了信任的种子。大家交头接耳:<br/> “喂,孙经理可真是个干事业的人”;<br/> “不错,这样没命的干,人会累垮的”;<br/> “想不到,现在还真有这号人”。<br/> 有个居住在公司附近的老工人掐指算过:“一连三个星期,孙经理办公室里的灯光,都是彻夜通明”。实在忍心不下,夜里,悄悄地送来一碗热汤。<br/> 孙经理感动了。“多好的职工啊!”谁说新乡石油公司职工素质差?<br/> 孙立法累病了。职工们到医院去看他,带来的礼物,是一双双信任的目光。孙立法笑了。这礼物,是孙立法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换取的。<br/> 1991年,石油公司实现利税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6%;比原计划增加了109万元。综合效益在全省行业内名列前茅。<br/> 市里表彰孙立法超额完成任务,并兑现了4万元的奖金。孙立法和班子里有关领导商议后,把这钱奖励了全公司的职工。<br/> 上帝被感动了。全公司上下一条心,群策群力,团结奋进。三年来,石油公司累计完成销售额4.9亿元,实现利税260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528万元;职工人均收入,比原来增长了一倍多。新乡石油分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优秀管理企业和先进企业。经理孙立法,也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br/> 职工们心里还记着一笔帐:三年来,孙立法没有利用职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至今,他的两个儿子还在县里工作。<br/> 如今,60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已经落成,有近百户职工将乔迁新居;高达11层的富丽堂皇的石油大厦,被称为新乡市第一流的建筑。<br/> 是呵,在当今社会中,还有什么比被人信赖更珍贵呢?这价值,有人懂,也有人不懂。但是,孙立法懂。不过,他知道,这需要代价。<br/> (作者单位:新乡日报新乡电台)

豪气文章红旗谱乡情书画白洋淀

第12版(副刊)<br/>专栏:名人风雅<br/><br/>  豪气文章红旗谱 <br/> 乡情书画白洋淀<br/> 刘梦岚<br/> “平地一声雷”,这是长篇小说《红旗谱》开篇的第一句话。《红旗谱》的问世,亦如“平地一声雷”,震动了50年代的中国大地。到目前,这部书已再版4次,印刷19次,发行500万册,被译成俄、英、日等7种文字,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评剧。现在中年以上的人,谁不知道“朱老忠”?<br/> 如今,《红旗谱》的作者梁斌已经80高龄,从193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算起,他在文学园地里已辛勤耕耘了60年。前不久,天津文艺界为庆祝他80华诞暨文学活动60年,举行了“梁斌文学活动60年研讨会”。<br/> 开幕式那天,梁斌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目光炯炯,一如当年我见到的那么朴实、善良,仿佛身上还带着冀中平原的乡土气。致答谢辞时,他异常激动,竟一口气用了四个“我不能忘记”的排比句来表达他对先辈作家和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最后又用了三个排比句:“我们吃过多少他们的小米,坐过多少他们的渔船,睡过多少他们的热炕头!没有他们,肯定没有我这个梁斌!”没有讲稿,冲出口的尽是肺腑之言!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梁斌的夫人和会议组织人却捏着一把汗:这老头,前几天因血压高、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今天是医生特准出来开会的,怎么一激动,把病也忘了?嗓门儿居然那么大,底气还那么足!<br/> 是的,梁斌从未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从泥土中诞生,在硝烟中成长。他13岁加入“少共”,搞过学运、农运、军运,打过游击,坐过监狱,搞过土改……抗战时期,夜走千里堤、爬苇塘、宿麦洼,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他怎能忘记?乡亲们不惜身家性命保护他的情景他怎能忘记?他始终在以一颗火热的心、一支战斗的笔描述着家乡父老乡亲们那惊心动魄、壮丽多彩的革命斗争业绩。继《红旗谱》之后,他又创作了《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等长篇小说。新时期以来,他热情关注着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思乡爱乡之情更切。听说家乡一带开了几个毛纺厂,又出现了一个皮毛市场,他十分高兴。80年代以后,他又出版了《春潮集》、《笔耕余录》、《一个小说家的自述》、《集外集》等作品集。这些作品,或折射出半个多世纪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革,或表现出老作家对改革开放后农村新变化的欣喜和激动。<br/> 近两年,由于身体不好,梁斌很少再写作,大部分时间用来写字画画。他少时即酷爱书画,小学时的画在家乡河北蠡县学界都出了名。几十年间,工作之余,他常临摹碑帖书画,又曾七至白洋淀,观看荷花,捕捉意境。他认为画画与写文章一样,既要有技巧,又要有生活。他说,画自己熟悉的家乡景物就容易。他十分赞赏齐白石的话:“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他的画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凝重厚朴,充满激情和希望。<br/> 80年代以来,梁斌已举办过4次画展。1990年与本家兄弟、著名画家黄胄在北京举行的“二梁兄弟画展”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br/> “豪气文章红旗谱,乡情书画白洋淀”,研讨会的大厅里贴的这副大对联,不正是对梁斌60年文学生涯的高度概括么?

一轰而起小议

第12版(副刊)<br/>专栏:漫谈<br/><br/>  一轰而起小议<br/> 湖涌<br/> 大批农民蜂拥进城,大街小巷遍布“地摊”。临街门面都成了商业网点。凡是临街的办公楼也好,宿舍楼也好,都成了什么食堂、摊点。叫卖声不绝于耳,就是深夜也不停业。为了钱,可以三更明月五更烟。可是住在楼上的人受得了吗?曾有一诗一画形容得非常贴切,不妨引用在这里:“百尺高楼住,有人楼上愁;烟油如浪滚,噪音何时休”?居民楼如此,办公楼亦然。有些人为了钱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谁家有几间临街门面房就成了“摇钱树”,成了“聚宝盆”。不少单位为了钱,竟然把临街花园毁掉,盖成商品房出租出去赚钱。怨不得有人说,大街再也找不到一片绿洲了。<br/> 据朋友讲:大家都经商,钱也不好赚了。有位辞职经商的青年人说,他近日弄得连房租的钱也赚不够。想“洗手”不干了。从这位朋友的交谈中,使我想到,干什么都不能一轰而起,遇事应思考之后行动,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轰而上。由此我联想到一个历史上善于思考的人,那就是西晋时候,民间流传的“竹林七贤”的王戎。他就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遇事头脑很冷静。在他幼年时,有一次和伙伴们去郊外玩耍,忽然发现路旁一棵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一群孩子一轰而上,爬到树上摘果子。王戎站在地上一动不动。有一老者问他:“你怎么不上树去摘果子呢?”王戎笑了笑说:“我想,如果这棵李子树上的果子好吃,又长在路旁,恐怕早就被摘光了。”话音未落,那群上树摘果子的孩子,一个个咧着嘴喊着:又苦又涩,真是苦死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少时就是个有头脑的孩子。<br/> 我觉得,一个人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因盲从而趋众,尤其不能盲目地做一轰而起的“漂流客”。要以正确的头脑去支配自己的行动,不可置国家民族整体的利益于不顾,而不择手段只为个人“大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流,不致迷失方向。

留学生(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留学生(青铜雕塑)曹春生(选自海峡两岸雕塑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