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
新闻出版部门,是我们国家精神生产的重要部门。新闻出版工作肩负着组织精神生产,并将精神产品物化,使之进入流通领域,通过市场和交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任。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此具体地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既受精神生产规律的制约,又受物质生产规律的影响,是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必然地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阶段相一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进程相一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必然地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新闻出版业面临着阶段性转移。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十几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得到迅猛发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出版规模和品种数量上,我国已跃居世界前列。新闻出版业的空前发展深刻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精神面貌,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新闻出版业,特别是出版业,在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以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折:从发展阶段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实际存在的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的依法管理为主;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说,新闻出版业正从传统的事业管理为主转向产业管理为主,并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三个方面的转移,都是很艰难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会有先后,各有侧重,却又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三个转移的中心,是新闻出版业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转移。
新闻出版业所发生的这一从总量增长转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两个文明的建设对于新闻出版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提高质量和效益,难以进一步强化其为两个文明服务的力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新闻出版业面向市场之后,不提高质量和效益,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便缺少竞争能力,难以生存和发展。新闻出版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推进的这种阶段性转移,大体上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同步,与经济建设从数量增长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同步。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经济建设中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它正在发生由总量增长到优质高效的转变,则是大致相同的。这一阶段性转移,从战略上说,是进一步调整和增强新闻出版力量,以酝酿更大的突破,继续开拓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新闻出版业正在发生的这个转变,重视这个转变,创造条件尽快地推进这个转变。新闻出版业,领域广阔,千头万绪,需要我们付出精力和心血的事情很多,但从总体上,从宏观上说,这是至关紧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新闻出版业实现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更大转变,必须具备主观努力和客观现实两个方面的条件。
目前我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是:其一,已经具备实现这一重要转移的大环境。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到总量平衡,优化结构,健康发展的问题;特别提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近两年来,“国家经济质量意识”越来越成为比较普遍的经济意识,重视经济速度,忽视经济质量,习惯扩大外延,忽视内涵发展,忽视质量效益的倾向有所改变。人民群众呼唤质量,党和国家要求质量,规定“质量年”,组织“质量万里行”等,都反映了经济建设从总量增长到优质高效转变的大环境已经形成。这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阶段性转移的大好时机。其二,人们普遍意识到新闻出版业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迫切性。社会呼吁提高质量,克服平庸,扫荡文化垃圾;新闻出版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着手解决有关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人们普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同时也就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群众基础和客观条件。其三,一些单位和地区,在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形成自己的运转机制和经营机制方面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由于领导部门的倡导和工作,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努力,新闻出版业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转变,实际上已经开始,只是我们没有明确地去概括它,没有用更大的力度去呼唤它,推动它。
实现新闻出版业从总量增长到优质高效的更大幅度的转变,具备上述条件,还是很不够的,还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多方面的努力。这里需要方向的引导,法律的保证,需要从深化改革中寻找出路,需要更加充分地运用党和国家的力量并使之与市场的力量协调起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同时又符合新闻出版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运作机制。
二、坚持方向,引导转移,更加优质高效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提高质量和效益首先有个方向问题;同时也包含思想品位和文化品格的问题。
关于政治方向。我们国家现阶段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好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信念不容动摇,路线不容干扰,稳定团结的大局不容破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但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新闻出版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如果在政治方向上出了偏差,其损失就不是一般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年,是十多年来改革措施出台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新闻出版工作一定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改革开放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关于思想情操,思想品格导向。社会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承担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的重任,必须为人们提供最先进、最美好、最健康的思想文化成果。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海外来风和金钱驱动也使一些人感染上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为了抵御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的侵蚀,新闻出版业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更加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有极少数的单位和个人,为了金钱,不惜出版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版物。其教训也是深刻的。
关于文化品位。把文化品位和方向问题连在一起,是因为,不管是政治导向,还是思想导向,没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是无法实现的。出版物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出版业上档次、上台阶,影响我们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化品位问题和方向问题连在一起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新闻出版工作的方向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政治、思想、情操、品位的综合体现;解决方向问题也不是只靠立场和觉悟就能奏效的,这里涉及到综合素质,综合运作的能力。解决方向问题,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最大限度地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处理好高精尖和通俗化的关系等问题,只有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中卓有成效地坚持政治方向、思想导向和文化品位,才算真正坚持了正确方向。
三、依法管理,保障转移,为实现优质高效创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环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出版工作进一步实现阶段性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加强法制,加强依法管理来实现。通过依法管理,保护健康力量,制约和打击违法行为,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创造条件,为优质高效地发展新闻出版业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通过依法管理,将有关部门逐步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以集中精力进行宏观管理。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对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主要通过党政领导部门的直接管理来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出版工作越来越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活动,价值规律越来越影响和制约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单纯地依靠党的纪律和具体的行政管理已经很不够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依法管理,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新闻出版立法工作,不管是全国性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说,我们的立法执法工作远远落后于实际,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在这方面的积累太少,一下子很难适应;另一方面,立法也需要实践的发展,需要从实践中提炼,不能事先立出一个法来去制约发展着、变化着的现实。不管怎么说,立法工作滞后于客观实际的状况,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很大困难。近几年新闻出版的现状再一次表明,执法不力的状况亟待转变。
四、深化改革,加速转移,进一步形成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
十几年来,新闻出版改革的基本走向,是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新闻出版改革在全方位展开。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新闻出版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一)进一步转换出版单位经营机制。事业单位按企业管理,并且进一步加大企业管理分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以增强出版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这是出版单位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出版单位的改革,要逐步确立出版法人制度。需要国家补贴支持的,按事业单位管理,大多数按企业管理。不管是事业还是企业,都要确立法人制度,严格界定法人责任,使他们有职有权,对违法乱纪者严惩不贷,对守法尽职者大力支持。
转换出版单位经营机制,要把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利于其他改革措施的出台。通过三项制度的改革,在出版单位形成激励机制,激励工作人员的开拓创造和敬业精神。建立新闻出版集团,是一些省市在新闻出版改革中的新探索。它有助于巩固和扩大产业规模,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有助于加强管理,引导舆论。组建集团的试点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新闻出版单位的自觉自愿出发,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是利益的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的撮合。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律。随着新闻出版改革的深化,会涌现一批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各类新闻出版集团。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培育和发展图书市场体系。目前,出版业的许多矛盾集中地反映在发行环节上。发行体制的改革是深化出版改革的关键。当前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搞活流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竞争的图书大市场。
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搞活新华书店的经营机制。新华书店,是我国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几十年来为我国出版发行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华书店的经营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急需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新华书店的改革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试行发行代理制,以此搞活批发环节,拓宽批发渠道,切实发挥主渠道在图书流通中的作用;二是进行购销形式的改革,允许经销、寄销、包销等各种形式并存;三是推进新华书店产权制度改革,以搞活新华书店的经营机制。近几年来,各地所采取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国有民营等方面的试验,都是搞活基层书店的有益探索。积极促进跨地区图书批发市场的建立,重视在不发达地区建立批发市场。同时要大力发展图书销售网点。报纸刊物的发行,在支持完善邮发这一主渠道的同时,也应允许和支持进行多渠道发行的探索。对于个体发行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促进其以行业协会等形式自教自律,鼓励他们在活跃图书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是新闻出版改革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亟须转变管理职能,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宏观调控上,下大力研究和解决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争在理论、政策、法规、体制等方面,都能迈出新的步伐,以保证新闻出版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证新闻出版业由总量增长阶段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的顺利进行。加强理论建设,探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加强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新闻出版业这一重要的精神生产领域,面对经济转轨给新闻出版业所带来的这一错综复杂的局面,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没有从宏观上透视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是很难工作的。而我们恰恰是在这些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对于新闻出版业的管理缺乏理论研究,对于新闻出版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出版业的发展规律缺乏理论研究,对于“发展”和“改革”究竟给新闻出版业带来哪些“机遇”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这种状况,实际上已经在影响以至阻碍着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以提高我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新闻出版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一方面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和试验,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上升到理论。新闻出版工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抓导向、抓总量、抓结构、抓效益。宏观管理的手段要多样化。我们在长期的行政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行政管理是很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舆论的手段,特别是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力争在宏观管理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新闻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出版手段和业务管理现代化方面多下功夫。要通过技术改造,加快编辑、排版、制版、印刷、装订以及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质量和效益。技术改造应分清轻重缓急,坚持高起点,坚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相结合,特别重视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影响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五、促进繁荣,实现转移,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实现新闻出版业从总量增长到优质高效的转移,最终的标志是繁荣。繁荣的主要标志是新闻出版业的总供给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总需求大体平衡;书报刊的结构应该大体合理;繁荣不只是数量上的增长,更应是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它要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更要有建立在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质量。
促进繁荣,要重在建设。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新闻出版单位,都要以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对此,要制定长远整体规划,又要有目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在具体操作上,指导思想要明确,重点要突出,任务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效果预测要明显。新闻出版署正在抓紧“八五”计划的贯彻落实,“九五”计划也将着手制定。这是组织我们国家精神生产的大事,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不只是新闻出版力量,而是整个编著力量,甚至整个精神生产的力量。
队伍问题仍然是促进繁荣的核心问题。新闻出版业,能不能繁荣,能不能向优质高效发展,关键在队伍。新闻出版事业对于队伍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有品格和境界;不仅要有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还要有组织精神生产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国内外精神文明成果,还要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队伍的建设,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廉政建设。一定要按中央有关规定切实抓好。
新闻出版事业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门,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部门的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越来越发挥重大作用;这个部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历史关头,我们新闻出版工作者正站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要舞台上。面对新闻出版业从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一方面,我们感到非常艰难,一方面又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务必珍惜这个历史机遇,珍惜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竭尽全力,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把新闻出版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深刻的意蕴有益的启示
——读杨牧《天狼星下》
何开四
杨牧是读者熟悉的当代诗人。在新时期中,他的一系列诗篇曾传诵一时,继而以“新边塞诗”名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历经五年的惨淡经营后,他又推出了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天狼星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牧有漫长的塞外生活史。1964年,他才二十岁,就随百万盲流西出阳关,浪迹天涯。“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大漠风尘,求生存的劳役艰辛,坎坷人生的爱情生涯,“文革”中的曲折际遇,都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在书中有淋漓尽致、惊心动魄的描写,足令人回肠荡气。但是,我认为这部作品有别于一般的“流浪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更具思想的力度,更多地写出了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东西。与其说《天狼星下》是西部传奇,毋宁说它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之旅,或者说它是一个当代诗人的精神现象学;这也就使作品摒弃了平庸而获得了深刻的意蕴。其中,它所展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和时代的关系问题,尤其发人深省。
《天狼星下》的可贵之处,正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从被动转为主动,从逆来顺受走向积极进取的心灵历程。在历经磨难中,杨牧上下求索,参悟人生,在那近乎灵魂拷问的严酷自审中,他认识到要走出天狼星下笼罩的华盖运,还须自己奋起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在自己流浪的形中灌注流浪的魂。作品第23章“废品的报复”中,就生动地描写了他的觉悟和对自己命运义无反顾的重新选择,从而实现了他精神历程的一次重大转折。
杨牧的这一精神历程具有典型的意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艰难时世中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时不断上下求索,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这正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品格。在今天它同样有着启示性的意义。
与此相关,《天狼星下》在展示个人和时代的关系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作者独到的思考。
杨牧从盲流到诗人,无庸讳言,这和他的个人奋斗,勇于向命运抗争分不开。但把这一点绝对化,认为一个人能离开时代,离开人民作一种潇洒的“自由选择”,那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只有当个人的奋斗和时代前进的律动契合、共振,个人的潜能才得以发挥。杨牧的成功,也只有在粉碎“四人帮”后,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他的心扉,使他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以理性的思考反思和检讨他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纠正自己在“文革”中一度出现的迷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紧紧抓住历史给予的机遇,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新时期文坛复苏之初,杨牧及时写出了《我是青年》、《在历史的法庭上》、《站起来,大伯》等力作,这些诗篇是杨牧的呐喊,不也是时代的潮声吗?以后他从事于“新边塞诗”的创作,以其开阔的境界和昂扬的气象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抒发开拓者恢宏的理想,不同样是时代精神的回响吗?《天狼星下》所昭示的这一内容,蕴含了杨牧多年来真切的人生体验,也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对应了特定的时代情绪。杨牧曾经历过的那些苦难岁月已经过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迎来了经济建设的高潮。时代不同了,但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依然有一个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在历史的转型期,我们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而且更带有精神的意义。天狼星下,在金钱炫目的光晕中,我们有的人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重新“丢失”,成为精神上的“盲流”呢?我想,在这个时候认真读一读杨牧的《天狼星下》,该是有针砭意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