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艺录

  为了明天
——《上海大风暴》观后
刘扬体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拍摄难度大,史学眼光要求它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审美眼光则要求它有所虚构,没有虚构,不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观众,很难达到史学眼光与史诗才情的统一。艺术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掌握虚构的自由度。
11集电视连续剧《上海大风暴》(陈立德编剧,李歇浦导演),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个剧一方面非常尊重历史,不但在重大史实上尽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同时在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生活气息、细节描绘直至服装道具的营造和运用上,也力求造成厚重的历史感;另一方面却不拘泥不停滞在史学家对这次起义所做的历史评价上,而是去寻找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支点。1927年3月,上海工人阶级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登上我国政治舞台之后,在思想、政治、组织、经验、装备不足的情况下领导进行的。这次起义虽然胜利了,但它很快又被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合力扼杀在血泊之中。“4·12政变”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了历史倒退的分界线。所以,从历史教训看,这次起义并非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产物,但浸透在起义者身上、包含在血的代价中的极其宝贵的革命精神,那种为了明天而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以开创民族未来的奉献精神,却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发扬光大的。《上》剧在题材开掘上由此出发,将艺术构思的重点放在历史主体的创造性,历史所涵蕴的永不磨灭的精神启示上,着重表现的不是历史的沉痛,历史的惋叹,而是它的悲壮,它的不屈不挠,它的激越而慷慨的心声,因而使此剧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震撼力。
当然,艺术虚构的运用,主要还在于塑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剧中的贯穿线索是阿珍、阿胜和赵志刚的感情纠葛。阿珍从贫苦农民的女儿,成长为有觉悟的先进纺织女工,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她心地的善良、性格的单纯,及其对爱情的坚贞,是交融在一起的。当她误以为阿胜叛变投敌,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向他举枪射击时,我们从她泪光莹莹、爱憎交织的眼神中看到的,是超越爱情的情感升华。后来与阿胜前嫌尽释、重归于好的戏,由于有较好的情节铺垫,和情感纠葛的发展,因而仍然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与他俩相对照,在形象典型化方面更具认识价值和审美深度的,是赵志刚这个集多种矛盾于一身的悲剧性人物。他立足资产阶级,却又同情工人,力求保持中立,又不得不执行命令,深爱阿珍,而又不得不放弃爱的选择,这种种矛盾和痛苦,可以说,都多多少少带有那一大动荡时代和大风暴来临前后社会关系急遽变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特征。最后,当他亲见阿珍、阿胜和众多手无寸铁的工人,倒在血泊之中,惨剧是由他的部队开枪所致,并且是由口口声声喊着要和工人在一起“共同奋斗”的蒋介石等人,采取阴谋手段所造成的时候,他所感到的悲哀和痛苦,是无法抑制的。全剧结尾,满身血迹的阿胜挣扎着爬到阿珍身旁,吃力地将她抱起来,朝着熹微的曙色走去,赵志刚孤零零地伫立在遍地血污中悔恨莫及、痛不欲生的一组画面,意蕴丰厚,令人久久难忘。
剧中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周恩来、陈独秀,也颇具性格光彩。可惜,副线上的人物有的有些脸谱化;阿珍、阿胜最初的失散和街头偶遇而发生的误会,作为叙事起点上不可疏忽的细节,处理尚欠细致。总之,《上》剧艺术经验值得重视。它的较强的观赏性多半来自艺术虚构,而虚构的自由度,则以其对历史有新的发现为前提。


第8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抓典型、出精品
牛学武
文艺创作的难度在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一个或几个与众不同的典型化人物;领导者的功力在于能否指导、培育一个或几个有导向性的先进典型。常说的“抓典型促全面”、“以点带面”是人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工作才有主动权,方能运筹帷幄,自由驰骋。
时代需要精品,人民渴望精品。精品是“抓”出来的,好戏是“磨”出来的。影视、戏剧艺术是群体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现在创作可谓一派繁荣,但传世之作实在太少。所谓抓,就是管理,抓创作就是抓管理和组织工作。所谓精品,就是代表这一时代的优秀之作,是不是精品,一是要看是否有较深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二是要看其是否经得起历史、群众和演出市场的检验。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要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提到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就得抓好典型,分类指导,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当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文艺工作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出现了“滑坡”、“疲软”现象。然而,只要党管文艺,坚持两手抓,“困境”可以摆脱,“低谷”可以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在眼前。如上海市委高度重视高雅艺术的建设,去年,先后推出电视剧《大潮汐》、话剧《OK·股票》、戏曲《金龙与蜉蝣》等作品,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吉林省委书记何竹康要求文艺工作者把创作作为繁荣文艺的中心,狠抓重点工程,抓出了气势磅礴、撼人心弦的现代京剧《高高的炼塔》等一批高档次的作品,在全国连续三届获得文华大奖。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也重视抓住典型推动全局。新年伊始,李长春对诗人王怀让的诗歌新作《我们光荣的名字:河南人》作出批示:“此诗写得很好。我们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激励河南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力拚搏,再现历史的辉煌”,给河南省文艺界带来很大鼓舞。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狠抓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高层次的文化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拍精品,使该省成功地推出了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使人耳目一新,备受观众青睐。
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还普遍存在着经济建设发展迅猛、文化建设明显滞后的现象。我们热切希望各级领导像对待物质生产那样,高度重视老百姓精神食粮的生产,辛勤耕耘,精心培育。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成立五周年
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近日在京举行,首都部分老艺术家及社会各界同仁1000多人出席并观看了《祖国赞》文艺演出。
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于1989年4月由我国著名学者和革命家张友渔同志倡导创立,并担任第一任会长。促进会成立五年来,以文化为媒介,以组团赴海外举办展览、演出、讲学、经济考察和邀请海外艺术家、学者、企业家来华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等形式,广泛联谊炎黄子孙,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木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艺推出院庆45周年展演剧目
4月16日,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建院45周年纪念日。作为一个在中国话剧史上写有光辉一页的国家剧院,45年来,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出戏出人,创作排演了160余出中外优秀剧目,成长起一批又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
院庆期间,剧院又隆重推出大型历史剧《捉刀人》、大型现代剧《大江弯弯》、小剧场剧《灵魂出窍》和一台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晚会》。(亦文)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银幕

  新颖独特的《影视瞭望》
朱国梁
尽管这些年电影市场滑坡,影院观众日减,但电影仍然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热点,不少电视台都开办有电影栏目。地处首都的北京电视台发挥其地利优势,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颇具收视率的《影视圈》栏目。从今年开始,北京电视台又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影视瞭望》。从几个月播出的内容看,该栏目将电视对电影的关注由感性进入了理性状态。
《影视瞭望》由《动态传真》、《银海聚焦》、《影苑博览》和《影视市场》4个块面组成。如果说《动态传真》是“消息版”,《影苑博览》是“艺术版”,《影视市场》是“广告版”,那么《银海聚焦》则是“理论版”。它在《影视瞭望》中所占的篇幅最多、时间最长。它所承担的任务,是用通俗易懂的镜头,对影视创作走向、态势和影视热门话题进行综合评述,从而给影视创作者以启迪和促进。从已播出的“寻找王成”、“且看喜剧”、“电视剧本征婚启示录”、“凌子风心系天桥”和“电影双奖走向的思考”等专题看,所评述的话题有分量,有见解,从中可看出编导的眼光比较敏锐,抓得比较及时、准确。如果说“寻找王成”通过询问普通观众对王成是否了解,带出了对“追星现象”的反思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必要性的肯定,那么“电视剧本征婚启示录”则从一个小消息入手,引发了对影视剧本如何进入市场、如何繁荣影视创作的思索。而“电影双奖走向的思考”则以观众对电影评奖的态度,揭示了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由于《银海聚焦》的编导抓住了这样一些宏观性的话题,因此尽管播出期数还不多,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从而使《影视瞭望》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好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视瞭望》中还有一个服务性的节目《影视市场》。导演拍新作品通过这个节目征聘演员。专业演员或热爱影视表演的年轻人,则可通过这个节目作自我推荐。其内容不仅为正走向市场的电影业的机制改革做了件实事,也因其表现方式的独特,颇能吸引观众。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银海聚焦》所抓的话题有的还显得有些单调,有的在表现中还比较粗糙。如何使话题更有分量而制作精细,恐怕是该专栏编导需要作长期的努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举国放歌颂三峡
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杂志社和湖北宜昌市文联《三峡文学》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三峡放歌”全国歌词大奖赛已于今年4月1日拉开帷幕。截至目前,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已收到全国30个省市参赛词作300余首,《歌曲》杂志社、《湖北日报》、《宜昌日报》和《三峡文学》杂志社已分别开辟专栏登参赛作品。
大赛将历时5个月,8月31日结束。届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由全国著名作曲家谱曲,著名歌唱家演唱,并灌制音带和制作MTV。


第8版(副刊)
专栏:

  专题片《中国大动脉》推出
由铁道部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中国大动脉》即将与观众见面。本片着重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热情地讴歌了铁路职工负重爬坡、拚搏奉献的革命精神;真实地反映了铁路建设滞后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制约;形象地勾画出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和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观摩研讨会上,《中国大动脉》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纪录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央乐团合唱团将举办外国合唱作品音乐会
4月29日、30日中央乐团合唱团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一场外国合唱作品音乐会。这是该团自去年赴美、加参加国际合唱研讨会、年底赴台演出《黄河大合唱》以后,今年第一次以一套全新的合唱作品,向首都观众汇报。
这场音乐会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一级教授马革顺先生和马老高足广州乐团常任指挥徐瑞祺执棒,精心推出的曲目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乔·安·罗西尼的《圣母悼歌》、约翰·克拉姆斯的《吉卜赛之歌》、流行于美国大学生中的《浊水河》和《黑人灵歌》以及第一次在北京舞台上出现的混声合诵《圆舞曲》等。(木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