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笔的分量
张绪田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我并没指望每篇文章在社会上能引起多么大的反响,但每次做文时却感到手中的那支笔是非常重的。我想,巴老的许多作品之所以会成为中华现代文化的珍品,恐怕原因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古往今来,人们把做文看作是一项极严肃的事,“倾注三江五湖水,挥动千钧写春秋”。小小一支笔,人们为何把它看得有“千钧”重呢?仔细品味,不是没有道理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手中之笔写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文章,从而唤起亿万民众;卓越的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是靠手中的那支笔,所以人称他们的笔下有雄兵百万;有责任感的文学家,用手中之笔写出脍炙人口的锦绣华章,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衍过程中,笔曾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笔既能为善,亦能为恶。在封建社会,那些昏庸的皇帝手中的笔,可以置好人于死地,也可以亡国败家。笔如果落在一些缺乏良知的文人手里,则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弄得人心惶惶,社会大乱。天不杀人笔杀人。难怪也有些人把笔看成是危害社会,制造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
其实,笔只不过是由人掌握的一种行文写字的工具,你要把全部功过都推给它,似乎有点不大公平。心正笔则直,心邪笔则曲。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用笔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宋末的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是用笔写下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手中的那支笔,似投枪,如匕首,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人民为之精神鼓舞。笔在他们手中之所以能有千钧之力,恐怕主要还在于“心正”。但是有些人,虽然一生与笔为伴,却并不懂得手中那支笔的分量,他们把笔作为趋炎附势、玩弄文字、游戏人生的工具,随心所欲,逞心而挥。在他们的笔下,把糟粕当成精华,把溃烂当成乳酪,把庸俗当成风雅,把低级当成高贵。前些时期读了几部曾经“热”过一阵的书,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却窥出了一点倪端,那些绝顶聪明的文人为什么常常会将自己的灵魂赌得干干净净,根本原因乃是常常难得“心正”,更何况如今这世上又明摆着那么多叫人“心邪”的诱惑。一旦“心邪”,手中的笔就容易跟着神魂飘忽,因此笔也就一钱不值了。笔不值钱,有人便用嘴去“侃”,反正国家又不收“侃”税,自己身子骨也轻松,但时间长了,恐怕连自己也分文不值了。
笔无论何时都是沉甸甸的,每个执笔者应该感到它的分量。


第8版(副刊)
专栏:

  枫树上的枝丫
一舟
他爱枫树,爱那似火的红叶。他说,他的心愿是做枫树上的一个枝丫。于是,他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笔名:枫亚。
他叫龚德,江苏启东人,1945年春天参加新四军,当过文工团员,做过文化教员,干过《挺进报》记者。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他是战士,是记者,也是作家。
评论家认为,枫亚的小说“用自己内在的声音作为流注作品的感情旋律”,“艺术风格朴实、严谨”,“注重用细腻的感情打动读者心弦”。
年逾花甲的枫亚谈起早期创作,难以忘怀老作家冯雪峰。1950年夏季,参加过孟良崮、鲁西南出击、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在抗美援朝中立功数次的枫亚,将他的中篇小说《向敌后出击》,寄给冯雪峰。不久,在朝鲜战场,他接到了冯雪峰寄来的样书。22岁的青年作者枫亚,在老作家的热情扶持下,开始奠定了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坚定信念,从此一发不可收:《不可侵犯的人们》、《军营之春》、《小路情深》、《江海乡土情》……
1976年,枫亚离开当了18年编辑的《解放军报》社,回到故乡南通当起了专业作家,又开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老老实实沉下去,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枫亚去农村,到渔区,建立生活基地,熟悉的生活成了他小说和散文中的绝好素材。最初的几年,他写出了40多篇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蹬“二等车”的大嫂》、《售棉纪事》、《静静的老人楼》、《周晓英收鲜》、《小套里》等,但他自己都不甚满意,于是,长年从事小说创作的枫亚写起了纪实文学。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与时代同步,用自己的笔,迅速反映改革开放,反映祖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他说:“采写现实,反映时代的浪花,我责无旁贷。”
这些年来,他采写了20多篇反映改革第一线火热生活的报告文学,如反映开放了的南通港的《拥抱世界的港口》等。最近,一部描写50年前新四军抗日反“清乡”斗争的《三百万颗民族心》引起多方关注。沉寂多年的枫亚在这部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中,讴歌了苏中四分区300万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为抗战胜利立下的丰功伟绩。
走出寂寞的枫亚顿觉天地宽广,他说:“文学创作本是艰苦的事,想走捷径是注定要失败的。今年我虽然64岁,但我还有一点雄心,我不怕吃苦。努力写出稍好一些的作品,是我的心愿。”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安徒生的怀抱
马平
在丹麦访问的日子里,我总觉得丹麦人是生活在安徒生的怀抱里。我又想到,何止他们,全世界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沉醉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中。所以不难想象,安徒生在19世纪中期写下的篇篇永垂不朽的童话里所散发出的种种令人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在接近21世纪的今天,依旧像隆起的穹苍,密密匝匝地笼罩着丹麦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国家。
地处北欧的哥本哈根,白天似乎长得永远过不完,清晨5点钟天空就已泛白,晚上9点钟天空还是一片蔚蓝色,没有一朵漂浮的白云,好像一匹不皱的绵绸。沿着繁华的斯特洛盖人行宽街,我一下就卷入了如云的人潮,感到所谓“随意社会”的开朗和欢快。由北转向朗热里尼海滨,经过挥鞭策牛的农神喷池,就来到了安徒生童话里那尾为了保全爱人性命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美人鱼铜雕像下。在童年时代,我就从叶君健先生翻译的童话集里知道美人鱼的悲壮故事,今日移情实境,不由自主地细细观看。这尊青铜像同真人一般大小,与罗马、巴黎的巨雕相比是太失雄伟了,而且这个人鱼直到小腿都是人形,只是脚变成了鱼鳍,也不那么神秘。在她的鱼尾下,水浪搏击礁石,不时溅起雪白圣洁的泡沫。然而,丹麦少女的秀丽面容,那一双有爱无恨、有哀无怨的眼睛,凝望着大海的无限深情,却让人回味无穷;薄薄的嘴唇,微微张启着,仿佛是在为人们讲述安徒生在100多年前写下的那146篇脍炙人口的童话。丹麦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怎么说怎么像。80年来,美人鱼一直是丹麦的象征,这大概就是她的迷人所在。
在欧登塞,我参观了安徒生度过童年的一幢乡间平房。他那不愉快的童年生活的遗物已幸存无几,但他成名后的纪念物却琳琅满目——床、写字台、各种手稿、一个精致的衣柜和一团绳子。据说,安徒生外出就害怕被火围困,所以身边总带着一团绳子。
整个陈列馆呈现出朴素的气氛,表达了历尽艰辛方能成功的主题。这也是安徒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同其他伟大的作家一样,他在他的成名作之一《丑小鸭》中描述了自己,不过这种描写也许是无意识的。
直到现在整个欧登塞还是怀着强烈的兴趣来纪念安徒生无与伦比的才华。在写有城名的交通路标两旁分别是一只丑陋的小鸭和一只漂亮的天鹅。
对丹麦人来说,安徒生是他们的“国宝”。在哥本哈根生活的几天里,我发现丹麦是安徒生的丹麦,安徒生的魅力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哥本哈根市中心一条繁忙的商业街,就命名为“安徒生大街”。街头耸立着安徒生高达四米的铜质雕像,他形象逼真,右手拿着一本童话集,左手持着手杖,面带微笑,似乎在迎接远方游客造访这个他终生热爱的国家。
安徒生在宁哈文区所住过的三间房子,虽然都近200年的历史,却保留得完好如初,门口钉着的铜牌,清楚地标明他居住的年份和年限,其中一间,安徒生竟住了20年。他常在这里凝望着在屋前流过的运河,构思、写作,许多篇让孩童们废寝忘食的童话佳作,便是在这里完成的。
到城中的蜡像馆参观,简直就像进入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这里有穿新衣的皇帝,还有那两个骗子;有丑小鸭和漂亮的天鹅、睡美人、豌豆公主、拇指姑娘;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姑娘……。特别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还有《夜莺》里的那只中国鸟。就是这篇童话使丹麦人在100多年前就向往着屹立在东方的中国。所有的蜡像都制作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看得人如痴如醉,恍惚又跌进童年的旧梦里去了!
周末,友人请我们去观赏丹麦民间舞蹈。在一座欧洲典型的歌剧院里,观众座无虚席,主持节目的司仪一拿起麦克风,便骄傲地说:“这里是安徒生的故乡,这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现在,这些漂亮的姑娘,将用她们优美的舞姿,为朋友们呈现出另一个美丽的世界……”。楚楚动人的司仪言简意赅,无时不在突出安徒生的存在。
…………
我想,这就是安徒生的丹麦,丹麦的安徒生。但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又是属于全世界的。这就是艺术的永久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一九七六年十月史料
 忆叶剑英元帅
胡绳
夜静哀吟汉苑风,
妖星犹照未央宫。
回天端赖千钧力,
殛恶还凭一代雄。
决断当机锋胜雪,
指挥若定气吞虹。
于今四海承平久,
长忆元戎不世功。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作家王宗仁所著《周冠五与首钢》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人王绶青新著诗集《天野海郊集》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宁宇诗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洪程的诗集《人生乐天图》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野岭的长篇历史小说《贵妃逸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晓峰的文学评论集《王晓峰文谈》由大连出版社出版。
△张万舒、林白曦主编的《芬兰之旅》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感觉河水
金口哨
赤脚伸进河水
我深入春天的底层
被冬天久裹的双足
漫过透明的声音
在鹅卵石与沙子之间
脚心揣摩着最最亲切的细语
无数根神经为之陶醉
犹如荡起轻舟
感觉河水
顿生一股悠长亲切的表情
河水流去的有我的童年
俯身触摸河底石头
掐住鱼的阴影
踉跄在独木桥上
不敢正视河水
晕旋了魂灵
全身心体验河水的意蕴
感觉河水
双脚犁开春天的浪花
播种我的恋情


第8版(副刊)
专栏:

烟云图(中国画)
李俊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