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用绿色迎接新世纪
徐有芳
内容提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阻挡土壤沙漠化扩展的绿色屏障;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又是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人类已为历史上对森林的破坏付出惨痛的代价,今天,正面临着用绿色迎接21世纪的重大使命。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森林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对绿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森林在环境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重视,以致把森林作为环境问题的根本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球上的农田、森林和草原三大生物系统支撑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在这三大生物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观念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保护、水资源危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森林锐减等问题割裂开来,相提并论,实践证明,这些问题都与森林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
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历史上地球大约有2/3的陆地面积覆盖着森林,可是现在全球森林覆盖率仅为25.08%。森林的消失使土地失去了有效的保护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80年代中期美国进行的一次全国性土壤调查表明,1.65亿公顷耕地每天约有1000万吨宝贵的表土层被水冲掉或被风刮跑。1960年3月和4月,两次“黑风暴”席卷了俄罗斯大平原南部广大地区,损失表土约10亿吨,当年春季作物受灾面积达6000万亩。类似情况不少国家均有发生。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世界有1/3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250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加快。
森林锐减使许多地区失去了阻挡沙漠化扩展的绿色屏障。目前,世界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并正以每年500万至700万公顷的速度侵吞着土地,有64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其危害涉及全球1/6的人口。在非洲一些地区,本世纪50年代还分布着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由于滥伐滥垦,目前已变成荒芜的沙漠。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过去150年间,由于砍伐了大片森林,使200万公顷土地沦为荒漠。人类对此再不能麻木不仁。
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山清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了森林与水的关系。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长枯水期水流量。上游森林的破坏是造成较大洪水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非洲的大饥荒到印度百年不遇的干旱,从孟加拉国的水灾到泰国南部洪水暴发,无一不表现出毁林的恶果。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旱灾与水灾都与森林遭到大量的破坏密切相关。
森林还是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目前,人类并不准确地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动物和植物,普遍接受的是约530万种,其中半数以上都栖息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单是热带雨林就保存着生物物种总数的40%。也是由于破坏森林,物种正在不断消失。自160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种灭绝,目前大约有3956种濒临灭绝,3647种处于濒危状态,另外约有7240个物种因种群骤减而成为稀有物种。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课题。
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为森林的破坏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是在吸取这无数次的严重教训之后,人类才认识到森林存在对人类对地球是何等重要。1991年,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把森林提到了维护人类生存和地球前途的全球战略高度,并呼吁各国共同行动,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森林被首次列为世界最高级会议的主要议题,一致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在《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可见,林业肩负环境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为地球奉献绿色,用绿色迎接21世纪,应该坚持造林绿化与保护森林并重的方针,应该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责任。目前,整个非洲地区正积极地开展集体和农用造林活动,每个国家都有“植树节”、“植树周”等类似的活动。造林最活跃的是干旱和草原地区的周围各国、非洲南部、东部高原地带。尼日利亚、加蓬在不利的经济形势下,仍尽力造林。撒哈拉地区各国现有的人工林比1980年增长了10倍。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委内瑞拉,人工林局面非常喜人,每年造林约为50万公顷。北美地区人工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亚洲已成为人工林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到目前,孟加拉国已累计造林33.5万公顷,印度已累计造林1600万公顷。
为了用绿色迎接21世纪,需要强化国际合作。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热带林行动计划”已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已有18个国家和8个双边及多边机构开展“热带林行动计划”的合作,其中5个国家已完成阶段性立项并开始实施。亚太地区已有17个国家正在实施“热带林行动计划”。其重点是更好地经营森林资源,通过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经营多效益的天然林,扩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广体系,以及改组林业服务机构,增加财政预算,来加强森林保护和促进造林绿化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最近十多年来,一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亿万人民参加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展开,累计已有34亿人次义务植树180亿株。举世瞩目的我国林业七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东、福建、湖南三省消灭了秃林荒山。目前,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379万公顷,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应该说,这是中国对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中国还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不高,人均森林占有量不多,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低,与世界林业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提出,到200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13.92%提高到15.3%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左右。植树造林、加速绿化,尽快为地球增加绿色植被,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使命。我们相信,只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行动,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森林保护,一定能够为地球增加绿色植被,用更多的绿色迎接21世纪。          
  (本文作者为中国林业部部长)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绿满英伦
——英国城市绿化纪事
陈特安
春天以其勃发的活力闯进了人间。当此之际,在英国居住过一些年头的人,脑海里不禁又会浮现一幅绿满英伦的秀丽画面:城镇街头院落,芳草处处,繁花飘香。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总有绿色相伴,英国的城市绿化令人难忘。
英国首都伦敦历史上曾以“雾都”闻名。1952年12月5日,伦敦毒雾延续4天不散,全市交通停顿,4000多人因烟雾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丧生。英国环境专家指出,伦敦毒雾事件与英国森林,特别是泰晤士河两岸的森林被毁有关。因为树木花草的叶片能吸附尘埃,吸收空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森林被毁就无异于失去大自然这个“消毒器”。惊人的恶果使英国人加强了环境意识。于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政府专门设立环境部,还成立许多环保研究机构,在防止污染、“三废”处理,特别是城市绿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着力提高全国森林的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的大气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乱砍滥伐,使不列颠岛的森林覆盖率降至3%。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制定森林法,建立林业委员会,它既代表国家管理林业,又作为国家的林业企业营运。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
——在市郊营造“绿带”,形成城市自然“消毒器”。英国都市工程管理协会在全国发起“都市森林运动”,推进在市郊大面积植树造林。据英国官方最新统计数字,目前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大城市的“绿带”面积已分别达150万和20万公顷。环伦敦市就有一条平均宽度约18公里的“绿带”,带内只能植树造林、栽花育草,不许修建房屋建筑,零星分布的风景区,正逐渐被辟为大型的天然公园。“绿带”的建设既有效地限制城市扩张,又有利于防止污染、改善环境。
——扩建公园,培植草坪,为都市铺上“绿色地毯”。英国许多城市都在扩建公园,伦敦仅著名的公园就有十多座,像海德公园、摄政公园、汉普斯特德希思园林等,则有“伦敦心肺”之称。如今,“雾都”已成为花园城,全市人均拥有绿地22.8平方米,实现了城市花园化。
——公民以绿化为己任,“家庭花园”为城市绿化锦上添花。英国大小城镇,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栽花植草,英国人称之为“家庭花园”。傍晚尤其是周末,在家庭花园里修整花草,是大多数英国人不可缺少的一大乐趣。
——注意废物回收利用,分类处理垃圾,被称为英国的“绿风”。英国企业和公众把废物回收利用视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伦敦已建立起4座世界级大型垃圾处理厂和26个废物“再循环中心”。英国一些组织就经常发起各种环保运动,以唤起政府和公众对环保的关心。据说,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这方面也是人们的楷模。他数十年来节约下来的金属,就可以用来造一架飞机。
“绿风”吹绿英伦岛。伦敦已从昔日的“雾都”一跃而为今天的“花园城市”,并且成为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世界上最清洁的大城市之一。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草原长盛
本报记者史宗星
广袤千里的绿色大地,构成了澳大利亚自然风光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特征。
记者在这个国家住了将近两年,体验了绿色赐予的美好感受:晴天没有尘土,雨天不泥泞;皮鞋用不着三天两头擦;清新的空气令你呼吸舒畅,极少有痰;遇上工作劳累或心情不佳,到草场上漫步半个钟点,或在松软的绿草上仰躺片刻,心情顿觉轻松,忧愁也随之化解……澳大利亚人有这样的自然环境确实是一大福分。然而,这并非都是大自然所赐,也是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经过二百多年的开发,澳大利亚已有三分之二国土常年绿油油的。这广袤的绿色由三个部分组成:在人口集中的各大小城镇,除建筑物和道路之外的所有空地都植上了草皮;建立了二千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四千万公顷,占国土的二十分之一;开辟与改良了总面积四点五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百分之五十八)的近八万个牧场。
广阔的牧场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从经济上讲,它是澳大利亚的一大支柱。扬名世界的“澳毛”为澳大利亚赢得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即使在受到最近一次经济衰退打击的今天,全澳仍拥有一点五亿多只优质羊,年产羊毛九十多万吨、羊肉六十五万吨;肉牛二千一百多万头,年产肉一百七十万吨;奶牛二百六十万头,年产奶六十四亿升;再加上每年出口四百多万只活羊,全国牧场总产值每年高达一百亿澳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牧场的作用则是不可估量的。它实际上是这片国土生态平衡的“钢铁卫士”。因此,澳大利亚人对牧场极为厚爱,精心地经营着。
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严格控制载畜量。按牧草长势和水源情况决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说来,牧草茂盛、水源充足的牧场,载畜量就高,每公顷平均可养牛两到三头或养羊十到十五只。而未改良的天然草场,每两公顷才养一只羊。载畜量同牧草状况相适应,解决了牲畜育肥同草场保护之间的矛盾。
草种的培育和改良为牧场不断注入生机。科研机构通过常规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不断推出抗病、抗虫、耐旱、高营养的牧草新品种。目前广泛播种的三叶草,兼有自繁性强、营养价值高和根瘤菌固氮能力强等优点,播种一次可生长三四十年不会老化。
像许多国家一样,澳大利亚的草原也面临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牧场主除采取技术措施外,还有一些硬性的政策规定。比如,政府授权“土地委员会”教育并监督牧场主对牧场土地生态进行保护,若有人对土质保护不善,违反了规定,“土地委员会”有权将租给牧场主的土地收回,或实行罚款,甚至诉诸法律。
澳大利亚的草原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目标努力。这里的专家们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在处理环境和发展两者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两者达到统一、而非互不相容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本报堪培拉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植树造林造福子孙
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