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
郑志芳
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邓选》第三卷的许多文章中,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于牢固地确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小平同志无论是观察形势、研究问题,还是作出决策,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总是把它们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首位。他多次强调,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他说:“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他认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能不能达到。农村的稳定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小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小平同志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从国际国内经济和政治方面考虑的,有很强针对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应该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到关系社会的稳定,改革成果的巩固、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以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应有的高度来认识。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相当一些领导干部中,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还没有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的精力转移了,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放松了对农业的领导。针对这种状况,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10月和今年3月两次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学习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牢固地确立农业是基础的指导思想。他指出,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他特别强调,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必须用很大精力抓农村工作,地、县委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得如何,作为考核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
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粮食问题,他认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1983年1月,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谈话时说:“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他在1986年6月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的谈话中又指出:“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总的目标始终不要离开本世纪末达到年产4800亿公斤粮食的盘子。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帮不了我们。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必然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件关系国家和民族自主自强的大事,必须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精力密切加以关注和解决,千万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乡镇企业要发展,要提高
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1987年6月,他以喜悦的心情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他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自己的一项创举。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列举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建设了“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等功绩,强调指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
在小平同志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近些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出现加速发展、加快提高的好势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新成就,它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万亿元,纯利润1600亿元,上交税金950亿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总值1900亿元,职工达1.12亿人。如今乡镇企业年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乡镇企业是农民奔小康的希望所在,是最大的扶贫和致富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明确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必须长期稳定。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从我们自己的实践看,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与此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竭力提倡要“科学种田”,科技、教育兴农。他在1983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
根据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想,我们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一次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的最大优越性,是彻底打破“大锅饭”,使农民真正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的极大积极性,从而使我国农村生产力获得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分户经营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新飞跃,必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问题,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经验,包括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以及实施的步骤、方法等。基本的态度应该是既积极推进,又不能盲目草率。从我国农村引入股份合作制的成功实践来看,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深化改革,实现农村第二个飞跃的突破口。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论农业产业化
齐乃贵
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与市场接轨,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引发又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这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体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它具有科学的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经营形式,是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客观产物。农村改革之初,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层次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广大农民冲破“一大二公,高度集中,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等条条框框,实行“户为单位,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机制,从而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迈向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并逐步打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继而又向工、商、建、运、服务等非农产业拓展,使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同时这些企业又为农业增加了资金积累,带来了发展后劲,农村经济出现了趋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新态势。
贸工农一体化推行较早的山东省潍坊市,涌现了众多的农村龙头企业和各类商品批发市场,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不仅把本市蔬菜通过批发市场销往全国27个省、市、区,而且邻县及外省的时令果菜也来此销售,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自1984年以来,这个市逐步发展起43万亩蔬菜种植规模,总产15亿公斤,从事运销的人数达数万人,经济效益占农民收入的50%。上海大江公司肉鸡产加销系列化,形成年产4000万只的规模,年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江苏邳州市,对农产品加工增值形成8个系列,仅栽桑——养蚕——烘茧——织绸——炼染——服装——出口这一系列,即创产值2.5亿元,8个系列共创值1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实际也是走的产业化道路。其共同特点,就是重视了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如美国实行的农业一体化,有三种形式:①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②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加工企业。③大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上述形式,使美国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系列服务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分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法国叫做农业联合体。有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两种形式。纵向联合体,就是把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订此类合同。横向联合体,有三种形式。①购销服务合作社。属农产品销售和提供生产资料、信息服务的合作社。②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农业经营者组合、共同使用农用机器、共同开垦等合作组织。③农业信贷合作社。上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对法国现代农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使农民脱贫致富、使农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孕育并推动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渐显露出来: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因长期受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束缚,多数人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缺乏按市场法则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生产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农村的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迅速地向效益高的非农业产业流转,农产品加工增值,大部分流入非农产业,使农业经营条件恶化,甚至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反常现象。三是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配套的矛盾。它直接制约了农村专业化的进程,影响了生产经营者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延缓了市场机制的发育。四是农产品经营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规模小,质量差,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低等。以上矛盾和问题,实际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太低,相关产业不配套,利益关系不紧密,生产经营相脱节,农业缺少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农村出现的上述转变和矛盾,客观上要求农业选择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
(二)
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⒈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当地有优势、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减少盲目性,增强生产经营的预见性。解决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和突破区域壁垒,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桥梁,从而使全民、集体、个体、经济联合体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有秩序地进入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藏、运销等环节的发育;促进农民与主导产业及各种服务组织迅速结合,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设备等会向农村流动,进而促进农民劳动效率,并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不断转移。富裕的农民,为寻求其剩余资本的滚动发展,资金趋向城乡第二、三产业,客观上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各类经济隆起带的崛起,并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⒋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农副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实现多次增值。据山东潍坊市调查,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6亿元,经过加工实现增值150亿元,提高1倍以上。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农民每年平均增加收入可达100元以上。
⒌换取外汇。农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可以换回外汇,增加技术、机械设备等的进口;可以在外贸收支中起平衡作用。
⒍促进农民经营意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业化,可有效地把广大农民引进市场,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及产品的品种、质量、规格对自身利益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学经营、学技术的自觉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市场观念和科技水平。同时也会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业在外在的拉力和内在的动力推动下,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
农业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⒈培育和开拓市场。发展市场农业,其内涵是提高农业商品率。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应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诸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技术、资金各生产要素及期货市场等。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逐步实现生产与需求连接,当地市场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从而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⒉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确立、发展主导产业,应本着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以突破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并注重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⒊建好商品基地。商品基地建设,是农业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典范,是保证主导产品系列开发和市场占有份额及商品供给批量的基础。
⒋办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
⒌完善经营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按照经济规律,妥善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联系,龙头企业与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至为重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扶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把扶持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自觉地为生产服务,把加工经营环节的部分利润让给农民。通过提供适当的服务费,鼓励有关经济技术部门为生产基地提供服务。②互相支持。实行谁扶持建设的生产基地,由谁负责加工经营。无论在产品走俏的时候,还是产品滞销的时候,都坚持这一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③自我保护。市场农业存在着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风险。在专业化经营创利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专款存入银行,以备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时提供自我支持和发展,避免大起大落。上述原则均体现在合同或契约中。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其他服务组织,凡涉及经济利益的事情,都应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或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⒍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相配套、相结合。乡镇企业应坚持发展与提高、速度与效益、内向与外向并重,大力开拓与农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为农业产业化建立更多更好的龙头企业。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放宽放活政策,强化基础设施等措施,加快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载体。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路,就在脚下
——读《石狮:中国民办特区》
郑俊琰
读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石狮:中国民办特区》,深深感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好用活党的政策,大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力,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筑便有了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定会取得伟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发展着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认识到社会主义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各国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才能产生远远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同样,地域广大、域情复杂的中国各地,也不能机械地采用某种划一的方式来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福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石狮,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即“民办特区”的道路。
石狮的发展历经了许多曲折、坎坷。“文化大革命”时期,它曾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重要对象。改革开放之初,它曾是“小香港”、“小台湾”,是走私货的集散地、黄色制品的源头、制假售劣的黑工厂黑市场及文化的沙漠。然而,这一切多已成为过去,信奉“爱拚才会赢”的石狮人,善于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敢于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行。他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竭尽全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在五年间增加了十倍;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累计上缴国家财政一点一亿元;一九九三年社会总产值达到五十六亿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获得很大发展:五年间用于教育的支出达一点五亿元,建起十九所新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数百人;群众自发办起有两千名成员的读书社和数十个文化团体。一九九三年,石狮被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称号。石狮人民靠自己的双手把一个小镇建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侨乡新城,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一条富有特色的“民办特区”之路。这正是石狮作为福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价值所在,也是本书给我们的启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