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纪念林成为摇钱树
满斗中学植树造林解决经费不足
本报讯学校植树造林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学校的情操,还使满斗中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满斗中学更新采伐的柁材、檀材、椽材6000多株,收入7.2万元,他们用这笔资金,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修建砖石结构的校舍53间,还全部自己投资修建教职工宿舍83间。
内蒙古科左后旗满斗中学坐落在著名的科尔沁沙地腹地,无情的风沙多年侵扰着学校,1961年学校提出了“造林治沙,育人育树,使沙丘变绿洲”,为学校创造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此,学校把植树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每到植树季节,师生员工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平时,学校把学生的公益劳动课尽量安排在绿化管理方面,并把它作为在学生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每当新生入校,第一课就是栽“入学纪念树”,向学生介绍学校的造林史。学生毕业时栽“毕业纪念树”。年复一年,植树不止,绿地逐年扩展,如今已达到1050亩,拥有松、杨、柳、榆等各种树木30多万株,师生人均2.3亩林、800多株树。(封加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育树·育人·育财
周泓洋
满斗中学师生植树造林,既尽了义务,又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学校收入,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育树、育人、也育财,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绿化祖国,人人有责。每年植树3—4株,是每个适龄公民的应尽义务。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尽义务,这话并不尽然。其实,几年后直接的经济收入也是不小的。“十年树木”,土地的奉献是丰厚的。栽下去的是株株小苗,收获的将是栋梁之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务植树既是创造绿色,也是一项宏大的产业。有的单位建立的义务植树基地,就像坐落在深山里的一个个小工厂。对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尽了一份力量,又为单位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一年之计在于春”,愿义务植树运动更加生机勃勃,愿每个人都挥起铁锹,为祖国的春天再添新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北京市领导深入实际调查
 研究解决山区致富问题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黄威、本报记者李宏伟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市长李其炎日前带领市有关部门领导,到京郊平谷县山区乡调查研究山区建设情况。这是北京市主要领导今年以来第7次深入山乡研究解决山区致富问题。
北京市山区占全市面积62%,有150万人口,其中有60个比较穷困的乡,占40万人口。北京市主要领导认为,山区致富是北京早日实现小康的一个关键,全市要把加快山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以来,陈希同、李其炎等先后深入到京郊密云、延庆、昌平、房山、门头沟、怀柔、平谷等7个山区区县,现场考察,访问村民,了解当地农业、林业、养殖业、水利、加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帮助解决难题,与干部群众共商致富大计。在延庆县刘斌堡乡、昌平县黑山寨乡,陈希同指出,加快山区建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走向市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林、牧、矿等产品,体现“靠山吃山会吃山,走向市场奔富裕”的发展思路,加快山区发展。陈希同反复强调,全市各行各业都要到山区走一走,看一看,积极支援山区建设,共同富裕奔小康。要以支援山区为荣,响亮回答我为山区发展做了什么。
陈希同、李其炎在平谷还强调,要积极支持有远见、勇于创业的干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苦干实干,形成规模,开创山区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防止“浮夸”重抬头
编辑同志:
贵版今年4月11日刊登的《干部真该实在点》的来信,和《为什么还要浮夸?》的“随笔”,写得非常好,切中时弊。我们办公室的同志们传阅后,普遍认为信中所述情况都是现实存在的。我们极为赞赏贵报“敢为人民鼓与呼”的精神。
“浮夸风”抬头是一种腐败行为的表现。为什么要浮夸?因为浮夸可以获得个人利益。浮夸者得利,踏实苦干者无利;浮夸者“青云直上”,埋头苦干者“原地踏步”。这能不助长浮夸之风的恶性蔓延吗?
“浮夸风”是一种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诱因。浮夸必然造成人民负担的加重,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所以,各级领导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力戒浮夸和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多干些实事,实实在在地加快经济的发展。“浮夸风”能够毁掉一批干部。对“吹牛”、“浮夸”的少数干部实行重奖,无形之中挫伤了多数干部的积极性!因为这些人的“获奖”是建立在说大话、说假话的基础上的。如果都向他们看齐,我们的干部队伍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民群众还会信赖吗?
安徽阜阳地区纪检委黎源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启东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抛荒
本报讯江苏省启东市在春耕生产中,针对少数农户有土地抛荒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现在全市粮棉种植面积都已落实。
近年来,启东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之种田效益低,一些户出现了土地抛荒、粗放经营苗头。市委、市政府发现后,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把解决抛荒问题作为搞好春耕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他们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农业法》和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并组织干部深入农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开办了技术培训班,派出技术人员下乡巡回上课,传授科学种田技术。市里还作出土地转包的政策规定,鼓励种粮种棉大户,扩大经营规模。现在,全市已涌现出种粮种棉大户1402户,创办各种农场162个。(周福昌龚心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村经济发展“绿皮书”(1993—1994)出版
本报讯1993—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经济绿皮书),近日出版发行。该“绿皮书”是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与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课题组发表的第二部农村经济年度分析报告书,也是社科院年度经济社会形势系列报告书的一部分。
1993—1994年度“绿皮书”对1993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分析和相关比较,也对1994年的发展作了简要预测。日前,有关专家围绕“绿皮书”就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佘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贵州省贵定县以盛产茶叶闻名,该县产的“云雾”茶早在明、清两朝就作为皇室贡品。如今,该县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新发展了5000多亩茶叶,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苗族妇女在采春茶。
杨楹张晴晓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吉林农业大学集教学科研于一体,成功试种出青花菜、荷兰豆、网绞瓜等稀、特蔬菜三十余种,并在东北大面积推广十余种,增添了北方的蔬菜品种。图为他们在试验大棚里进行科研活动。塞北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改革推动投入启动外向带动科技驱动
东中西部乡村工业首季均衡发展
本报讯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两级工业企业深化改革,注重效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销售产值与工业生产产值同步增长,产销衔接较好。1—3月份累计实现产值47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工业销售产值39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5%,产销率为83%。引进外资,出口创汇明显增加,实现出口商品交货值4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86%,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2%。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东部增长54%,中部增长43%,西部增长51%,其中,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等中西部省区发展速度较快,村办工业后来居上,已占乡村两级工业产值的49%,增幅高出乡办工业3.6个百分点。每月增幅基本平衡,发展比较平稳。
今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向深层推进,兼有融资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功能的股份合作制逐步推开。实践证明,这类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普遍高于其他乡镇企业,成为乡村工业中一个最有活力的增长点。乡镇企业集团以及企业联合、兼并、拍卖等项改革也进展较快,各地加大了投入力度,1993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去年的投入有50%以上用于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上,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去年600多万就业人员加入到乡村工业中,壮大了职工队伍。(龙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一家人种田有一百八十多个工就足够了,即使拿出一半时间休息,每年还有一百多天白白浪费掉,所以,农民徐京发说——
“最可惜的是劳动力的浪费”
本报记者江夏
(徐京发,男,58岁,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乡河桥村农民。自1980年始,与5户农民联合承包了1100多亩荒山,开发造林,现已发展成有604户农民参加的京发林业合作社,他们承包的2万多亩荒山,已有7000亩成林,4000亩郁闭,400亩果挂枝头。)
记者:您是跟山打交道的,山里人说话实诚,您说说山里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徐京发:看怎么比了。原先山里穷得很,我们是有力使不出。党的政策允许农民承包,允许冒尖户,才把我们的力气解放了。你问人均收入呵,530多元吧,不一定说明问题,因为有差别。大多数农民还是靠种几亩田、养几头猪过日子,饿不着,也没多少钱。开店做生意、出去打工的人还是少数,他们挣钱多些。我们这些早期承包开发荒山的农民也算是先富起来了吧,比光靠种田养猪的人收入要多。
记者:多到什么程度呢?
徐京发:一家如果有二三十亩山地,种上林子,光按生长量算,也有个几万元吧。
记者:这就很可观了。是不是很多人都照着你们的样子干?
徐京发:是呵,这十几年,我们的队伍越干越大,现在这604户是分布在4个乡、12个村的。可是还有好多人是闲着的。最可惜的是劳动力的浪费。我给你算笔帐。1亩水稻一年只用20个工就能有好收成,棉花用工多,一年有70个工也够了,平均起来1亩田只用45个工,一个农户以1.5个劳力、4口人吃饭计算,一家人的田有180多个工就够了,可是1.5个劳动力一年有500多个工日,即使拿出一半的时间休息,也还有100多天被白白消磨掉了。有些人聚在一起赌博,不管是输是赢都不做事。这是多大的浪费。
记者:是不是人们觉得致富的门路太少?
徐京发:其实要想致富,门路并不少,我们承包荒山就是现成的一条,山区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荒山和劳动力嘛。我们从1980年到现在,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办法,既套种农作物,又栽油桐、果木,同时还造用材林,当年开荒当年就能有收获,现在我们光是山上已有的产值估计就有1500—1600万元。1993年,我们又办了京发实业总公司,在一些大城市开设经销点,为我们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服务。如果大家按我们这条路走下去,也一定能富裕起来。
记者: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少人还在观望呢?
徐京发:搞林业周期长、风险大,他们担心这期间政策有变,到有收益时自己拿不到。再说,这是个艰苦活儿。我当初承包了以后,连续5年吃住在山上,身上晒得漆黑,脱了层皮,手脚上简直没有好肉了。有的人吃不了这个苦。还有就是怕别人闹“红眼病”。现在得“红眼病”的不光有群众,也有干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适应新形势积极调整对付新压力寻求突破
中山乡镇企业依然虎虎有生气
本报讯记者何加正报道:入夜,初放的华灯透过雨幕照进车窗,时不时见霓虹灯闪烁。三乡,这个昔日的农村小镇如今给予外来人的已完全是一种都市感觉。白天,沿着205国道向东眺望,过去的山坡荒地上,一座座巨大厂房里坐满了来自内地的年轻工人。
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曾以市办工业强大著称。如今,各乡镇各凭优势,乡镇企业发展已成为沿海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典型之一。去年,完成总产值14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1亿元,首次进入乡镇企业百亿元产出的行列。今年1、2月份,仅镇、村工业即实现产值17.11亿元。
和几年前相比,中山乡镇企业层次上的明显变化给人以深刻印象。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去年一年增加52家,总数达218家。其中超亿元的10家。一批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三乡镇的美日显示系统工程公司开发的电脑彩色显示器,一次在国际上的订单即达40万台。张家边区,一座规模不大的工厂——粤中电子有限公司,去年完成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目前,已有韩国、日本等国和台湾的工程师被企业聘为高级雇员。随着资源、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减弱,一些企业开始向内地寻求发展。以第三产业著称的长洲村(集团公司)在重庆合资建设了28层的新华大厦。中山反映着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水平。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乡镇企业正在经受着新的沉重压力。不同的发展路子产生的不同困难带来了人们不同的情绪。毗邻珠海紧邻澳门的坦洲镇因特区优势正向其转移而兴高采烈;张家边则因三资企业为主,资金、税制改革等未造成沉重压力而处之泰然;三乡因早期房地产得手,加之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雄心勃勃。然而,自办企业为主的一些乡镇则被严重的资金问题困扰着,税收增加,亏损企业增多,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减弱。新情况和新的经济形势正给中山乡镇企业带来新的压力,因而,也迫使其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以寻求新的突破。
一些地方退而提出了“三让”(让股权,让利,让市场)政策,以吸引外资,减轻资金压力。有些地方作出发展私营企业等政策调整,更多的则着眼于企业的升级换代。张家边的去小换大(企业)、去粗换精(产品)、去旧换新(设备)“三去三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企业的内部改革步伐普遍加快。各乡镇从不同情况出发,围绕产权等几乎都出台了一些有别于人的改革措施。为适应各项新的经济政策和宏观改革措施,各企业也在努力作新的调整。人们有理由相信,乡镇企业年年有困难年年发展,几年后,中山乡镇企业又会是另一种样子。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编者按:在一些粮棉主产地区,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确保粮棉稳定增长,是一个难题。但是,难题并不一定找不到答案。山西省稷山县“粮棉稳,林果兴”的路子,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向必须坚持,稳定粮棉这个基础也不能动摇。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同举共兴的,无论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不会使农业有长足的发展。稷山是“一手‘枣篓子’,一手‘粮袋子’”,其他地方当然不可能都来如法炮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背好“枣篓子” 不丢“粮袋子”
稷山粮棉稳林果兴
本报讯作为全国粮棉基地县,山西省稷山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毫不放松粮棉生产,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增长,棉花交售量在山西省连续4年夺冠,走出了一条“粮棉稳,林果兴”的路子。
稷山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境内稷山板枣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是皇室贡品,品质优良,但由于多年沿袭单一的麦棉结构,形成了高产低效穷县的状况,板枣也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500元上下徘徊。为尽快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腾飞,县委、县政府从1990年开始,全面实施“红枣战略”:建成50万亩以枣粮间作模式为主的经济林,“枣化”稷山。经过几年的努力,枣林面积已由原来的不足3万亩扩大到8万多亩,今年将新栽15万亩。
农业结构调整的动作如此之大,会不会影响粮棉产量?县委书记尚平安说:“我们选择的是枣粮间作这一模式,它是一种立体农业。上可以收枣,下可以产粮;既能有效地给农民增加收入,又不会使粮棉产量滑落下来。过去我们的种植结构单一,如同一条腿走路;现在加上红枣生产这‘一条腿’,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这叫做:背好‘枣篓子’,不丢‘粮袋子’。”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稷山首先稳定粮棉种植面积,其次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水平。从1991年开始,稷山实施小麦生产的“雄风计划”,即以推广鲁麦14、晋麦31和晋麦33等优良品种为主要内容,通过稳住亩数、穗数,增加粒重来实现小麦高产,并大力推广有机旱作,使全县39万亩小麦总产连续3年增长,1993年达到9794.3万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都在3000万公斤以上。全县棉田面积始终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中90%进行塑膜覆盖。由于物资服务跟得上,技术指导搞得好,棉花总产连年保持在600万公斤左右。(峻岩泽慧)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为了这一分
——“鞋王”森达向世界水平进军点滴
1993年10月,是江苏森达集团大喜的日子。在中国首届鞋王评选中,他们荣获了“中国鞋业大王”称号并坐上了制鞋业的第一把交椅。
此时此刻,恪守“视今天为落后”信条的董事长朱相桂,却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在国内称王,在国际上的坐标又在哪里?
为了找准森达集团在世界制鞋业中的位置,朱相桂一行5人来到皮鞋王国意大利考察。到旅馆,顾不上休息,就带着自己的皮鞋来到最著名的皮鞋设计所圣埃尔彼迪尔市乌尼马克公司拜访著名设计专家、公司董事长马利龙格先生。马利龙格仔细端详着中国鞋王生产出来的皮鞋,连声称赞:“了不起,你们也能生产出这样的鞋子,我可以给你们打99分。”
打99分,这一分到底差在哪里?在意大利10天,朱相桂一行马不停蹄,考察了马尔凯大区的男鞋制造厂、女鞋制造厂、制革集团、鞋底厂等18个企业。在精品海洋中遨游一番,终于悟出这一分差在何方。朱相桂对同行们说:“这不是哪个部件的差距;意大利制鞋工人,不是普通的制鞋工人,不是普通的制鞋匠,而是一个个鞋业艺术大师。”
一分之差虽只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艰难的一步,也是森达皮鞋第二次脱胎换骨的一步。森达人发誓要迈实这一步。朱相桂考察回厂的那天,正是鞋王杯发奖的日子。在迎杯仪式上,朱相桂深有感触地讲述了森达鞋在意大利只得99分的故事。
第二天,朱相桂拎着一大包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样品鞋,首先来到十三车间。这是厂里有名的“王牌车间”,专做高档皮鞋。180多名工人,围坐在机器旁,倾听董事长谈话。当谈到对照先进水平找差距时,一旁的车间主任不服气地说:“制鞋业东西方审美观不一样,意大利的‘老人头’名牌我也穿过,做工用料,我们也不比他们差。”其他人也附和着。朱相桂心里咯噔一下。他立刻想到,工人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民意识较重,容易自满自足,要消灭一分之差,必须首先缩小思想上的差距。
朱相桂转过脸,笑着问那个车间主任:你知道‘老人头’在意大利有多高的位置?”“名牌呗。”“你讲错啦。”朱相桂认真地介绍说,“在中国市场上意大利皮鞋95%不是正宗的意大利皮鞋,这次我带回了10多双,现在让大家开开眼界。”朱相桂说着打开包,取出真正的意大利名牌皮鞋分发到工人手中。全车间干部工人争着传看,有的拿出自己做的鞋与意大利鞋横看竖比,有的还穿起来体验感受。那皮质、色彩、款式、装饰、气质、感觉,个个赞不绝口。连最不服气的车间主任也翘起了大拇指,不好意思地说:“获得鞋王后,不能做井底之蛙。”
差距在哪里?各车间各工序进行了热烈讨论。 前帮成型,是制鞋的关键工艺。新流水线车间主任姚立祥认真分析,将意大利男鞋与自己车间生产的男鞋包头进行比较,压弹100次试验,结果包头复位成型明显不如意大利皮鞋。他带领4人组成攻关小组,研究前帮成型的材料和工艺。最终利用热熔包头材料进行热定型的新工艺处理,终于解决了定型差的难题。
压力最大的是厂设计室。那天,设计科长王志华茶饭不思,琢磨着一双意大利鞋如痴如醉,想从中悟出真谛。一次午饭刚吃一半,“啊,有了。”他自言自语,飞奔设计室,拿出刚试样的女鞋一量,鞋的重心和着力点不科学,导致让脚服从鞋的非科学习惯。要从传统的设计方式中走出来,最根本的就是要鞋型服从于脚型。于是,设计科派出了20多人到国内不同地区重新测量各种脚型,并把测量的数据输入微机,进行科学设计。在设计中考虑皮鞋的保健功能,使鞋底的凹凸部位,对脚板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森达集团在此后推出的男女式冬季皮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有多种功能,在北京、上海等大商场抢售一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