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体育)
专栏:

  寻找同世界体坛接轨点
——从南北武术擂台赛谈起
黄振中阎乃华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春潮,给武术的发展带来契机。今年春天,大大小小的武术活动接连不断,使人尤其感到这项根植于神州大地的瑰宝开始升温。刚刚结束的南北武术擂台赛,便是武术之乡沧州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成功地筹办好的一次大赛,参赛者之多、观众之热烈都很少见。当然,这与当地群众浓厚的习武尚武之风关系密切,但是更主要的是经过15年发展的散手项目已经走向成熟,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人们由此也产生一些联想,认为散手很可能成为博大精深的武术同世界体坛的接轨点,最先被世界认同和接受。这样想是有根据的。首先是散手更具有现代体育竞技的规律。两个人在擂台上搏斗,施展各种搏击技术,经过3个回合的较量,最后判出胜负。这种身体接触的对抗性项目,同奥林匹克大家族的拳击、柔道、摔跤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增加了腿功,使其更激烈。散手计算胜负的打分法等也同拳击很相似。这说明中国这项民族体育是可以和世界体育接轨的。它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可同竞技项目相通。
前几年曾有散手是拳击加腿的说法。应该承认,在开展散手运动的初期,确有乱打一气的现象,动作很不规范。但是,当它跨越了15年之后,成为高强度对抗项目,有了一套本身的规律。双方运动员戴护具,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各自应用踢、打、摔、拿高招,以击中对方有效部位的积分或击倒对方、击下擂台定胜负。散手充满了刚猛、激烈、顽强和进取的阳刚之气,再用拳击加腿去认识散手是错误的,不公正的。
散手运动发展的速度,也是武术整体前进的红箭头。现在几乎全国的体育院校都组建了散手队,有的还设立散手专业。不少省市在向奥林匹克项目靠拢、减少和合并其它项目时,反而开展这个非奥运项目。许多武馆把发展散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吸引招收学员的主要手段。设在河南少林寺附近的塔沟武馆,由于散手出名,不少专业队都来此招生。现在在校弟子有3000余人,十分可观。
由于散手实用,既可健身、防身,还可锻炼胆量和意志,习武者与日俱增。沧州散手赛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秦树明,三个儿子都学散手,老三现在还在河南队。秦树明说,学散手不光是学技术,更主要的是锻炼意志和竞争能力,学成后无论干什么都有用。当地武林持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参加这次比赛的北京武术院散打队教练于志波,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后又读研究生,但他最后择业是散手。他说,这项运动很迷人,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于志波的功夫好,集拳、腿和摔于一身,尤其是出拳有力,据说他一拳可产生400公斤的打击力。在沧州看了他的比赛,果然如此。15日晚,于志波对北京武警的杨宝刚,他用后拳连连击中对手的头部,接着又用边腿踹其胸。几个回合下来,杨宝刚已防不胜防。于志波在对手防守削弱时,双手将其举起,从自己的头顶上翻摔过去。四周观众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精彩的散手赢得了观众。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说:散手运动虽然仅是武术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像中国象棋过了河的卒子一样,是大有可为的。
看来,天时、地利都有益于散手走出国门,去同世界体坛合轨。但是,这个项目还不完善,从训练到竞赛,从裁判到赛制等并未达到系统化。训练方法也有待改进。有人曾担心如果匆匆忙忙开出国门,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不用多长时间,便可能挨打。日本人的柔道、韩国人的跆拳道都是在自己占绝对优势情况下介绍给国外的。在我国散手脚跟还未站稳时,应该稍稍沉住气,在训练方法上下一番功夫。
对于接轨点的看法也有异议,是武术套路还是散手;是武术文化还是竞技部分等等,都有待于统一认识。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那种不加提炼、不分先后,将整个中华武术全部向世界推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支队伍出门一样,横排是出不去的,只能成纵队,一个一个向外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武术向外推广。南北武术散手赛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择其易者先从之。这样容易达成共识,为别人接纳。如果仅在博大精深中陶醉,将延误武术向外推广,武林有识之士是不会背这个包袱的。(附图片)


第11版(体育)
专栏:

  改革中的世界体操锦标赛
冯冀柏
199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正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进行。近日,一些报刊和体操界人士在报道和评论中,均称该比赛为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实际上,比赛种类不仅有单项,而且有个人全能,怎么能叫单项锦标赛呢?出现误差,主要是由近年来国际体操联合会对竞赛的不断改革引起的。
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对体育竞赛的影响越来越深,体操界人士感到原有的竞赛形式、技术内容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形势,表现为体操比赛的观众不断减少,新闻界和商界对体操比赛的兴趣消退,组织比赛的经费来源越来越困难,以致今年国际体联的经费,已出现了相当尴尬的局面。针对这样的情况,经济发达国家的体操协会在竞赛改革和体操的技术内容方面,以及体操选手的伤病和女运动员年龄过小的问题上,都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体操比赛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怎样才能受到新闻媒介更多的关注?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这些已成为世界体操运动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1990年底的国际体联代表大会试探性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在提案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一反往常的规定,对一些重大问题只做了原则性的表决通过,便在以后的年度中开始实施,导致1996年以前已安排好的各项赛事,必然要出现不断的修改。会议决定,为了使竞赛名称更响亮、更具诱惑力,取消世界杯赛,将所有由国际体联组织的比赛均称为世界体操锦标赛。在统一的名称下,每次比赛的内容并不相同。原来每年一次世界大赛改为每年两次世界体操锦标赛,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举行。在比赛种类上,突出了单项比赛的精彩和吸引力,为更多有特殊才能的运动员参赛创造条件。
这一提案得到代表大会原则通过后,1991年在巴黎举行了只比单项的世界体操锦标赛。由于首次实施,出现了许多组织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同时,各国体操协会和国际体联技术研讨会都反映,过于强调单项比赛的吸引力,将会失掉“全能是体操的最重要基础”这一本质,把体操运动发展引入歧途。1993年夏季,国际体联执委会在审核澳大利亚承办199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准备工作时,决定修改只比单项的决定,增加一场全能比赛。今年11月将在德国多特蒙德第一次举行只进行团体赛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不产生个人全能和单项名次,这也是竞赛办法改革的新尝试。
体操改革大势所趋,涉及竞赛方法、体制、技术各个方面。国际体操界为推动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商业化更加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有效地进行体操运动的适应性变革,又完好地保持体操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提案,例如:科学安排各年度的竞赛体系、运动员的最低参赛年龄的论证(许多提案提出女子的最低参赛年龄应从目前的15岁提高到16岁,以保证充分体现女子项目的特点)和世界比赛中规定动作比赛的存留问题等等。今年5月初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体联代表大会上,这些重要的改革提案将付诸论证和表决,以确定今后世界体操运动发展的走向。
(作者为国际体联执委、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附图片)
给我一个支点俞宁摄


第11版(体育)
专栏:

  棋童见长
——记罗洗河
本报记者李长云
不满17岁的罗洗河四段在第七届中国围棋名人战第四轮小组赛中,执黑中盘战胜车泽武七段,成为本届围棋名人战闯入循环圈最年轻的棋手。人们纷纷上前祝贺,可他却淡淡一笑。
每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小洗河总忘不了自己的父亲罗恒安和师长罗建文七段。
罗洗河1977年11月23日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工人家庭,5岁开始学围棋。父亲罗恒安是他的启蒙老师。6岁时,罗洗河已有“棋童”之称。苦于当地没有好条件,父亲带着还不太懂事的小洗河,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四处拜师。惜才爱才的罗建文教练把他收留在自己的家里,一边上学,一边学棋,一住就是4年。其间,罗建文既要教他下棋,又要像父亲一样照料他的生活,用心良苦。
1986年,中国少年围棋队成立,罗洗河与常昊、邵炜刚、周鹤洋、刘菁等有幸成为第一批成员。论年纪,他是队里最小的,但论才气,他在队里可谓首屈一指。可几年下来,小师兄常昊、邵炜刚等以及比他入队还晚的王磊在国内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出了名,唯独小洗河默默无闻。
教练吴玉林这样评价他的这位队员:小洗河下棋很有才气,经常会想出出人意料的好着。训练时,他喜欢解死活题,像《发阳论》等高难度的死活题书,他都看过好几遍,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他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知识书、古诗词、言情小说都爱看,有时还作些小诗。也许是由于他兴趣太广,喜玩好动,下棋有时也不能专心致志,平时训练也不如其他队员用功,因此比赛成绩波动特大。
近一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洗河懂事不少,下棋比以前用功了,棋力也日渐长进。今年2月初全国七段以下围棋新秀赛,他一举夺冠。
谈到自己今后的打算,罗洗河语出惊人:“国内高段位棋手中,我还从未战胜过聂卫平、刘小光两位九段。我想,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战胜他俩。我更想成为中国棋手中第一个夺取世界冠军的人。我现正向这个目标努力。”(附图片)


第11版(体育)
专栏:采访札记

  中国拳击怎么啦?
任建民
在南京采访全国拳击精英赛,见到五台山体育中心田径场敞开着,一群群孩子在绿茵上嬉戏。溜冰场内热闹非凡,花一块钱即可借得一双冰鞋,痛痛快快地玩上半天。
一位叫陈有明的教育学院学生蹲在场边整理鞋带,聊了几句,颇感投机,便将组委会送的一套门票转送给他。他翻看票上的定价:预赛15元,决赛40元,不由叹道:“这么贵,如何买得起!”
一起去采访的一位同行问我:猜猜这次决赛门票黑市价是多少?记起预赛时下着小雨,15块一张的入场券贬到5块,我猜道:“15?”他摇摇头:“往少说。”“10块?5块?”他连连摇头,伸出4个手指头。只卖到4块?原价的1/10?我有点不信,岂料他报告的票价更惊人:“一块钱4张!”
比赛开始,拳击运动员轮番登台亮拳。有两位观众不知什么原因争执起来,不太大的南京市体育馆里几乎所有的观众纷纷起立,引颈翘首,赛场哄然,广播员不得不提醒大家:请继续观看比赛。不知是不是场上的比赛吸引力太小,这样的场面出现不下三次。
中国拳击怎么了?我想知道,观众也想知道。旁观者说不清楚,圈内人也说不清楚。比赛不好看,观众可以不捧场,可记者总想弄个明白。
找教练员问吗?大部分省市队的教练都有一张和队员差不多同样年轻的面孔。而且,相当一部分教练只是业余爱好者,他们或出身于柔道,或从摩托车改行,现在的身份皆出于服从组织安排。
他们自己也承认,就教练队伍的整体水平而言,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于是,就有了安徽、辽宁、天津等5个省市队准备引进古巴教练的意向。
回北京时,和国家队一同挤在一节加挂车厢内。看了此次比赛江涛击败佟勇那副游刃有余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琢磨:像他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手,已经将亚洲锦标赛、东亚运动会、全运会冠军拿到手,一定将目标定在亚运会,进而世界大赛。没想到他却说:“我连今年都不想打了。太累,头痛,腰也疼。可他们要我打八运会。”
名师未必都出高徒,像教练们反映的队员人心不稳,有的还“兼职”做生意等问题,如首先不解决,恐怕洋教练也难有作为。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现行体制的改革。洋教练和俱乐部似乎成了各个项目谈改革必然涉及的话题,拳击也不例外。各路教头几乎众口一词:实行俱乐部制是大势所趋。
有报道说,全国第一家俱乐部去年3月在合肥成立。安徽队教练王辉说,不过是一块牌子而已,换来的是美菱公司每年的10万块钱。去年底在武汉进行的首届全国俱乐部精英赛,参赛的也都是挂牌俱乐部。
也有人想动真格的。57岁的国家队教练杨金亮踌躇满志地告诉笔者:他的俱乐部已是万事俱备,今年亚运会后就可以启动。
陈东的名片上除了“国际裁判”,还印着另一个头衔:厦门博星拳击俱乐部主任。他的俱乐部一方面替人培训保安人员,另一方面也有偿满足业余爱好者的学习愿望。俱乐部自己有12名队员,搞一些如蒙上眼击打沙袋之类的表演和游戏。谈及远期目标,陈东显得雄心勃勃:要拥有自己的大楼,搞企业,搞经营。
俱乐部这东西以前没搞过,现在有人搞,是件好事。能搞出什么样子,没人能下断言。人们都希望有热热闹闹的俱乐部,高高兴兴地发大财,快快乐乐地看表演。我们可不能离世界水平越来越远。(附图片)


第11版(体育)
专栏:体坛絮语

  “参与”新说
汪大昭
最近召开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听到成都体院院长周西宽在分组讨论时的一段发言,大意是说,这些年我们一再强调“参与”,包括参与的意识、参与的价值等等,但是,对参与的真正含义好像并没有弄清。周先生认为应当把奥林匹克精神之中的“参与”理解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而非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同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不是一码事。
周西宽没有把他的观点展开谈,似乎自己也未考虑得很清楚,只是总觉得这“参与”里面有点问题,联系到正在修改之中的《全民健身计划》,真心要抛砖引玉。
也许,今人应该仔细考证一下当年所说的“参与”,究竟是参与运动,还是运动会,把问题弄明白。
也许,今人不必非要考证出当年说的“参与”是何所指,时过境迁,我们难道不能将古训注入一点新意吗?
如果是参与运动会,便不能不让人想到“取胜”,相信任何一位运动会的参与者也不希望垫底,哪怕是倒数第二,也胜于名落孙山。一度,参与和取胜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成了两个为我所用的概念,别别扭扭地对峙着。赢了就讲更快更高更强,输了便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就斐然,有目共睹,巴塞罗那一役,金牌榜上列到第四位,可谓辉煌。
中国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情形便不那么令人振奋。早在现代奥运会创办之前,希腊奥委会就在体育与奥运会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没有普遍的、群众的体育活动作基础,那是“本末倒置”。报告提出,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提倡体育锻炼;学校里要有体育锻炼;各省首府要设体育场;在雅典中心体育场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体育学校。只有在这样广泛的基础上来举办奥运会,才会使奥运会获得成功。这些在一八七○年提出的主张,今天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参与”的本意。
中国应当拥有最多的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时值国家体委即将推出《全民健身计划》,倡导社会大众都来锻炼体魄,重在参与,不为取胜。
我们没有为“参与”作正本清源的考证,却有动员、组织社会大众参与健身计划的责任。历史正这样要求我们。


第11版(体育)
专栏:

  巴乔的新目标
对于意大利尤文图斯足球队前锋罗伯托·巴乔来说,1993年是他足球生涯中成绩最辉煌的一年,赢得了世界足坛全部3项最高荣誉奖:英国世界足球杂志主持、由读者评选的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由国际足联主持各国教练评选的世界最佳球员;法兰西足球周刊评选的欧洲足球先生。
不过,足球行家早就预言他会取得成功,实际上是他的才华至今才充分发挥出来。1990年从佛罗伦萨转会到都灵的尤文图斯队以来,巴乔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使自己的球艺呈现出新的色彩。
巴乔今年27岁,经验丰富,正处于足球运动员的最佳年龄期。身居竞争激烈的意大利足坛,他得经常回答“你是否对足球运动感到疲乏了”这一类的问题。巴乔回答:“我对足球爱得发疯,全然没有时间为某一次的胜利而欢欣鼓舞,这也是很自然的。要经常攀登新的高峰,因为通常向球星提出来的问题是很特别的。”
无论都灵的球迷对自己崇拜的偶像巴乔是多么热爱,无论对他代表国家队出色的进球是如何敬若神明,也无论对他获得的诸多奖励是多么倍加赞美,在他们看来,巴乔并未赢得最重要的荣誉——为尤文图斯队夺得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许多足球行家认为,尽管去年巴乔战绩显赫,非常幸运,今年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今年有世界杯赛,整个意大利都沉浸在意大利国家队成为第一支4次赢得世界杯冠军球队的理想之中。在评述巴乔近年来获得的众多荣誉时,他们自然会想:“这一切都是奇迹。要是这位留着辫子的球星能把世界杯捧回意大利,那该多好。”
巴乔本人对这一评论是这样看的:“我近些年来所得到的一切是无法与国家队取得的成功相比。这是全然不同的高峰。我也一直向人们确认,我尚未获得最重要的奖励。代表意大利国家队踢球时,我们常常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责任感是阿里戈·萨基主教练执教观的重点,因为他不是为一两位球员、而是为全队这个统一体安排比赛战术的。
“至于说到我,我从未感到像现在这样幸福。我取得的最重要成功之处在于获得了代表国家队踢球的机会。如今,在比赛进程中我可以为自己选择上前或退下的不同方式。总之,我想成为我所希望的人。我尊重别人,希望别人也尊重我。”  鲁灿章编译


第11版(体育)
专栏:奇星杯体育漫画赛

晨练侯红旗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