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繁荣
李德洙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文化又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经济基础上,孕育而成的华夏农业礼仪文化,就由其多元起源和混一发展,导致它一方面犹如“滚雪球”似的不断汲取周围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粹,逐渐丰富和完善华夏农业礼仪文化的固有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凭借着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文化,以及蔚为大观的封建礼仪制度,有力地影响并吸附着周围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它又以古老深邃的形式和内涵,源源不断地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因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从其肇始之端,就在凝聚和团结中国古代民族,推动它们逐步形成不可分离的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成为共同的中华意识的重要体现;并且作为特殊的思想和文化纽带,反映及维系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的进程。实际上,这也就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举世无双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垦殖的中国领土,有着区域结构完整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在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之下,中国古代民族走上了物质资料生产和生存方式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大体形成了区域地理、经济活动、民族迁徙和文化特征相一致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以物质资料生产和生存方式为社会基础的文化体系,即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区域。例如: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的华夏农业礼仪文化区域,东南沿海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域,南方山地民族的游耕农业文化区域,以及北方和西部丛林草原地带游猎、游牧文化区域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区域,恰似一汪清源洁流,累世不竭地涓汩着风格迥异、五彩缤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相互之间长期融会、密切交流。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彼此依存、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它早就已经以其绚丽的风格和丰富的形式及内容,融入并汇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古代百越诸部的水稻栽培和“饭稻羹鱼”;西部和北方诸族的游牧文化和“食肉寝皮”;以及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对棉花的种植,都极大地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上的独特色彩。自春秋时赵武灵王改“深衣”为“胡服”,又经汉代引进西北少数民族常用的毛皮和毛织物,及至唐代,终于出现了中宗后,“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的妇女时装变革,使典型的唐装服饰从上衣、下裙、冠戴、发式和佩饰等,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情调。清代由满族带入中原,并且传遍中国各地的“旗袍”,至今仍是中华女子经久不衰的服饰标志。汉魏以来“胡床”传入中原地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起居和建筑文化。古代源自少数民族的琵琶、笛子、芦笙、唢呐和胡琴、皮鼓等乐器,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世代沿袭下来的旋律明快的音乐、姿态动人的舞蹈、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以及建筑、雕塑、绘画、刺绣、蜡染、编织等工艺,也毫不例外地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于以精美的古代塑像和壁画而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乃是融贯了自晋代至元代1000年间,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屹立在地球之巅的布达拉宫所涵的文化意义,象征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宏伟的中华民族殿堂里,占据的高超绝伦的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及其表现出来的重要特点,使我们可以预测到,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必将走向共同繁荣,趋于更高层次的融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正如同各民族远不是融合时期而是繁荣发展的时期一样,各民族的文化也远不是融合的时期,而是充满着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时期。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一致性在增多;另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仍保留其独特性和多样性。这即是当今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
(这是作者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一书作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报有删节。)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土族之乡:
掀起你的盖头来
张翔海燕
盛产“青稞美酒”和“老实沙娃”的地方一直恪守富饶的贫困。小农意识使土族之乡顶了数十年贫穷的盖头……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青海省屈指可数的几个农业大县之一,3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良田肥沃,物藏丰富。这个独具民风的自治县,因产著名的青稞佳酿——互助青稞酒而声名远扬……
但是,生活在这片故土上的土、藏、回、汉等35万各民族人民,除了守住几亩田外,再没啥可经营,过着勉强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使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80年代初,当西部淘金热骤然升温之时,邻近几个县的金掌柜们,却格外看重这片地方上从没出过远门闯荡世界的老实汉子。一阵鼓动,就雇佣了上万老实勤恳的“互助沙娃”远上金场……
当金掌柜们个个腰缠万贯之时,这些廉价而听话的农牧民们,却带着一脸的憔悴,悄然的返回穷窝。等到第二年,他们又只好成群结队去重复去年的苦力。富裕,似乎离他们太遥远了……
对于经商,互助人并不陌生,那些来自甘肃定西的货郎担们,便是最直接的见证:当货郎担们风尘仆仆用针头线脑直接连缀起这些山民们的日常生活时,互助人并没有发现是这些外乡人赚走了他们的钱,而普遍认为这些人由于太穷,才远走他乡……
失去了一次次机遇的互助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恪守着“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羊为擀毡”的古训。闭塞、自足,安分守已的小农经济意识,像一顶沉重的盖头,遮住了他们的视线,遮住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想当年,土族之乡也有过自己大办工业的辉煌之举:那个年头,全青海都没炼出一炉像样的铁疙瘩,而互助人却信心百倍地要填补这个空白,而且是要大规模的,结果可想而知……
时过几十年,互助人仍不死心,在既无原材料又缺技术和人才的状况下,盲目上了氮肥厂、手表厂、农药厂等项目,耗资2000万元,氮肥厂、农药厂的气势虽然宏伟,可没过多久,被迫下马,手表厂更是昙花一现!
1988年以前,就连县上众望所归的县酒厂和县水泥厂,也是产品积压,陷于困难之境。
土族之乡怎么了?
而城里人一见互助人,就格外热情,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互助的鸡蛋、生猪、洋芋及许多土特产特感兴趣。
而当时,农副产品除国家统购统销外,一律不准出县!
土政策当然看不见外面偌大的市场,令人窒息的困惑,在5年前,仍如幽灵一般,在这个省会城市的郊县徘徊……
“倒蛋部队”按捺不住的出击,使互助人一下子清醒过来:跟着市场走,才是致富路……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长期受穷了——
沙塘川、红崖子沟、双树等乡的农民自发行动起来,一辆加重自行车,两个蛋筐。他们不顾跋涉的劳累,走乡串户,收购鲜蛋、活鸡,然后连夜贩运到省城西宁,地府平安。
财,就这样偷偷摸摸地发了。当时,谁曾想到呢?这举动正合了走向市场之辙。“倒蛋部队”迅速壮大,遍及十多个乡镇,万余农民活跃在城乡之间。《人民日报》曾作了专题报道。
紧接着,红崖子沟乡小寨村农民不甘落后,全村齐行动,大搞雏鸡孵化。只两年,小寨农民就占领了青海过半的雏鸡销售市场,年纯收入达50万元。
那些深居偏远的山民们也不甘寂寞了:西山、东山、蔡家堡等乡农民每年推向西宁、海东市场的优质洋芋(马铃薯)达250万公斤,收入相当可观。妇女们也坐不住了,城里人喜零食,她们便将自产的大豆、豌豆等土特产加工后投放市场。如今,西宁的大街小巷,处处可闻互助妇女的叫卖声。
高寨、五十等乡农民,大搞发菜、油菜籽、蔬菜的长途贩运,足迹遍布甘、青、宁。
过去给外地人当沙娃,如今,互助人也有了自己的采金业。花了气力,流了血汗换来的是加定、巴扎两乡农牧民猛增300元的人均收入;换来的是拥有几十万资金的众多“山里富翁”。
走向市场的极大热情,促进了农业、高效益畜牧业的大发展,1992年粮食总产高达1.8亿公斤,几乎占了青海粮食年产的1/10!如今,互助县成了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农业科技示范县。
俗话说:互助的麻雀也能喝二两酒。此话不能当真。但互助酒救活了国营和乡镇企业,成为“酒财政”,此话一点儿也不假……
“老实沙娃”们总算走出去了。而互助县的工业形势如何,发展趋势怎样呢?
说到底,以前这样设想那样折腾,就是没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拳头”。当互助人回过头来反思时,才发现了自己手上的珍宝——互助青稞美酒。具有300多年酿酒历史的互助,在中国西部颇负盛名,县城威远镇因地理环境独特,酿造的互助青稞酒在全国独一无二。互助县的几家酒厂一改往日坐等销售的老习惯,率先在海东地区实行厂长承包经营,引进先进设备,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使互助青稞酒的产量和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青海青稞酒厂,是从县办酒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一个产品滞销的县办厂,5年工夫,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厂家,年产量达8000吨,1993年上缴利税2800万元。进入青海十几家利税大户之列。“互助牌”系列酒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食品行业评比大奖。
互助酒,也成了乡镇企业的最佳选择。到目前,以酿酒为主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去了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2%。威远镇第一酒厂、互助县第二酒厂、威远镇食品厂等企业奋起直追,产量和质量也逐年上升!
互助酒是红了。可县办造纸厂、印刷厂等企业因技术和销路不佳,举步维艰。而大小八九家酿酒企业的包装、酒瓶等都要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河南等地订货。一部分资金就这样流失了。而我们有的是造纸、玻璃、印刷等企业呀!这岂不怪哉?
于是,互助人的思路便围绕这个“怪圈”转开了:以酒为龙头,带动其它辅助企业,内联外引,一环扣一环,形成链环优势——
县印刷厂投资600万,新上包装装潢彩印生产线。
县造纸厂与甘肃轻工研究所联营,产销形势根本好转!
县玻璃厂与四川兴隆厂联营,进行技术改造,努力开发新产品!
就这样,互助人从不会办工业,到善于办工业,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属于自己的路子。前面的路,将更加宽广……
互助土族自治县,这个一度因地域限制而隐居高原的“村姑”,经历了闭塞的辛酸之后,毅然掀起了“盖头”,无限春光里,是互助人明媚的欢颜。(附图片)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任重而道远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哈经雄一席谈
“建国初期,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只有一万人,现在已达二百二十多万人;建国初,全国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一千二百多人,而去年统计的数字是全国已有十四万少数民族大学生,这里面还不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上百倍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出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仍需要大量的既熟悉本民族情况,又具现代意识的各类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哈经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讲了上述这番话。
哈校长介绍说,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的人才,中央民族大学自去年四月以来,对原有专业分别按“保持、扩大、缩小、暂停、改向、新增”六种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造,针对过去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面过窄的情况,根据社会需要,增设了一批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专业,学校组织了四个专家小组,对各系部的专业改造方案统一论证,又组织四个调查组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经过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已初步拟定出各系部的教改方案和两年规划。全校原有的九十一个专业,有三十多个专业暂时停办或隔若干年招生;对一些社会需求量不大,但又不可断线的专业,不仅保持了原有规划,而且在这些学科专业增加了培养形式,改变了本科生培养类型的单一结构;有四十多个专业改变专业方向;增加了金融、财会、环境化学、食品营养及卫生检测等二十一个应用型新专业。其他属于国家级、部委级重点学科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如民族史专业,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民族文化旅游方向;民族语言专业,增加了民族古籍、民族文学,贸易翻译方向。现全校的专业已发展到一百零一个。
在专业改造的同时,中央民族大学还用较多力量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增加了包含最新科学信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应用课和交叉课,如股票知识、市场预测、证券学、国际贸易、公共艺术等选修课;把公共外语、汉语、计算机应用三门公共课放在突出地位;普遍开设国情课、文献检索课。从这学期开始,实行主辅修制度,开设会计学专业、货币银行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法学专业、贸易经济专业、计算机专业等辅修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民族大学除了具备高等院校的共性之外,还有很多个性。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作为一校之长,哈经雄想了很多,也考虑得很细。怎样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能在这个地方给这些来自偏僻地区的学生们以更多,更深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怎样切切实实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变化,开阔视野?这些非智力教育,从教育改革本身来讲,对少数民族学生意义尤为重大。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卢沟桥,看升旗仪式,到通县、窦店、首钢考察参观……自一九九二年到任以来,哈经雄还身体力行,与学校领导来到学生中间,每逢各民族过自己的节日,都要参加。他感到虽然气氛很热闹,但层次不够高。于是,找来各民族的代表座谈,将民族节日变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一次教育,介绍民族翻身史、先进人物,改革开放的成果,毕业生的成就……每年逢“两会”期间,还邀代表们共度佳节。
只要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个中心,那么在这个大目标下就会有一系列丰富和细琐的工作要做,要考虑。这一点,哈经雄深深地体会得到。民族地区要发展,各民族要进步,就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一校之长哈经雄,正在踏踏实实地作一只领头雁。南瑶杨光玉
(附图片)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8年前,当灵武县涝河桥的回族老乡杨国华在公路边竖起第一根卖羊肉的木桩时,他绝没有想到如今这里会成为红红火火、闻名遐迩的全国最大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
从一根木桩到全国之最
我们慕名来到涝河桥,呈现在眼前的是热闹火爆的场景。一座三重院落围起来的市场面向国道公路,进院门便是一排排肉架子,密密麻麻,挂满了刚宰杀的新鲜牛羊肉。市场里里外外挤满了南腔北调的生意客,活跃着二三百名本地操刀为业的回族屠户和专事交易的市场中介人。在这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市场上,1993年宰杀的羊多达54万只、牛4000多头、骆驼600多峰,年交易额高达2000万元。每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陕北高原和甘肃陇原大地的成百上千的农牧民从千里之外驱赶着数十万计的羊群,前来涝河桥卖给当地回族屠户,再从他们手里买回牛羊肉运回去,或者就在市场上卖掉,揣上一叠叠票子返乡。在这里,你根本不用愁没有买主,来自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东北,甚至广州深圳的客户整天等着要货,他们每年要从这里买走二三十万公斤牛羊肉呢。
涝河桥的红火,最根本的得益于两点。一是地地道道的全盘“清真”,从阿訇、满拉念经宰杀牛羊,到剥皮、剔骨、翻肠倒肚,清一色的回民。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都认涝河桥的牛羊肉。二是物美价廉、增值高。在这里,除了羊粪外,羊全身所有的东西都值钱。并且,客户都放心,因为那一只只刚宰的牛羊白里透红的肉上全盖着工商、税务、卫生部门红、蓝、紫三个大印。况且这些吃甘草、黄芪长大的绵羯羊,肉不膻,味道鲜美。
涝河桥人靠这个兴旺的市场,大发“羊”财。村主任告诉我,全村354户人家中有320户参与市场的活动,有五六百劳动力围绕屠宰找到致富门路。贩运牛羊的、倒贩羊皮牛皮的、经营牛羊杂碎和血、骨、鞭、蹄、胆等,配套服务,靠市场富了自己,反过来又搞活了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一批以牛羊下脚料为原料的生物化工厂、肠衣加工厂、血粉厂等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也蓬勃兴起。去年,涝河桥村总收入达645万元,人均纯收入1052元,向国家贡献税金12万多元。最早贩卖羊下水的回族青年妇女郝晓兰,把羊下水卖到了银川、天津,年收入近2万元,成了有名的“杂碎老板”。去年她家与乡上合办了一座投资数十万元的大冷库,进一步改善了涝河桥市场的服务设施,使季节性经营变为常年性经营。
涝河桥市场从一根木桩发展为全国之最,在宁夏和西北这片市场经济薄弱的土地上所表现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是几个简单的数据能涵盖的。灵武县的回族县长杜殿耀总结得好:“县里花费很大功夫扶持的涝河桥市场能在短短几年里雄踞全国首位,这充分说明了只要发挥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的优势和积极性,按市场规律办事,增强竞争力,那么市场的能量便会促成了不起的奇迹!”李小林菅志翔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说说我的家庭
——满族农民安文波自述
亲爱的读者,我叫安文波,已年过半百,是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正安堡镇安屯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我父亲、爷爷、太爷……个个是文盲,从我4岁记事起,就发现我家屋里土墙上,划有好几排半筷子长的道道,我常常对着这一排排道道出神。心里纳闷,谁往这光溜溜的土墙上划这些道道干啥呢?后来听妈妈说才知道,那是我3个姑姑给地主家做小工记的工帐(天数)。还有一年腊月三十,为了求人家写一副对联,搭着人情还不算,我爸爸大过年的还得给人家推碾子(换工)。
解放后,我的家乡也办起了小学。我和全国千千万万个文盲后代一样,也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发奋学习,我成了安屯村第一个中专毕业生。从此,结束了我家祖祖辈辈文盲的历史。
如今,我和妻子带领4个孩子,除了耕种20来亩责任田外,全家6口人都爱读书看报听广播,有5个人已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有4个人获过奖。
我的第一篇新闻稿,1962年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时,就别提当时那个高兴劲了。屈指数来,我已坚持业余写作32年了。先后在7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上发表各类新闻和文艺稿件共2000多篇,约100万字。
以前,我们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一辆自行车或一台收音机都买不起。每天早晨起来,到距离安屯村1公里以外的正安堡镇才能听到大喇叭广播,了解各种新闻信息。有时为了不让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失去时效,就只好专程步行往返30多公里去县城送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富民政策,生活逐渐好了。家里买一辆白山牌自行车和一台东海牌收音机,出门采访、送稿有腿了,在屋里热乎乎的炕头上一坐,也能听到收音机播送新闻了。后来,生活更富裕了,又买一架照相机和一台孔雀牌电视机。还花一万多元钱,翻盖了五间崭新亮堂的砖瓦房,还专门设置一间供学习和写作用的书房,能在这样宽敞亮堂、舒适美好的环境里写稿子,兴致就更高了。
由于受我的影响,我的4个儿女,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女春英15岁时,就在《辽宁日报》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啄木鸟回来了》。现在,她已在4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故事和新闻稿件共300多篇,现在她是乡里的报道员兼乡广播站编辑和乡团委书记,被聘为全民合同制干部。次女春明,看到姐姐发稿后,也不甘示弱,12岁时,就在《锦州日报》上,发表了童话处女作《瓢虫的命运》。小女儿春城和儿子宝锋,看到两个姐姐都发表了文章,不禁好羡慕,也频频提笔。我妻子董雅芳,是我们全家的总编辑,我们不论是谁写的稿子,总要先听听她的意见,才能寄出去。现在,我们不但给本村本乡人代写书信、广告等,还有求必应地义务为外乡外县广大群众服务。今后,我们要用我们手中的笔,为更多的人服务。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外面的信息进山里
啥东西,真稀奇,
 祖辈从未见过这玩艺;
 小肚里装着大世界,
 山里人越看越惊异;
 如今的科学真发达,
 瑶寨已经不偏僻;
 外面的信息进山里,
 不出家门知天地。
 范松青摄影并配诗(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