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从着眼“菜篮子”到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山东发展现代化大渔业
本报讯4月12日,山东省又有10家渔业公司的19艘轮船,获准直接向国外港口运输鲜活水产品。至此,山东已有73家渔业公司的222艘轮船走出国门,到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从事远洋捕捞、海上水产品加工、鲜活水产品运输等跨国界、跨行业经营。这是山东省打破传统渔业格局,实施“渔业带动”战略,发展现代化大渔业的结果。
近年来,山东渔业发展很快,“吃鱼难”问题已基本解决。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渔业的着眼点从丰富“菜篮子”扩展到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从深化渔业体制改革入手,引导渔民跳出传统渔业圈子,把渔业经济推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以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大渔业。
——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山东省从渔业投资大、风险大、协作性强的特点出发,鼓励个体渔民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贸工渔一体化的集体渔业公司,实行各种形式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把积累率确定在50%左右,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全省年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集体渔业公司有1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有20多家。在这些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山东渔业已从一项农村副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199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19万吨,渔业总产值225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打破渔业界限,实行跨行业发展。渔业企业凭借其比较雄厚的资金积累,从捕捞、养殖向食品加工、船舶修造、网具制作、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并不断向外拓展。一些渔业企业搞起了钢铁铸造、新能源开发,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全省渔业企业行业外产值已占渔业总产值的1/3,有的已大大超过了渔业产值。同时,山东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向水域进军,目前全省有水利、盐业等九大行业参与了沿海及内陆水域开发,形成了多行业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格局。
——敞开家门,走出国门,在开发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目前,全省已组建了一支拥有75艘大中型渔轮的远洋渔业船队,航程远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11个国家和地区,年捕鱼7.3万吨。全省直达国外港口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船达147艘。全省兴办的渔业“三资”企业及海外渔业企业已有420多家。1993年全省渔业引进外资1.04亿美元,出口水产品12万吨,创汇3.5亿美元。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提高经营和科技水平。一批先进的渔业企业,改变过去的“生产队”管理方式,从董事会的组织形式到微机的操作手段,一派现代化大渔业的新气象。各地普遍重视“科技兴渔”,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渔业,全省渔业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占46.2%。
现代化大渔业对于山东欠发达农村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农民找到了一条发财的好门路,就是网箱养鱼。1993年,全省湖泊、水库投放养鱼网箱2万多只,产鱼1.36万吨,纯收入2500多万元。一只网箱(一般25平方米)4个月纯收入三五千元。山东沿黄河滩区有400多万亩荒碱洼地,近年来通过挖塘抬田,实行“上粮下渔”,不仅有效地治了碱,还扩大了粮棉种植面积。目前,全省已改造沿黄荒滩40多万亩,其中养鱼20万亩,种植粮棉菜15万亩,年纯收入1亿多元。(陈宗尧宋继宝)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短评

  抓住机遇求变革
从传统封闭的小渔业转向以渔业为龙头,跨越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企业化的经营,谓之现代化大渔业。山东渔业正经历着这场新的变革,成效只是初步的,却展现出光辉的前景。
现代化大渔业格局的初步形成,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渔业这种特殊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这种要求变成了现实。
渔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它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很强的互补性,它是一种不占耕地的“粮食”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中高级鱼蛋白的增加,就可以相应减少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它协作性强,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它每前进一步,都将带起一大批相关产业。例如,一个海带养殖,就带起了海带育苗业、塑料制造业、海藻化工业、海洋药物制造业等若干配套产业。所以,不少地方尽管渔业本身的比重并不很大,但它对整个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一点,在沿海地区经济起步和腾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渔业较其它产业更早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有条件向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扩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社会各方面参与渔业开发和渔业单位跨行业、跨地区开发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地方都应从山东经验得到启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耕地实际面积比过去统计数字多1/3。
●建立土地登记制度,明确土地归谁所有。
●评估土地资产价值,防止国有地产流失。
  给土地上好“户口”
——访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克伟
本报记者蒋亚平
记者:给人上“户口”,大家熟悉。给土地上“户口”,听起来却有点新鲜,二者是否能有一比?
马克伟:二者是很类似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或读书或工作,或久居或迁移,姓甚名谁……将这一切弄个清楚明白,登记在册,及时变更,是给人上“户口”。地,有草有林,有沃有瘠,或盖楼或建厂,或种粮或养鱼,属谁所有、使用……将这一切弄个清楚明白,登记在册,及时变更,是给土地上“户口”。二者都是对一个成熟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工程。
记者: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给土地上“户口”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现在应当已经有了相当进展。
马克伟:给土地上“户口”,用专业术语讲,叫“地籍管理”。这一工作内容很丰富,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土地调查。我国是从1984年开始系统、全面展开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投资十几亿元,参加人员近百万,目前已进入尾声,估计在今年上半年就能够初步把数据资料汇总。这是我国当代进行的最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之一,就其调查的内容和精度讲,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记者:土地调查,就是摸清我国土地的“家底”。有关调查结果,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决策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吧?
马克伟:这是肯定的。比如耕地面积。长期来,我们一直沿用的统计数字是14.9亿亩,而遥感调查数据是20多亿亩。究竟是多少呢?现在,有关土地详查的结果表明,实际数比以前的统计数字要多出约1/3。这个数字非常重要。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改变了“人多地少”的国情,但是却意味着我们以前依据14.9亿亩耕地数字作出的有关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以及其他有关的一些规划、计划,必须作重大修正。耕地面积数据的变化,还意味着我国目前统计上表现的农作物单产水平实际上没那么高,我国农作物总产量尚有相当潜力。这个判断,对我国制订相关经济政策、确定国情国力,都相当重要。地籍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目前汇总的情况看,林地、草地等实际面积都与目前的统计有较大差异。这些将在汇总完成后,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发布。
记者:总的感觉,以前给土地上“户口”的工作,偏重于弄清家底,偏重于资源管理。最近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议上,重点在向土地资产管理上倾斜。
马克伟:土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最稀缺的资源,又是最大的一笔资产。因此,地籍管理应当注意这两方面。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关于财产、资产的各种问题都空前的凸现出来。所以,我们说要加强地籍管理,给土地上“户口”,不仅仅是要补摸清“家底”这个老祖宗们没上好的课,也要补“管好家产”这个课,这更是一个崭新、复杂的问题。
记者:这其实也应该是地籍工作的题中之义。给土地上好“户口”,除了土地调查,还有土地登记、土地估价,包括对这一切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等工作。这些,涉及对土地这个在我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权属、价值变更等各方面。作为生产要素,土地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市场。地籍管理应当在里面怎样发挥作用?
马克伟:这个作用在近两年越来越明显,大的背景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以市场为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比如土地登记,就应该作为科学管理我国土地市场的关键环节来抓。前一段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对本属于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量流失,对种种偷税、投机行为议论颇多,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和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如果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知道土地归谁所有,出让给谁,又转让给何人,中间的交易方式和价格是多少,市场管理就将是另外一种局面。同样,搞好土地价格评估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同土地登记结合起来,对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抑制土地投机起到重大作用。
记者:土地估价似乎在我国目前转换企业机制、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马克伟:这也是近一两年提出的课题。当前,地籍工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界定土地资产的产权,科学评估土地资产的价值,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去年,我们组织对9个大型股份上市企业的土地资产进行了科学评估,评估价值总额达百亿元。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评估,相当的国有土地资产很有可能流失掉。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目前我国正准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深化企业改革,只要涉及公司化、股份制改造,都回避不了土地资产问题。在这一工作中,既要注意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让土地这个要素真正面对市场,合理流动,科学配置,以免对有关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返璞归真别有特色
北京推出森林旅游项目
据新华社电(记者赵连庆)过久了喧闹、紧张的都市生活,人们都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轻松一下,北京市林业部门最近正式推出的一批森林旅游项目,为人们实现这一愿望创造了条件。
北京市有800多万亩林地,5个森林公园、两个自然保护区、15个风景林区,具有丰富的林业旅游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颇具特色的旅游佳处,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鲜有人问津。比如,北京人神往安徽黄山的奇松怪石,却不知京东的云蒙山就有“小黄山”之称,其形态怪异的松树、山石,照样令人大饱眼福。许多人以为原始森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原始森林——松山森林就近在咫尺。
北京市林业部门经过考察,本着充分利用森林自然景观和森林资源,贯彻森林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项目。目前已开通的旅游线路有:上方山云水洞—周口店猿人遗址,石花洞—潭柘寺—戒台寺,十渡—云居寺—卢沟桥,百花山、松山等。林业部门在开发自然景点的同时,还在旅游线上建设了“中国著名博览城”、“熊乐园”等人文景观。经过去年一年的试开放,到郊区森林公园、博览城的游人已达百万人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部发出通知
推动乡镇企业产权改革
本报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增强乡镇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最近,农业部提出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意见》在肯定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机制的同时,指出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和企业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是产权责任不明确;政企职责不清楚,乡村行政领导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时有发生,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企业凝聚力不强;部分农民联户(合作)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的法律地位和经济性质没有确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意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各种经营方式得到完善和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意见》要求各地要不断丰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并提出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1)具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的企业,改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2)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新企业;(3)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组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4)以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5)对小型、微利、亏损企业实行兼并、租赁、拍卖和风险抵押承包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编者按:来自延安的这条消息令人振奋,值得一读。当全国农业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慢下来的时候,这里却能够依靠农业,使农村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大大高于以往。这样的事实发生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就更值得关注。看来,让贫困地区的经济快一点发展起来,虽然困难多一些,但并非无路可循。
延安是走了建设生态农业的路,其他地方可能有其它的特点,发展的途径自然不会千篇一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地制宜选择自己的路,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
  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新规划
延安农村三年发展超十年
本报讯有两组重要的经济指标表明,过去3年中,陕西省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以往的10年。1993年,这里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1年增加1.37亿元和284.5元,而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06亿元和198元。
延安农业取得这一成果的关键,是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新规划——依山致富,兴林抓牧,荒坡种草,沟壑造田。
延安市是一个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一个有名的贫困山区。1978年至1988年,农民群众的生活由“贫困”转向“温饱”,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农业仍是低基础上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粮食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土地肥力退化,耕地不断减少,自然条件日渐恶化,群众不能彻底摆脱收入的不稳定。
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何在?延安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吸取历史上曾出现的边植树边开荒、边搞农田基建边被洪水冲刷的教训,确立了“依山致富,兴林抓牧,荒坡种草,沟壑造田”的生态农业建设路子,1991年他们制定了“五年治理荒山,十年绿化全市”的十年发展战略。有步骤地实施,建设成效大大超过了前十年的治理速度。至目前,全市共退耕60.4万亩,人工种草61.1万亩;造林39.4万亩,其中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12.2万亩,农村人均达到1.86亩;新修基本农田6.92万亩,农村人均达到1.67亩;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49.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基本形成了区域性防护体系的框架;大自然一改恶化的态势,开始给全市人民造福。农村经济实力有了大提高,199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47万吨,羊仔年末存栏21万只,果品产量3000万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3.5%、12.9%和233%。
目前,延安已形成了三大开发主体:一是大户开发。自筹资金开发100亩以上的大户已达86户,治理面积1.1万亩;三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的农户靠开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的农户有476家;二是农民合作开发,现共有股份合作体120个,开发面积0.28万亩;三是乡、村、组集体开发,共兴办各种集体林果场283个,开发总面积2.55万亩。(周万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通辽跨入农村电气化县行列
本报讯内蒙古通辽市集资办电,苦干三年,1993年率先跨入全国21家首批农村电气化县(市)先进行列,4月初,内蒙古农电局重奖通辽农电局2万元。
创建农村电气化标准县(市),是国家实施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辽市为全面改造农电网布局和结构,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700多万元,首先新建了敖力布皋、西六方两座变电站,增加供电能力1.5万千瓦,三年来,通辽市共投入资金1398万元,对整个中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使农网结构趋于合理,输、配变设备完好率达到100%,63千伏等级输电线路70%达到了标准化,63/10.5千伏变压站全部达到了标准化。电网实现安全运行1000天以上。
农电局本着“谁的设备谁出钱,谁花钱谁受益”的原则,把为农牧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不平调农牧民一分钱,农村电价控制在合理水平。(李克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中央明令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达标”,可是有些地方为什么还保留着几十项要求呢?农民谭兴华不能理解,他问道——
“借达标敛钱,是谁家规矩?”
本报记者周泓洋
(湖南衡山县八里村青年农民谭兴华靠养猪致富,一年有1000多头猪出栏。与他谈起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他稚气未脱的脸阴沉着,他说:我是农民,今天就向党报讲几句心里话吧。)
谭:现在啊,这农村什么都要“达标”,什么民兵训练,妇女教育,大众卫生,党员培训……好几十项,数都数不过来。
记者:中央不是取消了各种不必要的“达标”活动吗?怎么还有好几十项呢?
谭:是啊!中央是说要取消,报纸上也登了,广播里也说了,可我看到还有在搞“达标”。
记者:你们那里还在搞“达标”吗?
谭:有的已经取消了,有的还在搞。不顾现实条件盲目地搞什么“达标”,群众是很反感的,成了农民的又一个沉重负担。有一个村原来的小学校挺好,根本与危房土台子不搭界,可偏要推倒了建成楼房,说是要“达标”。我就不明白那鸡窝里就不出金凤凰了?这个村人均收入就900多元,建个楼房村里没钱就向老百姓伸手。群众哪里有那么多钱呢?要是说房子破旧不能用,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会看着孩子在黑屋子里念书的。房子没坏就给推倒了重来,就为一个“达标”。记者同志,你说这叫实事求是吗?我就不明白什么都要“达标”,那窑洞里就不出革命了吗?!
记者:农村的教育基础薄弱,适当向教育上投点资金是应该的,但像您所说的这种情况是有问题。
谭:就是嘛!国家早说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农民也知道这个理儿。掏钱给孩子们盖学校毕竟还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还是花在农民自己头上的。老百姓不是不明白这个理儿。可有一些事情可着实让农民心寒,那明摆着是在敲咱的竹杠子。
有一个村搞农村党团建设达标,上面送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刊物,说是用于党团员学习材料,打开包裹一看,里面除了几本《党员必读》、《十四大文件》以外,还夹着好几本《女性健美知识》、《学龄前教育》之类的书。搞农村党团建设应该,现在农村党团力量很薄弱,有必要加强。可我就不明白,教育党团员怎么还用《学龄前教育》。不明摆着是有人“搭售”的吗?村里没钱又要“达标”,就只能向群众收。
说白了,其中有的“达标”是上边的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在搞创收。达不达标就在于钱交没交。交了钱,一切通过,老样子还是老样子,也没见工作好到哪去。真想象不到有些人怎么打起了农民的主意来,现在农民的负担已经够重了!看来上边还得好好管管这些人,别一阵一阵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山林野趣是资源
林业与旅游业结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住久了大城市,平时连片林子也看不到的人,谁不想到大森林中体味一下回归自然的情趣呢。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林业部门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我国有广袤的森林,不少林区有丰富的风景林木、奇特山水、珍稀动物、古刹名寺等资源和景观。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它们开发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为林业企业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增加职工收入,还可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开发建设后,游客逐年猛增,整个湘西地区经济活跃起来,就很能说明问题。
发展森林旅游,可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充满野趣的自然景观是其吸引游客的资本。因此,在发展中贵在作好“森林”文章。不能一提发展旅游,就以为要建公园;建森林公园,就追求高档化,建高级宾馆、高级饭店。那样不仅不实际,还可能失去森林旅游的特色。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厂县实现麦田灌溉管道化
本报讯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件新鲜事:总长达58万米拳头般粗的塑料白龙犹如人体血脉环绕全县近9万亩麦田地下。截至今年1月底,全县1600眼机井绝大多数都安装了这种节水型灌溉管道,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麦田浇地管道化的县。大厂县一马平川,地上水资源稀缺,主要靠井灌保障农业用水。90年代初开始,大厂县集资进行管道化建设。据统计,全县实现麦田灌溉管道化后,节约出渠道占地2000多亩,每年可节水2100多万吨。(张学俭)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翼城节水工程发展快
本报讯山西省翼城县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几年来共完成各类节水工程255处,1万亩旱地变成水地。翼城县是山西省有名的缺水县。县委多渠道筹资,除国家贴息贷款和县、乡、村三级投资外,采用预收水费、拍卖小型水利设施和果园抵押等办法筹资。几年共筹集资金1450万元,保证了节水资金需求。目前,全县节水工程快速发展,仅1993年就完成防渗渠12万米,埋设塑料管11万米,混凝土管8万米,建成节水农田4万亩。(刘长青)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宿迁市双庄乡农民利用地膜覆盖瓜地早种西瓜,上市时间能提前两个月,价格高于旺季数十倍。尝到了甜头后,今年农民不但扩大了种植面积,播种时间又较去年提前半月。预计麦收前将有大批鲜瓜应市。王爱民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温岭市加强农用电管理,尽力减轻农民负担。去年以来共拨出低压电网维修费317万元,建成农村标准化用电合格村107个。去年一年减轻农民负担529.71万元。图为副市长柯桂范(左二)和技术员们一起研究改造农用电网。吴茂云晓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