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鹏总理在塔什干发表重要演讲
本报塔什干4月19日电李鹏总理今天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大厦向数百名议员、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发表重要演讲,全文如下:
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卡里莫夫总统和其他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先后访问了中国。现在,我应中亚各国领导人的邀请,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踏上作为此次访问的第一站——乌兹别克斯坦美丽富饶的国土,开始了对中国的友好邻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访问。中国和中亚国家领导人之间如此频繁的交往,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是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纪元的重要标志。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中亚的一个重要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勤劳智慧的人民。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来,在卡里莫夫总统的领导下,对内致力于保持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对外扩大和邻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人民对此表示由衷的高兴,并真诚祝愿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乌两国是友好近邻。不论就历史和现实来说,两国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过去,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把我们两国紧密联结在一起;今天,我们都在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都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都愿意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两天来,我同卡里莫夫总统就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和双边关系,广泛地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愉快的,友好的,富有成果的。两国政府负责经贸的官员以及企业家,就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双方对合作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前景的估计是乐观的。我相信,通过这次访问,一定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合作,这无疑会使业已存在的中乌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人民同中亚各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历史上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曾经对活跃欧亚大陆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中亚各国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正在为促进欧亚两大洲的共同发展和友好交往谱写新的篇章。中国十分重视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我们愿同中亚各国一道,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下个世纪,为建设新的丝绸之路作出自己的努力。关于中国发展同中亚关系的基本政策,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坚持睦邻友好,和平相处。中国同中亚国家或者是有着共同边界的邻国,或者是近邻。睦邻友好是中国和中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完全符合我们彼此的根本利益。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专心致志地建设自己的国家,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对中亚各国人民始终抱有善意和友好之情。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好朋友、好邻居。中国在世界上包括在中亚地区从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搞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是将来经济发展了,国家强盛了,也决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将永远同自己的邻国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你们完全可以相信,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中国的这一方针都不会改变。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第二,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经贸合作在相互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们应当做也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在同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将严格遵守平等互利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愿同中亚各国一道,不断改善合作的环境,扩大合作的领域,提高合作的水平,互利互惠,走共同发展之路。
第三,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世界是多样性的,中亚各国的国情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合所有国家国情的单一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中亚各国同中国一样,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一样,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我们相信,中亚各国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四,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中国衷心希望中亚地区保持长期的和平和稳定。我们赞赏和支持中亚各国为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的友谊与合作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我们愿意看到中亚各国彼此和睦相处,并且同包括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中亚各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也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中亚。
朋友们!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中国政府认为这一趋势具有积极意义。维护和平、加强合作和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不少新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出现,世界还很不太平。不少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世界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仍处于复杂和深刻的变化之中。因此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我们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旧秩序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这种新秩序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但最核心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严格遵守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
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权利。
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事务不应由一个或由几个大国说了算。
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条件不成熟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不应该影响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本着平等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在逐步缩小南北差距方面发达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愿同中亚和世界各国一起,为此进行不懈努力。
朋友们!在这里我还想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情况。从70年代末期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从1979年到1993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以上,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我们的事业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全国人民正在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为了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们重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作用,即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改善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分配制度上,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正确选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配套进行的。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重视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十分注意抵制腐朽的东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特别注意继承我们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而保持社会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如果从1979年算起,已经进行了15年以上的时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设想,是要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现在,我们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有步骤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对中国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
中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还需要几十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建设不仅需要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现在人类正在迈向一个新的世纪。为了中国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将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并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我们的邻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努力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图片)
图为李鹏总理在演讲。新华社记者刘少山摄
中亚四国示意图孙伟绘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乌签署四项文件
李鹏总理和卡里莫夫总统出席仪式
本报塔什干4月19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在友谊宫签署4项文件。李鹏总理和卡里莫夫总统出席了签字仪式。
这4项文件是:《中国政府向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提供贷款协定》、《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中国贸促会和乌兹别克斯坦外经部合作协议》和《中国政府向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赠送物资的换文》。
签字仪式结束后,李鹏总理和卡里莫夫总统同中乌记者见面,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李鹏总理在回答乌记者提问时说,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乌两国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将建立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我们之间的联系将比我们的祖先更为宽广。
卡里莫夫总统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改革成就令人钦佩。他还说,中国对保障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亚洲的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亚四国示意图
孙伟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