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大陆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台湾技术应用经验丰富;大陆高科技研究遥遥领先,台湾科研成果商品化驾轻就熟。两岸——
科技合作有洞天
本报记者武侠
与经贸交流和文化交流相比,起始于80年代末的两岸科技交流一上路便驶入快车道。如今,两岸科技界及其他有关人士已普遍认识到:两岸科技界有计划地开展深层交流和合作,各展所长,形成一个“互补结构”,对两岸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都将裨益无穷。然而,如何将这一合作和交流有效地开展起来,保持到目前为止的良好势头,人们都在关注着。
    (一)
实际上,根据市场的导向,产业界已经有力地为两岸科技的进一步合作在探索道路。据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台湾产业界的兴趣正由广东、福建沿海向内陆地区扩散,工业基础雄厚的华东、东北城区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这一热点的转移,其主因正是看好这些地方科技基础雄厚的优势。而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的项目也由最初的“三来一补”、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除了西藏、青海以外,大陆的28个省(区)市的高科技园中,台资企业占了相当比重。而拟赴大陆投资的厂商中,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是过去4年总和的三倍。仅台湾德实利有限公司的高科技项目,投资总额就可达7000万美元。四川省有关人士也指出,许多台商正是看中四川是中国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才毫不犹豫,毅然入川。
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成为两岸科技合作出现最早和最有前途的形式之一,高科技的台资企业充当了科技合作的先导。
这种探索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种启发:
一、由于科学技术最终要转化为产品和商品,由市场先导的产业界的投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科学技术合作和发展的方向。
二、在目前政治和其他方面尚存分歧和障碍的情况下,采取先易后难,做起来再说,并在做的过程中摸索于双方有益的合作方式,不妨为事半功倍的捷径。
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邓楠表示,大陆与台湾的科技合作可以从比较容易的方面开始,逐步将交流与合作扩大到各个科技领域。
而目前已确定可以合作的项目,如航太方面大陆高温陶瓷的商品化,智能计算机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合作开发,以及在北京、上海浦东兴办计算机研究中心等等,若能付诸实施,不啻为探索这种捷径的一种尝试。
    (二)
进而,不少人士认为,也是两岸科技由相互交流转向直接合作的时候了。
大陆在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以及研究型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有目共睹,而台湾在技术应用,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方面可谓经验丰富,技高一筹。
此种格局,两岸科技界自己也在努力扬长补短,争取全面发展。据了解,台湾已增加不少资金,设立多个实验室,以加强基础研究。而大陆不少科研单位和研究人才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把目光投向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还有不少人纷纷“下海”以“智力入股”的形式进入商品领域。
无疑,这种“补短”在相当意义上是必要的。可是除此之外,是否还另有投入少、效益好的“出径”呢?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肯定地说,两岸在科技领域完全可以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无论台湾还是大陆,所有的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技管理经验和方式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在这种大背景下,两岸的“短”恰好可以因为彼此的“长”而得以弥补。而“长”又可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弥补的办法正是直接合作,拿对方的“长”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的“短”以最简捷的方式得到弥补。
大陆两岸关系专家徐昆明设想,这种合作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台资与大陆技术合股,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如大陆某院校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台商合办企业,开发生产铁基含油轴承,人造金刚锯片,玻璃型轻质瓦等。二、由台湾技术性公司提出研究项目与资金,由大陆技术部门提供关键性技术或组织研究。
徐先生的设想,在某种程度上被证明是可行的。台湾在北京投资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北京帝冠电脑有限公司,其主线产品既取大陆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又取台湾硬件研制的特长,在国家教委教材印刷系统招标中一举中标,成绩斐然。
    (三)
此外,人才互用,设备引进,信息共享,科技分工等方面,广泛直接的合作也初露端倪。
人才方面,台资企业雇佣大陆科技人才已是普遍现象,大陆人才优势成为台商选择投资地区的重要条件,台湾当局还提出了延揽大陆科技人才的计划,并制定了相应措施。而大陆有关方面也制定不少措施,创造许多条件,欢迎台湾科技人士来大陆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设备引进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数据全国卫星通讯网所采用的地面卫星系统就是由台湾凌康公司研制开发的。而台湾当局也允许台湾公营事业引进大陆产业技术,并提出了为减少重复投资,方便相互支援及零件互用的“两岸航空技术交流合作方式”,最近,台湾当局为实现其“6年经建计划”所规划的十大新兴产业,选择其中的12项重点产业,准备“两岸分工”,实际上都可以视为两岸科技直接合作的开端。
当然,由于目前两岸亟需的、有效的直接合作方式发展不快,实际操作中也有许多难点,但是,只要两岸科技和产业界人士,尤其是台湾当局讲求科技精神,以两岸人民的利益为重,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两岸科技的直接合作一定会冲破一切困难,为中华民族振兴创造辉煌。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的话可谓语重心长:科技交流只要对双方有利,有共同目标,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均可密切合作。(附图片)
1994年1月16日—1月23日,以周光召为团长的大陆专家代表团赴台北参加两岸科技会议。会议期间,两岸科学家就两岸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达成许多共识。右图为周光召(右一)、李远哲(右二)、林垂宙(右三)一起步出会场。下图为周光召(左一)等大陆专家参观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同行向大陆专家介绍情况。
钟科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维护台商权益警惕节外生枝
——有关方面人士就“黑松”商标问题重申《商标法》原则
姚芃
最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根据台湾黑松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依法撤销了香港企业注册的第254285号第32类的汽水商品上的“黑松及图形”商标。记者就此事访问了商标局有关官员。
这位官员说,“黑松及图形”商标是香港一企业于1985年申请注册的。因这一商标“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经人提出,商标局受理了这一商标纠纷案。香港企业曾向商标局提交了一份证明其使用的购销合同,商标局曾决定维持其商标专用权。但经调查,该购销合同不具有真实性,其证明无效。因此,决定收回原决定,依法撤销这一商标。此决定是根据《商标法》第30条第4项“连续3年停止使用”而撤销的,并非《商标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商标局官员指出,商标局像关心所有企业商标权益一样关心台湾厂商商标权益,以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早在1985年就设法开通台湾厂商回大陆注册商标的渠道。在两岸商标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88年达到了这个目的。截至1993年底,商标局受理台湾厂商商标注册申请18421件,已注册商标达6387件。仅1993年申请达到7243件,当年注册2110件。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十分重视两岸商标权益民事纠纷的解决。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依法处理,法律没有规定的,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也积极寻找其他途径谋求解决。我们关心台湾厂商的商标权益,是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厂商的合法权益,是为了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繁荣。
然而,我们关心台湾厂商商标权益的初衷,往往被少数人歪曲。最近有人利用报刊无中生有地说我“国务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以法律‘追溯既往’”,捕风捉影地宣称“数以千计已在大陆被抢先注册的台湾商标,只要台商提出……权利证书,都可能翻案”。
对此,商标局官员再次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所谓“数以千计的台湾商标在大陆被抢先注册”是没有根据的。况且,抢先注册也并非都是大陆厂商所为。商标局早就敞开了对台湾厂商申请注册商标的大门,造成台湾厂商一些商标被抢先注册的局面,其责任并不在商标局。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滋英指出
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天地广阔
本报讯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陈滋英在会见以袁士杰为团长的香港科技协进会访京团时说,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有着广阔天地。
他用“亲密合作、相互尊重、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十六字来形容两地的科技关系。
陈滋英表示,香港和内地在科技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彼此不能代替。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自行确定适用于香港的各类科学、技术标准和规格。
谈及九七后的专业、执业资格问题,陈滋英称基本法做了明确规定。九七前就已取得专业和执业资格者,可依据有关规定和专业守则继续保留。香港特区政府还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承认新的专业和专业团体。
至于现有专业团体“九七”后的名称问题,要到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陈滋英还认真听取了客人对目前香港房地产的一些看法。他指出,香港房价、地价居高不下,批地数量不是根本原因,恐怕背后还有一些潜在因素。港英政府有责任处理好地价、通胀及其它涉及民生的问题。
(董会峰)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港人应为大陆考察南极献力
——香港科技协进会前会长唐一柱谈访问长城站观感
可严
南极是美丽的冰雪世界,对于环保科研人员来说,它更是一块尚未污染的处女地。因此,香港首支南极考察队成员、香港科技协进会卸任会长唐一柱回忆南极之行时,对中国科研人员在简陋条件下开展的环保工作深为赞叹。
唐一柱说:“我们在南极拜访了几个国家的考察站,发现有些国家只是为设站而设站,纯粹着眼以后南极资源开发。他们不仅没有进行科研活动,反而造成污染,生活污水没有进行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到海里。而中国长城站的污水则要进行二级处理才排放,垃圾也要分门别类处理。”
令唐一柱和香港南极考察队员感动的是,中国科学家这种可贵的环保工作,是在相对简陋的生活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在南极的长城和中山两个站,每个站有几十个人,但是每年经费还不足2000万元,所以设备不够。长城站的交通工具只有一只橡皮艇和一辆小型雪地坦克。”
唐一柱认为,人们只知道98%的陆地为千万年积雪覆盖的南极是个美丽的白雪沙漠,但却往往忽略南极与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以及中国科学家在那里的工作的情况和意义。据知,到南极不仅费用昂贵,而且1991年新的南极国际公约已经禁止去南极开展旅游活动。
唐一柱说,到南极,必须先飞到智利,再租用军用飞机进入南极,仅这项费用每人就要4万港元。1991年之前,智利在南极搞了个酒店,开办旅游业务。现在这个酒店就作为进入南极的落脚点。当时有少数几个香港人跟随旅行团去过南极,1991年后,香港只有李乐诗数次到那里进行过科学探险活动。
唐一柱一行是去年12月到南极中国长城站访问的,虽然仅仅数天,但所见所闻已令这群香港科学工作者感动。他们希望尽可能把南极科研的重要意义向同胞宣传,尽可能为中国南极科研活动筹募经费,帮助添置设备。
目前,已有17个国家在南极建立48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被科学家认为是研究地球科学和探测全球气候变化“最理想的实验室”。1985年,中国在南极洲的西南极建立长城站;1989年,又在东南极建立中山站。中国科学家正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
今天,香港人也将为这种贡献出力。一个旨在资助中国科研活动的“南极考察基金筹募会”不久前已在香港成立。这是唐一柱和他的朋友们考察南极之后的第一个实际行动。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争春勿需春来时
——台湾机床业开拓大陆市场探微
杜江
早春三月,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居中的4号展馆里显得格外热闹。人们聚集在一台台性能先进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各式金属加工机前索要资料、咨询接洽、定购成交。带来这些机床展品的是首次参加中国机床工具商品展览交易会的33家台湾机械制造业厂商。
台湾机械制造业虽然比大陆起步晚,但进步很快,近年来产品已向着高速、精密、高效、数控和柔性化方向快速发展。同时,两岸机床业的交往合作也日益频繁,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台湾厂商以企业的名义多次参加大陆规模不等的行业展览,并在去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首次正式组织了台湾地区展馆。仅去年一年,大陆对台湾的机床进口额为3亿多美元,约占进口总额的1/6;台湾出口到大陆的机床产品占其出口总量的40%,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机床出口市场。
台湾机床产品之所以受到大陆用户的欢迎在于其适销对路,配件先进,性能优越,质量可靠,而且价格比欧美日同类产品更为便宜,用户都比较满意。展交会的举办使大陆的机床行业了解借鉴到了台湾同行在管理、销售、开发适销产品等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台湾机床行业的人士也普遍看好大陆市场。他们不仅打算参加明年的国际机床展和’96中国机床工具展,还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希望到大陆开办合资企业,开拓市场。近年来,随着商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大陆企业对比较先进的数控机床需求迅猛增加,而台湾企业生产的中档数控机床正满足了大陆的这一需要,并以其质优、可靠、价廉赢得了大陆市场。已在天津投资设厂的台中精机生产的数控车床目前在大陆售出100余台,创业20年的大冈公司进入大陆市场1年半内,已销售50余台机床,其他一些公司在西安、太原、安阳、蚌埠等地的合资机床企业也发展迅速。
此外台湾机床业人士认为,在大陆投资办厂,投入少,成本低,再加上语言相通,合作交流非常方便。今年,大陆机床市场仍呈上升趋势,台湾的远东、高峰等知名企业已表明了合资的意向。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教育一瞥
陈伟清
澳门的学校分为官校和私校两大类。官校的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教学语言是以葡文或中、葡文为主。私校教育经费主要靠学费及热心人士捐资。教学语言是以中文或中、英文为主。
目前澳门共有95所普通学校,其中22所是官校。1993年全澳各类学生有79355人,其中74180人是私校学生,占总数93.4%。各校教师总数为3029人,其中2538人是私校教师,占总数83.79%。澳门的学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采用葡萄牙,中国内地,也有英国的,各类学校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及教材。
澳门现有3所高等院校,即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和私立的澳门亚洲国际公开大学。澳门大学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东亚大学。1988年2月被由属于澳门政府的澳门基金会收购,成为政府拥有的大学,1991年9月正式改名为澳门大学。大学设有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葡文学院。以上6个学院设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共有学生2247人,教师180人。
澳门理工学院原附属澳门大学,1991年9月才成为一所独立的大专学院。学院设有语言、翻译学院,工商、酒店和旅业管理学校以及行政应用科学学院。
1992年11月成立的澳门亚洲国际公开大学,主要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机会,以函授和面授兼读方式培训大专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澳门进入过渡期后,澳门政府逐步对教育采取了资助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1.资助不牟利的私立学校;2.直接津贴私立学校的教师;3.对在校的中、小学生拨给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校大学生成绩优秀者拨给奖学金及助学无息贷款。政府对教育拨款也在逐年增加。1991年2月18日政府先后颁布了《澳门高等教育制度》和《澳门教育制度》法令,澳门立法会也计划陆续制订有关私立教育机构、免费教育课程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法律。
澳门进入过渡时期后,内地与澳门的教育方面交往也逐步增加。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与澳门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澳门学生可以报考内地一些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学校读书,为培养澳门人才创造条件。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乘香港地铁见科学管理
本报记者许林
去香港之前,有朋友对我说:“你到香港,一定要去看一看香港的地铁,真是不错!”
到了香港,忙里偷闲乘坐了两次地铁,感觉不枉此次香港之行。
第一次乘地铁是从香港岛的鲗鱼涌到九龙的尖沙咀去陈烘相机公司。从入口处下去,便是地铁大厅,厅的一侧是自动换币机和自动售票机。我同来自上海的两位摄影家一起,兑换了一些硬币,按照标定路程的数额放进9个港币,一张塑料硬的乘车卡便从售票机出口处吐了出来。根据大厅里的指路标,我们来到去上环的港岛线入口处,乘滚动电梯下到地下二层的候车大厅。还不到一分钟,就来了列车,车厢外壳为灰色。走进车厢,只见车体又长又宽,而且灯光比北京地铁车厢亮,在里面拍照片可以不用打灯光。我见到坐在对面的一对情侣,男士在专注地读书,女士则靠在先生的肩上进入梦乡,我立即拿出小型相机,悄然拍下了这个镜头。
十几分钟的工夫,列车开到了金钟站,我们转乘去九龙尖沙咀的荃湾线列车。在候车室入口处,照例将票卡送进自动检票机,闸门自动开启,我们得以顺利通过。但如果你买的票钱数已不抵所乘站数时,闸门便不会再开,票也不会自动吐出了,那你将走不出地铁大厅,除非你重新买票。自动化管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列车经过海底隧道,第一站就是尖沙咀。沿着指路标,很容易地找到要去的出口。香港地铁许多站都有几个出口,而每个出口所去方向不同,如走错出口将会绕许多路,因此,路标在这里是非常明显的,一般都是红底白字。
除了上述两条线路外,还有一条从香港岛到九龙油麻地的观塘线。乘坐这几条地铁的,主要是香港各界的员工,每天早晨,上班的人们三五成群乘坐地铁,又快又方便。(附图片)
下图为香港地铁大厅。许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