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追星
向求纬
歌和星连在一起的时候
篝火正在草地上燃烧
一支横笛
将二万五千里的光芒
轻悄悄缀在八角帽上 
影和星第一次相遇
是在一排窑洞门口
随便撑开一块银幕
羊毛肚头巾 旱烟袋儿
磕出一些火花
不小心溅上了那些军帽 
其实那时就在追了
追浩歌中的红星
追光影中的红星
中国革命 好紧迫
不跑步不行 
不追赶不行 
好容易追进 一辆
解放牌汽车的驾驶室
有位战友 以三月五日为
 标志
低头擦拭方向盘的当儿
头顶上 星
亮了
那车开到川滇边界
九十年代 匕首
十四次出没的瞬间
五角形的星 带血
环宇骤然间通红 
如果全身心追赶雷锋
夜幕上怎能不繁星满天
如果高速度追赶徐洪刚
荡涤邪恶便不在话下
其实何须苦苦追寻啊
心与心——近在咫尺
有人偏偏吝啬
举手之劳
不是都愿做流星么
那就划出你的轨迹
伴之以歌 伴之以影
蓦然回首
才发觉你我谁不是明星


第12版(副刊)
专栏:

  雨落记忆河
绢华
去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来到河北烈士陵园,在这里瞻仰了我崇敬已久的白求恩烈士墓碑和雕像,许多日子里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记得刚刚懂事的时候,爸爸就读《纪念白求恩》给我听。上小学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便知道这红色一角的来历中,有着许许多多不能忘记的故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向往做一个白衣天使,它像一粒发芽的种子,一直生长在我的梦里。
终于有一天,我考取了大连市卫生学校,实现了自己这一愿望。
在苦读书的那些日子里,我的身体一直很弱,实习的时候,经常感到体力不支。医院里的病人让我体味到生命责任的重大,尤其重危病人要十到十五分钟巡视一次,一夜下来我自己像一朵枯萎的花,脸儿腊黄腊黄的。那时候说也真怪,一抬头看见办公室墙上白求恩在战时的一间小屋里做手术的黑白照片,身上感到暖暖的热热的一股溪流涌来,青春和活力又回到我生存的空间。
一晃过去了好几年。我虽然离开了护理岗位,但烈士的事迹却时常在眼前,我没有忘记一个心愿:到白求恩墓前看一看。
陵园里好静。高大的翠松是一团团绿色的火,把城市的目光点燃。大墙外,流溢着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流淌着车水马龙与叫卖声;但走进了陵园内,一条大路宽又长,仿佛历史的长廊,越来越深,越看越远。头顶上朵朵白云也不走,和我一起在园里寻觅着观览着。
白求恩烈士的墓碑不很高大,但肃穆雅致,墓前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尊高仰的雕像立在墓的上方,活在我们心里的白求恩大夫正向大家走来。久久伫立于此,默读着墓碑上风雨剥蚀但依然醒目的大字,突然觉得今天的一切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珍惜。白求恩大夫仿佛离人们不很远,还在我们的追忆与生活中,给时代以新的力量和奋斗不懈的源泉。
陵园很大,松柏凝聚着时光的思念。在这里徜徉,很容易找回自己的童年、那朴素的教诲和永远不灭的精神。我用手抚摸着一块块被岁月所爱的基石,基石前的花坛里盛开的很艳的菊花和串红。我想起20多年前,天天背诵的一段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些闪光的情节磨砺着我们的记忆,令宁静的心久久不眠。白求恩的事迹让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他,一代一代人都不会也不该忘记。
清明时节快到了,我们在想起已故亲人的同时,也想起了白求恩和白求恩一样的烈士们。记忆的花瓣无数次撒落在心堤和长河,在追忆暖暖思绪的时日,有什么打动我们的窗棂,是雨丝,也是阳光。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生活也如芝麻开花,在人生的风景中,始终有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美丽,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也催我们奋进和追寻。
这一次我没有带小儿子来,他还不懂纪念碑,也不知道白求恩。我会把一个故事讲给他听,有机会时,让他到这陵园来看一看,走一走。他幼小的心灵也该有一场雨,润湿他童年的泥土。
哦,雨洒记忆河!去年深秋的芬芳,让我在遥远的地方为白求恩大夫献上心灵最美最艳的花束,墓碑前的敬意和花坛中,有我和所有人永不凋谢的怀念,浓浓的清香……


第12版(副刊)
专栏:漫谈

  安得广厦千万间
任彦芳
作为北京选出的人民代表,李鹏总理在与北京代表一起共商改革发展稳定大计时,又一次提出“要加快普通群众住宅的改善”:“这些年来,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正在向着现代化迈进,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住宅的建设和改造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但如果到小胡同去看一看,还是感到改造的速度不够快。”他说,“目前居民最大的问题是住宅需要改善。”这是代表广大人民说出了心头的愿望。
近年来,京城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真如雨后春笋,广厦林立!外地人来京,无不钦羡北京人的福分!李鹏总理在去年以及更早与北京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过居民小胡同的住宅问题;还记得在到处建高级宾馆饭店的时候,他就提出要建普通百姓能住的中低档旅馆的问题。这使我想到了解民情、下情,得知民心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切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深入实际,关心群众生活,知群众的甘苦冷暖,便深得民心,便是稳定的根基!总理几次提到小胡同,该对我们有所启示吧!
在不久前,有关方面公布了北京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目标,说到1997年,北京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要达19平方米以上。这该是令人鼓舞的。但如果能加上“居民最低人均居住面积”目标,就更叫人兴奋了!现在一些已分配到户的高楼,不少窗户常年不见灯光。原因是分到房的住户并不缺房。可见只说人均多少平方米,并不能全面反映广大居民居住状况的改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千百年来人们的愿望就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实现。而李鹏总理关心居民小胡同的话不正是说出了百姓的心情吗?


第12版(副刊)
专栏:

  高山流水
林懋义
吴昌硕和黄宾虹是近代书画大师,是运用中国书画艺术语言——笔墨的巨匠。而且他们不矜门第之见,提携后起之秀的高尚品格,更是堪为师表,可敬可风!
    吴昌硕代订“黄羲画例”
“书例”、“画例”统称“润例”,也叫“笔润”,即现在所说的“稿酬标准”,通俗一些或可叫“价目表”。旧时文人碍于面子,开口说钱,铜臭味,不免与高雅的文事不相称。然而,饭又是不能不吃的,不能老是写字作画送人,况且,一旦成名,求墨宝者比肩接踵,穷于应付。贴出“润例”,按质论价,也是一个拒求画索书者于门外的办法。订“润例”须得实事求是,吹牛者恰得其反,品格卑劣。名家可以自订“润例”,而尚未成名的“家”,则往往求名家代订。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人曾为黄羲代订画例,反映了他们对黄羲画品的赏鉴评价。
黄羲祖籍南安,原名文清或文倩,1899年生于福建仙游。早年从仙游名画家李霞(字云仙)、李耕(字砚农)学,后来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念书,1924年考入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艺专,毕业后在新华艺专进修,复应聘返上海艺专任教。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集美、仙游等地任教,50年代后期,应聘到浙江美院国画系讲授古典人物技法。1979年病逝于仙游。他的人物画在东南亚一带和台湾、香港很有影响。
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为黄羲订“画例”时在甲子年,1924年仲冬,当时黄羲刚刚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吴昌硕已81岁。三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为一位美院青年评价其画值,影响是很大的。“画例”评价黄羲的画,“袭芳瘿瓢,独具家法,诚闽中画士之杰出者。”瘿瓢即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他是闽西宁化人,以狂草笔意作画,对后世影响很大。福建莆田、仙游旧时称闽中。闽中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闽中画士之杰出者”,对黄羲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吴、王、诸奖掖后辈的精神,说明文人未必相轻。
“黄羲画例”是吴昌硕书写的,他那带有“石鼓”韵味的行书,苍劲雄浑,气势磅礴,虽是一纸画例,自有大家风度,令人钦敬。
   黄宾虹给黄羲的信
黄羲在美专任教期间,课余常跟一代宗师黄宾虹学山水。黄宾虹对黄羲勤学奋进很器重,其时他在神州国光社任美术编辑,也曾为黄羲出版画片。1935年,故宫国画院失盗,一时鱼龙混杂,伪造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充斥市场。案发后,原北平检查院受理此案,以黄宾虹为人正派,声望高,聘其为鉴定专家,主持鉴别。黄宾虹推荐黄羲为助手。黄羲因此有机会涉猎历代名家手迹和各家艺术风格,他的艺术境界因而扩大,创作臻入新的高度。二黄师生情谊也因接触而加深。嗣后,沪战爆发,黄羲南返,在母校集美学校任教。
黄宾虹素知黄羲家贫,生活清苦。1936年春,黄宾虹便给黄羲去信,召他赴沪,想为他一解陈蔡之厄。时黄宾虹已71岁,黄羲37岁。信中说:“……春来渐次和暖,厦门来申交通亦尚便利,招商局海员轮船,敝处有熟人在船上,可以招呼。”信中又为黄羲今后生活做了安顿:“国光社之印泥近百余两,原来朱沙尚是佳品,惟日久未调,朱油不融。兄来稍施手术,将尊制各品略与调和,即可合售;即尊制之印泥亦可寄售,当有酬劳。……尚有大作画片,可以附作销售。时局虽不景气,小小计划,应不甚难……”。信中所说,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师友情深,感人肺腑。
从黄宾虹给黄羲的信可以看到他书法——行草秀逸矫健,气韵生动。古稀老人能如此挥洒自如,可见他的功底雄厚。
吴昌硕的“黄羲画例”和黄宾虹给黄羲的信,作者都不是有意把它作为艺术品传世的,然而正是于无意之中,高尚、纯厚的真情实感流诸娴熟的楮墨之内,令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感受情怀,因而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李广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