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大地春回早
——我国北方农村“科普之冬”一瞥
本报记者贾西平
今日的农民心里想什么?致富。生产粮食、栽培果树、养殖鱼虾、办乡镇企业……致富的路子千万条,然而无论走哪一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都不够用了。
如果说陕北秧歌剧《夫妻识字》反映了农民翻身后政治上的需要的话,那么,时隔半个世纪,今日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则是为了奔小康。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里,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北的辽阔大地上,亿万农民投身到各级科协组织的“科普之冬”活动中去,学文化、学技术、长才干。这既是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壮举,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记者近日在辽宁省锦西市采访时,听农民说:“往年从11月到来年3月底一直在家猫冬,这几年不同了,俺要趁农闲学点技术好致富。”
    “要想富,学习科技找出路”
农民马世宇照着书本上讲的方法,把稻草、玉米棒子芯粉碎发酵后,装入像小孩枕头大小的塑料袋里,栽上菌种。过些日子,蘑菇幼芽就像戴着头盔的士兵一样,密密麻麻地从袋子里爬出来。马世宇试验成功了。他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后,一次投料5000公斤,当年收入超万元。不久,马世宇成了村里的科技示范户,给乡亲们传授蘑菇种植技术,带动了几十户农家致富。
像这些发生在街坊邻里的致富例子,农民们看得真,学得快。“要想富,学习科技找出路”,这条写在村子里的标语,道出了农民的心里话。
   开犁下种前先看市场
农民学技术的途径比较多,除了少数人有条件进正规农业院校外,大部分人是通过农业函授大学、农业广播大学、短期培训班、报告会、演示会、科技大集等方式学习的。
据介绍,每次请专家讲课,农民都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科技大集更是热闹非凡。农民们成群结队来到集上,这儿听听,那儿看看,拿点科技致富的“秘方”,听点田间管理的“新招”。街上挂满了用彩色纸书写的科学种田谜语,答对了可以领到奖品。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猪直线育肥、绵羊增毛、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从专家们的著作里,从大专院校的课堂里走出来,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被农民所接受,成了农民手里的锐利武器。“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已不同于昔日的春耕秋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农民有种田的自主权。市场需求成了他们开犁下种之前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有的农民说:“如今种田,单打一不行了,不学新技术,不看市场,就别想富。”
   扶持困难户
农村科普活动是具有确定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锦西市委书记胡庆国同志说,搞“科普之冬”决不能只图形式,而要像打井、压油一样保持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向农民传授技术,就要把农民教会,让农民的收入增加才行。
有文化的年轻人学得快、致富快,而有些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困难户则应给以特殊关照。全市党、政机关和科协组织齐动员,帮助农民学技术,为每一户培养一位“明白人”。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大庙村农民李全文已65岁了,文化程度低,老师前边讲,他后边忘。辅导老师不厌其烦,多次登门讲解,终于帮他掌握了使用果树生长抑制剂的技术,及时控制了他田里果树生长过旺、坐果率低的趋势,取得丰产。几天前,兴城县闻家乡一位60多岁的农民投书市委,述说他曾借款2000元种植棉花,恰逢棉铃虫大爆发,棉花大减产,欠了贷款,接着又生一场病,花掉1400元。今年他计划试种巨丰大豆,但经济拮据,已难以举炊了。请求政府给予支持。市委领导当即指示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给予扶持,争取树立典型鼓励其他遇到挫折的农民重新振作起来,战胜贫穷。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党和政府永远都是农民的保护者、支持者,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引路人。
   一阵新风扑面来
最近,从锦西北部山区传出一则趣闻:20多户农民悄悄地将泥菩萨请出了家门。原来,这一带的农民每逢干旱歉收,都要乞求神灵保佑,在家里供着一些泥塑的偶像。当他们在科普宣传中明白了下雨的科学道理之后,就干脆地向迷信告别了。
另外有一些现象也很有趣。部分农村青年把对象是否具有科技本领当成择偶的条件之一。不少致富能手双双喜结良缘。据有关部门反映,开展“科普之冬”活动几年来,社会治安好转,赌博、打架、嫖娼等犯罪活动明显减少。
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在向农民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正在促进着农村新型生活方式的形成。(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山西省夏县北卫村棉田一角 文秀摄)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杂谈

  “气功师的预测”及其它
雨石
有这样一个传闻:气功师能为火箭发射占卜吉凶。尽管远隔千里,并且对火箭原理一无所知,气功师神秘的感知能力竟能越过江河,跨过群山,透过火箭坚硬的外壳,一直看清它的“五脏六腑”,指出毛病所在。如果这则传闻属实,气功在我心目中便又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天,我带着疑问去请教一位航天专家。他淡淡一笑,反问道:“如果真是这样,要我们二十七万航天职工干什么?”原来,气功师在“预测”之前,就已通过内线人弄到了现场测试的结果。看来,如此“预测”并不一定要请气功师,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也可以“有所作为”。
笔者决不是要否定气功。我国的气功几千年来造福人民,今天的人们对气功加以研究和阐发,很可能会为人体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果那位气功师真能解决科学家尚无力解决的问题,能为我国航天事业出力,谁都应该为之欢欣。但如果假气功之名,装神弄鬼,玩神秘,骗大众,造成将信将疑的公众心理,以达到别的什么目的,我们除了给以揭露之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更有一类离奇的传闻往往见诸报端。例如什么人发明了永动机,什么人打破了能量守恒定律……某些报刊不惜篇幅竞相报道,详细披露这些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科学家们以对国家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多次站出来指出这些所谓“发明”违背了基本的科学原理,根本不成立。然而这些善意的忠告,往往被“热心”人视为“教条”、“保守”,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更有甚者,有的科学家呼吁对科技成果的宣传要讲科学性,竟被人推到法庭的被告席上。笔者揣想,如果新闻界少一点误导,某些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慢一点表态肯定,事情的发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至于酿成这么大的笑话!
诚然,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现象。有些现象人们暂时还不能从科学原理上给予解释,对有些现象的研究可能会更新或突破人们已有的认识。但是,人类已经揭示的科学规律肯定是我们继续认识的基础,也应该是我们判断是非的准则。有些人误解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以为认识都是相对的,结果就在科学骗子的蛊惑之下缴了械,还以为自己在支持“新生事物”。其实,如果所有的认识都靠不住,相对真理之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那末整个世界就是不可认识的。这叫不可知论,信了这个,任何科学就都没有了立足之地了。(附图片)
(右图为发射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每个星期中的“春夏秋冬”
余仁杰
大家都知道,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气温从转暖——最热——转凉——最冷,每年都按这个周期变化着。目前有科学家发现,平时的每一个星期的7天周期中,人类居住的大气层下层的温度变化,也有类似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当然并不像一年四季那样明显):星期一气温开始上升,犹如“春暖”来临;到星期三上升至最暖和,好比“盛夏”;星期四气温开始下降,转为“秋凉”;到星期六降至低点,星期日则是“最冷的一天”,不妨称之为“寒冬”。
在每一个星期中的这种相对的、微妙的“四季”变化规律,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弗林德斯大气与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戈登博士发现的。他从1979年1月到1992年11月,以天为单位对全球温度的卫星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套数据,求出南北两套温度数据的平均数,然后制成图表,从中可看出哪些天温度高些,哪些天温度低些。英国《自然》杂志最近报道了戈登博士的上述发现。
一年中的四季变化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而一星期中的这种气温变化周期,则是人类自身活动量直接影响气温的结果。戈登解释说,在工作的一周里,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工业活动到周末时都有所减缓,另外供人们上下班的班车流量也有所减少,所以到周末则就较凉。在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的地区更是如此。
以前就有科学家发现: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出的热量,可以和从太阳得到的热量相比。比如,在欧洲和美国城市地区,人类活动发出的热量已经平均占从太阳得到的净辐射热量的10—30%。这就是住在城市市区的人们都觉得气温要比郊区高的原因。有科学家测得:纽约市区比郊区高出1.1摄氏度,柏林市区比郊区高出1摄氏度,巴黎、莫斯科等市区比郊区高出0.7摄氏度,等等。它特别明显地提高了城市的冬季温度。以纬度较高的德国柏林为例,市区每年平均有霜日81天,而郊区却有100天。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警惕室内灾害
金磊
提起灾害,人们往往会想起地震、洪水、龙卷风灾等,却很少注意自己生活的几十立方米空间内的有害因素及酿灾潜势。
据欧洲消费者联盟的调查报告说,每年因“室内灾害”(或事故)而夭折的儿童,比在车祸中丧生的多1—3倍,而致残儿童要高达死亡者的5倍以上。所谓室内灾害一般指从楼梯上、床上、高椅上或手推车上摔下来,被火具或电器烧灼,触电,窒息,误食毒物等。很少有人意识到现代室内装饰也潜伏着危害。据日本《室内》杂志提供的资料,现在常用的地板革、塑贴面、化纤地毯、合成纤维、粘合剂等会释放出甲醛、三氯乙烯、铅、苯等有毒物质。测定表明,室内化学污染浓度高出室外10—15倍。
病楼综合症(SBS)、建筑物相关综合症(BRI)都是典型的空调环境病。据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对450幢办公楼室内调查发现,有50%的楼宇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如有挥发性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氡子体等。另对223幢空调室内测试发现致病性真菌与细菌的检出率为34%和9%。此外正、负离子比例失调,温湿度及风速不当等,不仅仅增加室内不适感、产生不良生理生化反应,甚至造成室内静电积累而难以泄漏,对儿童及老弱者会造成“电击”恐惧。
室内“电磁污染”危害不仅干扰电气设备及家用电器正常运转,更严重的是会危及人体健康。欧洲某些民航机场规定:乘客不得私自携带“大哥大”等电器登机,以防电磁干扰机上的设备、仪表的可靠性,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面对日益增多的室内灾害及“新致灾源”,有人提出把室内防灾学视为现代交叉学科予以重视,建立室内环境的“安全、减灾、环保”的大科技观及发展观,全面掌握事故及防灾数据、档案管理,探讨对居家安全、办公及工作环境安全少害的技术与管理方略。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记国防科技大学张家春教授
李微
夜深了,天空中无数个奇妙的繁星闪闪烁烁。在国防科技大学一座两层小楼内,一位50多岁的教授正伏在电子显微镜前寻找着金属材料上一个个斑点的排列规律。他是国防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和应用化学系教授、金属晶体学三定理的发现者张家春。
1940年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普通农家的张家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4年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材料分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电子衍射分析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里的新学科,美国和日本在电子显微分析方面一直走在前头,而我们却刚刚起步。张家春在电子显微镜下一工作就是10多年。他分析了能找到的国内国外所有的资料,大胆地提出了这里面有捷径可走。
一般人眼能分辨的最小物体是0.2毫米,光学显微镜可分辨的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2微米,这将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分析层次提高了1000倍,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却能看到0.2纳米,比光学显微镜又提高了1000倍。
他在这个微妙而神奇的世界里,在电子显微镜下把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成只有人的汗毛直径一半那么粗进行观察,在衍射底板上看到的是一个个细小的斑点。过去人们根据点的分布,采用“尝试——校核法”、“根号N比值法”、“特征基本平行四边形法”等来计算,这些方法虽各有所长,但总的说来,是费时、易错。为改变传统的分析方法,张家春教授不停地探索着。他将收集到的国内外资料中的电子衍射谱一个个地分析演算,他使用的草稿纸不知有多少本,多少个夜晚他忘记了休息。
他是教研室主任,白天搞科研的时间少,他就晚上干,家里人口多,他把资料搬到试验室,经过反复试验演算,终于发现立方系和密排6方系单晶体的衍射谱都存在矩形的斑点排列,并运用这一发现推导出了“立方系单晶体垂直晶面定理和垂直晶面间距比定理”以及“密排六方单晶体垂直晶面定理”。他和同志们应用这一原理,大大加快了对电子衍射谱的分析速度。有一次,一兄弟单位送来样品,当把样品放入电子显微镜后,张家春教授的同伴在电子衍射谱上一看便说“这是100晶带,这是110晶带,这是111晶带……”大家愕然了“你怎么知道?”张教授把这三定理跟同行们讲了一遍。消息不胫而走,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和湘潭大学的同行们先后开始应用张家春教授的新方法来标定电子衍射谱。有的同行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发现”。
然而面对成功的张家春却保持高度的冷静。这是定律、定理还是定则呢?他请教同行,请教专家,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它是金属晶体学三定理。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怎样预报地震
谭先锋柴保平
像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规律一样,地震也是有前兆的。科学家们发现地震的孕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前兆异常状态。我国地震学家在观察分析时,将这些前兆动态粗略地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四个阶段的异常(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是如此),依此提出了地震的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等几种渐近式预报方式。
长期预报,是指几年至几十年内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它的作用在于为国土经济开发规划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的颁布,就是地震长期预报的成果。
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至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主要作用是圈定地震危险区或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是实施地震预报的基础。有关地区可根据中期预报加固危旧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制定区域防震减灾方案和办法。目前,我国一些多地震省份和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都制定了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防震抗震措施。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的预报,现在已发展到时间、地点、震级、伤亡、损失五要素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几小时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或警报。人们通常所说的预报就是这类短临预报,即震前预报。短临预报对动员社会进入备震状态、减少伤亡、减少次生灾害有着最直接的意义。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关键,是地震预报的主攻方向。
渐近式地震预报方式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在现有的认识能力上能更有效地跟踪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地震预报的命中率,能使社会更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既避免了茫然无知,也避免了盲目设防。国家和地方可以分轻重缓急进行抗震设防和经济开发,把对地震的综合防御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突出重点、分而治之。不会造成全面抗震那种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会出现因没有设防而造成惨重损失。
地震有前兆,但是有前兆不一定有地震。就像下雨必有乌云,有乌云不一定有雷雨一样。我国的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的信度不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短临预报也有过一些成功的记录。20多年来,我国地震部门对辽宁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四川省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等几次大地震都作过较成功的预报。近年来,我国学者还用中国式的预测方法,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如提交会议论文)较成功地预报了1992年6月发生在美国加州7.2级大地震和今年1月洛杉矶7.0级大地震。说明我国的地震预报的方式和做法是有成效的。
当然,由于现今科学探测手段和对地下构造运动了解的局限性,人们还不能较好地掌握发震的内在规律和机理,更不可能像观云测天那样观测大地的运动,要真正突破地震预报的难关,科学家们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高科技企业的六大意识
四通总裁段永基日前撰文指出,现代高科技企业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规模意识,规范意识,现代商业意识,团队意识和协调意识。”
首要的是创新。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创办高科技企业,既不能照搬外国企业的制度,更不能沿用封建社会办商号的经验,而是要开创一条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新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机制的引入,迫使企业扩大市场,追求市场占有率,即形成规模化生产。具有规模生产的企业,必须依靠规范化管理才能办好,否则规模化生产是形不成的。与此同时,还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协调意识,才能保证各部门有效协作,这也是规模化生产所必须的。现代商业意识,即以服务为先导,以服务为灵魂来做好营销工作,要建立完整的销售体系。在售前的发展阶段,应确立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要善于利用金融手段推进企业的发展。(车晔)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可视电脑系统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尽管现代生活已非常方便、快捷,人们仍觉有些缺憾。
例如,打电话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图文传真只传一些纸上的东西。能不能让人随时可以感受到朋友们的音容笑貌、把“天涯”变成“咫尺”呢?
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计划,但由于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的数据量极大,使通信系统无法负荷,加之硬件成本昂贵,使研制计划屡屡受挫。
最近,被称为世界主要微机制造厂商之一的台湾ACER公司开发成功一种可视个人电脑会议系统,解开了国外许多厂家未能解开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的可贵之处是视讯技术与已经普及使用的个人电脑结合起来,使技术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使用。无论使用者相距多远,使用这套系统不仅能面对面交谈,还可以交换资料和名片,方便极了。
(徐四文)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古图之最与测量学创始人
说到地图,早先人们认为公元150年的希腊托勒玫图曾是古图之最。说到测量学创始人,有人也认为公元前6世纪希腊学者塔利斯是测量学鼻祖。
本世纪70年代,我国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距今2100多年前的帛制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从而使人们对古图的认识提前了近300年。到了80年代,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中,发现了更早的战国秦(公元前239年)天水木板地图,又使人们对古图的认识,提前了389年。其中:西汉纸地图成了当今世界古纸地图之最。
近年来,随着国内、省内编志工作的开展,为追溯基础科学史起源提供了条件。学者们对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史及考古资料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整理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其中:古图之最,应是《周易》记载的河图,从而揭示出我国“图书”的起源;测量学的创始人,应是《周髀算经》等记述的伏羲氏,从而揭示出我国天文、地学、数学等的起源。因此,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提前到古游牧时代,其发源地应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渭河流域。(王继光)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天文望远镜实现自控
过去,天文工作者从事天文观测在露天进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且不时受到蚊虫叮咬。中科院自动化所最近研制成功了2.16米直径光学天文望远镜自动控制系统,使天文工作者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天体观测,且提高工作效率几十倍。
这种光学天文望远镜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使望远镜高精度跟踪天体,定位精度小于1.1角秒,在30分钟内优于0.05角秒。
(刘元明)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科技人员,在常温下移走和植入硅原子获得成功,并首次推出30多种硅表面畴界原子排列类型。这是技术人员正在借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硅原子。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