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为京剧叫屈
章云
这次回国休假,有一个重要的感触,就是我们的“国戏”京剧的地位的下降。这并非如许多人说的是它本身的“落伍”所致,而实在是历史的原因使它遭受如此不幸的境地。
认为京剧已经不行的人普遍都说,京剧台词古旧,不易听懂,已经落伍;京剧节奏太慢,不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这些非议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一时间,连一些本身是搞艺术的人也被弄糊涂了,还以为京剧真的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时候了。许多人忘记了这样一个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常识,那就是京剧首先是一种古典歌剧,而古典歌剧是决不能任意改变台词,更不能加快节奏的。否则它就既不是古典的,也不成其为歌剧了。
有人说,京剧台词古旧,这么多人听不懂,就证明京剧本身有问题。我说,错了。京剧同所有传统的艺术一样,都有一个不断革新的问题。但就艺术手段而言,它本身没有出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曾经出了问题。京剧从问世到“文革”之前100多年来,都是面向大众,雅俗共赏的。现在50岁以上的人,有许多甚至是文盲,他们都能欣赏京剧。另外,京剧既然是一种歌剧,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歌剧和芭蕾舞剧一样,许多人不是到现场观看时才了解剧情和揣摩台词的,而是在事先了解剧情、甚至知道台词的情况下去观看去欣赏的。有时去看的目的甚至只是为了欣赏某一名角的唱腔或演技,有些痴迷的观众因此多次观看同一内容的剧目,这同西方人看歌剧和芭蕾舞剧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有人说,京剧节奏太慢了,不合时代的需要。我说,又错了。京剧既然是一种歌剧,就不可能让它的节奏快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艺术常识。西方的古典芭蕾和歌剧演唱了几百年,除了舞台的声电美工效果变化之外,并不因其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而改变其唱腔或演技;西方包括歌剧在内的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因其国家的现代化而变得落伍;西方的歌剧更不因为流行音乐和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强大压力而遭淘汰。众所周知,歌剧和芭蕾一直是欧洲各国引以为荣、取以为贵的艺术表现形式;米兰和维也纳的歌剧院至今是名流云集、高朋满座的高雅场所;很难设想,由于出现了流行音乐而让《费加罗婚礼》这样的古典剧目的节奏加快起来;也很难设想让多明戈或帕瓦洛蒂用流行音乐的速度演唱歌剧。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不是歌剧,也就没有歌剧演唱家了。
那么,现代的人们对京剧不感兴趣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京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可怕的断层。欣赏京剧必需具备最起码的中国历史知识,哪怕是民间传说的也行。但是,“文革”十年“大批封资修”,使一代人失去了接触最起码的历史知识的机会,他们连包公和关公是谁都不清楚,怎么会对京剧感兴趣呢?文革结束没多久,我们很快迎来了开放的年代。当中国的京剧尚未治好创伤、接上断层之际,西方现代的艺术已经捷足先登、乘虚而入了,它以其通俗易懂和节奏轻快的优势,很快就影响了那一代人的艺术欣赏趣味,并且使后来一代人错误地认为,既然现代世界是快节奏的,那么,艺术也应该都是通俗化的、快节奏的,否则都是过时的、落伍的。京剧由于其所谓“台词难懂”和“节奏太慢”而首当其冲,成了艺术领域里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牺牲品。在这里,人们历史性地冤枉了中国戏剧界这一国宝。


第8版(副刊)
专栏:

  再现隐蔽战线的辉煌
——电视剧《代号4991》观后
鲁尔平
国家安全工作一向被称为“隐蔽战线”,国家安全干警一向被称为“无名英雄”,作为反间谍电视系列剧《隐蔽战线》第一部的《代号4991》,成功地再现了隐蔽战线和无名英雄的辉煌业绩。
该剧以足智多谋的周放、精明强悍的王亮、机警英勇的罗岚为代表,塑造了国家安全干警的英雄群象,以破获代号为“4991”的间谍组织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家公安机关与敌对势力之间的斗智斗勇。这就使得一部6集的电视剧负载起一个极其严肃而现实的主题——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正有一些敌对的势力和人物在暗中与我们较量。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经常发生的渗透与反渗透、窃密与反窃密、破坏与反破坏的对敌斗争的概括和提炼。这不是一座“死火山”。君不见潜伏了40年之久、窃据区长之位的女间谍站长还在活动,她窃取我绝密海图,幽灵般地运转起一个间谍网;君不见在利欲的引诱下,渔民王武干起了贩卖我情报的罪恶勾当,企业家程发、捕鱼船上的4位水手投入了境外间谍机关的怀中……境外敌对势力并没有睡大觉,他们把邪恶的目光投向了我们的和平建设。提醒善良的人们密切注视斗争的新态势,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这就是该剧的立意和主旨。
我们的干警既有詹姆斯·邦迪的智慧,也有亨特的干练;但是我们的片子却不能拍成《007》和《神探亨特》,因为真实的反间谍斗争既没有那般潇洒浪漫,也没有那般简便快捷。如何使我们的片子既能反映隐蔽战线的实际特点,又能使它脱俗耐看、引人入胜,这是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代号4991》的编导进行了有益而且有效的探索。
《代号4991》没有把国家安全干警描绘成未卜先知、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随着故事的演进,在一个渐次丰满的形象群中来展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该剧基本上是一部情节戏,它的魅力产生于剥茧抽丝、起伏跌宕的情节中,产生于最后抖出谜底的悬念中。从监听搜寻快速发报电台、破译电文,到抓获情报贩子王武;从逮捕间谍发报员胡平到寻找在海上被发展入伙的4名间谍分子;从计调间谍分子李凯到智擒程志……这一切都是围绕一个谜——究竟谁是“4991”。该剧把敌我双方置于事先谁也不知道谜底的斗争中,从而给故事的展开、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塑造铺出了一块广阔的天地,扑朔迷离的连环套式的情节链吸引着观众与侦查员们一起去寻找那个神秘的“4991”。时下一些编戏的“腕儿”们钟情于“侃”,神侃、调侃,直侃到他的戏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世人。应该说,《代号4991》的编导们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或许是由于过分追求情节的曲折,剧中的人物性格显得白了些,虽然有中秋夜监听,情人分手的细节,却没能敞开人物的内心;虽然有岛上枪战,审讯斗智,却没能使人物放射异彩。也许这样要求是苛刻了些,但是观众多想看到中国的神探驰骋在屏幕上呀!


第8版(副刊)
专栏:

  “垄断”者反垄断
——电影改革又出新鲜事
打破旧体制后本已热闹纷乱的电影发行市场上,近日又出新鲜事:中影公司在山东越过省公司,直接向地市公司发行进口影片。
中影公司原本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大的垄断者,发行体制改革以来其失去了在国产故事片发行中的“霸主”地位,但国家规定每年的进口影片仍由中影公司一家经营,意在以此弥补全国科教片、儿童片等的亏损。中影公司的发行对象本是原旗下的32家省市公司,由于这些省市公司都是当地影片发行别无分店的唯一经营者,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省市公司以其垄断地位压低中影公司的片价,并在影片成交后迟迟不付片款,从而使本已不顺的电影体制改革变得愈发艰难。鉴于此,广电部年初行文,规定进口影片发行不畅时,中影公司可直接向地市公司供片。
于是中影公司此次在山东召集地市公司参加的供片观摩会,越过省公司直接向地市公司提供影片。同时由于近年来走私影片在山东泛滥,中影公司决定中止与山东省公司的供片关系。据悉,上影厂、福建厂、青影厂等制片单位响应此行动,也在这次会上表示直接向山东地市公司提供新拍成的影片。首都电影界闻此消息颇为兴奋,不少人认为,继去年初国产片在江苏突破垄断发行后的中影公司这一举动,将最终改变电影发行不畅的体制改革又向前推动了一步。(西央)


第8版(副刊)
专栏:

  认识张曼君
晓耕
一出《山歌情》,冒出个张曼君。一位来自江西赣州的颇有艺术天赋的“女强人”。她导演的《山歌情》,在文化部举办的地方戏调演中获奖,使她所在的剧团扬眉吐气。曼君把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采茶戏处理得有情有味,绘声绘色,使不少原本对这类戏有成见的观众一下子发自内心地鼓掌。
听说,《山歌情》原剧本比较单薄,是张曼君邀来盛和煜,几易其稿,剧本焕然一新。她与剧作家精诚合作,整出戏基本风格的确立,舞台氛围的营造,以及江西老表间的对歌,全是她与剧作家花几个昼夜侃出来的。为这出戏,张曼君呕心沥血,倾其所能。主演比较年轻,张曼君反复启发,苦口婆心,一招一式,举手投足,细抠精磨。谁能算出她花费了多少时间、心血。
导戏是张曼君近来的事,她的正差是“赣水那边红一角”的资深名角。此次晋京,观众欣赏了她创造的三个迥然不同人物,先是《试妻》中那个聪明贤慧的小媳妇,中为《补皮鞋》中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小皮匠,压底的是颇有分量的《夏姑》,眼已失明,心中还有梦,还热切地盼着她的红军哥哥归来,熟悉的“十送红军”小曲在剧中反复出现,张曼君唱得特有味,有感情,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一出专场花旦、反串、正旦,跨三个行当,显出张曼君的功底扎实。
在外边拳打脚踢,显得格外强悍的张曼君,其实有一颗多情善感的女儿心,它脆弱而敏感,在最亲近的朋友面前毫无掩饰,常常放纵感情的潮水。这是张曼君真诚而可爱的地方。
做人最忌俗气与浅薄,应时时注意培养点品位及清高,这一点对搞艺术的女人尤为重要。张曼君很注意自己的文化修养,从1986年起,强迫自己阅读大量中外名著。枕边放置的也是各种书刊。1987年,她以专业成绩第一名,成了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班的学生。三载寒窗,她的眼光宽了,修养高了,但清高却始终没培养出来。她总是善待同类,人缘极佳,无论演戏还是做什么,大家都乐意捧场。
随着张曼君作品的获奖,其名声远播省内外,邀她导戏的接二连三,但她不想导太多的戏,只求导出几部像样的精品。


第8版(副刊)
专栏:

  导演大聚会论说电影事
中国电影界几代导演日前聚首北京,召开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首届年会。自从去年电影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成了电影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参加这次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大聚会的导演们谈论最多的议题。电影发行部门的代表成为这次会的座上宾,他们介绍的当前电影市场状况是导演们非常关心的事。面对滑坡的电影市场,近百名导演们就如何振兴中国电影,在创作中既弘扬时代精神,又拍出好看的片子将观众吸引进影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会上,1993年拍成反映宝钢建设的《第一诱惑》的导演鲍芝芳,和拍出了《东归英雄传》的内蒙厂导演塞夫等,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情况。
在此次会上,由谢铁骊任会长的导演协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老导演沈浮、张骏祥和水华,并为汤晓丹、陈鲤庭、王为一、刘琼、桑弧、舒适、黄佐临等34人颁发了首批荣誉会员纪念奖。(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改革开放年代新鲜事层出不穷,股市热潮便是其中的一桩。潇湘电影厂和中影公司及香港艺能电影公司联合拍成的新片《股疯》,通过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由勤备能干的职工和贤妻良母,变为股民继而成为股市大户的经历,生动地刻画出了股市兴起后部分中国人的心态。近年来不见在银幕上露面的潘虹为了饰演好本片的女主角,登上公共汽车和司乘人员在一起体验生活。本片是一部轻喜剧,上海滑稽明星王汝刚参加了演出。(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