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春节过后,民工潮再度涌向车店、码头。在今年的打工潮中,出现了一支纪律严明、组织完善的打工队伍,这批来自陕西革命老区的青年,是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开展“东西互助——劳务协作”的首批赴山东参加实践锻炼的打工队伍。
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劳务协作,既能培养大批观念新、有技术、懂管理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又能部分缓解青年劳动力盲目流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蒲永强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为了那些山里娃
刘琼宋捷刘晓萍
春节前夕,太原电视台连续几天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反映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渴望上学的专题系列报道《这些山里娃》。专题片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大震动。一个“为救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奉献爱心,为希望工程增砖添瓦”的志愿捐赠活动在隆冬的并州古城掀起热潮。
连日来,山西省“希望工程”实施领导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分外忙碌;前来捐款捐物的群众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山西省商检局老干部赵合兴捐款600元,是目前个人捐款数额最多的一位。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从小也是个山里娃,饱尝过因贫穷上不起学的苦头。我愿将自己积攒下的这600元钱,用来资助两名品学兼优的孩子。”
西山矿务局杜儿坪矿退休老工人许龙,现年80岁,是众多捐款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这位可敬的老人,1月15日早晨9点从西山住地挤公共汽车进城,几经周折于下午4点多才找到“希望工程”办公室,遂了自己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心愿。这天中午,老人舍不得在饭馆里买一碗面条吃,可是却慷慨地为孩子们捐了100元钱。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念书识字受教育,山里娃有这份权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救助他们。苦了谁也不能苦了这些孩子们!”
据初步统计,在所有捐款人中,小学生的比例占到50%左右。为救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做贡献,为同龄人献上一份真诚的关心、真诚的爱,已成为太原市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
在团山西省委机关,团省委书记支树平、副书记梁滨带头捐款。在他们的带动下,团省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全体同志都积极捐了款。
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全体同志在给“希望工程”实施领导组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作为共青团干部,我们愿把爱心奉献给那些热爱读书、渴望上学的山里娃们。”
目前,由播映《这些山里娃》引发的救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志愿捐赠活动仍在继续。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0余万元。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上歌厅一次花几十上百元不在乎,到酒楼一顿吃成百上千元毫不吝惜,可买本书订份报却抠抠缩缩——
令人忧虑的青年消费结构失衡
黄志坚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的物质生活有很大改善,物质消费增长很快;但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精神消费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在文化领域甚至有下降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3年在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对4673名青年的抽样调查表明,当今青年人的消费结构有两个失衡之处: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地向高档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消遣,轻读书学习。
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不旺上表现尤为突出。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您每月的收入用于购买书报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青年中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而把购买书报列为每月固定支出项目的却只有9.9%;大多数(51.1%)是属于“有喜爱的就买”,随意性大。
这种图书报刊消费不旺的状况,从另一项关于青年藏书状况的调查中也反映了出来。
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青年多达34%,加上羞于启齿的未答人数,已接近40%,而拥有100册以上的人数不过28%。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惊诧,令人忧虑。
近年来,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为何书刊消费未能同步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文化消费结构畸形
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正从温饱走向小康,物质消费水平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文化消费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但文化消费结构却很不合理。据统计,到1990年,全国居民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视机14.9台,收录机9.6台,照相机1.9架,分别比1980年增加15.6倍、18.2倍和2.2倍。河北省1992年的调查统计,城乡人均消费支出1603.2元,而用于购书报的仅8.04元,占消费支出的0.5%。云南省昆明市1993年第一季度的调查统计,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94.8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6%,而个人购买报刊支出为1.9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3%。不少年轻人上歌舞厅一次花几十元上百元不在乎,到酒楼饭店一顿吃去成百上千元不吝惜,而买本书订份报却抠抠缩缩。有些青年人的家庭,居室装饰豪华,家电设施齐全,却四壁无书。
    分配上的脑体倒挂挫伤了一部分青年读书求知的积极性
青年人从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收入高的人大多不是知识多的人,而知识多的人收入却相对低微,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人说:“‘文革’时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改革年代是读书越多越受穷”,“理性告诉我知识就是力量,现实教训我学了知识也枉然。”这种“厌学风”的流行,使得一些青年对读书求知缺乏热情,购书订报就更没有兴趣了。
书价不断上涨压抑了求知欲高的青年的图书需求
近年来,由于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不断上涨,书报生产成本上升,在缺乏国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图书出版部门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出路只有提高书价。据调查,近10年书报价格屡次上扬,与80年代初相比已经涨了5倍多,而青年人的收入增长远未达到5倍。这就使得一些有求知热情的青年常常为书价过高而望书兴叹。另一项对青年购买书报中的烦恼的调查统计表明,位居第一位的烦恼就是“书价高”,占43%。
以上所列消费结构的失衡状况,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到一代青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人,如果只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就有流于世俗与浅薄之患。
看电视听广播并不能代替读书
西方社会学家马尔克斯(Marcuse)在他所著《一度空间的人》一书中提出,在大众传播和群众文化的影响下,人容易变得无知、缺乏深度,容易受大众传播和群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他对西方青年读书报时间少表示忧虑。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出现了。1993年北京市的一次抽查还表明,青年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27.5%来源于电视,25.7%来源于报刊,21.1%来源于广播,而仅有0.8%来源于书籍。青年人有一种合上书本揿电钮的趋向,迷恋于时代的宠儿电视面前,热衷于直观的画面而冷落了书籍。
看电视、听广播虽也能让人获得信息,增长见识,但这毕竟是浅层次的文化活动,读好书才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活动。它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使人明辨是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充实人生。不读书之风不能任其继续发展了!多读书读好书,应当成为青年人永远追求的时尚。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鹭邦”人与水
本报记者袁建达
北京的一群年轻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原本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茫茫大海波澜壮阔,滔滔长河水长如线。谁没有见过水?谁稀罕水呢?
水,又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资源。君不见,多少地方因水源枯竭而导致人畜受灾;多少人口因长期饮用不洁水而得病受罪。难怪乎,有识之士已经呐喊多年:节约用水!保护水源!饮用洁净水!……
正可谓雨随云来,晨于日出。北京的十几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定在“水”上——他们立下雄心壮志,要在不长的时间内研制出一种新型净水器,为自己的同胞解除“水”顾之忧,让他们也像富裕国度的人们那样随时可以喝上纯洁的“放心水”。
这是一年前春天发生的事。
接下去的一年,便是苦干加巧干的一年。
这批学有专长的年轻人原先都在国营科研单位端“铁饭碗”。他们有的当所长,有的当技术员,有的是财会专家,有的是科研和生产能手。为了他们共同憧憬的科技“胎儿”的出生,他们毅然放下了铁饭碗,釜底抽薪,自断后路,注册成立了名为“北京鹭邦科技开发公司”的实体,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和奋斗。
从春天到夏天,4个多月时间,他们分成几路,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一面了解市场,一面总结经验。外国产的净水器,他们翻来覆去琢磨个透,学习人家的长处;国内出的产品,他们也全神贯注地研究,找出其中的毛病和不足。他们耳闻目睹许多城市、农村水源现状,更增添了尽快研制出新型净水器的决心。这些年轻人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写道——
是谁夺走了我们喝干净水的权利?是长苔及有死老鼠、蟑螂、鸽粪的水塔,是生锈、腐蚀破裂而被地下污水及粪便渗入的水管,是被工业废料、农药、清洁剂等污染的水源……地球上先进国家早就没有“喝开水”这回事,我们也要让同胞们喝上干净的水……。
为了这“口”干净水,鹭邦公司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地反复研制。小张怀孕六甲,仍坚持外出调研;大李早已择定吉日结婚,为了工作他毅然推迟婚期;小王、小应累病了,兜里装上药,继续搞实验。全公司的年轻人,平均每天工作达10个小时,公司里的两部车平均每月跑6000公里……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鹭邦”的年轻人运用当今世界上最新超过滤技术,研制出超净饮水器。从这种饮水器中流出来的水纯净、甘醇,免除了人们煮、烧的麻烦。
“鹭邦”的年轻人为祖国和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鹭邦”的“新生儿”也将走进千家万户。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奋斗着是幸福的(下篇)
——来自一个青年群体的报告
本报记者孟晓云
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巨人公司把人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巨人是一个高知识结构的群体,97%是大学生、研究生。曾有人问过史玉柱,公司要给员工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说,公司是个家,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是巨人文化的基本内核。难怪当巨人公司的招聘广告打出的时候,许多迷茫地唱着“我想有个家”的知识青年,在这里放下了疲惫的行囊。
公司不仅为员工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可口的饭菜,而且不惜重金为员工安排舒适宽松的居住场所,房间里配备热水器、电扇、办公用桌椅,通常是两人一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羡慕的福利,例如,公司为每个员工设立了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一年一度的集体旅游等等。
常有意外的惊喜在等待着每一个员工:当你刚刚成为巨人的一员,可能还没有洗去脸上的风尘,公司已在半个小时内把你的食宿问题全部解决了;也许你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行管部门的同仁会在那一天,拿着一盒精美的蛋糕和一张有总裁签名的生日卡放在你面前;元旦,员工的家长在收到一本精美的挂历的同时,还会接到一封慰问信,第一句话便是:“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您为巨人贡献了最优秀的儿女!”某位员工的妻子分娩在即,很快收到了公司送去的两大套婴儿用品;欢度节日,公司组织大型联欢会,让员工们在歌舞中一洗工作的疲劳,共享人生的潇洒……
在巨人公司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出入,主人们是那么年轻,充满朝气,你找不到一张失落和颓丧神色的面孔,他们互视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真挚、信任和亲近。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和睦团结的大家庭氛围,体验着年轻人聚集一堂的亲切和舒畅。在他们中间,有总裁、部长、主任,也有秘书和一般工作人员,然而当你无意识走到他们中的时候,你会以为他们是兄弟姊妹。
巨人公司的家庭气氛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与有些单位比,这个年轻的群体人与人之间没有某种“无形的墙”,因为大家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来的,而干事业必须有一种群体意识。领导和员工平等互敬,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距离感,可以互开调侃式的玩笑,生活和工作气氛宽松,工作再累,也不会令你感到紧张和疲倦。
一位巨人的年轻人对记者谈自己的感受:“我曾经是特区规模宏大的‘打工部落’的一员,有一种‘望断天涯路’式的漂泊感,在巨人,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是的,当不少人站在特区街头慨叹人间真情何处寻时,巨人公司的员工在他们的大家庭中找到了血肉相连般的情感。
家的温馨感和归属感是巨人能把一些优秀的人才吸纳到自己“营垒”中的奥秘之所在。
青春是一笔财富
年轻是一种财富,是富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象征,巨人珍惜这一切。
史玉柱及其伙伴们的新产品开发系列向中国计算机市场发起了一连串的冲击,奇迹接二连三地发生着:
1989年M—6401;1990年M—6402;1991年M—6403;1993年M—6405、笔记本电脑和手写笔记本电脑……
巨人发展之快,连史玉柱本人也始料未及。他们在开发中文电脑软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它的资产迅速增值的事实,招来了四方惊诧,八方探询。敏感的新闻界、理论界有人在探讨“巨人”现象,寻找巨人成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带有广泛社会意义的问题的答案。
1992年9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巨人公司时曾经问道:“你们的项目是谁下达的?”史玉柱直言相告:“项目是我们自己选的。”没有哪一级政府部门下达科研计划,也没有谁为巨人公司拨有关经费。创业伊始,公司有没有产出乃至产出的效益如何,对于史玉柱及其伙伴都是未知数,所以史玉柱告诉副总理:是我们自己在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风险。
是的,巨人公司每前行一步都在冒险,冒险搞科研,冒险办实业,冒险搞市场开拓。他们不但以几何倍数把钱财都做了投入,而且把自己的前途也押了进去——他们中大多数人是辞去了公职,迈进巨人大门的,包括史玉柱自己。
史玉柱们要自己论证自己,自己为自己作鉴定下评语。当他们相信自己的产品是绝对一流并且又是社会急需的时候,便放手大胆地干开了,边科研边开发边生产边销售,背对着科学技术的无限潜力,面向着社会市场的深层需求,巨人公司所做的是,二者之间的瞬间转化,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释放着无穷的能量……
人们在评价巨人公司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时,发出感慨:
“巨人公司的年轻人首先抛弃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清高和虚荣,他们不再自命不凡沾沾自喜;接着他们又告别那种矜持和怯懦,不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他们义无反顾,激流勇进,在大办实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解放和自身价值。”
用键盘和笔敲击着梦想
巨人公司对年轻人有一种凝聚力,这种引力主要来自他们创造出的一种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实体新机制。这种机制使员工们有一种成就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安分守己”了几十年,论资排辈地等项目等经费;一旦有了机遇,含辛茹苦,不舍昼夜;有了成果,又因种种原因而被“束之高阁”!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而以巨人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甘现状,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砸碎了数载寒窗铸就的“铁饭碗”,义无反顾地走出了舒适安逸的大机关。无数这样的人走到了一起,就形成了群体,就诞生了巨人。
首先是一种对旧体制的挣脱,然后在共同追求的事业中形成一种合力,中国知识分子的苦苦奋斗之路,在巨人年轻一代的脚下出现了一线生机。
比起老一代知识分子,巨人是幸运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创造的舞台。
正是这群活跃而又严谨的年轻人,以一种迷恋,靠近大海,在小小的屏幕前,用键盘和笔敲击着梦想。他们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同时,也为世人塑造出东方“巨人”的形象。
(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谷城团县委培训外出打工青年
新春伊始,共青团湖北省谷城县委针对本地外出打工青年民工非正常伤亡事故增加的问题,分别在北河、五山等7个乡镇举办了10期短训班,对即将外出打工的3000余名青年进行了以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培训班上,他们通过对典型伤亡事例的剖析,使民工们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通过请公安局干警和司法工作人员讲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帮助民工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此外,他们还聘请了县委党校教师讲授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张旭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春风里走来志愿者
山东济南火车站的志愿者们正在为旅客服务。季文才摄
北京实用美术学校的5位志愿者近日来到盲人彭利华家。他们不仅帮助干家务,还用所学的美容美发技术为彭利华理发。李建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