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今日非洲妇女
顾玉清
今日非洲妇女已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脸上刺各种图案、纹黑嘴唇、穿鼻子、一个耳朵上挂10多个金属环的传统形象,开始走向现代社会。
一般而言,非洲妇女身材健美,体态丰满。在世界性的选美活动或名模大赛中,黑人小姐有时尽占风流。非洲妇女的化妆和穿着打扮比较夸张:面部喜欢浓妆艳抹;饰物讲究珠光宝气;服装穿得松与紧、厚与薄、多与少的程度,可以说都到了极端;鞋跟当然也是越高越好。非洲妇女对黑色好像有一种偏爱。打扮最入时的非洲女郎,总是喜欢着黑色的衣裙,与肤色融为一体。
社会的发展给非洲妇女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她们中的许多人走出了家庭,进入社会各个部门就职,有的还当上了议员、部长或总理。这不仅使她们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她们的社会作用不可忽视。
在非洲,妇女突出的变化是在健康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这主要表现为非洲妇女的平均寿命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在佛得角,妇女的平均寿命比过去增长了9.2岁;塞内加尔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4.6岁;在条件比较差的冈比亚,妇女的平均寿命也由过去的33.1岁上升到现在的36.5岁。在黑非洲国家中,妇女平均寿命最长的已达到60.8岁,她们的整体寿龄平均比男子高3.4岁。
非洲妇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仍没有摆脱结婚太早,生孩子太多的习俗。在非洲一部分妇女中,结婚一般在15至19岁之间。很多人过早地怀孕,不停地生孩子,直到失去生育力为止。非洲妇女的生育力位于世界前列,平均每个妇女约生7个孩子。世界上妇女生孩子最多的国家是肯尼亚,平均每个妇女生8.12个孩子。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科特迪瓦,年均增长率达4.2%。非洲妇女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生养孩子,既失去了一些提高自身生活技能的机会,又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目前,在非洲大陆,除埃及、突尼斯、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和卢旺达等少数国家的妇女开始实行节育外,控制人口的工作几乎未取得什么进展。这既有经济不发达,婴儿死亡率高方面的原因,也有妇女受教育程度差方面的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94%的布基纳法索妇女,91%的尼日尔妇女,81%的塞内加尔妇女是文盲。
对非洲妇女来说,要想真正走向社会,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仍然将是接受教育的问题。因为,知识可以带给她们机遇,改变她们的命运。
(附图片)
在非洲,许多妇女还没有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这使她们失去了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
母子情深徐建中摄于马来西亚
据统计,90年代初,在埃及的5600万人口中,有1100万妇女是文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资助等方式帮助该国妇女扫盲。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吉斯卡尔·德斯坦的中国情
郑园园
初识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先生是在去年我国驻法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递上名片后,出乎意料地听到他用汉语准确地读出我的名字,这使我吃了一惊。
他是法国前总统,是目前法国执政党——法国民主联盟的主席,他还是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被称为政坛的一棵“常青树”。我听到过法国人对他的评价,知道他是所谓“从城堡里走出来的人”,言谈举止带有“贵族气”,然而,他却能用汉语和我寒暄!他和中国有什么缘分?我产生了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愿望。
今年1月25日,为采写纪念中法建交30周年的报道,我再次见到了他。当我走进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的客厅时,身材颀长的吉斯卡尔·德斯坦迎面走来,老远就伸出手,当然还是用汉语问候:“你好,祝你新年好。”甫坐定,他就递过两份《世界报》的复印件,报纸的出版日期分别是1964年1月28日和2月1日。
谈话就从这两份报纸开始。28日的《世界报》的头条标题是《巴黎和北京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左边的社论标题是《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相逢》。2月1日的报纸则刊登了前一天戴高乐在爱丽舍宫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全文,“中国”是招待会的主题。吉斯卡尔是这个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说,他陪同戴高乐出席了这个招待会。戴高乐决定和中国建交时,逐一征求部长的意见。当年的部长而今健在的只有寥寥数人,吉斯卡尔·德斯坦当时是经济财政部长。戴高乐问他:“你以为中国会在未来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吗?”他回答说:“我无法预计中国走向现代化所需的时间,但我敢肯定,中国会成为21世纪的经济强国。”
1965年秋,由法国经济财政部组织的法国经济技术展在北京举行,这是中法建交后法国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作为部长,他本打算赴北京参加揭幕式,但正逢总统大选,在第二轮选举的关键时刻,戴高乐请他留下助阵。这一留,使他访华的时间推迟了15年。
1980年10月,吉斯卡尔·德斯坦以总统身份首度访华,正是这次访问使他萌生了学汉语的念头。他回忆道:“我在北京、上海的街道上散步,满目都是奇妙的方块字。我想,这些横平竖直的笔顺构成的文字,必定含义丰富,可我无法理解它们传递的信息。想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它的文字却一窍不通,是不可思议的。”回国后,吉斯卡尔·德斯坦就偷闲自学起汉语来。他承认汉语难学,学得吃力,但拿起课本总是兴趣盎然。1981年他下野后,学汉语的时间多一些了,他曾聘请一位中国留学生当老师,帮他纠正语音语调。十多年来,他持之以恒,终于略通汉语。
在学汉语的同时,吉斯卡尔·德斯坦还找来许多介绍孔学、道教及中国文物的书籍浏览,他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也多了一份理解,这就克服了某些西方政治家在观察中国问题时常有的傲慢和偏见。他津津有味地谈起中国传统中许多珍贵的东西。他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了个“您”字,说:“你们尊重老年人,用‘您’称呼老年者;你们懂得掂量人际关系,总是微笑着化解人际关系中的麻烦,不像我们这里动辄辩论、决裂。我欣赏你们对时间的理解,在评估某一事件的影响时,你们不只看到今天,还看到10年、20年后。你们懂得社会变化需要时间,时间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思想、政策、行动要经过它的雕塑才能成功。”
从1980年到1993年的14年间,吉斯卡尔·德斯坦曾4次访问中国,他说:“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去年暮春,在中法关系经历困难的时候,他第四次访华。他说:“我确确实实地看到了中国的进步,感受到中国人微笑的魅力,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回国后,我向政府有关部长介绍了中国的经济成就,建议他们改变对华政策。”他还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谈到中国经济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控制和限制过高的增长速度,二是应将资金、技术、设备更多地转向农村,把经济发展的成果用到农村去。
采访结束时,吉斯卡尔总结性地说:“法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在欧洲和亚洲,我们是各具政治分量的国家,我们的合作应走向更高层次。”他计划今春作第五次中国之行,还打算在家乡奥弗涅大区创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吉斯卡尔·德斯坦握手告别时,我想起他在回忆录《权力与生活》中的一句话:“我喜欢徒步登高楼”。看来,在众多力求了解中国的政治家中,他是一个登高远望者。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大红灯笼照水城
史克栋
夜幕降临,风光秀丽的水城威尼斯又添一景,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把水城的广场、街道、码头装扮得焕然一新,大红灯笼倒映在水城的大街小巷,五光十色,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梦幻之中。
从2月5日至15日,威尼斯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今年狂欢节的主题是“威尼斯与东方”。
威尼斯一直被认为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点。在狂欢节期间,步入威尼斯,犹如步入古代的丝绸之路,时而被典型的中东伊斯兰国家特有的圆顶建筑所吸引,时而又被西亚的民间艺术表演所迷住。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享有欧洲露天客厅美誉的圣马可广场。广场周围建筑物的回廊上悬挂着110盏中国的大红灯笼,二层楼上点缀着200把中国的传统画扇,东方艺术与西方建筑的巧妙结合,将广场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威尼斯大运河两侧的大小码头上、著名的里亚尔多桥和学院大桥上,都用大红灯笼装饰,使这里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制作精致、式样各异的面具和五彩缤纷的奇异服饰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街头,在公共汽船上,在威尼斯特有的贡多拉小船上,化装特别的各色人物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最热闹的还是圣马可广场,经过精心化装的人物来来往往,有东方的皇帝、皇后,有中东的波斯商人,有中世纪的欧洲阔富,有马戏团的小丑,小孩子都扮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小白兔。
有一对装扮成中国皇帝和皇后的夫妇,身着清朝的服装,头带中国南方的斗笠,打着中国的纸伞。当他们得知记者是中国人时,一定要记者给他们起中国名字。女主人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的服装都是她一针一线做成的。
一名曾在电话局工作、现已退休的女士,将自己打扮成中国京剧演员。她告诉记者,她穿的衣服是她1992年去中国时买的,头饰是她照猫画虎,看着画利用当地的材料制作的。她手中拿一把从中国带回的大纸扇,架式一摆,还真有那么点味呢!
入乡随俗,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情绪高昂,从店里买来面具、服装,粉墨化装,参加在狂欢的队伍之中。有不少人在广场上,专门为外来的客人粉画面孔,使你真正地身入其境。
威尼斯旅游局还专门邀请了中国京剧团参加狂欢节的活动,他们演出由西方人编写的东方故事剧目《杜兰朵》,受到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
威尼斯狂欢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当时的狂欢节从10月初就开始,只是在12月16日至25日的圣诞节期间中断,到12月26日又重新开始,直到2月15日,为此有种说法,威尼斯人每年有半年时间不露真面目。
如今的狂欢节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有戏剧、音乐、魔术等。本届狂欢节为游人准备了300多个节目,共有650多名艺术表演家登台献艺。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威尼斯共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仅一个星期日就接待了十几万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蒙古——
过“尧立克”节
敖其尔
去年12月30日清晨,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是宾巴,今晚请你到我家过尧立克节。”
宾巴是我来蒙古后认识的一位朋友。他中等身材,相貌清秀,宽肩圆腰。“尧立克”是俄语,相当于中国的元旦。蒙古人过节没有放鞭炮挂彩灯的习惯,但家家户户过节还是很隆重的。节日期间,蒙古人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恭贺新年。
晚上,我到宾巴家已是8点了。
“扎,赛音拜诺?”“赛音!赛音!”我用蒙古礼节请安。宾巴家来了不少客人,听说我是远方来客,就请我到中央就坐。
宾巴家不算富裕,但家里摆设讲究,有地毯、挂毯、组合柜,还有电视机和录音机等。宾巴原是一所医院的小车司机,1991年放弃了工作,做些小买卖。
蒙古人请客比较讲究。餐桌上摆满了手扒肉、面包、凉拌菜、饮料等。当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北角上闪耀着霓虹灯的“尧立克”树。树高一米,“白雪”、“松树”、“吉祥老人”制作得特别精致。主人给我讲了一个传说,每到“尧立克”节,吉祥老人就从远方来到人世间,从大雪覆盖的森林中走来,带走过去的一年,引来充满幸福美好的新年。
蒙古人常说:“有一百两银子,不如有一百个朋友。”蒙古人爱交朋友,好客。在蒙古,请客人喝酒不像中国人,进门3杯,出门3杯,而是让客人随便喝。我注意到餐桌上摆着中国的酒、糖和桔子,便问:“你们去过中国?”主人答道:“去过。我去过二连,也去过北京,了解中国。中国有好产品。中国人勤劳,能吃苦,值得我们学习。”
这时,主人端来热气腾腾的肉包子。我们边吃,边喝,边聊。我们谈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名胜古迹,蒙古的现状及将来的发展,中蒙边贸的发展,中蒙友好关系。之后,大家一起唱起了中国的祝酒歌:金杯银盏里斟满了醇香的美酒,我们欢聚一堂,琴弦悠扬,歌声清脆……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我们在深绿色的地毯上跳起了蒙古舞。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电动汽车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于明年上市名为冲击牌(Impact)的电动汽车。这种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它具备当今汽车的一切现代化设备,但不污染环境。一千名美国人被选为试车员,每人将驾驶二到四周。通用汽车公司将根据他们对汽车性能提出的建议进行全面评估,明年正式生产第一辆冲击牌汽车时,将作某些改进。
冲击牌汽车由电驱动,自重一千三百二十公斤,功率为一百三十七马力,其流线型车身使空气阻力系数仅为零点一九,它从启动加速到一百公里只需要八秒钟,正常行驶速度为每小时一百一十公里,如果道路状况良好或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速可达一百五十公里。它在充足电的情况下可以行驶一百五十公里。
现在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厂都在设计电动汽车,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它从零开始设计冲击牌汽车,由含有铅和酸的蓄电池提供动力,设计目标是使其在道路上行驶时,可与现有的任何一种汽油发动机汽车相媲美。
通用汽车公司的工程师们指出,设计电动汽车的两大难题是:汽车自身重量和给汽车充电所需要的时间。他们为克服这两大难题,采用了铝合金底盘,车身与底盘的接合部只用少量焊接点,大部分车身与底盘是用特制的强力合成胶粘合。另外还有一套特殊装置,发动机启动后,可以使电流的循环方向逆转,使车轮起“发电机”的作用,给蓄电池补充部分电能。
冲击牌汽车在行驶中不产生噪音污染,不排放尾气污染环境,不需要加油站补充燃料。蓄电池的充电插头可以直接和110V电压的电源相连,但十分费时,需要八个小时才能充足。如果使用通用汽车公司推出的一种特殊装置,把它安装在车库里,充电时间可以缩短为两个小时。另外一点是,汽车行驶四万公里后,必须更换一个价格为两千美元的新蓄电池。
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之一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决定: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加州范围内要逐步使用尾气污染为零的汽车。而传统的汽车是不可能做到的,主要出路就是使用电动汽车,届时,该州现有汽车的百分之二需更新,到二○一○年这一比例将达百分之十。现在的问题是公众是否接受这种电动汽车。(余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