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两会评述

  走向成熟又一年
——写在人大、政协两会开幕前夕
本报记者艾丰
“又是一年春草绿”,今年“两会”即将开幕。
过去的这一年,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一个年头。航程上,虽无“惊心动魄”,却也“波澜起伏”。这是走向成熟的一年。
今年“两会”,代表们和委员们,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个大题目,自然会有很多话要说。
  抓住机遇:成果辉煌的一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也许不必再翻当时的报纸,人们都记得清楚,去年“两会”的基调和最热门的话题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在各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尤其突出地感到这股动人的热气。
一年过去,情况和数字表明,预期目的达到了。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业获得丰收,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产量达到4564亿公斤。“瓶颈”产业得到加强,铁路新线和复线建设创了纪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1.6%……一句话,我国经济在1992年快速增长之后,去年继续快速增长。
改革方面,贯彻国有企业的“转机”条例,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价格改革深化,90%以上县(市)粮食价格放开,更重要的是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外贸体制等改革方案的制定和陆续出台。
尤其重要的是,去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体系之完整,框架之清晰,思路之创新,理论和实践结合之紧密,国内外的人士都为之惊叹。规划我国本世纪改革的这一宏伟而科学的蓝图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改革已经顺利地达到了整体推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我们已经“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风景这边独好”。现在国内外的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中国人抓住历史机遇了吗?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如何?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谈话,可以说是代表全国人民做了肯定的回答。
宏观调控:难忘的1993年。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理解是“走向成熟”的另一表现 “宏观调控”可能是1993年经济生活中最有特色的内容。
当人们对经济发展倾注巨大热情的时候,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加速转轨的时候,认识的不足,经验的缺乏,角度的局限,常常造成了人们视野上的若干“盲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是否要注意防止“过热”?怎样估价“开发区热”、“股票热”、“房地产热”等发出的信号?潜伏着的深层危险是否在增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看法并不相同。前年年底中央已就“防止过热”打过招呼;去年,年初、3月、4月,又再三通气。但人们的认识并没有很快取得一致。“你热我不热”成为“不供发表”的想法,“我干我的”被理解为“市场行为”,而结构和地区不平衡形成的“热度不均”,又似乎为此提供了“依据”。像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做好事”上的“竞相攀比”以致形成超过可能的“一哄而起”,最难刹住;加快发展的愿望太迫切了。
但是,最敏锐的经济晴雨表——物价,发出了严重的警报,不仅钢材价格猛涨,而且大城市的生活物价指数已经超过了22%!而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金融,则出现了严重的秩序混乱。乱拆借、乱集资,银行直接间接参与“炒”房地产,货币超量发行,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大起大落将难以避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地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此后,人们的认识才逐步趋于一致。
宏观调控的工作自然是艰巨的,但很快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人们常说的“软着陆”。多年呼吁解决的“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的状况,今年大有改观,为人们所称道。
毋庸讳言,宏观调控在经济生活中引起的效应也是多侧面的。某些部位“过热”潜伏着的问题,由于调控措施到位而提早暴露出来了。有的部位,也由于调控力度和方式掌握缺少经验,感受到新的困难。“宏观调控”自身曾一时又成了人们议论和思考最多的问题。
同心协力:整体推进改革。实施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是“走向成熟”的重要保证
“宏观调控”不是为了“管死”,而是为了“管活”。它的新实践和新思考,获得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
成果之一:人们明确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宏观调控,在目前转轨时期,更要加强;而今日的宏观调控必须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因此宏观调控又必须改善。它既是改革所必需,又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果之二:在中央的领导下,一方面从理论和大的框架上,勾画好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一方面则是从具体操作上,经过充分调研、反复协商,设计好各种改革的方案,抓住时机,及时出台。
在体制转轨时期,最要避免的就是两种弊端的“重合”。尚不能“自我约束”的企业和“放任的市场”加在一起,将会闹出什么事情呢?所以,无论是宏观调控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宏观调控自身的困难,说到底,都存在着体制上的深层原因。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为整体深化改革的先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各项改革方案,特别是对财税改革,也曾有各种议论和担心。
对“汇率并轨”的风险,包括外国专家也为我们捏一把汗。6月份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已经达到1∶12,有人甚至预期到15。能稳得住吗?但宏观调控措施一宣布,比价就往下掉。下落一段之后,又反弹,国家用经济手段调控,很快又稳住了并稳了下去,国家还在这中间掌握了更多的外汇。国内外舆论说,这手干得漂亮!
税制改革,被世界公认为难度最大的改革之一。日本的一项新的税制,经过了三届国会,才获得通过。撒切尔夫人的下台,据说与税制变动不无关系。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在美国,谁干这个活儿,就可能是全美国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税制变动涉及的利益面最广。
中国税制改革所处环境不同于西方,但人们毕竟还是担心它将会遇到的阻力,引起的纷争,造成的震动。但实际进展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不仅大大突破了一般国际上的估计,甚至比我们自己原来设想的还要顺利得多。从今年1月份的情况看,新税制运转正常,尽管在手续的衔接上有些操作性的问题,但没有给生产和流通带来不利影响。一月税收比去年同期增长61%,这是生产增长的结果,也是新税制的一个成果,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只要中央、地方,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深化改革: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
新年伊始,中央就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方针。
此次两会,必将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个方针。
今年正当多项重大改革措施一起出台的时候,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已经成为现实;而实施这些方案,把改革扎扎实实深入进行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任务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又要有新思路。要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避免过去多年容易出现的“痼疾”,关键就在要用改革建立新的机制,用新的机制去推动和促进发展。
这可能是把去年的两个“加快”换成今年的“深化”和“促进”的背景。
——怎样继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怎样继续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健康”二字做何理解?
——稳定物价怎样实现?它和控制基建规模有何内在关系?
——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怎样结合?
——人们关心的反腐败和搞好社会治安等等怎样继续加强?
人们期望,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和委员们,会在更高、更深、更全的层次上,讨论这些重要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里召开的“两会”,昭示着一个更加多姿多采的前景。
人们相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1994年必将是“走向成熟”又一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对日本的正式友好访问
朱镕基回到北京
本报北京3月4日讯记者尹树广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圆满结束了对日本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下午乘专机回到北京。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以及日本驻华大使国广道彦等到机场迎接。随同朱镕基副总理出访的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经贸委副主任杨昌基等同机返回。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芬兰议长
陈慕华与丽塔·沃苏凯宁会谈
新华社北京三月四日电(记者张荣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芬兰议会议长丽塔·沃苏凯宁女士一行。
丽塔·沃苏凯宁是今年二月当选议长的。她是七十六年来芬兰议会第一位女议长。中国是她当选议长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
乔石对丽塔·沃苏凯宁议长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芬建交四十三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很好。虽然这几十年来,两国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两国关系一直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他表示相信,中芬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不断扩大和加强。
在乔石向客人们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之后,丽塔·沃苏凯宁说,她赞赏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她认为,芬兰虽然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大国,但芬中两国可以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扩大合作。
会见后,乔石举行宴会欢迎丽塔·沃苏凯宁一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今天下午,陈慕华同丽塔·沃苏凯宁进行了工作会谈。
陈慕华认为,丽塔·沃苏凯宁此次来访必将促进两国议会的友好合作关系。她向芬兰客人介绍了全国人大的职能和组成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将于明年九月四日至十五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筹备工作。她说,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政府和妇女组织密切合作,为这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功召开而努力。她欢迎芬兰届时派代表团赴会。
丽塔·沃苏凯宁说,她选择中国作为她的首访国一事表明,芬中两国和两国议会的关系十分友好。
丽塔·沃苏凯宁是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于今天上午抵京对中国进行访问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刘宁一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尉健行任建新等前往送别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刘宁一同志的遗体今天在北京火化。
刘宁一同志因病于2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今天下午,胡锦涛、尉健行、任建新、倪志福、王光英、赵朴初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刘宁一同志送别,并向他的亲属表示慰问。
刘宁一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陈云、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李铁映、尉健行、薄一波、宋任穷、宋健等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刘宁一同志是河北省满城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代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刘宁一同志曾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一、五、六届常务委员。(附图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等向刘宁一同志亲属表示慰问。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雷锋精神在每个岗位上闪光
本报评论员
全国第三次“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座谈会于昨天召开。来自全国十四个“窗口行业”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分子代表的事迹生动、感人,再现并升华了雷锋精神,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我们面临的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更加迫切地需要用雷锋精神凝聚和鼓舞广大群众,奋发向上,艰苦创业;更加迫切地需要用雷锋精神教育和激励人民,扬清激浊,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是人民群众在学雷锋活动中的一个创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实践证明,立足本职,把雷锋精神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个平凡岗位,渗透到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每一步实践中,是新时期深化学雷锋活动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好办法,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学雷锋贵在坚持常年,收到实效。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足本职岗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在每一项工作之中。许多学雷锋先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勤奋学习,诚实劳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成绩。我们要提倡这种精神。通过学雷锋,促进行业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某些不良风气往往通过行业特点表现出来。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气,抵制歪风,把雷锋精神熔铸到各个行业的行业作风中去,务求取得成效。
要把“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同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全面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水平,造就一代新人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人们怀念雷锋、呼唤雷锋,表明了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渴望。最近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全国城乡逐步展开,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高兴地看到,那些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逐步形成。这样的活动要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扫除种种丑恶社会现象而不懈地努力。
最近,徐洪刚同志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在全国城乡、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热爱,对良好社会风尚的珍视。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当树立一批体现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以此吸引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扩大先进分子的队伍。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在社会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舆论环境,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各级党委要总结“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的丰富经验,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带头学雷锋。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雷锋精神一定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在各个岗位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宣部、国办、团中央召开座谈会强调
 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
一批学雷锋先进代表作报告
本报北京三月四日讯记者唐维红报道: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在京联合召开全国第三次“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座谈会。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河北沧州分行行长杜树勇、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工人徐虎、沈阳铁路局沈阳客运段北京车队党总支书记乔黎明、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赵雪芳、拱北海关行李监管一处干部周鑫全、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牛街派出所政委贾启强、吉林省长春市绿园新区粮店主任马秋芝、福建省云霄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于南生、中国民航吉林省管理局长春机场候机室主任孟栾、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九条岭税务所副所长任辉昌、陕西省汉中地区邮电局党委副书记魏立华、青海省龙羊峡水力发电厂党委副书记李东山等来自全国窗口行业的学雷锋先进代表先后介绍了他们坚持开展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参加了座谈会并讲话。他说,“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是把学雷锋活动同党的中心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是群众学雷锋活动的一个创造和发展。创业的时代需要创业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千千万万个雷锋式的创业者,是新时代对学雷锋活动提出的呼唤和要求。我们要克服“一阵风”的思想,力戒形式主义,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精心组织,抓好抓实,推动学雷锋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鹏也在会上发言。他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实践雷锋精神的具体方法、途径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全团正在实施的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明号(岗位)活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中的两项重点内容,是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社会送温暖的集中体现。他要求各级团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把雷锋精神渗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里,在本职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一代新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
 全面深化党校教育改革
本报北京3月4日讯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研究在新形势下党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全面深化党校教育改革,把党校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胡锦涛讲了五个问题:一、进一步明确党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二、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校工作;三、深化党校改革;全面提高党校工作水平;四、办好党校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五、切实加强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胡锦涛指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更加重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更加重视培养和提高广大干部,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他说,培养干部需要全党从多方面努力,各级党校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骨干,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是新形势下党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党中央对党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抓好现职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努力提高他们探索解决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两手抓”的能力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
要切实抓好青年干部的培训,加强对理论骨干的培养,做好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
胡锦涛从十个方面列举了邓小平同志根据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肩负的新任务,对加强干部教育和理论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原则。他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党校工作,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强调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首先就要在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校工作上下功夫。
胡锦涛强调,提高党校工作水平,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党校改革总的要求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强化科研为基础,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的规律,逐步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校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管理体制,进一步办好党校,更好地为党培养合格的领导人才服务,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办好党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的要求,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建设起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能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善于研究新情况,正确回答新问题,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足以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胡锦涛最后说,要切实加强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主要抓好三条:一是领导班子建设。要挑选一批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多实际工作经验而又热心党校教育事业的同志,充实党校领导班子,并加强党校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二是管好办学方向。三是帮助解决党校工作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充分肯定了党校教育战线的同志付出的艰辛劳动、做出的重要成绩,希望从事党校工作的同志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党校教育新路子,使党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粮食要保持三个稳定两个平衡
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保持总量平衡、地区平衡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姬斌、王言彬)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强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始终密切关注粮食这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他说,不论什么地方,粮食都要保持三个稳定,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两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地区平衡。
江泽民在昨天结束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应当看到粮食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说,进入90年代后,南方部分省区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有的减产幅度还比较大,已成为全国调进粮食最多的地区。他说,去年南方减产虽有气候因素,但主要是面积减少和投入减少。
江泽民指出,上述情况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米袋子”、“菜篮子”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的稳定。他强调,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保持两个平衡:一是总量平衡,全国要保证自给,进出口基本平衡;二是地区平衡,从南方来说,要做到大米自给,其他品种适当调剂。他说,现在有的地区粮食生产萎缩,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扭转。
江泽民指出,目前,春耕在即,要不误农时,安排好春耕生产,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争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另悉,国务委员陈俊生于2月上旬曾致信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七个省(自治区)的政府负责人,要求切实抓紧抓好今年的早籼稻生产。他在信中说,我国粮食产量的高低,主要靠稻谷,而稻谷的生产区在南方,南方稻谷的产量又主要看早籼稻。因此,为了夺取今年的丰收,增加粮食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他要求上述地区要积极扩大早籼稻面积,抓好春耕生产,力争早籼稻有一个好收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