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努力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大文章
何孝瑛
毛泽东同志50年代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随后几十年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中经受着考验,已越来越显示其真理的光辉,越来越说明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划时代贡献
列宁曾这样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处》的划时代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贡献了新的科学结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这个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打破了把社会主义矛盾视为异端的观点,既揭示了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必要,更明确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这就开创了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新思路。它揭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为具体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矛盾规划了航向。
如果说,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由于斯大林从理论上否认矛盾,实践上混淆矛盾的错误,而逐渐削弱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勃勃活力,因而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某种危机的话,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理论提出,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活力,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政治生活的总题目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说过,“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总题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1957年后的实践说明,提出并抓住这个总题目是很正确的、卓有远见的。要始终清醒地把握这个总题目而不动摇,抓住这个总题目,写好这篇大文章,更不容易。要做到这一切,关键取决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的、本质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的科学性,提高了牢牢抓住这个总题目的自觉性,从而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大量性、主导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诸多矛盾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当然,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一矛盾状况要求我们既不能忽视还存在的具有对抗性的阶级斗争,更应充分认识在社会矛盾中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它的非阶级斗争性,必须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正确地加以处理。
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区、产业、部门、民族、人群等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从而呈现了利益差异以及由这些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又经历着新的调整以至摩擦、冲撞,呈现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状态。比如,一定时期的工农业剪刀差,沿海与内地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多种经济成分的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加大,社会分配不公等,这既增加了区分的难度,更要求在处理中找出新路子。
第三,人民内部思想认识上的歧见和矛盾具有长期性、多发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其探索、开拓的实践过程中,面对着利弊参见的纷纭状态,人们认识分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有利益基础的不同,也有认识论上的原因。这种认识分歧的解决既要靠讨论、切磋、交流,更要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
第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矛盾日益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只要我们党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就一定会达到,我们党也就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
第五,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要求解决矛盾的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改善来得到缓解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解决矛盾的力度、时效上寻找到尽可能最佳的方案。形而上学地不承认矛盾的盲目自满是不现实的,形而上学地套用一种模式去认识对待多种矛盾也是不现实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万应模式,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党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本领是执政党的重要责任
一篇大文章,既要抓住主题不跑调,也要解决好起承转合,方成佳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样的大文章,不仅要把主题牢牢抓住,而且要认真组织、协调配套才能做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仅对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有了深刻认识,而且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丰富经验。
——牢牢地把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标是团结一切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因此,在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时,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要有利于实现我们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国家长远发展和群众现实需求,把国家整体利益同地区、部门、个人的具体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要看到,许多人民内部矛盾都有要求解决的合理性,但百事待举只能逐步解决。某些矛盾一时还解决不了,某些矛盾只能作某种程度缓解,人人都要顾全大局。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利益差异还是认识分歧,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来解决。经济搞上去了,可供社会分配的财富增加了,改革推进了,机制灵活、社会活力增加了,不少的问题都能较好解决。因此,任何矛盾的处理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结合着“一个中心”去逐步解决。
——多种手段综合协调运用,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途径。人民内部矛盾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又有着相互的关联性。因此,在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时,既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又不能就事论事,要把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法制规范、道德约束、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综合协调运用。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如对于政治思想上的问题采用“团结——批评——团结”;对党和民主党派关系,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科学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济利益要统筹兼顾等,新的条件下,矛盾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更要我们找出更多的新办法来解决。这几年来,我们在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地区、人群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那就是既要教育人们认识在一定时期利益差异的不可避免性,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科学经营先发展起来,又要本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多方面协调利益关系,不使差距过大而影响社会安定。
——十分审慎地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坚定地用专政方法处理敌我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交叉,常常一时难以分清,这就需要十分审慎。但对于证据确凿的敌我矛盾要敢抓敢斗,只有坚决打击敌人,才能保护人民。
——认真处理好党内矛盾。党内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部分。党内矛盾的正确处理,对于建设团结统一、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执政党十分重要;党内矛盾的正确处理,有利于推动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同样,党内矛盾若处理不当,其消极因素也会影响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肩负着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任,而其自身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班子内部的矛盾,搞好团结统一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做的一件大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全党都要努力写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大文章,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5版(理论)
专栏:

  构建新优势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
许德立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在学习《决定》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是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比较利益原则的驱使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集中自己的资源优势,生产和销售其比较利益最大的产品,而把那些利益较小的让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期望通过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最终借助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推动其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性多元化大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面对经济发展的这一潮流,我国沿海经济特区、开放地区只有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既保持原有的优势,又尽快构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汕头经济特区来说,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市场、体制及产业接轨,将汕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就需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进行系统而艰巨的改革,从而使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结构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外向型产业结构为基础,以第三产业国际化经营为动力的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新经济区,进而全面实现外向型、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发展格局。为此,我们将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各项改革的力度,使我们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首先要大力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计划工作等。政府的经济管理目标,主要应围绕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推进对外开放,以及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制订经济管理法规等展开。要加快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改革探索,尽早成立商业银行,加速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促进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的创设,达到早日完善汕头经济特区金融组织体系的目的。为了发挥连接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大力吸引海外投资,还要对海关及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我国一直较注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并已造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除了生活服务业比较发达外,第三产业的总体水平也还相对滞后,也就是说,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第三产业的主要门类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门。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持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产业。不仅发达国家致力于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不在新一轮高科技角逐中落伍,也奋力在高技术领域攀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高新技术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产业认真抓好,为经济起飞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就要立足于现有的工业基础,通过体制改革,吸引国内外人才,发挥特区吸纳国外新技术信息和成果快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投入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尽量缩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时间。
第三,把握世界性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台资、外资。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正是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会,依靠自身较富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接收了由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许多制造业而取得比较竞争优势的,从而为本国、本地区的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借鉴其经验,充分利用劳动力充裕、劳动力工资较低、土地价格便宜的优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认真做好引进台资、外资的工作,为推进产业高级化和资本积累奠定基础,从而为经济起飞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为中共广东汕头市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一场大变革
陈佳贵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规定,描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勾画出我国未来企业制度的轮廓,为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早在改革初期,一些理论工作者就提出了“企业本位论”、企业应当成为商品生产者、要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要实行自负盈亏等论点,对我国企业改革的起步和形成以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改革思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中期,一些同志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要适当分离的理论,把企业改革理论推进了一步。在实践方面的成果是促进了承包制和租赁制的广泛推行。在这次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四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借贷方式;二是租赁方式;三是承包方式;四是股份制方式。前三种和最后一种方式又有很大的区别:前三种所有者并没有进入到企业内部,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股份制这种方式中,所有者进入到了企业内部(股东大会是公司的财产管理机构和最高权力机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公司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前三种很难解决国有企业的自负盈亏问题,只有股份公司才能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由此引发了股份制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讨论,使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决定》吸收了多年来理论讨论的成果,总结了企业改革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股份制试点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肯定了企业应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这是企业改革理论的一大突破,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必将带来企业改革实践的发展和深化。
    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走的是扩权让利,以利益刺激为主的路子。当然,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调整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企业没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经营好坏一个样,挫伤了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不调整三者的利益关系,企业就不能产生内在的经济动力。问题是调整利益关系必须以机制的转换为根本前提,离开机制的转换去单纯调整利益关系,就给企业留下了“利益谈判”的空间。企业利益的获得,不是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努力,而很大程度上要靠与政府“讨价还价”的谈判。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当外部约束减弱以后,不合理行为就泛滥起来。1986年底,提出了“改革微观机制”和“完善企业内部机制”的问题,同时要求要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环节,分阶段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形成新体制的基础框架,使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到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阶段的实际做法是推行和完善承包制,这种经营方式仍然未触动传统的企业制度本身,它虽然使企业经营机制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达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企业改革仍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改革的实践证明,不解决产权问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重塑市场主体,使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经营机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企业改革必须从利益刺激为主转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为主的轨道上来。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带来我国公有财产组织形式的大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虽然有了较大的变化,如出现了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和乡镇企业等;国有制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公有制形式来看,仍然没有大的变化,还是一种二元结构。而且,各种所有制是相互分割的,产权也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制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从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组织形式来看,有的国家虽然也存在一人独资公司,但是在这种公司中,个人的财产和公司的财产很难分清,社会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这种公司的信誉不高,规模很小,数量较少,而多数公司都实现了所有者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规范化的公司制度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时,虽然也允许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它必须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只有那些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和某些军工企业才应由国家独资经营。多数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制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时都应该实现所有者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经过股份制改造和产权的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将越来越多。我国的国有资产将形成以下企业组织形式:(1)单一主体的国有制企业。它们的资本属国家授权的某一个投资主体管理;(2)多主体的国有制企业,它们的资本虽然都属国家所有,由于分属不同的投资主体管理,也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3)国家控股的企业。在这种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各种所有制财产的混合、融合,但国家股起主导作用;(4)国家参股的企业。这种企业国家只参股,不控股。(5)多个法人单位共同投资组成的企业。这些法人单位既有国家的投资,也有其他经济成分的投资,但是公司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国家对这些法人单位再投资形成的企业,不表现为直接的所有者关系。同时,我国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会带来相应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