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妇女:进步与局限今昔
孙国英
“由于教育的普及,女性在知识、技术、能力上均不逊于男性,有更多的妇女可以贡献所学、服务社会。现今的台湾女性除了传统的家庭妇女、妻子、母亲的角色外,更勇于走出家庭,在经济、科技、社会各层面扮演多元的角色。”有位学者如此评述台湾的妇女现状。
事实上过去台湾女性在农业社会中,从开始下田、采茶、种田、收割与土地为伍,加上家中人口众多,农村女性自小劳苦。
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农村出现新女性,如牧牛的女性大学生,受过专业畜牧训练的女性等成为现代台湾农村女性的“草根大使”。
1965年至1975年间,台湾工业快速发展,妇女提供了大量密集的劳动力,由农村走入工厂,在密集加工区中,日商、美商纷纷成立工厂,早年热门的电子、成衣、玩具、鞋类、纺织,为台湾经济起飞立下汗马功劳。
台湾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由1958年的28.7%增加为1989年的37.6%,如今已超过40%,直逼50%大关。
随着时代演进,早年女性作业员工作的生产线,如今因为劳工不足,工厂外移,而纷纷转向服务业。
在六七十年代,台湾妇女面临“客厅即工厂”的局面,即使家庭主妇也投入家庭副业的行列,几乎从北到南都有家庭工的痕迹,是当时极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近些年工厂升级自动化,加上女性教育水准提高,女性劳工开始有了劳工团体,工厂、社会局也有辅导单位,为女性劳工谋福利。完善的劳工制度,和打破男女性别差异的工作,越来越多,都为妇女就业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据介绍,目前台湾妇女的就业率已达44.4%。女性就业以制造业为主,其次是商业、运输仓储、公共行政、社会及个人服务业。许多行业已属于女性优势行业,如公关业、大众传播业。不少台湾妇女开办各种经营、服务公司,一些中年妇女从事茶艺馆、服饰、食品业、专业工作室、小型贸易商等。“我们要当自己的‘老板’,不当‘老板娘’。”台湾海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凤芝女士的话,显示了台湾女性的自我觉醒。
在科技界,接受数理科技教育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女博士生人数不断增多,选择科技行业的女性比例在提高。台湾姐妹们已充分认识到女性参与科技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发出了“提升女性参与科技”的呼吁。
台湾女性的社会参与主要通过妇女社团。到目前为止,台湾各种妇女组织已多达130个,它们有的从事妇女问题研究,为女性的成长指明出路;有的以关心政治、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为诉求重点;有的针对女性的疾苦从事社会救助工作。这些民间性妇女救援团体在经费不足、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便如此,台湾许多妇女仍认为目前的状况距女性全面发挥潜能、参与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在诸多方面尚未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在科技行业的比例依然偏低,科技专业知识日新月异,女性一旦因婚姻、育儿等原因退出职业市场,很难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绝大多数单位的决策主管仍然是男性的天下。男性多集中于展望性高、职业声望高的行业,而女性则多进入低技术、无发展的行业。职业妇女在工作上面临了许多不合理的待遇,如在招募、薪资、雇用、升迁等方面所存在的性别差异,如同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西方女科学家所说,“女子要做出双倍于男子的成绩才会被认为有男子的一半那么好。”
面对这种情况,台湾更多地在“向前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将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社会需要妇女的参与,这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
她们的对策是:女性欲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自我累积实力。“当我们厚植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后,就有更宽广的选择,也必然有更好的发展。”台湾某校教授、财团法人兼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长吴嘉丽如是说。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妇女岂止能撑半边天
——全国政协委员林贝聿嘉谈香港妇女
本报记者徐运平
“香港妇女界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香港在后过渡期实现平稳过渡,保持繁荣稳定。其次,希望港府能早日引进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三八”妇女节前夕,全国政协委员林贝聿嘉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谈及香港妇女现状,林贝聿嘉女士说,近年来,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今天的妇女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经济独立。总体上说,现在她们与男性有同等权利、机会和报酬。但是男女不平等、同工不同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香港这一现代化都市里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她举例说,虐妻、虐待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新界原居民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女性居民就无财产继承权,这显然不合理。改变和消除这种传统观念的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我们乐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立法局议员,林贝聿嘉去年在大量咨询、调查的基础上,在立法局提出议案,一是要求把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引入香港。因为中英两国早已加入该公约,同时,这一公约会使香港妇女的合法权益有更多的保障;二是建议港府成立一个具有法定地位的“妇女事务委员会”,作为专责妇女事务的专门政府机构。“不过,这一议案尽管当时已获立法局通过,但至今未得到港府的重视。港府去年8月发表的《男女平等机会绿皮书》也没有对此重要问题作出任何具体承诺。”林贝聿嘉女士不无遗憾。
去年6月,林贝聿嘉等10多位香港妇女界人士联合发起,成立了“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把“团结香港各界妇女,关注香港事务,维护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实现平稳过渡及社会的繁荣安定”,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半年多来,协会个人会员已由初创时的10余人发展到600多人,加上11个团体会员,会员总数已达数万人。去年11月,“妇协”组团赴北京与全国妇联开展交流活动;在香港,“妇协”就如何促进妇女健康、增加男女平等机会、加强妇女教育三方面做了全面的咨询调查,并向政府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妇协”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团结广大香港妇女,展开了一系列社会公益、社会服务活动。香港共有四五十个规模不同的妇女团体,但“妇协”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分阶层、地域,不论职业、专长,不限国籍、种族,都可参加这一妇女组织的“大家庭”。香港妇女界有着自己传统的庆祝“三八”节的方式,但香港“妇协”还准备派出四批代表分赴内地的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参加当地的庆祝活动。这也正是履行“妇协”宗旨所做出的承诺:联络国内及世界各地妇女团体,开展友好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妇女工作。
“巾帼不让须眉,妇女岂止能撑半边天?”林贝聿嘉女士深信,香港的命运最终靠我们自己,只要香港各界妇女团结起来,多关心参与社会事务,就完全有能力为自己、为家庭、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我看大陆女性
张田瑶(香港)
1992年6月,我在北京组建了一家服装公司,名为北京爱丽安斯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并销售以我本人名字为品牌的——“ECHO”时装,服务对象主要是与我一样参与社会、参与竞争的各界职业女性。今天我能以北京为基点去发展职业女装,当然是我对大陆女性有自己的认识。
我幼年生活在大陆,21岁时,跨上异国的土地。在美国专修服装设计与营销。在学习期间,深入地接触了各界女性的工作、生活,从中领悟到服装设计这一职业,能够帮助女性尽展女性的魅力与风采。学成后,我开始在海外从事服装业,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我萌生了到祖国大陆开辟服装业的设想。我想,我要把美带给大陆的女性。
中国大陆在十年前,妇女对服饰色彩的选择无外乎黑、白、蓝、灰、藏青等靠深的色彩,其有色无彩反应了当代妇女的心理及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知阶层的女性压抑自己,不可将自己的心态暴露出来,而充分去追求内衣的花艳。沉重的灰色调挤压她们知识的光彩,压抑的内心迫使她们退出社会的舞台,而作为工人阶级的女性对服饰的要求也几为零值。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女性对整个社会的认识是重新的认识,反馈到对自己的追求最重大的变化就当服饰莫属了。她们对社会的认识、自我的认识、世界的认识,都在不断刷洗色彩和格调。由于女性的变化,对服饰要求的逐渐变化,使大街上的阳光更充足了。
尤其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人们对社会开放步伐的稳定性更具信心,外来的新事物,对女性的冲击就更加意味浓厚了。女性对社会的变化,以及她们急欲寻求一种定位,这可以从她们对服装的要求上反映出来。
大陆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包括女青年在内的年青人,我的公司85%都是女性,而她们当中85%的人勤奋勤劳,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非常好学。尤其是我的两个副总经理,都上有老,下有小,但工作毫不含糊。我的设计人员都没有出过国,有的甚至在国内去的地方也不多。但我常常稍加指点,他们即能设计出超出意料的作品。如果他们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我真不敢想象他们的发展领域将有多宽广。
我的公司组建时间不长,每个月平均要出20个款式的服装,那么每个月平均就要打40个左右的板型。技术部人员一开始速度不快,但他们很快便能达到公司的要求。可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大陆女性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强的。
据我的见闻,大陆妇女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很多人家里,丈夫帮助妻子烧饭、洗衣服,比我都强。我丈夫在家里从来不烧饭,不洗衣服。奇怪的是,有些单位却很不愿意要女性工作人员,包括大学毕业的女生,似乎女性只会给单位带来麻烦与不便。试想,如果一个公司里面只有男性,起码语言一定没有那么文明,卫生环境一定没有那么清洁。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郑明明和她的“蒙妮坦”
本报记者傅旭
苗条的身材,娇美的容颜,文雅的气质,这就是国际美容学会主席郑明明。
谈起郑明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她的“蒙妮坦”。而许多人也是从“蒙妮坦”认识了郑明明。
郑明明是印尼归侨,60年代初回到香港,即醉心于美发美容事业,并赴日本学习。由日返港后不久,她萌生出创办美发美容院的想法。
“为什么叫‘蒙妮坦’呢?”
“‘蒙妮坦’是作家依达先生《蒙妮坦日记》一书中的主人公。她是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孩子,也是我心中的偶像。于是我的美发美容院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郑明明解释道。
如今,20多年过去了,郑明明的“蒙妮坦”从香港起步,款款前行,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蒙妮坦”又来到了北京、上海。
“蒙妮坦”美发美容院为给爱美人士提供良好的服务,引进了电眼睫毛、用蛋白质纤维填补脸上的凹陷等美容科技。她还从法国引进了一项最新减肥技术,即用测脂肪仪器将身体的多脂肪部位测出,然后用吸管在该部位的穴道按摩,达到排出脂肪的目的。而纹眉的技术,郑明明的灵感则源于一个年青人眉上纹着的蜈蚣。原来这位年青人是为了遮盖受伤的疤痕。于是,她将针刺纹身法变成了纹眉美容术,为不少眉毛上有缺憾的女士带来了安慰。
郑明明不仅开办美容院,她还生产郑明明牌化妆品,完全引进法国的技术,自己动手制定适合东方人皮肤的方程式,现在产品已达50余种。
20多年来,郑明明为多少人带来了美,这恐怕很难说清。然而她带给人们的又不仅仅是美,还有爱。一次,一位香港演艺界明星自杀了,这使她大受震动。她第一次深深感受到这些平常在人们眼里红得发紫的明星们心灵深处那些个人无法承受的苦衷,为此,她毅然腾出自己的房子开办了一所“艺人之家”,专供香港的明星们来这里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怀谈天说地,一抒心中郁闷。至今“艺人之家”的成员已有100多名,他们中有的已是80多岁的老人,在这里不仅排遣了人生的寂寞,还建立了生活的信心。
郑明明说:“当初我创办第一间蒙妮坦美发美容院时,目的是为了赚钱。但现在我觉得金钱并不重要,我有一种抱负,就是将美发美容事业当作奉献,献给世人。”于是,她想尽量多带些学生,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人受益。北京蒙妮坦美发美容学校,就是她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建立的。从1987年学校成立至今,已培养出2000多名学生。这所学校的吴滨小姐不负众望,在今年的亚洲美发美容大赛上荣获了第一名。西安、合肥、厦门、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蒙妮坦学校和美容中心。
谈到她的学生,郑明明说:“我真诚地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学有所成,能对社会献出一份诚意、一份爱美之心,这样我便如愿以偿,十分满足了。我更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热爱‘蒙妮坦’的人,与我们一起为发展美发美容事业而贡献力量。”
(附图片)
郑明明(左)与国际美容界权威人士合影。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女性的风光行业
阿珊
社会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亦随之而变,在不同时代所推崇的不同职业上,尤能体现出这一点。根据1990年台湾教育部的统计资料,台湾在校大学生中,女生超过50%的科系占所有开设科系的一半以上;在校研究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超过50%的科系有教育学、艺术学、大众传播及人文学等;在校博士生中,唯有大众传播学中,女生所占比例超过50%。可见,当今台湾妇女所钟爱的职业当首推新闻传播行业。事实上,访问过台湾的大陆新闻界人士也发表观感,说在台湾新闻界,女记者女编辑很多,并且对她们的能力和敬业精神印象很深,感慨颇多。即使没有去过,但接触过台湾新闻界的人士对此亦表赞同。尤其是非常多的年轻女性活跃在台湾的新闻界,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教师职业一直是台湾女性职业排行榜的前十名。尤其是过去,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以及读师范学校的公费优待,还有社会对教师的普遍尊重,使得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扮演着各种职业中崇高而受尊敬的角色,从而也至今令妇女们所向往。
二三十年前,护士这一行在台湾也风光过一些时候。那时,这个行业待遇好、地位高,而大陆来台的护士们更带动了这一行业。后来,护校、护专成立,造就不少女性护理人员。在六七十年代,许多护士还打出境外,远征中东地区,一位叫张福英的妇女甚至在利比亚工作了近30年,为改善该国的医疗环境做出了贡献。然而,近十多年来,由于环境改变,台湾妇女所受教育层次提高,社会更加开放,妇女们开始追求收入高、时间稳定和比较轻松的工作,目前倒出现了护士荒。
与之相似,观光服务虽一直是女性云集的行业,但与几十年前相比,势头大有减弱。50年代台湾的金马号小姐——服务于金马号长途车中的小姐曾名噪一时。而如今女大学生在观光服务科中所占比例与人文学、大众传播及教育学不相上下。社会的发展,使台湾妇女职业的选择也随之向着高层次和多样化发展,她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也将会愈广愈深。
总之,台湾2000万人口中,女性这些年从传统社会转型,一路走来,挣脱束缚,勇于挑战,在许多新兴行业中,地位步步高升,女性职业已涉足过去男性强势的时代,如资讯工业、化工、高科技工作,还有医生、民意代表、女性主管,她们都有远大的目标,宏远的世界观,与一颗热诚工作的心。
在传播业与服务业中,女性的智慧、才能及表达、沟通的能力,更是杰出。而女性民意代表,这十年来,在选举战场与议会质询等社会工作上,更流露出与男性民意代表完全不同的风格。
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台湾妇女所受到的待遇仍然不平等,女性仍深受传统的束缚,其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依据近年的一份统计资料,在90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地区的妇女在工作方面的排名是第47位。女性薪资为男性之68.3%。男性多集中于展望性高、职业声望高的行业,而女性则多进入低技术、无发展的行业。大专联考四类组中女性多集中于第一类组(社会组),1993学年度占61.7%,而第二类的理工组只占14.5%。
加之台湾目前育儿、养老等社会福利都不很健全,妇女在选择职业的自由竞争中仍有许多现实的困难。
就整体而言,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台湾妇女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台湾社会力的提升,可依赖妇女之处亦甚多。只要妇女们自我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社会角色的成熟,随着国际潮流的发展,许多在男人眼里风光的行业妇女也同样能够打进去。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妇女联合会今昔
陈伟清
澳门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950年5月。它是由澳门各阶层妇女组成的联谊社团,现有会员6477名(澳门总人口为35万)。它的宗旨是增进澳门各界妇女的爱国团结,关心祖国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妇女儿童谋福利办实事,开展文娱康乐活动。
该会成立初期,主要开办妇女识字班、业余女子夜校、裁剪班、编织班、珠算班及普通话班。她们以出色的业绩,赢得澳门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澳门妇女的一面旗帜。之后,妇联会成立了“妇女福利基金委员会”。她们以筹款的方式开办了一所设备齐全、有一定规模的托儿所,减轻了职业妇女的负担。1955年妇联会还创建一所妇联会员子弟学校。学校发展到现在共有19个班,1000多名学生。1956年4月出版《澳门妇女》月刊,介绍家庭日常生活知识。从1984年开始,该会开办儿童绘画班、儿童舞蹈班。暑期增设书法班,乒乓球训练班,英文拼音班,普通话班及武术班等。参加儿童分别来自澳门各学校,共有5370人次。除了办好儿童课外兴趣活动外,妇联会先后组织澳门各校品学兼优的学生37人分别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六一”儿童节联欢,“新春联欢”、“夏令营”等活动。此外每年举办一次“敬老爱老同乐日”活动,共有3000多人次参加访问澳门多间老人院。
澳门妇联会广泛团结不同阶层的妇女,为增进各界妇女的友谊及交往积极工作,1989年妇联会举行了《三·八显才华》展览会,240人参加,她们共展出了300多件作品,体现出澳门妇女蕴藏着丰富的才华和潜力,展览会的活动受到澳门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
妇联会不光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还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与社会。在澳门基本法起草过程中,妇联会成立了基本法关注小组,多次在澳门各界妇女中举行基本法咨询工作,积极组织各界姐妹参加每届立法会及市政议会的选举。近年来,澳门举办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如每年的公益基金百万行。《90盛开友谊花》演唱会,都少不了妇联会的姐妹们出钱又出力。在澳门妇女与内地妇女交往中妇联会起桥梁作用。她们多次接待内地妇女团体的来访。同时也组团到内地访问,加强来往,交流经验。支持内地建设,共同商讨妇女工作。
澳门妇女是澳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活跃在政治、工商、教育、医务、文体等各个方面,她们当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澳门妇联会正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开展工作,妇联会的会长罗柏心在今年春节联欢会上向妇女界提出,为配合“94国际家庭年”、“95国际妇女年”,澳门妇联会将成立老人中心、青年中心及妇女活动中心,同心同德为澳门稳定繁荣,为妇女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衣着艳丽的香港姑娘在市区热闹的公园里敲打着云南木鼓,欢庆新春佳节。
新华社记者毕玥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