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丹心写春秋 精品献人民
——记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摄制组
本报记者李德润李战吉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振奋的报道,很值得一读。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像《毛泽东》摄制组那样,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确实,长期以来,有许多人民的作家、艺术家以崇高的思想、道德、精神,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呕心沥血,熔铸出许多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发挥着作用。同时,许多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也是人们行为的楷模。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号召宣传思想战线要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热切希望文艺界涌现出更多的像《毛泽东》摄制组那样的文艺工作者,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四项“育人工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199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12集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横空出世,独领风骚,备受观众欢迎和赞誉,成为里程碑式的力作。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展现了毛泽东的伟大性格魅力;它是一段定格的画面,印下了创作人员的追求和汗水。
人民群众是最有权威的批评家,他们的判断总是最有分量的。他们说:《毛泽东》摄制组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感谢你们
自从12月13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毛泽东》之后至今,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电视台,飞到主创人员手中。这些普通观众“怀着崇敬的心情收看了《毛泽东》,激动的心情无法表述。”(河南李玉芳),“每到动情处总要流泪,难以抑制”(内蒙古刘守勤),“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河北傅学磊),他们赞扬片子“拍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友好人士的心声”(湖北王建新),“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毛泽东纪念碑”(甘肃廖剑峰),是“一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教育后人的优秀巨作。”(河南王铎),他们纷纷要求重播,不约而同地对摄制组说:“人民热爱你们!”(北京曲振荣),“人民感谢你们!”(济南市部分电视观众)原毛泽东保健医生徐涛、护士长吴旭君写道:“我们感到又回到了毛主席身边。你们为人民为历史做出了贡献,立了大功,你们应该获得崇高的荣誉与奖赏!”
在播出前的审片汇报中,摄制组总顾问薄一波高兴地对主创人员说:“你们辛苦了,祝贺你们拍摄成功!”为拍片注入了心血的另一位总顾问逄先知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的几位负责同志也都赞扬《毛泽东》为世人留下了一份真实而宝贵的资料。在播出后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称赞《毛泽东》是一部高扬主旋律的艺术精品。
一部作品的优劣,最终要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评定。有什么能比广大群众的满意、认同更使艺术工作者感到欣慰的呢?总编导刘效礼在接到一位外地妇女打的电话来索购《毛泽东》录像带,要送给女儿作嫁礼时,他激动得语调哽咽了;总摄像师赵立信捧起老父亲在病房里看完《毛泽东》后的来信时,眼睛湿润了;执行总编导汪恒听说几位海外学子为寻找《毛泽东》录像带而四处奔走时,心灵震颤了……
然而摄制组的同志们并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他们说:“是全社会一起创作了《毛泽东》。”他们没有忘记在8个多月的奋战中,社会各界人士所给予的热诚帮助,没有忘记在3个月的采访中,大半个中国的地方同志所给予的无私支持。他们想起了为抢时间、争速度,江西省委接待处副处长张飞、警卫处副处长徐家贤、湖南省警卫处副处长刘仁义亲自率领警车为摄制组开路;想起了韶山纪念馆破例让他们拍摄《毛氏族谱》和一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并且不收一分钱;想起了贵州习水酒厂热情帮助摄制组找渡船,找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忙前忙后,竟连“请宣传一下酒厂”的话头也没有提;想起了广空、兰空、北空部队派出优秀驾驶员协助航拍,不少单位无偿地提供舰艇和汽车……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要把一个伟大的毛泽东送上屏幕,要把一个真实的毛泽东献给观众。文艺是社会的事业,文艺工作者只有与社会的脉搏相契合,才会使创作引发社会的共鸣。是的,社会只钟情于把心灵敞向社会的人,观众只青睐于把目光投向观众的人。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毛泽东》摄制组以精品意识进行新的探索
毛泽东属于整个社会。1993年,神州大地上,不少单位、不少人都在谋划为他的百年诞辰献上一个耀眼的花环,一场艺术创作的激烈竞赛方兴未艾。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刘效礼大校慷慨请战:“这是百年一遇的殊荣。我们不拍,谁拍?现在不拍,何时再拍?”当这位屏坛宿将把创作《毛泽东》的令箭稳操在手的时候,那沉甸甸的分量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只凭感情不足以描绘出一位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世界性历史人物,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特殊魅力的人民领袖,仅靠几个人闭门造车无法创作出震动当代、启迪后人的艺术精品。
于是,中央电视台由军事部牵头,集中了台里的一些“尖子”人物;请来了研究毛泽东、掌握资料最丰富的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联合了拍摄过毛泽东专题片的武警总部摄制组。一个摄制《毛泽东》的“统一战线”、一个“多兵种”联合作战的“集团军”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诞生了。
1993年4月26日,摄制组集中到香山开会。会上做出的最重要的决议也许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了。《毛泽东》不是毛泽东的编年史、资料片,而是要采取纪实与政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实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情感与理性、知识与评价相联系的层面上,用典型性的侧面来塑造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历史中毛泽东的伟大一生。摄制组要在12月26日之前的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以往一两年的工作量。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台长杨伟光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摩拳擦掌的摄制组上足了发条:“我们相当于是一支国家队,国家队就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摄制组成立了临时党小组,提出了一个朴实而响亮的口号——“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拍摄《毛泽东》,学习毛泽东。”他们决心竭尽全力,探索创新,让毛泽东活在屏幕上,让《毛泽东》活在人们心中。
香山会议前,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已经筹备与别的单位合拍一部毛泽东的专题片,陈晋、吴晓梅、张民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10集10万字的脚本。进入《毛泽东》摄制组后,这三位撰稿人按照集体讨论定下的12集横向排列结构的要求,重新组织素材,又夜以继日地赶出了10万字的提纲,最后几经讨论,数易其稿,连续作战,写出了可供操作的拍摄大纲。
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浩如烟海,从中筛取拍摄素材谈何容易!但是在档案、图书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三位撰稿人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选精择要,提供了成百上千个采访线索。单是为了采访外国政界要人,他们就翻遍了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会见外宾的现有全部记录,为采访组整理出了人物名单、谈话内容、当时情景等资料,设计了能够引发外宾兴趣的采访提纲。
他们呕心沥血的案头工作为纪录片出彩创造了可靠的基础。然而有谁知道他们为此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的提纲是在够不上星级的招待所里写出来的呢?可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人民需要主旋律精品,因为摄制组的其他同志也和他们一样,在为创造一部巨片而辛勤地工作,艰苦地探索。
人,只要有一种崇高信念,有一种追求,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毛泽东》摄制组以竭诚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挖掘出生活深层的宝藏
《毛泽东》运用的是过去时和现在时相融合的结构方式。它要以现在人的眼光来评说过去的历史,以现在人的口来讲述过去的故事。因此,大量而精粹的采访就成了全片成功的关键。
多少人为纪录片中这样一些情节而激动不已——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说,上大学时她也是紧巴巴的,家里每月只给26元钱;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讲述为了让干部记住还有受苦人,毛泽东只请前来中南海开会的大区书记们每人吃一碗面条;毛泽东的理发员兼卫士周福明展示毛泽东那补了73块补丁的毛巾被、补了59块补丁的睡衣;毛泽东的警卫科长王宇清叙述毛泽东登上小山给父母上坟鞠躬;福建永定县牛牯扑村村民陈添裕在白军搜捕中把身患疟疾的毛泽东背到家里藏起来,为诱骗敌人,他倒穿草鞋,把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可是人们不会想到当初摄制组为寻找这些不会干涸的历史而投入了多少热情和努力!
1993年春节刚过,武警大校赵立信便在王宇清的带领下,扛着摄像机敲响了徐涛、吴旭君夫妇的家门。吴旭君只是冷冰冰地撂下一句话:“我们已经‘死’了17年了,请别再来打搅我们!”赵立信真诚地笑了。他知道这些老同志只是在等待、在考验,他明白老同志的警觉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近年来,一些作品把毛泽东请下“神坛”,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有些作品却把毛泽东俗化,哗众取宠,还有人恶意中伤,也有人把描写领袖、兜售“秘闻”当成了猎名谋利的手段。在鱼龙混杂的“毛泽东热”中,摄制组能够正确地表现毛泽东吗?
毛泽东不是神,却是一代伟人。我们的时代需要了解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的伟人性格要由熟悉他的人共同来塑造和评价,老同志出镜不仅会传达出时代的声音,也会记录下时代的历史。
摄制组耐心而焦灼地等待着,一些主创人员三番五次地打电话致意、登门拜访,表明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良知和对毛泽东的深情。他们的真诚激活了那些沉思的心灵。徐涛毅然放下了手头正在撰写的回忆录,吴旭君不顾身患心脏病……他们不仅当起了“演员”,还当上了顾问。摄像灯下,他们不管脸上被烤得爆了皮,一个又一个、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那些流逝的往事。大街小巷,他们不顾年老体弱,陪同编导和摄像以真情叩开了因病已多年谢客的李敏、李讷的家门……
就这样,摄制组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对时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从生活中挖掘出数百个采访对象,从采访对象中挖掘出许许多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毛泽东当年生活的故事。
毛泽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正确宣传毛泽东,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不仅中国人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于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一大批外国政界要人成了《毛泽东》中不可或缺的“明星”。他们的出台,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与人类世界、与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机联系。在这些“超级明星”杰出“表演”的感染下,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自己是毛泽东的骨肉同胞而热血沸腾。可是谁会相信摄制组并没有飞向海外,没花巨额美元,没住高级宾馆,而是在祖国大地上,只用了3天时间就采访到了这么多的风云人物呢?
1993年5月初,摄制组捕捉到一个意外的好消息——由世界上30多位退职的国家领导人组成的国际行动理事会将于12日在上海召开第11届会议。一大批外国要人云集上海,这对急于采访国际人士而苦于无法周游列国的摄制组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一个15人组成的采访组于会议前一天兴冲冲地赶往代表下榻的上海新锦江饭店。不料会议规定不接受任何与会无关的采访,虽经多方联系,均告爱莫能助。
会期只有3天,活动安排紧凑。时不我待,采访组弄到了一份会议日程表,掐分算秒,决定抓住空档,突击采访。大家从早到晚扛着摄像机、提着设备守在饭店大厅里,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时刻保持“一级战备”。
第一天上午,代表们到浦东开发区参观。尾随其后的采访组认出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料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毛泽东竟欣然应允。采访组抓空在楼道里采访了他,接着又乘机采访了英国前首相卡拉汉和尼泊尔前首相比斯塔。
第二天,采访组想方设法做通了会议的一位外国新闻官的工作,在他的帮助下,一天竟然采访到了十来位代表。晚上,代表们游览黄浦江去了。机警的采访组发现了在大厅里徜徉的匈牙利前总理福克·耶诺。机不可失,镜头立即对准了他。原来此翁竟是采访组所不掌握的第7位见过毛泽东的外国前领导人。福克·耶诺谈起了1957年他在莫斯科听到的毛泽东所说的那段话:不要全盘否定斯大林。斯大林的建议有对有错,不能唯命是从。他的好意见我们采纳了,错误的我们摒弃了。听了福克·耶诺的一番介绍,大家又高兴又后怕,如果稍一疏忽,这么精彩的一幕岂不是失之交臂了!
起初,摄制组内定采访到6位代表就是极大成功;而采访组紧追不舍、见缝插针,3天突击采访了17位外国要人,创造了一项或许能够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纪录。
摄制组注视着生活,搜寻着信息。全组同志以超常的负荷慷慨地支出自己,以克己的精神吝啬地支出费用。为了节省时间、节省开支,不少同志很少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一些人自己掏钱胡乱买些东西充饥。摄制组先后采访了二十来位外国人,连同差旅费在内,一共才花费不到3万元。他们摄制12集的片子共支出200多万元人民币,而日本NHK来华拍摄两集关于毛泽东的专题片,却投入了100多万美元。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为社会留下一份财富,它需要创造者付出辛苦和牺牲。《毛泽东》摄制组以献身精神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艺术和历史的生命都在于真实。为了真实,摄制组追随着毛泽东的足迹和思想,实践着艺术和历史的长途跋涉。
观众们也许还清晰地记得这个令人热泪盈眶的镜头——1973年“十大”召开的时候,毛泽东已患肺心病,还曾休克过。开幕式结束时,他在掌声中站了十来分钟后就坐到了椅子上,他累得无法移步却又朗声向代表们说:“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在周恩来的疏导下,代表们边鼓掌边向门口倒退着流去。
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镜头,从软缠硬磨借胶片资料,把胶片转成磁带,到反复看带子,从一大堆散乱的资料中大海捞针,找到这段有同期声的感人画面,资料员阴建白和编导褚嘉骅花费了好几天时间,默默地付出了辛勤的幕后劳动。连吴旭君看了片子之后也禁不住叹道:“你们这些人真行!毛主席又活了!”
毛泽东从巍峨群山、崎岖小径开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大道。摄制组的3个采访组的同志们,有谁没跋山涉水,把脚印写在如今已人迹罕至的羊肠小径上?
为了探寻毛泽东一生中大大小小沉浮起落的来龙去脉;展示他探索革命的《曲折之路》(《毛泽东》第3集),编导王益平率领他的小组穿行在湘赣闽黔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找到了当年毛泽东遭排斥在上杭县苏家坡居住的山洞,从而创下了一项全国纪录——省级以上电视台第一个走进这偏远的地方。
为了追求艺术的质朴感染力,音乐音响总设计包布和奔走在黄土高原,找到了陕北歌王贺玉堂,让《毛泽东》的片头回荡起歌王吼出的那一曲撼人心扉的“东方红……”;编导陈荻芳从毛泽东的上千幅照片中精选了二十几幅,拍摄了五六次,终于以一幅幅原本静止的照片使片尾流动起毛泽东的生命史。
成功的艺术同成功的历史一样,都需要创造者以牺牲精神作代价。
采访组赶赴外地采访期间,正值盛夏酷暑。车里闷热,外边灼热。屋里拍摄,摄影灯烘人;屋外拍摄,阳光烤人。同志们肩扛二十来斤重的摄像机,身穿装着四五块电池的摄影背心,拍一阵儿,圆领衫和短裤就可以拧出水来。采访组几乎每两三天就要转一个外景点,澡没空洗,头没法理,不少人腮瘪眼胖头发长,活像是刚放出来的“囚犯”。在强行军式的采访中,有谁没病过?中暑、发烧咬着牙干,病重的留在当地打点滴,其余的继续挺进。随组工作的顾问们深情地说:“这些人是真正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徐涛、吴旭君心疼了,每天晚上在采访组看录像带回放时,挨个儿给这些“拚命三郎”们看病、检查身体;回到北京,还买了药品送给他们、写信嘱咐他们要保护身体。
在后期制作的两个月中,编辑人员扎进工作室,粘在剪接台。编导华越为了选好片子的素材和结构,边编片子边学《毛选》,困了,倒在堆满带子的小床上闭闭眼,饿了,吃上几口方便面。所有的同志都像他一样忘我地日夜奋战,音乐编辑宋力累得竟晕倒在工作台前。大家忘记了节假日,顾不上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家在外地的制片顾建培长期盯在摄制组,过家门而不入,直到片子播完之后才匆匆赶回家去过新年……
然而他们所付出的还不只是体力和精力的牺牲,他们也真的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
7月初,一个采访组在黄洋界完成拍摄任务后,驱车下山向井冈山市驶去。市区在望时,刹车突然失灵。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汽车趔趔趄趄地向山下冲去,车上20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汪恒和赵立信急忙安抚受惊的人们并暗自盘算;万不得已就刮山强行停车,可是……说来也怪,汽车一路无闸滑行,竟然没有遇上一辆车、一个人,滑到市里时,刹车忽然又灵了。同志们风趣地说,这是毛主席保佑大家大难不死,保佑片子拍摄成功。
在8个月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摄制组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献给社会700盘21000分钟的素材带,12集600分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他们献给人民一个一生为人民,直到晚年还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临终前几小时还在过问日本三木派竞选情况的真实伟人毛泽东。摄制组得到的,却是太少太少了。难怪很多观众、很多老同志大声疾呼:《毛泽东》摄制组也是冠军,也要给他们扬名,给他们重奖!可是摄制组的同志们却十分动情地说:“我们的收获太大了!毛泽东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通过拍片,我们在政治和艺术上更加成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这些成熟的艺术工作者们又在酝酿新的巨大策划,又要走向更加艰难的探索和创造。下一个,他们奉献给社会和人民的,将会是什么呢?
(附图片)《毛泽东》摄制组在陕北采访途中。
摄制组在毛泽东卧室采访毛泽东的理发员周福明(左二)。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外交部发言人宣布
 五位重要外宾将于近期访华
新华社北京三月三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
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将于三月七日至十一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将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意见。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厄瓜多尔共和国总统西斯托·杜兰—巴连将于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应中国政府的邀请,罗马尼亚总统扬·伊利埃斯库在访问韩国等国后将于三月中旬对中国南方进行工作访问。应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的邀请,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将于三月十一日至三月十四日访问中国。访华期间,两国外长将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芬兰议长丽塔·沃苏凯宁一行十一人定于三月四日至十一日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十次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在京举行
 李鹏致信祝贺
本报北京3月3日讯记者苏宁报道:第十次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今天在京开幕,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各国议员之间在人口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国务院总理李鹏向会议发来贺信。
李鹏总理在贺信中说,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同时,亚洲也是举世公认的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研究和解决亚洲的人口问题,不仅对亚洲的繁荣与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个发展问题。只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控制人口增长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各国有必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制定有效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人口与发展问题,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在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促进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愿意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稳定亚洲和世界人口,为亚洲和世界的繁荣与和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团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东宛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来自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的议员和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由亚洲人口发展协会主办的本次会议,并将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就“21世纪妇女——繁荣与和平战略”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今天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举行宴会,款待各国与会代表。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与会代表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文继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此间会见前来北京参加第十次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的各国代表时表示,中国人大愿意继续同各国议会在人口与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与交流,为稳定亚洲和世界的人口做出贡献。
乔石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对与会的各国议员、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乔石表示,近年来,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地方,亚洲许多国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亚洲各国为解决世界人口与发展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乔石说,亚洲各国的议员、专家和来宾们就人口与发展问题发表宝贵的意见,交流经验,将有利于增进各国议员之间的友谊,有利于亚洲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解决。
亚洲人口开发协会主席前田福三郎代表该协会、“亚洲论坛”及全体与会代表对中方的热情接待和杰出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


第1版(要闻)
专栏:

  继柳州后少数民族地区又传喜讯
包头成为第二个产值超百亿市
本报讯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内蒙古包头市1993年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继广西柳州之后第二个产值超百亿的城市。
地处祖国边陲内蒙古的包头市,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基地。由于工业结构以原材料和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包头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严重,企业市场竞争力弱,近几年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缩短距离,近二年包头市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一方面鼓励企业解放思想,到市场竞争中找出路,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方面提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以“重”带“轻”,以“大”带“小”,以城带乡,加速经济发展。
针对市属工业大中型企业产品起点低,开发能力弱的特点,包头市去年实施了11个年新增利税超千万元的改造项目,使一批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同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包头市委、市政府去年下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全市三资企业立项的达111家,总投资14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的乡街企业23500户,去年总产值达3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在这基础上,包头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重组生产要素,形成了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7%的28家企业集团。
1993年,包头市完成工业产值1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2%。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创产值104.47亿元,到11月底累计实现利税21.4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35%。(王洁)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李鹏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领导干部脑子里要始终装着贫困地区
同心协力确保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条件。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实行省长负责制。能否如期完成计划,解决本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的一项硬指标。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姬斌、王言彬)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脑子里始终装着贫困地区,与群众同甘共苦,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国家的必要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立足实际,开发扶贫,持续奋斗,讲求实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就一定能实现。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上作了题为《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的讲话。
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结束。李铁映、邹家华、温家宝、李贵鲜、司马义·艾买提、彭珮云、罗干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李沛瑶、冯之浚、冯克煦、陈舜礼、宋金升、陆榕树、陈明绍、蔡子民、陈景新等也出席了会议。
今天的会议由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主持。会上,云南、新疆、河北、山东、北京、宁夏等省市自治区政府负责人汇报了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打算。
江泽民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他说,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救济式扶贫改变为开发式扶贫,确立了新的扶贫工作方针。实践说明,实行开发式扶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不仅能解决温饱,而且可以脱贫致富。这样,把国家的扶持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立足当地实际搞开发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是一个重大创造,这个方针必须长期坚持。
江泽民指出,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为在今后七年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计划是好的,关键是要有一股子攻坚精神,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地长期抓下去。
在谈到必须进一步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问题时,江泽民说,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党领导人民搞革命、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也要兼顾公平原则,更要对贫困地区采取有效的扶持政策。江泽民说,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快一些,有的相对慢一些,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这些地方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
在谈到要坚持把扶贫开发长期抓下去,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问题时,江泽民指出扶贫开发不只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群众性的工作,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一如既往,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江泽民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要关心扶贫、过问扶贫,把扶贫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和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要统筹全局,重点抓好薄弱环节,要经常到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去,帮助那里的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选派干部分期分批地到贫困地区帮助工作,从省、地、县机关抽调一批干部,到贫困乡、贫困村蹲点,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帮助他们搞好班子建设,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引进人才、技术,组织他们搞开发性生产。要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政绩,作为考核和选拔县乡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泽民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善于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创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新局面。国家机关、人民解放军、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参与扶贫工作,各尽所能,各尽其力。扶贫是要有一定投入的,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倾斜。还要组织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口帮助,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在谈到必须充分发扬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问题时,江泽民说,国家对贫困地区一定的扶持,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这就要求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天斗地,发展经济。有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困难就容易克服。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脱贫致富的基本经验。
他强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体现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要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禁锢中摆脱出来,真正做到改革、开放、搞活。要解放思想,找准路子。不少贫困地区,吃亏就吃在思想上放不开,经济工作的路子太窄,一方面荒山、荒坡、荒滩、荒水还在那里荒着,另一方面许多劳动力却在那里闲着。要把劳动力多当作财富看待,不要把它当作包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搞好扶贫开发。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劳务输出。他说,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好人才培养是关键。要把这种创业精神转化成物质,最终要靠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因此,要把科教扶贫、智力开发摆到重要的位置上。同时,还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江泽民强调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能不能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地区的领导班子是否过硬、基层组织是否坚强。要加强贫困县的工作,根据扶贫开发的需要,选拔那些工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联系群众的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县长,并保持相对稳定。要加强贫困村党支部的建设。扶贫工作中有一条好的经验,就是“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
李鹏在讲话中首先强调,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他指出,要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七年里,解决农村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和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计划,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只能实现,不能落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各部门各系统的负责同志,必须把这项任务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务必如期完成。
李鹏强调,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战略措施。他说,现在全国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8000万人口,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扶持他们脱贫致富,就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他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要在短期内完全消灭差距是不可能的,但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逐步缩小差距,最后消灭差距。我们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带动、帮助后进地区发展,就是为了最终达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大家都穷,就谁也帮不了谁。有的地区先发展一步,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才有条件帮助后进地区。他说,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已做了大量工作。从纵向看,比比自己,发达地区在发展,贫困地区也在发展;从横向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采取有力措施,为缩小地区间差距做出努力。
李鹏在讲话中提出了八项措施,包括提倡和鼓励先富起来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国家从财政和金融上给贫困地区以足够的支持;国家重大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改革逐步理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才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扶贫的试点;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贫困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李鹏强调指出,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省长负责制。以省为主,就是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关心扶贫、抓好扶贫,但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省长负责。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财政、金融、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涉及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靠政府一把手统揽全局,统筹安排。他指出,能否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本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的一项硬指标。看一个省、区、市的工作好不好,不能只看经济的速度快不快,还要看效益好不好,人民生活改善快不快,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不能只注意发达地区,更要把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各省、区、市要按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制定本省、区、市的攻坚计划,而且要有进度要求,每年组织检查,不能有丝毫懈怠。政府各部门要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任务,分别制定本行业、本系统的扶贫计划。
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负责人和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附图片)
全国扶贫开展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江泽民、李鹏到会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