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东风夜放花千树
——一九九四年电视剧生产展望
岸柳
如果说,1993年我国电视剧生产是一个“收成较好的年头”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期盼1994年电视剧生产将是一个“丰收年”。
阳春三月,正是开始播种希望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工作者200多人聚会西子湖畔,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规划今年电视剧生产,为繁荣电视屏幕团结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给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及时艺术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高扬时代主旋律,一直是电视剧创作人员密切关注的主题。从各地汇总起来的选题规划来看,今年将有440多部6600多集电视剧投拍,其中现实题材338部3710集,特别是反映当代城市、农村改革的题材占有较大比例。多年来,反映我国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的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进步,今年计划拍摄的20多部200多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无疑会有新的突破。一般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预计可达90多部1400多集。
目前,我国电视剧生产主要是四大系统,即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国务院各部委和部队的电视剧的制作单位,他们是电视剧生产的主力军。被誉为“国家队”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今年拟推出电视剧30多部,题材也比较广泛。诸如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战争和人》、反腐倡廉的《苍天在上》,以及《工人世家》、《爱谁是谁》等等,都是十几集二三十集的长篇巨制。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传记也将推上屏幕。上海电视艺术工作者始终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上,努力反映现实生活,诸如《大上海人》、《情系浦东》、《洋行里的中国人》、《股票族》等等,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上海人的新生活新风貌。精品意识极强的广东电视艺术工作者将努力使《红绿灯下》、《男儿有泪》、《大唐传奇》等成为力作,在全国产生影响。
各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剧的生产越来越重视。八一厂3部25集的《大决战》,北影厂40集的《小井胡同》,长影厂20集的《护法使者》,峨影厂12集的《西楚霸王》、50集的系列科幻片《小菠罗的故事》,珠影厂20集的《女人的说法》等等,都将为今年屏幕增光添彩。其他上百家电视剧制作单位也都努力要拿出自己的精品。一些热门题材,如中国空姐、三峡大移民、天桥故事、徐福东渡等,多家争拍,不知花开谁家!
展望今年荧屏,还可以看到,在高奏时代主旋律的同时,电视剧的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也显示出多样化,都有新的开拓。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喜剧样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如《百事百乐》、《滑稽春秋》、《OK大上海》等,都将充满喜剧色彩。值得引为电视剧创作人员重视的是少年儿童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部队生活题材,仍然是今年屏幕的弱项,反映广大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也比较少。和前些年比较,短篇电视剧显得黯淡。据说,出现这种现象,是经济规律所制约。长中篇容易找赞助、拉广告,没有哪个厂家愿意掏钱赞助拍短篇电视剧。当然这也与有关管理部门、播放单位政策导向有关。
在今年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有关领导还提供这样一组数字: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683座电视台,比1992年增加97座;节目套数达753套,比1992年增加109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为33406小时,比1992年增加6974小时。此外,还要加上国内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录像放映点的急剧发展。相比之下,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远远赶不上实际需要。因此会上提出要“在提高思想、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电视剧制作能力,适当发展电视剧的数量”,以保证源源不断地向电视播出单位提供好的电视剧。
“东风夜放花千树”。人们相信,躬逢盛世、对人民负责的电视剧创作人员会不断孕育出绚丽多姿的电视艺术之花,盛开在社会主义的荧屏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虽九死其犹未悔
——电视连续剧《大地缘》观后
刘玉山
为缅怀中国农科院专家王守纯同志,鲁北陵县农民群众为他立了一块碑。他毕生在农村从事盐碱土改良工作,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爱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像他这样受农民爱戴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何止千千万万。令人遗憾的是,反映农业科技知识分子题材的文艺作品却如凤毛麟角,电视剧创作就更少了。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七集电视连续剧《大地缘》,以炽热的感情,把镜头对准了农业战线科技知识分子,丰富、开拓了电视剧创作题材,为农业科技知识分子立了一块艺术丰碑。
《大地缘》虽取材于真人真事,但是编导却并不拘泥于真实的素材,而是倾注心血,进行了较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概括。这部电视剧从60年代初期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较为开阔的背景下,反映了我国农业科技知识分子的事业、生活、家庭、爱情以及心灵的历程,多侧面全方位地谱写了农业科技知识分子的正气歌、奋斗史,塑造了我国农业战线辛勤耕耘的几代知识分子的群像。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借诗言志:“虽九死其犹未悔。”用这诗来概括这部电视剧描写的知识分子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十分贴切。《大地缘》中的曾守朴、周元应、丁初云等老中年科技专家所经历的艰辛和风浪要比青年一代多,他们受党教育多年,对党忠诚,对农民群众一往情深,是农业科技战线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匮乏,他们与农民兄弟一起挖野菜充饥,饿得昏倒在地,但他们无怨无悔,始终没有停止盐碱土的改良实验工作。剧中吃枣的细节十分耐人寻味。不知谁搞来了一捧枣,在那个年代这枣可是稀罕物。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议论着这枣的成分和营养价值,有人建议,这枣十分珍贵,不应一次吃完,应分几次吃,有的说一次吃四颗,有的说吃五颗、六颗,议论还在进行,然而桌面上的枣已经所剩无几了。条件确实是艰苦的,但人的精神却是昂扬的,乐观的。文化大革命中,老专家曾守朴虽也说过违心的话,但他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当中年科技工作者任志平为个人升迁而四处“讲用”时,得到的是周元应的鄙视和谴责,表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正直无私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周元应的妻子支持丈夫工作,默默地承担了全部家务,后咳血去世,两个孩子生活、学习无靠,但这没有动摇他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女科技工作者丁初云的丈夫有了外遇,引发了激烈的家庭冲突,她经历了深深的感情的痛苦,仍毅然带着孩子下乡继续自己的土壤改良工作。生活并不总是不幸,它的馈赠是丰厚的,那是鲁北丰收了的大地,是农民群众那纯朴真挚的感情。当甘苦与共的农民兄弟端着一篮篮的馒头请他们尝尝时,他们激动了,眼睛湿润了,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创造的价值。他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仍然值得大力提倡。
《大地缘》在表现时代精神时,没有回避和钝化生活中的矛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后半部分在表现几代知识分子的观念冲撞和心灵轨迹时,很有新意。当曾守朴知道了他亲眼看着长大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不愿意让他做导师,而希望刚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做导师时,他感到了某种失落;当已步入中年的周元应听说他因外语没过关而不能获得高级职称时,他宣泄了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但与此同时,编导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们的反思和自责,揭示了老、中年科技工作者的成熟和觉悟。《大地缘》在处理不同的科技观念冲撞时,没有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按着时代的要求和事业的发展,着力表现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承续和互补,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一代接一代,后浪推前浪的前进态势,给人以开拓和进取的力量,这是编导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的高妙之处。
《大地缘》的不足之处,主要在情节安排和个别人物的结局的处理上。如果结构上稍微作点调整,情节发展的线索就会更加清晰。丁初云因车祸致死,也显得有点突兀。(附图片)
图为《大地缘》剧照。


第8版(副刊)
专栏:

  荒煤与战士影评人
李西岳苏学文
阳春三月,北京军区举办了一期影评骨干培训班,邀请陈荒煤同志去讲课,他欣然答应。前来邀请的同志问他除了讲课以外还安排些什么活动,荒煤同志毫不迟疑地说:到连队看看。
荒煤同志是电影界的老前辈,文化工作的老领导,且81岁高龄,所以一见面,大家都显得很局促,谁知荒煤同志一句开场白就把气氛活跃起来了,他说:“我们曾经是同行,我也当过3年兵。”
曾当过西南军区文化部长的荒煤同志说:无论作为一个老兵,还是一位老电影工作者,看到部队如此重视电影评论工作,我都感到很高兴,尤其是在当前电影滑坡的困境下,部队中仍有这么一大批热爱影评的官兵,我更感到欣慰。群众影评队伍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它是电影的宣传导向,它的意义在于帮助群众理解电影积极的方面,了解电影的思想和艺术,帮助群众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部队观众是一个很大的层面,群众影评具有很好的基础,它的目的是帮助战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军人。
除了给大家解答问题外,荒煤同志还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处境状况、发展前景作了分析和估价,尤其对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和评论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听了很开眼界。
荒煤同志在家有雷打不动的午休习惯,但这天中午他怎么也睡不着,他说他太想部队了。下午两点,荒煤同志在部队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某部一营,看了战士宿舍、食堂和训练场,在连队俱乐部,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连队影评小组”的专栏。这时一群战士请他签字合影,他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要求。
这天,荒煤同志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和战士们在谈笑风生中一起度过了9个多小时。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劝他休息一下,他自己也感到累了,身上带的药不住地往口里送,但他还是不忍冷落簇拥着他的战士,直到陪同的同志把他送上车,荒煤同志还依依不舍地和战士们招手致意。


第8版(副刊)
专栏:

  顾铁华获首届“金兰奖”
为表彰热爱戏曲事业、积极参加戏曲活动、热情投身戏曲艺术并做出显著贡献的海内外人士,中国戏曲学会特设“金兰奖”予以鼓励。获奖基本条件是:
一、业余戏曲爱好者;
二、在戏曲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
三、在扶植戏曲艺术、促进海内外戏曲交流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获首届“金兰奖”的是香港昆曲名票顾铁华先生。顾先生曾拜俞振飞为师,得其亲传,艺术实践遍布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舞台。
(冀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第二代立体电视在西安问世
视觉科学中的高科技学科——立体电视技术,近日在我国西安电视台安家落户。该台继1991年推出第一代“补色法”立体电视技术后,前不久,又研制开发出第二代“时分法”立体电视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立体电视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第二代立体电视系统制作完成的节目立体感特别强,画面层次丰富。在不改变现有的广播制式、有立体节目录像带的情况下,观众只需将液晶眼镜插入驱动孔内,将驱动器另一端自由地附着在电视机屏幕上,就可以收到效果逼真的立体电视。
西安电视台已制作了83集立体电视节目,试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和欢迎。(亚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