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项士信夫妇月收入不足400元,可他们却坚持资助非亲非故的异乡青年杨虹上学读书。如今,杨虹已成为一名大学生。他说,他将来——
“要像‘爸爸’那样做人”
杜宏宇李明龙戈
幸运的打工仔
1990年夏天。在沈阳市马路湾派出所(借调)工作的项士信,因动迁要搬家,便到劳务市场上雇了一个四川小工。这位四川打工仔叫杨虹,人虽长得瘦小,但干起活来却很实在,楼上楼下忙得满头大汗。干完活就蹲在墙角,一脸愁苦。项士信是个热心肠的人,看到别人愁苦总要问个为什么。在饭桌上,老项问这问那。心事重重的杨虹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但禁不住项士信的热心,终于红着眼圈道出了原委。
杨虹家住在四川巴中县一个极偏僻的山村,由于他学习刻苦,成为全乡唯一考入县高中的学生。可一贫如洗的家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但他真舍不得离开学校,丢掉未完成的学业。他跑到县高中,向校长求情,要休学一年,外出打工赚到钱再回校念书。善良的校长点了头,他就这样来到了沈阳。
项士信听后,为这个小伙子热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因家贫失学而痛苦。他拍着杨虹的肩说:“小伙子,别犯愁,念书的事我来帮你想办法。”
杨虹听后,并没往心里去。活干完了,杨虹要走。项士信却拉住他说:“你先别走,我说的话还没兑现呢。你先住几天,我再出去想想办法……”
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好心人?杨虹半信半疑地留下来了。
第五天晚上,项士信满脸疲倦地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张火车票和扎得整整齐齐的一摞钱。他对杨虹说:“明天你就回四川读书,大哥供你,我以后月月给你寄钱,只要你把书念好就行。”
杨虹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他真不知道这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他使劲咬着嘴唇,抹了抹脸上的泪珠,说:“大哥你放心吧!”
并不富裕的家庭
杨虹复学了。在给项士信的第一封信中,他激动地写道:“由于您一家的帮助,我仿佛又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我的亲生父亲49岁,而您已经50岁了,我们一家人包括我爷爷、奶奶一致同意我称您为爸爸,称大嫂为妈妈。请接受我这远方的儿子的祝福吧!”
熟悉项士信的人都知道,他的家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他能去资助一个外省的穷孩子念书,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余的钱,而是他那份赤诚的爱心。用项士信的话说,他看不得别人受苦。
项士信和妻子郭淑杰原来都在沈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每个月两个人加在一起的工资收入不足400元。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用现在的城市标准去衡量他的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两个破旧的老式木箱,一个油漆剥落的立柜和一个写字桌,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郭淑杰现在穿的那双袜子还是18年前结婚时买的,补丁已有10多块。他家窗台上那件可以进文物店的补袜板就是证明。项士信穿的衬衣也是补丁压补丁,有的地方已成了网状。
项士信家吃饭总是贪黑,因为天黑以后市场卖的扒堆菜便宜,一元钱能买一大堆。郭淑杰总买扒堆菜,市场的菜贩子都认识了她,有的菜贩子晚上就主动给她留一堆。他们家一个月只买一次肉。项士信自嘲地说:“吃素好,吃得饱。”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每月至少要给杨虹寄去100元,逢年过节还要邮些衣服。这几年一共邮了多少钱,项士信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很穷,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他们用人间的真情和爱心去温暖着别人。
难忘的四川之行
项士信一家对杨虹的一片爱心,在几千里以外的四川——杨虹的老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都知道沈阳有个好心人项士信。1991年1月初,一纸沉甸甸的书信从四川飞到沈阳,全乡人由乡长牵头集体邀请项士信一家人到四川作客。
这盛情使项士信又喜又愁。喜的是这盛情让人暖烘烘的,愁的是这路费上哪儿去筹措?为了不辜负大家的盛情,项士信又东挪西借了2000元钱,登上了去四川的列车。
项士信一家终于到了杨虹的家——四川巴中县双胜乡9村7社。出来迎接的村民们蜂拥着将他们送到杨家,人们反复说着一句话:“活菩萨来了!活菩萨来了!”当项士信一家走进杨家的时候,他们惊愕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当今还有这样的地方:房子没有窗户,只有屋顶的两片玻璃(当地人称做亮瓦),屋子里黑乎乎的。整个屋子里除了几件农具和几个饭碗之外再找不到别的东西了。全家盖的是一堆破棉絮。杨虹年迈的爷爷一见到项士信就要给恩人磕头,老奶奶也颤巍巍地下了炕,亲自安排家人用最好的饭菜待客。这最好的饭菜是将墙上挂着的一块黑乎乎的腊肉片下几片,然后在锅底上蹭上一层油,把埋在土里的白菜洗净切细撒上盐巴。他们甚至没吃过酱油。
年三十早上,项士信揣上钱上路了,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乡里,买了酱油、猪肉和白面,还给杨奶奶买了一大盒生日蛋糕。晚上两家人在一块包了一顿饺子,没有擀面杖,只好找了一根木棍。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饭桌上的喜庆气氛达到了高潮,两家人有说有笑欢声笑语。杨虹的爷爷说,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好最香的一顿饭!
愿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四川之行,使项士信更坚定了帮助杨虹的决心,他们要帮到底……
三年过去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杨虹真的考上了大学,而且如愿考上了他特意报考的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喜讯传来,项士信一家马上去信:“你来吧,我们继续供你上学。”
现在供一个大学生念书在经济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对项士信这样的人家来说就更不容易。一开学的费用就是1000多元,他们就已尽了全力。办一个图书证要押金30元,项士信的爱人没办法,只好把自己最心爱的一件大衣卖给卖冰果的老太太,换了50元。学校公寓化管理,住宿要交费,项士信真无能为力了。他几次到学校请求,希望不住宿省下这笔宿费,在家吃饭也省钱。但学校不了解情况,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无奈,项士信夫妇又一次到学校,他们向校学生处杨处长以及工会主席道出了实情:这孩子和我们素不相识,是我们资助他上学……
郭淑杰也流着泪说:老项这人就是热心肠,我们全家跟他吃了不少苦头,帮人的事他没少干,搭着钱费着力,但我们家人没怨言。这样的事我们不愿意说,在单位我也不敢讲,我怕别人说我傻,今天是没法子了……
听了他们的诉说,杨处长和工会主席满眼热泪,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一个孩子的求学都这样热心,学校就更责无旁贷。
在学校的一个晚会上,杨处长特意把项士信夫妇请来。他激动地向大家讲述了项士信资助杨虹求学的经过。故事刚讲完,全场学生起立鼓掌,向项士信夫妇表达他们的敬意。泪眼模糊的杨虹走上台去,他说:“我得到的这份爱太沉重了,我一生一世都还不起。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来像‘爸爸’一样去做人……”
人们被这沉重的爱心感动了,哭泣声伴着掌声悠悠回响在学校的礼堂。
爱心引起了共鸣。校办服务公司当场捐款1000元,校图书馆的同志退回了杨虹的30元押金后大家又捐款300元,校备件公司决定每年出4000元作为特困学生奖励基金……
人们伸出了热情的手,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项士信的一家很穷,但他们能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去温暖别人,这是一种拥有爱心的富有!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项士信夫妇这样的“富翁”!(附图片)
杨虹(右二)与项士信一家合影。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年轻就是优势
朱思雄
一次回人民大学,碰见经济系教授徐禾,他问我多大了,我说20多岁,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多年轻啊,年轻就是优势,要珍惜……”
“年轻就是优势”,道出了一个多么朴实的真理!
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事业和生活都蒸蒸日上的时候,也是真正需要努力拚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要学习,你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要工作,你有旺盛的斗志和强健的体魄,你可以尽情地在大风大浪中去摔打搏击,跌倒了,可以很潇洒地爬起来,再接着走。你可以没有多少顾忌和牵挂地去做你想做和要做的事情,而不必为时光荏苒和精力不济而烦恼和叹息。
许多许多的优势,是那样的实实在在,确是其他年龄段的人们所欣羡而又无法比拟的。
也许有人会说:年轻是优势,可我怎么就感觉不到呢?相反,正是因为年轻,思想活跃一些,观念也新一点,有时办起事来往往考虑得不那么周全,甚至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差错。因而,有人就说你“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我们应当从这些善意的批评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年轻的时候,正是需要社会给予鼓励和关心的时候。为此,社会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尽可能多作贡献。不要等到他们成了“德高望重的老者”了,再去关怀,那就晚矣。
实际上,对年轻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要求严格一些,既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只要你努力了,贡献了,自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既然年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挫折,你都没有理由困惑和懈怠,你应该意识到的是你所拥有的优势,并努力使之得以充分发挥——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年轻。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抚顺石化研究院
崛起青年高工群体
本报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断层”问题,在辽宁省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得到缓解。这个研究院从1992年至1993年的两年中,先后有8名1982年以后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被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在催化剂及工艺、重油加氢处理、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特种蜡研制开发等专业技术领域挑起重担,一个年轻的高工群体正在该院崛起。
在职称评定方面,该院屏弃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以在科研、开发、生产中做出贡献、取得成绩为标准。特种蜡产品研究室副主任时伯军,1982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耕耘在特种蜡产品研制开发岗位。他参加和负责的RP—3橡胶防护蜡、M型含氧蜡、MZ型系列高酯值蜡等课题,已应用在橡胶、日化、皮革、油田、油墨等行业,为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上成果均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
在科技攻关的实践中,该院十分注重培养和锻炼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激励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措施,让一批成绩优秀、贡献突出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挑大梁,力争在老科技人员们退下来之前,将青年知识分子推上科技攻关的前沿阵地。该院明确规定:在重大课题上采取双人负责制,由一名青年人和一名老同志共同担任课题负责人;在合作项目中,由一名青年人担任项目的第二负责人。特别是课题的设立、工业化试验、技术服务队的组成上,青年知识分子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据初步统计,该院在近两年获得省(部)科技成果的获奖者中,青年知识分子占50%以上,在课题负责人中,青年知识分子约占60%。
该院的青年人纷纷表示,在这里搞科研工作有奔头。
(郑伟)
编后:渴望成才、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是当代青年的普遍追求。因而,为青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抚顺石化研究院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一方面制定措施,积极培养和锻炼青年知识分子,使之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另一方面则屏弃论资排辈的观念,对贡献突出的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使青年人感到在这里搞科研有奔头,人才“断层”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该院领导的胆识与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沙河村的“林妹妹”
赵彩河
在河北省涉县沙河村,活跃着一支由45名团员组成的山村姑娘林果服务队,她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林妹妹”。
沙河村过去曾有一支男青年组成的林果服务队,因为村子附近发现了铁矿,于是,这支林果服务队便成了村里的采矿突击队。
采矿固然重要,可林业是造福后人的百年大计呀!况且林产品是村民们目前的主要财源。以薛银风为首的几个姑娘嘀咕上了:咱们为啥不能成立个女子林果服务队?
妹子们的主意已定,便冲破闺女家出头露面爬山上树有失体统的旧观念,于1989年12月,正式成立了“林妹妹”服务队。服务队有12名成员,数银风最大22岁,小的只有16岁。
开始她们不懂技术,就自筹资金买了林果方面的技术书,组建了“家庭书屋”。晚上钻研技术,白天上山整地、修剪、治虫,治理万亩荒山。
经过一冬培训,她们很快掌握了林果技术。可到了春季果树修剪的季节,乡亲们却把她们拒之门外。为此,几个队员气得哭鼻子。队长薛银风见状,找到村党支部书记立下军令状:“如果剪过的树减产了,俺们赔偿全部损失!”
在大家不信任的目光下,她们把村里的果树修剪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当年果品就增产2万多公斤,事实面前,群众信服了。
如今,“林妹妹”服务队已发展到45人。在沙河村的致富路上留下了她们闪光的足迹:果树产量年提高了21万公斤;营造了甜柿密植园、老树还童园、无刺花椒园、薄皮核桃园、四季鲜桃园和两条百亩经济沟,增加果树15.3万株;改良品种8个,为群众年增加收入38万元。她们还受聘到18个乡镇,115个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发展林果生产。妹子们把炽热的芳心捧给大山,用心血和汗水在这方养育她们的土地上谱写出了一曲青春壮歌。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开展改革宣传志愿行动
本报讯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先后开辟了“改革咨询热线”系列专题节目和“改革热点话题”系列专栏。由国家税务总局等11个国家部委的青年业务骨干、专家、学者组成的志愿者们,将围绕税制、汇率、保险、物价、住房改革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义务撰稿解答和热线咨询。这是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为响应团中央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配合当前几项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帮助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习、掌握有关重大改革措施的知识,激发大家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而推出的“改革宣传志愿行动”。(赵钊)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编外“志愿者”
崔景瑜
金城兰州,数九寒天。1月23日,“甘肃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兰州火车站拉开帷幕。在一大群活跃的青年志愿者中间,细心的人们总能发现一位中年人在热心地为旅客服务。他就是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杨振杰。
杨振杰是主管共青团工作的省委副书记,平时的工作十分繁忙。但听说今天是“志愿者”活动,他便放弃星期天休息,早早来到了兰州站,来到了由6所高校组成的850名青年志愿者中间。
这天,兰州的气温骤然下降,天寒地冻。但杨振杰却显得格外高兴。他刚刚把一面蓝色的大旗传递到青年志愿者手中,又和大家一起协助车站进行“三品检查”,维护车站秩序,为旅客提供服务。
杨振杰身挂“青年志愿者”标志,挤在人群中来到车站的第一大厅。他手拿列车时刻表和其他宣传品,热情地为旅客开展服务。
“您是去哪儿,几点钟的火车?”杨振杰浑厚的嗓音听了格外亲切。
走到一位回新疆探亲的解放军战士身边,杨振杰热情地握住他的双手说:“你们辛苦了。我代表甘肃的青年志愿者给您和您的全家拜个年,祝你们在新年里幸福,祝你一路平安。”道一声问候,说一声祝福,这亲切的话语也使这位战士十分感动。
时间过得很快,在短短的几小时里,杨振杰和其他的志愿者为上千名旅客提供了帮助。他高兴地说:“我也成了一名编外青年志愿者了。”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侯一方与《五百罗汉》
邓文龙
瘦削的身材,俊秀的脸庞,晶亮的眼睛,贵州省青联委员侯一方给人的第一眼便是那种艺术家的美丽和清纯。作为一名成功的女性,她经营着自己创办的一方蜡染艺术发展公司,谈起蜡染艺术来,是那么投入和专注。
1964年一个晴朗的早晨,侯一方诞生在素有蜡染之乡美称的黔中安顺市。
侯一方到安顺蜡染厂工作后,对蜡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靠着一股钻劲和灵性,她不仅继承了蜡染的传统画法,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很快,她那以民间风情为题材的蜡染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侯一方时刻都以一个颇有创意的女孩出现在同龄人中。在安顺报担任美编时,她的版面设计在报林中脱颖而出,作品获过国家大奖。1991年11月,侯一方带着自己的蜡染作品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作品刚摆出来,便吸引了众多顾客。一位日本客人对她的《礼佛图》啧啧称赞,竟出价5000美元要买下此画。于是,一种要将蜡染艺术发扬光大的念头在她心中油然而生。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侯一方决定辞职。
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蜡染是一种流传于贵州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绘画艺术。蜡染画一般以表现图案为主,几乎没有细腻的人物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掌握不住“冰纹”纹裂度而有损作品的人物造型,这就使得蜡染的表现形式长期停滞在一种单一、原始的传统手工艺水准上。就是要突破蜡染自然冰纹的局限。侯一方开始了她酝酿已久的《五百罗汉》巨幅蜡染的创作。
她大胆使用了国画、油画、特种工艺等表现手法,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趴在地上画、画、画……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辛,巨幅蜡染《五百罗汉》创作成功!“五百罗汉新闻发布会暨一方艺术展”在贵阳弘福寺举行时,引起轰动。
随后,侯一方又推出了双面彩色蜡染壁画《观音》。
1993年10月20日,中国美术馆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方蜡染”画展正式开展,观众如潮涌来。
一个民间艺术家,在没有名师的指点下,靠自己的勤奋,使民间蜡染艺术进入了一个新艺境。“也许有一种悟性和灵性。”侯一方女士笑吟吟地回答了笔者的提问,她说,“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框框,只有神奇的想象和长期思考的火花在碰撞。”
前不久,侯一方把自己用心血凝成的双面蜡染壁画《观音》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艺术家是属于人民,属于党的。”面对人民的厚爱和支持,她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肺腑之言。(附图片)
图为侯一方和她创作的《五百罗汉》。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的陈定学与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护士袁乃萍,有幸成为北京紫房子婚庆公司承办的第2000对新人。日前,他们在风和日丽的天安门广场国旗下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晋永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