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央芭蕾舞团出路何在?
元也
引子
正在多家电视台播放的《海马歌舞厅》中有这样一集:一位离开舞台多年的舞蹈演员,为了能再投入地翩跹起舞,为了能再忘我地拥抱所钟情的艺术,她不在乎酬金微薄,每日乘出租汽车赶到歌舞厅,于一片喧嚣中,在一个狭小的舞台上,自我沉醉。
或许有人以为这很呆,也很痴,但在中国的舞坛,如此的痴情者并不在少数。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痴情者,不嫌清贫,不顾冷寂,一往情深地苦苦耕耘,才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栽育出绚烂的艺术花朵。
北京,太平街3号,逼仄的院落,狭窄的房屋,昏暗的楼道,但这灰蒙蒙的外表却裹含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央芭蕾舞团。在广厦玉宇纷纷拔地而起的今天,这里似乎已经显得格外陈旧了。
清寒的今朝当然不能掩盖辉煌的昔日,这里培养了几代芭蕾艺术家,他们掀开了中国芭蕾历史的第一页,并且走向了世界,在不计其数的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乃至夺魁,夺目的光彩有时甚至超过了芭蕾的发祥地;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如今散布各国,成为当地芭蕾舞团的明星演员。
这里上演过《天鹅湖》、《吉赛尔》、《葛蓓莉娅》、《唐·吉诃德》、《睡美人》等等经典之作,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传给我们;他们还创造了《红色娘子军》、《祝福》、《林黛玉》、《杨贵妃》这样的民族化芭蕾舞剧,为探索芭蕾艺术的中西合璧一开先河。
辉煌的昨天当然也无法文饰困顿的现在,用艰难困苦来形容今天的芭蕾舞团,并非过甚之辞。常务副团长赵汝蘅,一位年届50、伴随着舞团的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艺术家已深感无妙手可以回春!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在知悉舞团的现状后,也慨叹这里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悠悠众口更不无惋惜,能把芭蕾移植到中国,开创出一片天地,殊为不易!怎么能眼看着它沉于谷底呢?
人无后继剧无后续
舞团演员的运动量并不逊于运动员,而营养补充却有如天壤;舞团资金匮乏,入不敷出,债台高筑;舞团生活、工作环境低劣,落入社会底层;舞团人才外流,难以遏止;这些早已是老生常谈,不足为奇。中央芭蕾舞团面临的危机最严重者其实远非如此。
过去中央芭蕾舞团确曾有过人才济济的时候,但已成历史,现在老的老,走的走,能够担当主演重任的不足10人。其中像王才军和冯英这样国内外知名的演员更是寥若晨星,而王才军已走过36个人生的春秋,将近舞蹈演员的“老龄期”,冯英也步入32岁。李颜、梁靖两位主要演员,年龄虽小,却早早担起大任,可至今连个职称也没有,收入甚微,勉强糊口。
舞蹈演员从艺早,“退役”也早,一般40岁便到极限,但他们的退休年龄竟与其它行业的人相同,以至中央芭蕾舞团多数在业人员早与舞台告辞,演员之名却长相厮守,实际都在从事其它职业。舞团现有330人,可以登台者仅仅120人,其中有些人还是勉为充数。假若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舞团大约有2/3的演员处于不合格状态。他们每每为登台的人数不足而煞费脑筋,常常是三代同台,老少咸宜。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年年都有毕业生,从前毕业后的最佳选择自然非中央芭蕾舞团莫属。昨是今非,今年却只有一人愿意走进这所往日的“圣殿”。其他人不是意在出国深造,便是向穗、沪发展。曾是中央芭蕾舞团知名演员的张丹丹已在广州成立广州芭蕾舞团,广为延揽人才,普通演员将有1000多元的月薪,主要演员则高达5000元以上,还免费供应午餐;上海芭蕾舞团由于社会的支持,经济实力渐增,工资也上升许多。人非草木,孰能无欲?这些优厚的条件自然具十二分的吸引力,现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多有展翅南飞之意。虽说上海、广州同样是在中国,但长此以往,“中央”岂不徒有虚名?舞团乐队的机制灵活,人员年轻,尚可吸引人才,然而自愧阮囊羞涩,住宅又无着落,也只好拒贤千里。全国指挥大赛的状元李心草,前程远大,终于被乐队聘为指挥,却无处安身,最后不得不栖止于赵汝蘅的办公室。
舞团现有的剧目老化不堪。对舞团和演员来说,长期不换新剧,重复故技,无疑是艺术生命的停滞,况且有些戏的布景、服装、道具,都是60年代的产品,缝缝补补已20余年。
芭蕾实在是个动辄千金的艺术,排演一部新舞剧的费用已近百万元不说,如今还要购买版权,交纳版税,向排练者付以酬金。这些开支从何而来?作为艺术,尤其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其创作者和演员需要经常走出国门,了解芭蕾艺术的国际状态;需要走出舞团的大门,采撷素材,补充养分,启动灵感;而舞团的创作经费远不敷用,创作者举步维艰,不得不“闭门造车”。这如何能产生上乘之作?
苦中求乐自强图存
千难万难,千苦万苦,虽然诉说了许多,但赵汝蘅和中央芭蕾舞团的上下都认为,既然舞团还要生存还要发展,既然他们身在舞团并且已经投入了舞团的事业,就只能苦中求乐,自强图存了。话讲得有些悲壮,却是至情之言。
与许多文艺团体相同,除去政府仍旧拨款外,中央芭蕾舞团也在寻求社会的多方支援。经过半年多的联系,已有宁波开发区、香港新世界集团欣然资助,使舞团近期排演新剧终于有了经济依托。
根据舞蹈演员艺术生命的特殊规律,中央芭蕾舞团也着手进行了稳步的改革。他们实行了“工作协议书”制度,凡40岁以下的演员均与舞团签约,保证一年至少完成65场演出。签约演员划成4个档次,分首席、主演、独领舞和群舞,最高者演出一场可收入500元,最少者也有80元左右。舞团每场演出都确保2万元托底,以此调动演出的积极性,演员的酬劳也可因此有所提高。40岁以上的在编人员可签也可不签,实行了实际的舞台退役制。所有签约演员还要经常审核,必须参加练功、排练,达到舞台演出的要求,否则不能获得协议书上所规定的报酬。
最令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家欣慰的是,有意欣赏芭蕾的人日见增多。在最近的几个月中,《红色娘子军》从南向北,又由北到西,共表演了40余场,每至一处,都成为当地的盛事。气氛之热烈,可用欢腾雀跃来形容。而且观众从不满足,再三要求加演,还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剧目。不久前,他们的演出又轰动山城重庆,剧场内人满为患,连墙边、台前、过道都挤满了观众。观众的厚爱,使舞蹈家们暂时忘却了诸多烦恼。
天桥剧场何日再现?
改革和社会的援助虽然给中央芭蕾舞团的生存状态带来一些生机,收入有所改善,但一放在横向比较的位置上,人才思迁的躁动仍然难以抑制。这令赵汝蘅忧心忡忡:单凭“国家级”的头衔和艺术创作的一些优势还能把演员拢住多久?
国内演出固然已经能够顺利进行,今年的演出日程也已排满,然而出国怎么办?今年下半年,埃及、以色列都向舞团发出邀请,只因部分旅费尚无着落,以致能否成行还存疑问。
天桥剧场是北京人最熟悉的一家大剧院,在这里他们曾享受过中外舞剧、歌剧的杰作,领略了文化精华的魅力。就像世界上的大剧团都拥有自己的剧院,并以剧院为中心开展事业那样,天桥剧场也是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台。一年前,剧场因破败而被拆毁,但苦于资金不足,至今重建无期。据估算,所需资金高达1亿元人民币左右,如建成一流剧场,可能还要再翻一番。眼望空旷已久的剧场工地,面对毫无希望的巨额重建资金数目,中央芭蕾舞团心急如焚。
中央芭蕾舞团实在需要一个剧场,北京观众也希望再次迈入天桥剧场,但未来究竟是一个什么结果?
我想,当你了解中央芭蕾舞团之后,一定会真正体味到“艰苦奋斗”这4个字的实在含义。


第8版(周末)
专栏:服饰之旅

  春夏澎湃生态潮
李莉
据国际权威组织预测,1994年春夏女装将澎湃着生态之潮。
面料除天然纤维中的棉、毛、丝外,麻织物以其特有的粗犷又精致的风格出尽风头,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迎合了这一势头,各种仿麻织物,麻混纺织物,成了1994年春夏面料品种中的超级明星。
图案之表现也是令人赞叹,受生态之潮的影响,古老东方的手工织物格外受宠,粗细不同的纱线染成中国传统的靛蓝或西藏红等颜色,看上去十分古朴。印染布上硕大的果实,凶猛的野兽,茂盛的植物图案或东方传统的纹样,反映部落文化、图腾、文字、印迹、符号和民间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法国的预测组织还提出:奇特的酒椰叶纤维以往也时有所见,但迄今为止一直作为点缀,而在1994年春夏女装面料中它却将大显身手,打开一片非同寻常的天地。尤其是仿稻草或麦秸的酒椰叶纤维,把酒椰叶纤维编成细密的网眼线并与柔软的饰带交织成透气性强的面料是面料中的一大新品种。网眼织物、透明织物也是1994年春夏面料中的强项。尤其是网眼织物松结构,有本白纯棉如同宽幅的流苏花边,也有松紧织法交错,手感粗糙;用丝光纯棉或粘棉麻混纺织造的网眼织物,外观光滑如缎,透气性强,既舒适又富女性特色。
在款型上有表现古印度的文雅风貌,优雅的线条有缠绕层叠的效果,飘逸悬垂,晚装的柔和与精细反复突出印度风格,服装的细部运用刺绣、缕空或花边营造民族气氛,强调华丽装饰物与服装的配套。北非风格的服装,特殊的设计明显地表现出古代的文明,由面料决定服装的轮廓;透明宽松,露肩的背心,宽下摆的长裤、嗽叭裤、连身裤、超短裙、超短裤等等。用皮革、木材、果壳、带孔的石头等饰物表现非洲部落文化。南美和加勒比海风情反映愉快和天真的情趣,丰富对比的轮廓,合身的上衣与宽松的裤子搭配,强调清新、舒适;设计简洁,体现休闲的愉快。此外,远东地区工作制服的简单款式与风格,线条清晰的城市服装和职业服装也是现代城市中被流行先锋派所青睐,粗糙的劳动布,帆布与现代生活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反映人们借服装寄托自己渴望保护生态的心态。


第8版(周末)
专栏: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介绍

  西安事变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并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领袖张学良、杨虎城,怀着赤胆忠心,保家卫国,劝蒋介石抗日,不想竟遭拒绝。他们忍无可忍,指挥部队包围了蒋在西安的下榻处,把他软禁起来,发动了彪炳史册的“西安事变”。
此举震惊中外,为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与张杨协商,和平解决了此次事变,迫使蒋介石实行抗日政策,开始了抗战新阶段。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正在商讨局势和对策。
(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东方的指挥大师
祖宾·梅塔
一丁
在当今世界乐坛上,有两位生长在东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之中,却以阐释和演奏西方音乐经典而声名赫赫并统率过诸多西方第一流交响乐团的东方血统的指挥家,一位是日本的小泽征尔;另一位便是祖宾·梅塔,印度人。
梅塔1936年4月2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的创建人兼常任指挥。这就给生长在印度的梅塔,提供了一个充满西方音乐的家庭小环境,因为他整天都能听到交响乐团的演奏声,而由他父亲担任小提琴手的室内乐小组的排练场地就是他家的客厅。梅塔从幼年起便开始学习钢琴;十来岁上又充当了乐团的助理管理并负责复印和分发乐队分谱,为演奏者们摆放椅子和谱架。16岁时,他有生以来头一次被允许指挥孟买交响乐团排练。多年以后他回忆说:“指挥乐队真是妙不可言的体验。我和一辆由105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合作。我可以勒紧或放松缰绳,使其随着音乐奔腾向前。”
家人不希望他步迷恋音乐却收入欠丰的父亲的后尘,打算让他做一名医生。但在医学院预科班的课堂上,他魂系梦绕的依然是音乐。终于有一天,医学教授责问他为什么一边解剖狗鱼、一边沉思冥想心不在焉时,他吼道:“你自己来切吧!”从此一去不复返。
1954年,梅塔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和声、对位、总谱分析,并从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他有才华,自信而又尊敬权威,待人接物富有人情味,深受师长和同学的喜爱。在维也纳期间,他观摹许多演出,特别是他作为合唱团的男低音,在演唱贝多芬“合唱交响乐”时有幸接受了卡拉扬的指挥,使他亲身体验到这位超级大师的魔力。
于1958年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之后,他摘取了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的桂冠,因而得到一份年薪800英镑的利物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职位。这似乎是一支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乐队,巡回演出不断,排练时间少得可怜,事事都得听乐队总监的。然而梅塔却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开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音乐界泰斗预言他将“出人头地”。
1960年,他受聘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指挥,同时兼任洛杉矶爱乐乐团副指挥,并有机会客串指挥了超一流的费城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此后他升任洛杉矶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并将这个美国最优秀的乐团之一的指挥席位保持了6年。在此期间他还兼任以色列交响乐团艺术顾问,并以客席指挥身份广泛指挥了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和著名歌剧院的演出。
梅塔的指挥生涯在1978年达到巅峰。他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兼音乐总监。这位22岁时来到维也纳的印度青年,经过奋斗,凭着才华和对事业的酷爱——他曾说他不需要休息,因为指挥一场音乐会对他来说便是“短暂而美妙的休假”——逐渐成熟起来。当他站立在指挥台上,以他习惯的动作——双臂如雄鹰展翅一般向左右平伸——示意乐队“注意开始”时,他无疑是一位巨人天神。
梅塔指挥艺术的风格热情、明快,洋溢着盎然的活力和激情,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细枝末梢的处理都有十分敏锐的感悟力。乐队感到他堪称呼风唤雨无与伦比的“首领”;独奏家们发现他是一位善解人意,从不喧宾夺主而又恰到好处的烘托者;对于歌唱家来说,他又是一位善于用手势讲出“歌唱者的行话”的指挥。他掌握的曲目涵盖了整部西方音乐史,尤以指挥布鲁克纳、马勒等后期浪漫主义作品著称。他对这些作品的阐释新颖独到,涵义深刻。


第8版(周末)
专栏:

  北京电视台推出
“越过大洋看世界”
“越过大洋看世界”,作为北京电视台近期内推出的重头栏目,业已筹备就绪。
这是一部综合性的电视杂志节目,将于每星期四晚播出,其前身即“看世界”栏目,现经北京电视台国际部和美国梅声制片公司联手制作,扩充、改革,变得更为丰富更有异国情调。
这个新栏目,每期由纪实故事和娱乐欣赏两大块组成。前者将通过每集讲述一个人故事的形式,来反映国外的社会生活;后者将涉及文化艺术、旅游风光、体育欣赏、趣闻轶事、最新科技等,使观众轻松愉快地享受异域文化。纪实故事还于播出前,在“特邀观众”家中首先播放,然后观众和制作人一起讨论片中内容,特邀观众还能和片中主人公越洋进行电话问候。
这个栏目的联合摄制组曾于去年夏天深入美洲3个月,拍摄、采访了许多镜头和资料,今后,他们还将去亚、非、欧等地。整套节目采用了美国AVID技术公司的先进的多媒体剪接设备。(段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乌克兰艺术家演木偶
应我国文化部邀请,乌克兰波尔塔瓦州立木偶团一行20余人,将于3月21日和22日在北京民族宫剧院为首都观众表演精彩的木偶节目。
这家木偶团成立于1938年,历史很久,每年都为20万观众进行700多场演出,并出访许多国家,深受好评。(何妙海)


第8版(周末)
专栏:

  揭开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上海国际哑剧节名家荟萃
黄一叶
作为1994年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盛举,由东方电视台、上海市文化局联合发起并主办的“’94上海国际哑剧节”,已在上海开幕。
举办国际哑剧节在华尚属首次,有英、美、法、德、加拿大、波兰、俄罗斯、以色列及中国的30余位艺术家参加哑剧节,都是身怀绝技的名家。
来自德国的米兰·斯拉迪克,是科隆哑剧节的主席。早在1960年,他便独特地构思并创造了哑剧人物“卡夫卡”,并于1974年创建了西欧唯一的哑剧院——“卡夫卡剧院”,成为世界哑剧艺术的圣地之一。罗伯特·卡尔顿则是“首届美国哑剧节”、“芝加哥哑剧周”的创始人。卡尔顿擅长运用古典哑剧技巧来塑造现代人物,从而创造出生动幽默的讽刺哑剧,由他创建的“独角兽哑剧团”,是当今美国独一无二的融哑剧与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团体。
来自英国的“支架哑剧团”创建于1981年,他们在继承英国传统的“假面戏剧”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面具风格”的哑剧艺术。多才多艺的波兰哑剧艺术大师瓦尔德马·诺伐克,表演通常融哑剧、舞蹈、杂耍及音乐于一体,显示出生动流畅的综合风格。
加拿大哑剧大师奥默·韦利尔,以严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奥默”这一鲜明的丑角形象,从中发展出一种颇具批判力的全新丑角形象和讽刺剧,此外,他还擅长运用夸张的道具和现代技术媒介,来营造超现实的气氛,正如他的名字法语的原意是“噢,妙极了”,奥默的哑剧富于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人生寓意。美国的另一位参演艺术家T·丹尼尔,曾师承世界哑剧艺术泰斗马歇·马索和埃迪安·德克洛,在古典的传统基础上,丹尼尔的哑剧又具有魔幻的特征,还以细腻的形体动作演示与交响乐队现场配合,来对交响乐作品加以“解说”。
来自哑剧艺术故乡之一法国的弗里德里克·埃莱拉,同样是马歇·马索和德克洛的高足,在继承和发展欧洲哑剧传统风格基础上,他还融入东方戏剧的表演技巧,表演深刻体现了法国哑剧传统的严谨风格和良好控制力。哈努赫·罗森则是一位“能给全世界带来欢笑”的国际著名喜剧大师,在罗森的哑剧天地中,既有“穿越时空”式的魔幻特征,又有“马戏团小丑”式的讽刺和幽默风格,能极其自然和谐地将音乐、灯光、道具与其形体表演融会一体。
此外,像中国参演的表演艺术家王德顺、王景愚、游本昌、陈佩斯、刘全和、刘全利、魏宗万等,都是当代我国出色的艺术家。作为穿插表演的我国传统戏曲节目,如《三岔口》、《时迁偷鸡》等,则体现了戏曲艺术中所包容的哑剧艺术。
(附图片)
以色列哑剧艺术家哈努赫·罗森。
德国哑剧大师费尔南德斯。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那英又出专辑
海峡两岸音乐名家携手合作,精心制作的那英个人演唱专辑《为你朝思暮想》,日前由赛特文化发展公司、台湾福茂唱片公司制作完成,在全国发行。这盘被那英本人认为制作上非常成功的专辑,从一九九三年初开始进行筹备,经过精心的设计,最终从四十余首作品中选定了十首作品,作者为音乐人苏越、洛兵、杜昊、何启弘、薜忠铭、杨明煌、郑华娟,陈冠清等。在这部专辑中,那英的演唱更见成熟,音色细腻,情感、情绪的把握有度。《为你朝思暮想》由中国康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天津音像有限公司生产发行。(张扬)


第8版(周末)
专栏:

  “两会”新闻摄影比赛
“两会”举行之际,为了将“两会”的精彩瞬间定格存留,让“两会”的多彩风韵传神尽现,进一步提高会议新闻照片质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绿丹兰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绿丹兰杯”中国“两会”专题新闻摄影作品大奖赛,凡“两会”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以“两会”为主题的场内外新闻照片均可参赛。该大赛设特别奖、最佳花絮奖、最佳瞬间奖、最佳人物特写奖等奖项。(杜文)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顽童汤德胜(江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