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总统访华回国后说
广东经济发展惊人
本报布加勒斯特3月14日电记者张志鹏报道:罗马尼亚总统伊利埃斯库在访问我国南方后,今天晚上回到布加勒斯特。他在机场发表谈话说:“中国广东省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15年的时间之内经济便取得令人震惊的飞跃。”
伊利埃斯库总统指出,中国广东省的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生气勃勃,中国的经济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向市场经济机制过渡已迈出了决定性步伐,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潜力巨大。罗马尼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兴趣。
罗总统最后说,罗执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此次访问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对罗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济列夫认为俄美仍是伙伴
并说俄海军须扩大活动区域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4日电(记者黄慧珠)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14日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会谈后宣布,最近俄美关系“经受了考验”,两国“仍然是伙伴”。
科济列夫和克里斯托弗14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了两小时会晤,“修补”俄美关系最近出现的裂缝,并讨论了广泛的国际问题,特别是波黑冲突和中东问题。
综合莫斯科新闻媒介报道,克里斯托弗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美这样的大国永远都会有分歧,但是,有了分歧就必须立即解决。
双方还讨论了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问题。俄外长表示,美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使“俄方十分满意”。
俄美两国最近在波黑冲突、独联体事务、间谍案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摩擦,莫斯科和西方舆论对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产生了怀疑。科济列夫今天在会谈前表示,这次会谈是“两国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次机会。”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4日电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14日说,俄罗斯的海军军旗“应该出现在波斯湾和其他不稳定地区”,俄罗斯舰队“必须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
俄外长是在同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会谈前参观太平洋舰队时向海军官兵发表上述讲话的。科济列夫说,水兵和外交官的一个共同事业是,他们应该向全世界表明,俄罗斯不是一个弱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总统外长会见刘华秋
刘华秋转交江主席致梅内姆的信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三月十四日电本报记者管彦忠、新华社记者林民忠、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岳家声报道: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十四日在总统府会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时说,阿根廷重视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愿意在国际事务和联合国事务中同中国继续相互支持与合作。
梅内姆对刘华秋来访表示欢迎。他说,加强两国政府官员的往来对推动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梅内姆说,阿中两国合作的潜力很大。阿根廷政府愿意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到中国去访问。他相信在未来的年代里两国在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将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刘华秋转达了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对梅内姆总统的亲切问候,并面交了江泽民致梅内姆的信。江主席在信中说,“阿根廷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此表示钦佩。中国和阿根廷是两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点,发展与阿根廷共和国的关系是中国的一贯政策。我对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是满意的”。
梅内姆请刘华秋向江泽民和李鹏转达他的热烈问候和钦佩、尊敬之情。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三月十四日电记者管彦忠报道:阿根廷外长迪特利亚今天下午会见了刘华秋副外长。迪特利亚外长说,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阿根廷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大胆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速,令人赞叹。他说,阿根廷的经济也正在起飞,这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刘副部长说,中国政府赞赏阿根廷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愿意同阿根廷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特使会晤塞尔维亚领导人
称塞族可能参加克穆协议
本报贝尔格莱德3月15日电俄罗斯总统特使、俄副外长丘尔金14日在贝尔格莱德分别会晤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波黑塞族共和国副总统科列维奇,双方就波黑克、穆两族日前达成的联邦协议和塞族在波黑未来体制中的地位问题交换了意见。丘尔金是继美国特使雷德曼之后,再次来前南地区作穿梭访问的。
塞尔维亚总统办公室发表的公报说,米洛舍维奇在会晤中强调,波黑3方平等谈判及国际社会不偏袒任何一方是和平解决波黑危机的基本条件。丘尔金在会晤后对记者说,塞尔维亚方面的态度是“灵活”和富于“建设性”的。丘尔金当晚飞抵萨格勒布后说,波黑塞族有可能参加克、穆两族达成的协议,但他们将就此“提出条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利建议增派驻波黑维和部队
新华社联合国3月14日电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4日建议大幅度增加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以促使萨拉热窝非军事化和维持波黑中部地区的和平状态。
加利在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份报告中说,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需要再增加8250名军人、150名军事观察员和275名治安监督员。他说,在萨拉热窝市内及周围地区,需要再部署2200名维和部队;在波黑中部地区(包括莫斯塔尔和维泰兹),需要再部署6050名士兵,如果安理会把安全区范围扩及马格拉伊,还需要增派1500名士兵。
加利警告说,当前有很多取得和平进展的机会,但由于联合国维和部队缺乏军事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能因此丧失在波黑的主动权。如果有关成员国不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援,将不得不更改维和部队的权限。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利决定派特使团赴阿富汗
加利秘书长14日决定立即派遣一个特使团去阿富汗,其任务是与阿富汗各派领导人接触,讨论联合国如何帮助阿富汗实行全国和解及重建问题。阿富汗的主要领导人都希望联合国派遣这样的特使团。


第6版(国际)
专栏:

希萨诺说莫和平进程顺利
正在津巴布韦访问的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13日说,莫桑比克和平进程顺利,目前全国正在为今年10月举行的多党大选做准备工作。希萨诺总统说,莫双方都在为和平承担义务,双方目前都在积极地按罗马和平协议努力工作。他说,双方部队遣散工作已经开始,全国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各就其位,目前正在建立省级选举委员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梅杰与印总理拉奥会谈
英国首相梅杰14日与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奥举行会谈,双方集中讨论了英印贸易与投资问题。会谈后,双方签署了英印关于促进双方贸易的协议。在拉奥访问期间,双方还签署了在印修建价值10亿英镑的火力发电厂的协议、英方向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地震灾区提供1000万英镑援助的协议及投资保护协议。(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国家大呼拉尔春季例会开幕
新华社乌兰巴托3月15日电蒙古国家大呼拉尔春季例会今天上午开幕。
蒙古国总统彭·奥其尔巴特向大会介绍了不久前他出访印度、泰国、老挝和越南的情况,他认为他的亚洲4国之行取得了积极成果,对于蒙古加强同亚洲4国的友好关系、开展经贸合作以及参与亚太地区事务具有重要意义。他说,蒙古和亚洲4国领导人就地区稳定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一致主张通过和解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问题。
扎斯莱总理向大会通报了蒙古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
本次例会历时两个半月,将讨论和修改16个法律文件。
本届蒙古国家大呼拉尔成立于1992年7月,共有76个议席,每年春秋两季召开两次例会,讨论立法等问题,会期不少于75天。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原子能机构结束对朝检查
本报平壤3月15日电记者周必忠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团一行,在结束了对朝鲜7个核设施的检查之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平壤。
据报道,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朝中社记者提问时说,这次检查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团同设施管理人员经过充分商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检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经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进行了圆满的处理。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如果美国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继续对朝鲜附加不适当的条件。朝美协议书将自动失效。朝鲜将无法继续保障国际原子能机构监视安全的连续性,无法继续进行互换特使的北南工作代表接触,也不可能参加第三轮朝美会谈。
他表示,今后的事态发展取决于美方的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罗斯会谈失败
有关各方磋商仍在进行
本报突尼斯3月15日电记者赵章云报道:经过3个多小时的会谈,美国中东和谈协调员罗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昨晚未能就恢复巴以和谈问题达成一致。
由于罗斯的使命宣告失败,美国昨天已经要求安理会再推迟24小时表决关于哈利勒屠杀案的决议草案。
在突尼斯,有关各方的外交磋商仍在继续进行。昨天晚间,在美国中东和谈协调员罗斯离开突尼斯之后,阿拉法特再次会见了俄罗斯总统特使波索瓦利克。阿拉法特与波索瓦利克讨论了能获得有关哈利勒屠杀案的决定、特别是有关国际保护被占领土巴人和穆斯林与基督教圣地的决定的办法。
阿拉法特昨晚还会见了挪威副外长拉尔森,强调“立即、准确和忠实地”执行去年9月13日签署的原则声明的必要性。双方还谈到了保护被占领土巴人“不受武装的犹太移民侵犯”的最好办法。
在此期间,俄罗斯特使与挪威副外长以及正在此间访问的以色列代表团之间也进行了频繁的磋商。


第6版(国际)
专栏:本报快讯

  本报快讯
△以色列总理拉宾15日抵达华盛顿,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其间,他将会晤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政府其他高级官员,主要讨论尽快恢复以巴和谈及整个中东和谈问题。
△应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邀请,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将在4月间分别访问俄罗斯。
△正在莫斯科进行私人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5日会见了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据报道,日里诺夫斯基还请尼克松转交他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封信。
△美国一架AC—130战斗机14日在肯尼亚南部蒙巴萨以北处坠入印度洋。机上有6人幸存,7人死亡,另有1人失踪。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15日抵达博普塔茨瓦纳“黑人家园”首府姆马巴托,首次在这里进行访问和竞选活动,受到当地黑人群众的热烈欢迎。图为曼德拉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